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7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计划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6
页码: 237-242
摘要: 1998—2002年,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共争取国家投资1.16亿元,建成供水二期、总寨镇小城镇、市一中重点高中、以工代赈退耕还林(草)、西洞镇小城镇、氟病改水、北大河防洪堤、农村人畜饮水、优质啤酒大麦基地建设等项目38个,完成投资21亿元。
关键词: 酒泉市 肃州区 经济管理

内容

第一节计划管理体制
  1989年,酒泉市计划委员会内设计划股、建设股、建筑管理站、建筑质量监督站和行政办公室。1990年,金属回收公司划归计划委管理。1992年,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挂靠计划委,负责项目信息收集、考察储备、可行性分析论证,审查立项等工作。同年12月,金属回收公司移交市物资局管理。1994年,质量管理局挂靠计划委负责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维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1996年,增设墙体材料(以下简称墙材)和建筑节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墙材革新总体规划和目标,新型墙材发展和推广,收缴、管理发展新型墙材专项费用,组织管理新型墙材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基建项目以及新型墙材建筑推广项目建设,论证当地优化建筑体系,确定新型墙材主导产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研究,编制设计、施工规范、规程及通用图集等工作。1997年,计委职能调整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动态的预测、监测、分析和经济信息的发布,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及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环境保护等专项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和协调,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监控物价总水平,指导管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国家储备,加强市场宏观调控,依据国家的统一安排,简化生产、建设、流通、分配和社会事业的各个领域、各种类型计划指标,按市场发育程度,逐步放开有关产品计划控制,原由计划委行使的经贸工作职能移交经贸委。项目前期办公室更名为酒泉市项目办公室,挂靠市计划委。2000年,项目办公室整体划归招商局。2002年,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计划局,市建筑设计院划归建委管理,“农转非”计划管理和审核职能移交公安局,国土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职能移交国土资源局,物价局并入计划委并保留牌子,农委制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短期规划及实施方案、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产业间综合平衡等职能划入计划局,不再审批企事业单位用自有资金和商业银行贷款建设的各类项目,将生产、建设、流通等领域生产指标改为预测指标。计划局内设办公室、产业发展股、社会发展股。
  计划编制与实施计划编制市计委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由市政府常务会审定,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分解下达,计划委检查监督和落实计划执行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年度计划中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扩大。1990—2000年,先后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3个中长期计划和7个专项规划。
  1990年11月,市计委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1991年1月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强化基础,突出科技,稳步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工业,努力抓好流通、财政,全面推进社会进步。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7.7%,达到6.9亿元,财政收入每年增长6.5%,突破5000万元,粮食总产量每年增长2.93%,达到2.646亿公斤。
  1995年11月,市计划委员会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6年1月,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九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市场配置资源,调整优化结构,“两高一优三为主”(高产、高效、优质;以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具有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的工业项目为主),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三大三高一加快”(资金、技术大投入,大上新项目,大抓企业管理;高产出、高效益、高科技;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促进工业现代化。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兴三产促流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翻一番,达到1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达到3138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45%,达到1.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000元和2230元。
  2000年11月编制《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1月第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把迎接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先干起来,农业创特色,工业兴龙头,城市建新区,商贸强辐射,科技作支撑,开放促发展,努力把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城市化水平达到40%。
  1991年1月,编制《酒泉市城市工业“上台阶”五年(1991—1995年)规划》,提出到1995年,城市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润分别达到2亿元和2000万元,以“七五”后三年平均数为基数翻一番。编制《酒泉市商业(供销)翻番规划(1991—1995年)》,提出商业(供销)商品销售总额、利润、上交利税以“七五”期间的5年平均数为基数,到“八五”末翻一番,分别达到4.6403亿元、1477.8万元和1331.2万元。1994年,市计划委牵头,会同农委、农牧局、水电局、林业局等部门编制《酒泉商品粮大县建设规划(1994-1998年)》,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利用我市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到199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粮食总产达到3亿公斤,商品化率达到70%。1994年7月,编制《城市小康建设规划(1994—2000年)》,提岀到2000年城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恩格尔系数达到45%。同年11月,编制《酒泉市商贸城建设规划(1994—2000年)》,提出巩固和完善10大购物中心(商场)和10大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力争到1997年,把酒泉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商品、一流服务的商贸城,全市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8亿元,在199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00年,把酒泉初步建成武威以西、乌鲁木齐以东地区的商贸中心。1999年6月,编制住于“再造酒泉”实施意见》,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是: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开发培育新型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1998年的基础上,前2年打基础,后3年求发展,到2003年,全面实现农村经济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翻一番。2000年11月,编制《酒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2001—2005年)》,提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先干起来”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213”工程,即:加强两个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三大战略(市场推进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市战略),力争用5年时间,夯实大开发基础条件,逐步把酒泉建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域经济特色鲜明、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城镇布局合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计划执行1990—1995年,全市紧紧围绕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市场经济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推行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工业上台阶”、“商业争翻番”规划,并以双千工程为目标,实施商品粮基地、菜篮子工程建设,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6.28亿元,比“七五”末增长65.6%,年均递增10.6%。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37亿元,比1990年增长84.3%,年均增长13%。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4.079亿元,年均递增3.16%,工业总值达到6.288亿元,年均递增24.1%。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7.747亿元,年均递增25.7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457万元,比1990年增长137%,年均递增19.07%,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2625元,比1990年增加1513元,增长136.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6元,比199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7%。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3.44万吨。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鑫利商城、新世纪商厦、民族饭店等一批商贸流通设施相继建成。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程控电话达2.5万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八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39%。以内,总人口为31.0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8.4万人,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实现程度综合评分分别为85.15分和71.74分。
  1996—2000年,酒泉市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1亿元,比“八五”末增长7.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产值6.08亿元,比“八五”未增长54.31%,年均递增11.46%,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4.9亿元,比“八五”末增长45.38%,年均递增13.02%,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51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2.47%,年均递增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亿元,年均增长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比“八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32.8%;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比“八五”末增长75%,年均增长11.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3元,比“八五”末增加1267元,年均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29元,比“八五”末增加2519元,年均增长13.3%,城乡居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全市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3343”工程和“再造酒泉”战略,温室蔬菜、制种、草畜、林果等六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建成各类专业村145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60%。城乡面貌有较大改观,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5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5倍,新建、扩建北郊公园、航天公园、市政广场、夜光杯广场等公共休闲娱乐场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7%,比“八五”末提高6.7个百分点,新城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累计完成村镇建设投资7000多万元。农田水利、电力设施、集镇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乡用电矛盾基本缓解。市属56户工商企业全部完成产权制度和内部“三项”制度(产权制度、用人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任务。建立了“两金”(养老金、失业金)统筹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顺利完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二轮土地承包。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5年引进资金8144万元,引进项目41个,清水果品恒温库、温州大厦、南方装饰城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建成。私营企业发展到232户,个体私营户9164户,从业人员1.6万人,注册资金总额2.4亿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1—2002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突破口,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接近“九五”时期总和;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78亿元,增长1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9亿元,增长6.25%;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6952元,增加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增加203元。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奶牛、草畜、制种、蔬菜、林果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粮经草比例调整到29:62:9,好牛乳业、好为尔乳业、四川大业、草原兴发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建成运营。工业园区累计投资4亿元,建成项目45个,2002年园区产值3亿元。新建、扩建彩虹桥市场、春光蔬菜批发市场、富华市场等一批商贸流通设施。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到2002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人,农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先后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农村人畜饮水、退耕还草(林)、风沙口治理、“三北”四期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2002年,旅游业收入3958万元。
  计划管理年度计划编制与目标责任管理1990—1995年,遵循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方针,强化计划管理机制,狠抓年度计划和目标责任书考核。年度计划在总结上年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兑现各部门、各乡镇责任目标基础上,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进入“九五”以后,指令性计划逐步转变为指导性计划。1996年放开种植计划,强化价值、效益、质量指标管理,实物量指标管理弱化。1999年以后,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确定“奋进之笔”,把项目建设纳入考核范围,制定考核内容,奖励成绩突出的重点项目。
  基本建设项目审批1991—200年,从项目审批到建设、竣工实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控制非生产性投资规模,积极支持生产流通、教育、科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后,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能自行解决资金的项目,允许自主立项,并按审批权限报地市计划委员会备案。对需上级安排资金,协调解决配套的项目,及时报批,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和引进外来转产而淘汰的项目进行干预、限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确定专人经常深入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督促进度,了解情况,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监督、验收和评定工程质量。2001年,为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取消除需要争取国家和省地投资以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工业、商贸设施、房产地开发建设等项目的行政审批。
  国债国补项目管理自1998年国家发行国债以来,建设各类国债项目38项,总投资21亿元。为确保建设资金发挥效益,对每一个国债国补项目,从立项审批、招投标、资金拨付、财务管理和工程质量等各个方面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建设程序,规范各项制度。先后40多次配合国家审计署和省地业务部门,督查全市国债项目,国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没有出现违规违纪问题。
  质量管理1994—1998年,市质量管理局挂靠计划委员会。在此期间,宣传《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等法律法规,开展“3.15”消费日质量咨询、“百城万店无假货”和“96质量陇原行、酒泉行”等活动,印发传单2万多份。配合工商部门专项检查食品、药品、水泥、饲料等商品,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维护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生产调度管理1990—1995年,针对资金紧缺、电力不足、运输紧张和一些重要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状况,协调供电、铁路、煤炭、物资、银行、石油等单位,及早提供各项计划,全力投入生产调度。参照国务院产业政策,结合实际,编制全市城乡重点企业工业产品序列,会同银行等有关部门,编制下达各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及节能、节钢、节油具体计划,为银行发放信贷资金、供电部门计划供电、特资部门平衡供应提供依据。每年在电力紧缺时,及时召开协调会议,按照保主保重原则,釆取限制非生产用电和高耗能项目用电,并根据具体需要,分别实行昼夜轮班制,开四停三,削峰填谷等办法,解决电力供需矛盾,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为解决电力不足,市政府成立803电厂二号机筹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计划委员会,筹集资金569.72万元。在钢材、油料缺额大,计划安排困难情况下,积极与市内外单位与企业协调,通过市场调节、调剂解决计划外汽油、柴油2214吨。
  代码管理1993年,成立代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计划委员会,至1997年,累计办理证书2610个,并抄写名录,微机考查,送交省上建立档案,在公安、财务、交通、统计、银行等部门强制应用。
  “农转非”管理“1991—2000年,按照“四公开一监督”要求,开展“农转非”户口办理。在申请人数多、分配指标少、工作难度大的情况下,根据有关政策精神,制定下发酒泉市农转非管理实施办法,逐步放宽“农转非”政策。共办理农转非户口9561人,2001年此项工作移交市公安局办理。
  重点项目建设管理1990—1995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对各类基建技改项目充分论证,严格审批程序,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发展生产经营性项目、控制非生产投资规模。对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和一些挖潜改造工业项目,加强协调、调度和监督管理,促其按期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围绕“工业上台阶,商业争翻番”战略目标。工业项目走内涵改造和外延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争资金、改技术、上项目、上规模,建成9000吨机制纸,500吨酒泉酒,7000吨矿渣水泥,1000吨冰川神水,怀茂酒花加工厂、西峰钢窗厂等69个工业骨干项目。同时对食品、橡胶、塑料、选矿、五金、水泥、建材等生产线进行提高质量,增加产量,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地方工业体系,鑫利商城、新世纪商厦、南苑商场、民族饭店、新亚商场、供销商场、南市场、彩虹桥、钢材批发市场等相继建成,城乡市场日益活跃。新建改造道路61条25公里,铺设供水管道84公里,建成日处理8000吨污水厂一座,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夹山子水库等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邮电通讯完成2.5万门程控电话安装,开通模拟移动通讯网和寻呼网,利用西一兰一乌光缆途径酒泉的机遇,开通酒泉直达全国自动电话。“八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
  1996—2000年,工业新续扩改项目建设步伐减缓,仅完成酒泉特制酒、得力斯肉制品、高纯氮气、曲木家具、橡胶厂防腐漆等工业技改项目。商业新续扩改建项目加快,新建扩建隆泰商厦、鑫利地下商场、肃州市场、昌兴电子市场、华鑫建材市场、福华市场、春光蔬菜批发市场、清水农贸市场等一批商业设施。清水果品恒温库、文昭食品厂、温州大厦、南方装饰城等41个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5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5倍,改建、新建城区道路49条87万平方米,建成自来水厂两座,污水处理厂一座,埋设供排水管道44公里,新建扩建北郊公园、航天公园、酒泉公园,建成市政广场、夜光杯广场、汉武御广场、城市载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村镇建筑累计完成投入7000多万元,总寨、西洞、清水、金佛寺4个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三北”防护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科技示范农场等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铺筑乡村公路181.5公里,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33个村的农网改造,城乡用电矛盾基本缓解。“九五”期间,全市共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
  2000—2002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给项目建设带来机遇。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商贸流通项目建设蓬勃兴起,草原兴发、成都大业、好牛乳业、好为尔乳品加工、先锋种业、敦煌种业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落户酒泉,建成东州家俱城、彩虹桥市场一、二期、南方装饰城二期工程等一批商贸流通设施,建成洪水河人饮工程、北大河防洪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工程、丰乐河水利工程、光彩世纪林、六大风沙口治理等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项目33项,完成农网改造、城网改造、酒航公路、酒火公路等交通能源项目7项,建成市区自来水二期工程,城市道路骨干网、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新城区世纪大道等城市基础设施18项,市一中综合教学楼、三正世纪学校、市中医院搬迁等社会发展项目15项和南方大厦、新世纪花园、月亮湾小区、北新花园、南苑住宅小区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共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
  1998—2002年,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共争取国家投资1.16亿元,建成供水二期、总寨镇小城镇、市一中重点高中、以工代赈退耕还林(草)、西洞镇小城镇、氟病改水、北大河防洪堤、农村人畜饮水、优质啤酒大麦基地建设等项目38个,完成投资21亿元。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总寨镇
相关地名
西洞镇
相关地名
成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