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酒泉籍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酒泉籍名人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7
页码: 297-303
摘要: 介绍酒泉教育界名人的事迹。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国 教育界名人

内容

第一章酒泉籍名人
  第一节教育界名人
  李鸿文本名李友智,字鸿文。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出生于酒泉临水乡下坝村,考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科秀才。
  李鸿文自幼天资聪颖,好学多才,为人和气,18岁就考中了秀才。自清末废除科举之后,国内军阀纷争,他倦怠于求取功名。20多岁便在本乡自设私塾,收徒二三十人,以授业解惑为启蒙教育。民国初年,由于他教学认真,成绩突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拥戴。他常因走乡访里,了解下情,发现贫寒人家失学子弟,总是谆谆劝学,说服其父母,鼓励子弟入学,深得人们尊敬。他于是顺时应世,开明豁达,积极兴办教育,将自办的私塾改建为临水乡下坝庙初级小学。由于当时教师缺乏,1人1校,独自授教,而学生远近纷至,有本县银达、怀茂、三墩、临水、总寨、上坝、莲花寺、高台盐池及南山一带学生,多来住校受业。即肃州县城的求智者,亦多慕名而来投师求教,一日寸,学生多达120人,校舍拥挤,亦有借住于附近村庄者。先后累计成材之士约2000多人,服务于县境内外政、教各方。鸿文教学勤恳,治校严谨,每日鸡鸣即起,亲率诸生洒扫校院,做完教室清洁方入座示读,教学中不论讲课释义、诵读背书、教习书法、作文评点,一丝不苟。他还特别重视礼貌教育和语言风度,学生毕恭毕敬刻苦求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他主管临水堡小学建校事宜,次年,县上乂委任他为校长,他勤恳操持校务,亲自设计、布置,亲自领工建修,把一所历史悠久的残破社学,改建成一所崭新的、宽敞明亮、整齐美观、风景幽雅的新学校,实现了他立志建一所高级小学的志愿。他还带领学生亲自栽培花果林木,每当夏季,校内外杨柳成荫,草木葱郁、杂花喷香、果实累累。为人们所称道,诚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任职后,他苦心躬于校事,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朴实可亲。他经常教诲学生“勤有功,嬉勿益”;“治家以勤俭为先,待人以谦逊为本”;“远不及之财不贪,损人利己之事莫为”;“戒烟戒酒养心健身”。以此名言,谆谆告诫,对于学生立身行事,要求立志清正,陶冶情操,做人正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切教育作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因病殁于家,享年57岁。
  崔崇桂字德庵,酒泉县文殊乡文殊沟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幼年入私塾,曾熟读四书五经,颇识古文。后被举荐入甘肃省自治讲习所和北京内务部主办的甲种讲习所学习,接受民主思想。民国七年(1918年)协同赵世英(金塔人,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负责筹建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地址在酒泉书院,今酒泉师范)。从民国十二年(1923年)起,他担任了该校校长之职,连任十载,对师范教育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治学严谨,尊师重教,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勤俭建校,亲自率领学员劳动,扩充校舍,开辟场地,添置设备。增开数理、教育、体育课程,重视了科学基础教育。他以“敬业乐群”四字为该校校训,以“勤慎诚毅”为治学宗旨,广召酒泉地区各县青年学生,前来师范求学,攻读师范专业知识,为奠定师范学校基础,培养大量师资力量,为发展酒泉教育事业而尽心效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继任酒泉县教育局长,积极开办和扶持农村学校,发展乡土教育,同时倡导举办民众识字教育,为改变本地愚昧落后状况,大力普及社会文化而贡献力量。更值得称颂的是他非常爱护人才,在马家军阀统治时期,他曾保救进步人士脱险。嗣后他曾被调任金塔县县长、甘肃省参议员,后被推选为国大代表、河西水利专员兼高台三清渠水利工程处处长等职。1949年后,崔崇桂先生德高望重,被人民政府聘为省第一、二届人大特邀代表。1953年,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因病在兰州逝世。副省长马鸿宾主持追悼会并致悼词,肯定了他一生兴教办学,培养师资,致力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的贡献。
  杨进崇字德轩,酒泉清水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899年)。自幼勤学好问,禀赋聪颖,民国十六年(1927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即以小学教师为职业,结合教学,能勤奋钻研,深究文史地理,且擅长书法绘画,尤其对地理教学颇有造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后又任职于河西中学附小校长、酒泉师范教育主任、酒泉县教育局长、县参议会议长等职。他一生热心提倡办学,发展教育事业。在担任教育局长时,有见于当时酒泉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就特别重视筹资兴办边远乡村小学,使偏僻地方的儿童也能得到求学的机会,在城市又协力建立回民小学,还设法资助外出深造的学生。对边远少数民族也鼓励办起了莲花寺、文殊沟藏民小学两处,经费由当地群众自筹。德轩先生一生为发展酒泉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他谦虚有礼,平易近人的风度,受到群众赞赏。新中国成立后,杨老先生年事已高,曾几度在酒泉师范任教,后因年老,志愿退休还乡,但又在村里办起冬学、民校,巡回教学.在成人扫盲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1956年荣获甘肃省模范教师称号。1962年参与编写《河西志》。1972年病逝,享年72岁。
  第二节社会名人闫毓善字庆皆,甘肃酒泉红山村人。清同治十一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出生。自幼聪慧,受祖父及父亲的儒业教导颇深,工诗文,知礼义。清光绪二十年(1841年)在兰州考中甲午科举人,次年赴北京会试,适值甲午战败,清廷将赴日签订马关条约,朝野爱国志士群起抗议。四月初六、初七两天,各省举人603人在广东举人康有为起草的请愿书上署名抗议。其中,闫毓善等61名甘肃应试举人积极聚会,参与签名抗议,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为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接着,武威举人李于错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联合廿肃76名举人联衔署名,闫毓善亦为署名者之一。提出“反对割地,反对赔款,反对日本在中国建厂”表达了甘肃举人的爱国热忱。宣统元年(1909年),应黑龙江巡抚周绍朴邀约,到巡抚幕府任秘书,他撰文提出“防边须先移民实边”。次年又撰写了许多篇关于黑龙江边务、移民、举办金矿、煤矿的论文,引起了东北当局及国人的关注。嗣后,又署理兰西县事,绰力培养地方人才,全力制止了鼠疫流传。宣统三年(1911年),升任巴彦州知州,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向州内草拟文件宣布共和,又购置江轮开发内河航运。民国元年(1912年)7月辞职,回到北京任参议院议员。时,北洋政府以闫娴熟边务,乃于1917年任闫为甘肃实业厅厅长,旋又改派为新疆实业厅长。1918年,闫离京赴新疆,任新疆省实业厅长兼任督军署秘书长,在任10年,与杨增新组成“杨一闫合作体制”。1928年7月7日,军务厅长樊耀南作乱,趁俄文法政学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典礼宴会之机,樊开枪刺杀了杨增新将军,闫毓善腿、臂两处中弹,伤势颇重,直至1931年8月,南京政府要员褚民谊随中法考察团到迪化,褚请考察团郝医士给闫动手术取出了两颗子弹。政务厅长金树仁平定了樊耀南之乱,出任新疆省主席,闫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他又辅佐金树仁制订了几份建设新疆的计划。1931年7月,马仲英入疆围哈密甚急,闫向金树仁举荐盛世才带兵平乱,金任盛世才为东路军总指挥,终于将马仲英赶出新疆。1933年4月12日,迪化发生政变,盛世才上台任新疆督办。闫患肺心病甚危,是年6月病逝于迪化,暂厝观音阁,终年62岁。1946年归葬酒泉河东乡中截二坝村。
  翟玉航生于1894年,酒泉县丰乐乡。毕业于甘肃省第九师范。先后任国民党酒泉县党部书记、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参加了国民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参与青海省党部的组建。初任青海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省党部特派员,后任青海党部书记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兼任青海《国民日报》社社长。民国二十四年(1945年),奔走于西宁、重庆、兰州、酒泉之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赴南京参加了国民党制宪大会,并被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常务委员,常驻南京。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翟玉航回到酒泉,在酒泉购得土地、房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党部要员由兰州撤退到酒泉。在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书记鲁锡光等人的劝说下,翟玉航伙同什肃省党政要员西奔新疆,到达哈密时,陶峙岳领衔通电起义,新疆、酒泉和平解放。翟玉航回到酒泉后,接受人民政府关押、审查。1952年从宽处理释放回到家中。1954年在家中病逝,享年60岁。张明德原名张道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酒泉城东1。里的头墩村人。先祖先六辈从事中医,先生自幼习读中医典籍,刻苦钻研,后竟至医道精熟,遂进“全德堂”中药店为店员,.并留神医药,熟读本草药理,结合实习诊病6年,又转入“同和堂”诊病。他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始成家,自此,单独开业行医,成为名噪城乡的一代名医,尤善中医诸杂症之诊治。其曾任酒泉县医师公会理事长、中医师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张先生一生在看病同时,还重视中医学术研究,一面总结临床经验,一面探索病因病理和适应药物的研讨,不仅擅长内科,对妇科、儿科、外科急腹症及术后呕吐诸方面医理都有精深的研究和治疗经验,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特效良方。中年时,根据临床经验,潜心研究诸种难疑病症,治愈多例偏头风、脑后风等民间杂病。1945年被西北军政长官朱绍良点名指派,并以专机送往辿化(乌市)为骑五军军长治愈绞肠痛一例,而轰动迪化,并被婉留于迪化“灵德堂”,行医近半载,慕名求医者拥塞庭除,后借口母病而恳求返酒泉,自此医声远播,遂成为河西、额旗、乌市一带名医。他自制治疗宫外孕等中药良方,先后被收入《全国中医药新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及《河酉精方选》。终年79岁。
  张积德回族,酒泉人,约生于光绪十年前后。民国初年,在酒泉东关成立了 “皮毛公庄”和“永顺源”货栈,与天津“德威洋行”协作,主营皮毛、绸缎、布匹、日用杂货等。同时在祁连山内建立公庄畜产基地,大量蓄养牛、羊、骆驼等,经营皮毛山货。并组建了80余峰骆驼的运输队,将酒泉的皮毛行销包头、京、津等地,促进了酒泉商业的发展。他还开设客栈,接待往来新疆等地的客商和驼户,大大促进了酒泉与边疆地区的贸易与交往。民国六年,东关修建清真寺时,修建费用的不足部分由他包垫,使该寺得以顺利建成。民国十五年(1926年),酒泉县成立了回教教育促进会,他被选为首任会长。在他与其他人员的倡导和支持下,在东关北后街办起了第一所回民小学,使回民子弟接受新的国民教育(后因经费困难而被合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派人到酒泉筹建“长城回民子弟小学”,他欣然将原客栈的房产、地盘全部捐出作校址,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使该校得以早日建成,促进了酒泉民族教育的发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曾被工商业者推选为酒泉商会会长。终年73岁。
  裴善哉酒泉人,汉族,约生于清末宣统年间。中等文化,是酒泉虔诚的佛教信徒。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酒泉钟楼寺组织过“中国佛教会甘肃省酒高安敦玉金鼎七县联合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组为“中国佛教会廿肃省酒泉县支会”。裴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职务。任职期间,筹建“酒泉信众”子弟小学,自任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发起“佛徒号”献机运动,得到重庆大虚大师支持,在其影响下,全国佛教徒风起云涌,积极开展献机活动。并在钟楼寺组织僧众从事纺织、石印生产自救,解决困难。裴善哉还开设佛慈诊所,为无力就诊的贫穷群众施诊献医,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的贡献。1986年病逝,享年76岁。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鸿文
相关人物
崔崇桂
相关人物
赵世英
相关人物
杨进崇
相关人物
闫毓善
相关人物
翟玉航
相关人物
张积德
相关人物
裴善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清水乡
相关地名
甘肃酒泉红山村
相关地名
酒泉县丰乐乡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河西志
相关作品
国民日报
相关作品
河西精方选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