计划编制与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785
颗粒名称: 计划编制与实施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4
页码: 237-240
摘要: 计划编制市计委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由市政府常务会审定,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分解下达,计划委检查监督和落实计划执行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年度计划中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扩大。
关键词: 酒泉市 肃州区 经济管理

内容

计划编制与实施
  计划编制市计委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由市政府常务会审定,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分解下达,计划委检查监督和落实计划执行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年度计划中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扩大。1990—2000年,先后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3个中长期计划和7个专项规划。
  1990年11月,市计委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1991年1月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强化基础,突出科技,稳步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工业,努力抓好流通、财政,全面推进社会进步。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7.7%,达到6.9亿元,财政收入每年增长6.5%,突破5000万元,粮食总产量每年增长2.93%,达到2.646亿公斤。
  1995年11月,市计划委员会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6年1月,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九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市场配置资源,调整优化结构,“两高一优三为主”(高产、高效、优质;以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具有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的工业项目为主),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三大三高一加快”(资金、技术大投入,大上新项目,大抓企业管理;高产出、高效益、高科技;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促进工业现代化。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兴三产促流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翻一番,达到1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达到3138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45%,达到1.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000元和2230元。
  2000年11月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1月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把迎接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先干起来,农业创特色,工业兴龙头,城市建新区,商贸强辐射,科技作支撑,开放促发展,努力把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城市化水平达到40%。
  1991年1月,编制《酒泉市城市工业“上台阶”五年(1991—1995年)规划》,提出到1995年,城市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润分别达到2亿元和2000万元,以“七五”后三年平均数为基数翻一番。编制《酒泉市商业(供销)翻番规划(1991—1995年)》,提出商业(供销)商品销售总额、利润、上交利税以“七五”期间的5年平均数为基数,到“八五”末翻一番,分别达到4.6403亿元、1477.8万元和1331.2万元。1994年,市计划委牵头,会同农委、农牧局、水电局、林业局等部门编制《酒泉商品粮大县建设规划(1994-1998年)》,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利用我市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到199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粮食总产达到3亿公斤,商品化率达到70%。1994年7月,编制《城市小康建设规划(1994—2000年)》,提岀到2000年城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恩格尔系数达到45%。同年11月,编制《酒泉市商贸城建设规划(1994—2000年)》,提出巩固和完善10大购物中心(商场)和10大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力争到1997年,把酒泉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商品、一流服务的商贸城,全市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8亿元,在199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00年,把酒泉初步建成武威以西、乌鲁木齐以东地区的商贸中心。1999年6月,编制住于“再造酒泉”实施意见》,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是: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开发培育新型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1998年的基础上,前2年打基础,后3年求发展,到2003年,全面实现农村经济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翻一番。2000年11月,编制《酒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2001—2005年)》,提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先干起来”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213”工程,即:加强两个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三大战略(市场推进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市战略),力争用5年时间,夯实大开发基础条件,逐步把酒泉建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域经济特色鲜明、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城镇布局合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计划执行1990—1995年,全市紧紧围绕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市场经济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推行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工业上台阶”、“商业争翻番”规划,并以双千工程为目标,实施商品粮基地、菜篮子工程建设,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6.28亿元,比“七五”末增长65.6%,年均递增10.6%。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37亿元,比1990年增长84.3%,年均增长13%。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4.079亿元,年均递增3.16%,工业总值达到6.288亿元,年均递增24.1%。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7.747亿元,年均递增25.7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457万元,比1990年增长137%,年均递增19.07%,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2625元,比1990年增加1513元,增长136.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6元,比199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7%。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3.44万吨。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鑫利商城、新世纪商厦、民族饭店等一批商贸流通设施相继建成。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程控电话达2.5万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八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39%。以内,总人口为31.0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8.4万人,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实现程度综合评分分别为85.15分和71.74分。
  1996—2000年,酒泉市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1亿元,比“八五”末增长7.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产值6.08亿元,比“八五”未增长54.31%,年均递增11.46%,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4.9亿元,比“八五”末增长45.38%,年均递增13.0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51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2.47%,年均递增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比“八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32.8%;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比“八五”末增长75%,年均增长11.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3元,比“八五”末增加1267元,年均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29元,比“八五”末增加2519元,年均增长13.3%,城乡居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全市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3343”工程和“再造酒泉”战略,温室蔬菜、制种、草畜、林果等六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建成各类专业村145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60%。城乡面貌有较大改观,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5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5倍,新建、扩建北郊公园、航天公园、市政广场、夜光杯广场等公共休闲娱乐场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7%,比“八五”末提高6.7个百分点,新城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累计完成村镇建设投资7000多万元。农田水利、电力设施、集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乡用电矛盾基本缓解。市属56户工商企业全部完成产权制度和内部“三项”制度(产权制度、用人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任务。建立了“两金”(养老金、失业金)统筹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顺利完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二轮土地承包。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5年引进资金8144万元,引进项目41个,清水果品恒温库、温州大厦、南方装饰城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建成。私营企业发展到232户,个体私营户9164户,从业人员1.6万人,注册资金总额2.4亿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1—2002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突破口,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接近“九五”时期总和;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78亿元,增长1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9亿元,增长6.25%;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6952元,增加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增加203元。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奶牛、草畜、制种、蔬菜、林果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粮经草比例调整到29:62:9,好牛乳业、好为尔乳业、四川大业、草原兴发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建成运营。工业园区累计投资4亿元,建成项目45个,2002年园区产值3亿元。新建、扩建彩虹桥市场、春光蔬菜批发市场、富华市场等一批商贸流通设施。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到2002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人,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先后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农村人畜饮水、退耕还草(林)、风沙口治理、“三北”四期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2002年,旅游业收入3958万元。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