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4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种植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8
页码: 70-77
摘要: 本节內容包括:耕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作物等。
关键词: 酒泉市 肃州区 农业

内容

第三节种植业
  1990年,农牧局内设农业股、经济作物股、畜牧股、党政办公室,干部职工25人。2000年增设农业执法监察室。2002年,职工减为18人。管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种子管理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种子公司、丁家坝园艺场、玉米原种场等9个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要负责农业生产的措施落实、项目实施、试验示范、植物检疫、病虫防治、技术培训、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典型调查等。2002年,职工2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7人,助理农艺师5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于1999年5月,主要负责全市蔬菜生产的规划制定、措施落实、项目实施、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试验示范、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典型调查等。2002年,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5人,助理农艺师8人。种子管理站成立于1993年,主要职能是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基地管理、环境治理、产地检疫、项目实施、纠纷调解、技术培训、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调査研究等。2002年有职工8人,其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3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负责绿证、技术、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后续再教育等。2002年,有职工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主要负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等。2002年,职工减为7人,其中助理农经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市种子公司负责全市的种子工程建设、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良种繁育、良种推广和良种供应等。在清水、金佛寺、上坝、三墩4乡镇各建有供种站1处,在市区设有种子供应门点4处,经营场地3万多平方米。1990年,有员工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1998年,进行股份制改造。2000年,跻身全国百强种子企业。2002年,有职工7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10人,助理农艺师32人,技术员12人,资产5000多万元,年生产种子1800余万公斤,销售收入5120万元,为国家上缴税金216万元。
  耕地1990年,全市耕地面积62.8万亩,其中乡镇耕地6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8.6%,农林场耕地9020亩,占耕地面积的1.4%。1995年,因城市建设和道路扩建,耕地减少到62.6万亩,比1990年减少2000亩。随着宜农荒地开垦,到2002年,耕地面积又增加到63.5万亩。1990年,有效灌溉面积62.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56.5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9.5%和90%。1995年,有效灌溉面积61.6万亩,保证灌溉面积57.4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8.4%和91.7%。2002年,有效灌溉面积62.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保证灌溉面积6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4%。
  农业产业化经营1988—1997年,组织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按沿山、中部和城郊3个区域,创建了粮食、甜菜、洋葱、棉花、果品、制种、啤酒花、精细蔬菜等八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种植规模扩大,产量增加,1997年与1987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1.5倍,产品产量提高65%O1997年,甜菜种植面积6.44万亩,比1987年增加1.9万亩,洋葱种植面积扩大到2.4万亩,总产9.6万吨,分别增加1.2万亩、4.7万吨,精细蔬菜种植面积7.7万亩,总产21.1万吨,分别增加4.8万亩、8.4万吨,棉花种植0.52万亩,总产444.3吨,制种面积2.5万亩,生产种子840万公斤,啤酒花种植面积2000亩,产鲜花1800吨。与此同时,依托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89个,流通服务组织83个,各类科技推广普及组织发展到265个,创出以粮食制种为主体,依靠科技主攻吨粮田的“三墩模式”;以加工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一村一品、一品多量、引商进村、批量销售的“双塔模式”,使企业、基地、农户、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得到较好的结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2000年,组织实施“3343”工程,规划建成30个粮食专业村、30个蔬菜专业村、40个养殖专业村和30个林果专业村,使专业村占总村数的79%。1998年,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将粮食专业村调整为26个,蔬菜专业村调整为50个,林果专业村调整为20个,养殖专业村调整为46个,共计142个,专业村增加12个,占总村数的86.6%。此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後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完善农业产业化“3343”工程目标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的意见》,抽调100多名科技人员蹲村入户,实行定人员、定村、定时间和包规模、包单产、包收入的办法,围绕专业小区和专业户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专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到2000年底,142个专业村全部达到建设标准,发展各类专业户3.12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0%以上。
  1999-2002年,组织实施“再造酒泉”战略,提出重点发展高效日光温室、粮经制种、优质牧草、肉牛肉羊、奶牛养殖、优质果品、农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的思路。2002年,种植业结构粮、经、草比例由1998年70:28:2调整到55:36:9,制种面积20.7万亩,比1998年增加15.3万亩,增长283%。牧草种植面积12万亩,增加4.4万亩,增长58%,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种植面积1.87万亩,增加1.46万亩,增长356%,带动精西瓜种植细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增加4.1万亩,增长105%。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77家,其中制种30家,脱水菜24家,粮食加工95家,啤酒花加工6家,啤酒大麦加工3家,牧草加工2家,棉花加工2家,乳制品加工7家,肉制品加工2家,蛋制品加工1家。2002年,订单农产品达32.8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41%,比1998年的26%高出15个百分点,订单面积31.5万亩,占总面积的51.5%。同时,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新成立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乡村两级建起农贸服务公司或购销站,成立中介服务组织142个,有专业合作社41个,各类专业协会39个,运销大户331户,科技推广服务组织367个,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技术人才3361人,取得绿色证书培训资格的持证人才1.18万人,科技示范户1.03万户,服务范围扩展到农经咨询、科技信息、产品销售、加工增值等20多个环节,农村经济总收入30.15亿元,比1999年增加9.7亿元,年均递增13.8%,其中种植业收入8.94亿元,占总收入的29.7%o在种植业收入中,蔬菜产业收入2.73亿元,制种产业收入2.55亿元;养殖业收入2.99亿元,占总收入的9.9%,其中草畜乳产业收入1332万元;非农产业收入18.22亿元,占总收入的60.4%,其中第二产业收入11.74亿元,第三产业收入6.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3001元,增加到3705元,增长23.5%,年均增长7.3%。
  粮食作物199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9.3万亩,平均亩产464.5公斤,总产22.9万吨。1991年,被国家计委、农业部列为全国“八五”第一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此后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服务体系、良种及新技术推广方面投资460万元。到1995年,粮食种植面积45.9万亩,平均亩产510公斤,比1990年增加45.5公斤,总产23.4万吨,比1990年增加5000吨。1997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达25.6万吨,平均亩产556.5公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3.6万吨,占粮食总产的53%,人均贡献621公斤。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及支柱产业的实施,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2年粮食种植面积33.9万亩,总产18.76万吨,分别比1997年减少12.1万亩和6.8万吨,平均亩产552公斤,减少4.5公斤。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78.5%降为55%。
  夏粮1990年种植面积32.6万亩,1995年27.4万亩,2000年17.2万亩,2002年13.2万亩。夏粮平均亩产1990年415公斤,1995年421公斤,2000年478公斤,2002年下降为464公斤。夏粮总产1990年13.5万吨,1995年11.5万吨,2000年8.2万吨,2002年6.1万吨。1990年,小麦种植面积小麦31.5万亩,1995年26.3万亩,2000年16.8万亩,2002年11.7万亩。小麦亩产1990年416公斤,1995年423公斤,2000年480公斤,2002年462公斤。小麦总产1990年13.1万吨,1995年11.1万吨,2000年8.1万吨,2002年5.4万吨。其中春小麦种植面积1990年26.4万亩,1995年21.3万亩,2002年3.9万亩。小麦种植面积比重由1990年的83.8%降为33.3%。
  夏杂粮主要有大麦、蚕豆、豌豆等。1990年种植面积1.1万亩,2002年增为1.5万亩,夏杂粮占夏粮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3.6%增为11.1%,亩产475公斤,总产6943吨。
  秋粮1990年种植面积16.7万亩,1995年增为18.5万亩,占粮食面积的40.3%,2002年增加到20.7万亩,占粮食面积的61.1%。秋粮平均亩产1990年562公斤,1995年提高到642公斤,2000年达到716公斤,2002年下降为608公斤。秋粮总产1990年9.37万吨,1995年11.9万吨,2000年12.4万吨,2002年12.6万吨。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990年为15.36万亩,1995年增加到17.3万亩,2000年减为15.86万亩,2002年制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9.95万亩。亩产1990年583玉米公斤,1995年增为653公斤,2000年增为744公斤,2002年减为619公斤。玉米总产1990年8.95万吨,1995年增加为11.3万吨,2000年增加到11.9万吨,2002年12.35万吨。
  秋杂粮主要种植作物有谷子、糜子、养麦、洋芋、高粱、杂豆等。1990年种植面积1.4万亩,1995年减少到1.2万亩,2002年减少到8321亩。1995年平均亩产482公斤,2002年减少到349公斤。总产1995年5905吨,2002年下降到2905吨,减少3000吨。
  经济作物199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39万亩,1995年增加到15.78万亩,2002年22.2万亩,占农作物面积的36%。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990年3万亩,亩产4523公斤,总产13.7万吨。1995年增加到8.1万亩,亩产2570公斤,总产20.8万吨。2002年11.04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9.7%,比1995年增加2.94万亩,亩产2611公斤,总产28.8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41公斤和8万吨。瓜类种植面积1990年为5380亩,1995年减少到2708亩,2002年增加到3687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比1990年减少1693亩,比1995年增加979亩,亩产3797公斤,总产1.4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338公斤和4708吨。油料种植面积1990年为3.35万亩,1995年3.07万亩,2002年1.55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2%,比1990年减少1.8万亩,比1995年减少1.52万亩,亩产168公斤,总产2610吨,亩产比1990年增加32公斤,总产减少1958吨。亩产比1995年增加32公斤,总产减少1560吨。甜菜种植面积1990年为5025万亩,亩产3.39吨,总产17.8万吨。1995年种植面积6.3万亩,亩产3.1吨,总产19.57万吨。到2002年,减少到8390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2.3%,亩产3.63吨,总产3万吨,面积比1995年减少5.44万亩,亩产增加0.53吨,总产减少16.5万吨。90年代初开始推广种植棉花,1997年种植5153亩,2000年减少到2358亩,2002年扩大到6320亩,占经济作物的1.7%,亩产120公斤,总产75.89吨,分别比1997年增加1167亩,亩产增加33.8公斤,总产增加31.46吨。比2000年增加3962亩,亩产减少9公斤,总产增加45.3吨。中低产田改造1991—1995年,改造中低产田45万亩,其中中产田31.4万亩,低产田13.6万亩。按照治本措施与治表措施相结合、以治本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有机肥为主,单一措施与综合措施相结合、以综合措施为主的“四个结合、四个为主”的方针,坚持先易后难,集中连片,持续改造的原则,统筹兼顾攻重点,按岗定责搞承包,大力宣传搞培训,有的放矢抓落实,强化改造中低产田,累计种植绿肥51.4万亩,麦草翻压覆盖8.5万亩,小麦高茬收割102.8万亩次,玉米根茬还田14.3万亩。衬砌农、毛渠300公里,清挖排碱沟51.3公里,埋设排碱暗管2公里。通过改造,提高了土壤中各类养份含量,改造区粮食亩产459公斤,基础亩产比1988—1990年3年平均产量增加74.3公斤。
  农业技术推广1989—1992年,重点示范推广粮食综合增产技术、中低产田改造、吨粮田技术、庭院经济技术、万亩盐碱地改造、水稻种植技术、立体种植技术、甜菜高产栽培技术、地膜棉花栽培技术等,新技术推广面积58万亩次,占耕地面积的92%o推广种植中单2号、单玉13号、掖单13号、酒单3号等玉米品种和甘春11号、8092—1、86—24等小麦品种30万亩,占粮食面积的62%。
  1993—1995年,重点示范推广千元田千斤田、水稻旱育稀植、棚膜地膜覆盖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甜菜带啤酒大麦高产栽培、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玉米优良品种高产栽培、优化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及喷施宝、玉米健壮素等新技术产品,新技术推广面积75万亩以,占耕地面积的120%。推广种植2014、甘春18号等小麦新品种22万亩,占小麦面积的83%。1996—1998年,重点示范推广地膜小麦带地膜玉米双膜带田栽培、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超千斤栽培、精量播种、吨粮田模式化栽培、啤酒大麦优质高产、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肥丰产等新技术和高美施、旱地龙、绿风95、多效哇等新技术产品,新技术推广面积78万亩(次),占耕地面积的124%。推广种植8511、2014、新冬17、昌冬3号等小麦新品种2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81%。
  1999—2002年,重点示范推广优质专用粮栽培、中药材高产高效栽培、冬瓜高产高效栽培、优势农产品基地化生产、麦收后复种油菜栽培、美洲斑潜蝇防治、制种基地危险性病虫害监测、防治、环境保护、技术智能化农业信息等新技术及肥力高、动力2003等新技术产品,新技术推广面积72万亩次,占耕地面积的114%。推广种植86116、8614、甘春20号、8145、酒春3号、宁春18号、新冬18、昌冬6号等小麦新品种和中高1号、豫玉22、沈试28、陕911、掖单19号、农大108、中单9415等玉米新品种及新陆早7号、8号等棉花新品种4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5%O病虫害测报与防治1990—1993年,市境发生的植物病虫害有小麦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麦财玉米红蜘蛛、马铃薯晚疫病、黑胫病、黄瓜霜霉病、番茄病毒病、白菜霜霉病、白菜软腐病、瓜类枯萎病、瓜类炭疽病例、菜蚣、菜青虫、小菜蛾、甜菜褐斑病、甜菜象甲虫及地下害虫等30余种,虫害发生面积126万亩(次),防治面积118万亩次,占播种面积的187%O1995年,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黑穗病、小麦根病、麦蚣、麦蜘蛛、小麦地下害虫、玉米黑粉病、玉米地下害虫、玉米红蜘蛛、马铃薯环腐病和晚疫病、胡麻枯萎病、甘兰夜蛾、黄瓜霜霉病和炭疽病、番茄疫病、白菜软腐病、瓜类枯萎病和炭疽病、洋葱霜霉病、甜菜象甲等22种,发生面积173万亩次,防治面积154万亩次,占播种面积的244%o2000年,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穗病、小麦根病、麦射、麦蜘蛛、小麦地下害虫、玉米锈病、玉米黑粉病、玉米地下害虫、玉米红蜘蛛、胡麻枯萎病、甘兰夜蛾、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白菜软腐病、瓜类枯萎病、菜蚜、菜青虫、甜菜象甲等19种,发生面积146万亩次,防治面积117万亩次,占播种面积的186%。2002年,病虫害有小麦黑穗病、小麦根病、麦蚜、小麦地下害虫、玉米锈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螟、玉米地下害虫、玉米红蜘蛛、胡麻枯萎病、甘兰夜蛾、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白菜软腐病、瓜类枯萎病、辣椒疫病、洋葱霜霉病、菜蚜、菜青虫、甜菜褐斑病、甜菜象甲等23种,发生面积154万亩次,防治面积139万亩次,占播种面积的221%。
  90年代初,市农技推广中心针对地老虎、蚜虫、金针虫和锈病定点设立3处成虫诱测点和3种大田监测点,确定1名专业人员定期专项测定,各乡镇确定基层监测员各1人布点监测。1995年,设立测报点10个,增加专职人员1名。2000年,设监测点6个,测报对象除地老虎、蚣虫、金针虫和锈病外,增加了玉米红蜘蛛和玉米螟。2002年,有测报点6个,测报人员1人。
  植物检疫1984年,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植物病虫预测预报及植物检疫,开展危险性病虫害普查及专项研究、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等。1990年,开展检疫对象普查工作,在18个乡58个村186个村民小组,普查各类作物1.65万亩,,未发现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和省内补充检疫对象,发现小麦腥黑穗病0.9亩,小麦全蚀病245亩。1996年,开展马铃薯甲虫、美洲斑潜蝇、小麦双尾蚜专项调查,未发现这3种检疫对象。1998年,在日光温室中,发现美洲斑潜蝇。1999年,开展美洲斑潜蝇调查,发现19个乡镇有不同程度发生,虫情指数31.6%—50.8%,危害作物达20余种。2000-2001年,开展美洲斑潜蝇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步掌握美洲斑潜蝇在全市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2001—2002年,开展了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和制种基地危险性病虫监测与环境保护项目研究,发现有重点有害生物10种,其中病害有小麦全蚀病、马铃薯环腐病2种,虫害有亚洲玉米照、棉铃虫、苹果蠹蛾、美洲斑潜蝇4种,杂草有野燕麦、菟丝子属、毒麦3种,仓储害虫有螟蛾1种。通过产地检疫和建立监测点,摸清了危险性病虫分布、种类和疫情动态,同时,通过与种子生产企业签订责任书等措施,禁止制种副产物乱堆、乱倒,确保了制种产地环境,防止了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
  1989—1993年,小麦良种田的产地检疫1.6万亩。1994年后,坚持在农作物生长期开展产地检疫工作。至2002年,产地检疫面积30万亩,涉及玉米、甜菜、油葵、牧草、蔬菜20余种作物160余种。在多年产地检疫中,发现的检疫对象有苹果蠹蛾、美洲斑潜蝇、番茄溃疡病3种。2001年,开始对繁制种子进行产地检疫证明编号,种子包装物必须附有产地检疫证明编号的制度。1989—2002年,共检疫签发调运各类农作物种子7078批次21.83万吨,未发生索赔事件。
  农场玉米原种场位于城东南30公里。1990年,耕地面积1721亩,人口260人,职工26人。2002年,人口272人,职工54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2人,初级技术员28人,有持证种子检验员4人,持证种子加工、保管人员3人。发展制种面积2.8万亩,其中玉米制种2.78万亩,小麦制种200亩。生产各类农作物优良种子1001万公斤,其中玉米杂交种975万公斤,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实现利润347万元,实现净利润287.7万元,经济总收入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长55倍,净利润增长46倍。先后投资150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种子仓库4000平方米,水泥晒场1万平方米,购置先进的种子加工、检验、运输设备22台件,其中购置新型种子精选加工车10台,客货运输车2辆,种子检验设备10台件,固定资产总额230万元,与1990年和1995年比,分别增加110万元和150万元。
  丁家坝园艺场位于城西11公里,内设办公室、管委会和5个作业站。1990年,人口570人,耕地2000亩,其中:粮食面积580亩,总产40.6万公斤,果园1420亩,果品产量195万公斤。1995年,人口620人,耕地2000亩,其中粮食面积480亩,总产33.6万公斤,果园1520亩,总产200万公斤。2000年,人口增至852人,耕地2000亩,其中粮食464亩,总产37.12万公斤,制种350亩,产种14万公斤,果园1536亩,总产218万公斤。2002年,人口101人,耕地2000亩,其中粮食464亩,总产37.5万公斤,玉米制种250亩,产种11万公斤,果园1536亩,总产260万公斤。饲养大牲畜169头,其中奶牛142头,产鲜奶155.5万公斤,养羊896只,出栏135只,养猪116头,出栏45头,养鸡1180只,出栏230只。有汽车5辆,大中小型拖拉机85台,固定资产240万元,总收入260万元,与1990年和1995年比,分别增加32万元和54万元。利润123万元,与1990年和1995年比,分别年增加17万元和34万元。
  制种制种业兴起于90年代初。1990年,制种面积7283亩,1994年扩大到1.5万亩,其中粮食制种1.3万亩,经济作物制种0.2万亩。1998年,制种业被确定为再造酒泉战略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抓龙头、建基地、强化管理,推动制种产业步入了一个品种优化、布局合理、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1998年,制种面积发展到5.4万亩,其中粮食制种3.4万亩,经济作物制种2万亩,制种收入1.2亿元。2002年,制种面积扩大到20.7万亩,是1994年的13.1倍,其中玉米制种15.9万亩,草制种2万亩,对外制种1.1万亩,生产品种由1994年的125个增加到3100多个,年生产各类优质种子7000万公斤,总收入2.5亿元,累计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仅次于东北的全国第二大制种基地和全国第一大对外制种基地。
  制种企业1999年后,在不断扩大宣传,对外开放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横向联合,突出外向型,吸引外商投资制种业,为发展种子产业注入活力。2002年,种子生产企业由1998年的9家增加到30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3家,500万元以上的5家,100万元的10家,50万元的12家,注册资金累计9200万元,总资产8500万元,从业人员1235人,建成先进的成套种子自动加工生产线10条,种子检验室2500平方米,种子加工生产能力1亿公斤。
  制种规模2002年,全市村村有制种,制种万亩以上的乡镇9个,5000亩以上制种乡镇5个,参与制种的农户2.9万户,占总农户的一半以上。形成了以下河清和沿山7乡镇为主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总寨、上坝等中部乡镇为主的花花卉种植卉、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以果园、银达、怀茂北部乡镇为主的蔬菜瓜类种子生产基地。生产品种由1994年的小麦、玉米、瓜类、蔬菜等125个品种(系)发展到花卉、甜菜、牧草、油料等12个种类3100多个品种。
  经济效益1995年,制种面积1.9万亩,经济总收入4100万元,1999年,制种面积增加到10.9万亩,经济总收入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制种业的部分523元,占17.4%O2002年制种面积20.7万亩,经济总收入2.5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0.8%,占种植业收入的28%,平均亩收入12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制种业的部分685元,占18.5%,比1999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清水
相关地名
金佛寺
相关地名
上坝
相关地名
三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