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82
颗粒名称: 第十编 人物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25
页码: 295-319
摘要: 内容包括:酒泉籍名人与酒泉职官。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国 教育界名人

内容

种人有时愿意投身卖兵,卖上几十个“袁大头”顶名应征,待到接兵的部队带领他们上路,在半路上乘机逃跑。银达乡有个老农民庞应武,自言年轻时就曾卖兵七次,每次都在半路逃跑的故事。最吃亏的就是无钱无势的贫苦农民,例如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二墩堡农民潘茂才的大儿子潘文福被保甲抓去当兵,关押在兵役局的空房,夜间伺机逃去,兵役局找到家来要人,茂才说没有回来,就将茂才捆绑吊打,还讹诈说他儿子带走了军装和一支枪,茂才气愤不过,竟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了。老百姓普遍认为:替国民党当兵打内战,就等于去送死,因而使国民党征兵困难重重。最后不得不采取抓兵。1949年6月,河西各县关上城门抓兵,16至45岁的男人,只要没留胡子者,一律抓,兵役局派人下乡,迫使保甲长带上绳索昼夜搜捕,撵得鸡飞狗跳墙,小伙子们躲避不了的定遭厄运。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酒泉县政府“历年抓兵统计表”表明,抓兵最多年份为1943年540名,全县9乡2镇,平均每乡50名,抓兵最少年份为1947年209名,平均每乡(镇)也在20名左右。
  第五节鸦片种植与禁烟民国时期,酒泉的鸦片种植遍及全区、县各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竟成了农民的特殊经济作物。治国者主张禁烟除害,祸国者勒令种烟取利,受苦受害的终归是甘肃农民。考据典籍,鸦片本产孟加拉,是大罂粟花所产的一种乳汁,可供药用,由于它的烟子散发出一种异香,因而被一些人吸食上瘾,贻害无穷。其传入中国最早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独占鸦片专卖权,开始对中国经营鸦片贸易,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初时进口数量不多,以后遂年增加进口贸易量,越四十年,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每年输入量4000-5000箱,以后逐年输入更加有增无减,以此进行经济侵略。延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竟达21785箱。腐朽的清朝政府软弱无能,无力禁止英人运烟,竟造成祸国殃民之大害,这就引起了国人先觉者林则徐、邓廷桢从道光十九年开始倡导的禁烟运动。
  1842年4—7月(道光二十二年三至六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禁烟获准,乃下令禁烟,并严禁鸦片入甘肃境。在广州虎门销毁英人鸦片20000余箱,与英国展开了鸦片战争,狠狠打击了英国贩烟商船。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林则徐、邓廷桢禁烟受到顽固派的诋毁获罪遭贬,禁烟松弛,甘肃全省各地照旧种烟,烟价上涨,吸食者如旧。
  1874年(左宗棠平定陕甘之后)于光绪元年又见罂花遍地开,左宗棠大惊,乃决定禁烟,遂即下令甘肃全省禁止种植鸦片。斯时,宗棠驻节酒泉,令酒泉各地方官员下乡清查,烟苗已出土者,派令军队犁翻,强行铲除。一时烟价跃贵,每两大烟土,售银一两五六钱。左公禁种不禁贩,种者虽禁止,而烟贩和吸食者如故,甚至不惜家财荡尽,沦于破产。
  光绪七年(1881年)3月,甘肃各地厘金局(即税务局)大开烟禁:肃州厘金局门前大悬杏黄旗,上书“奉旨抽收烟厘”。自左公禁烟,时隔6年,至此,清政府公开承认罂粟种植和鸦片贩卖为合法,并借此抽重税,名为遏制,实则开放。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甘肃各地仍种烟不绝,酒泉罂花遍地开,官家借此收重税以遏制烟民种烟,而农民借种烟盼取较高的经济收入。是年九月,武威农民数千人为反抗重税,拥进县城打毁警岗,攻入县署,捣毁总警绅王佐才等人房屋。官署派军警镇压,捕杀为首的路福基、于成林等农民。
  宣统三年(1911年)4月,甘州禁烟,种大烟户农民反对官家铲烟苗,聚众三四千人,捣毁城内烟店和统捐局。
  民国元年(1912 ) 4月,甘肃都督赵憔熙(袁世凯任命),下令各州县禁止种鸦片。民国四年(1915年)12月,甘肃督军张广建又向全省加征烟亩罚款。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甘肃大开烟禁,甘肃督军陆洪涛欲照陆军章程装备省防军,购买枪械,置备服装,而经费无着。遂不虑祸国殃民,勒令各县广种鸦片,不种者按亩罚款。由于官家禁烟政策不稳定,忽禁忽放,老百姓怕上当受骗,种植者虽有而不多。及至四五月间,陆洪涛派军官到酒泉等各县提取烟亩款,见种烟者寥寥,于是洽商于县知事,采取按地摊款,其不适种烟之地,亦勒令出款,诡其名曰“懒款” 。民国十一年(1922年)9月2日,总统黎元洪派孙道仁赴甘肃、新疆查勘烟禁。但陆洪涛却于是月派军队到酒泉等各县提取烟亩款。各州镇守使亦借机搜刮,对不种烟的农民悉处以“罚款”。可怜忠厚农民遭此大难,诚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甘肃省又大开烟禁,勒令各县农民种鸦片。酒泉数十万亩肥沃土地又是罂花遍地。许多历来种烟之地,民众咸以“花”命名,种烟之户民,谓之“花户”,地名有:上花寨、中花寨、下花寨、花儿坝、花城湖、花海子等等。种烟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30%。而粮、棉种植面积相反减少,其总产量下降60%以下,捐税日益加重。种烟一亩交银币6.5元以上,(按河东出地每亩可产烟土七八十两,河西田地可产三四十两)并按每亩收烟土40两,以每两烟土3角钱计,每亩年收入银币12元左右,除去烟款工料,所剩无凡。农民实指望种烟获利,似此受官家的强制盘剥和掠夺,生活穷迫至极。但官家征收罚款,起初每亩罚款5元,后来逐步增加,每亩罚款增至30元,使农民数倍倒贴。收烟款的军官并允许县长截留4%,归其所有,县长得到“甜”头,自然昧着良心积极催征。同时,甘肃省府还在各地农村专设“财政专员”进行催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酒泉、高台、张掖、武威等9县共交烟亩款90万元。其中:酒泉农民所交烟亩款7000元,另外还有7县烟亩款61.8万元。民国开放烟禁,宫家借此大肆盘剥,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开始,始告停息。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始禁种鸦片烟,省上及各县均成立禁烟委员会,下设戒烟所办理戒烟事宜。酒泉县戒烟委员会由县长谭吉纯等负责组织人力,设立酒泉戒烟所,抽调城乡吸食鸦片之烟民,集中在城里进行宣传教育,服戒烟药物,并安排适当劳动,戒除烟瘾后放还参加生产。是年,制止农民种烟,于是烟所转入黑市,几度涨价。虽如此,是年已种在地里的烟,全省统计约5()万亩,年产烟土总数约1500万两。第十编人物第一章 酒泉籍名人第一节 教育界名人李鸿文 本名李友智,字鸿文。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出生于酒泉临水乡下坝村,考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科秀才。
  李鸿文自幼天资聪颖,好学多才,为人和气,18岁就考中了秀才。自清末废除科举之后,国内军阀纷争,他倦怠于求取功名。20多岁便在本乡自设私塾,收徒二三十人,以授业解惑为启蒙教育。民国初年,由于他教学认真,成绩突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拥戴。他常因走乡访里,了解下情,发现贫寒人家失学子弟,总是谆谆劝学,说服其父母,鼓励子弟入学,深得人们尊敬。他于是顺时应世,开明豁达,积极兴办教育,将自办的私塾改建为临水乡下坝庙初级小学。由于当时教师缺乏,1人1校,独自授教,而学生远近纷至,有本县银达、怀茂、三墩、临水、总寨、上坝、莲花寺、高台盐池及南山一带学生,多来住校受业。即肃州县城的求智者,亦多慕名而来投师求教,一日寸,学生多达120人,校舍拥挤,亦有借住于附近村庄者。先后累计成材之士约2000多人,服务于县境内外政、教各方。鸿文教学勤恳,治校严谨,每日鸡鸣即起,亲率诸生洒扫校院,做完教室清洁方入座示读,教学中不论讲课释义、诵读背书、教习书法、作文评点,一丝不苟。他还特别重视礼貌教育和语言风度,学生毕恭毕敬刻苦求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他主管临水堡小学建校事宜,次年,县上乂委任他为校长,他勤恳操持校务,亲自设计、布置,亲自领工建修,把一所历史悠久的残破社学,改建成一所崭新的、宽敞明亮、整齐美观、风景幽雅的新学校,实现了他立志建一所高级小学的志愿。他还带领学生亲自栽培花果林木,每当夏季,校内外杨柳成荫,草木葱郁、杂花喷香、果实累累。为人们所称道,诚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任职后,他苦心躬于校事,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朴实可亲。他经常教诲学生“勤有功,嬉勿益”;“治家以勤俭为先,待人以谦逊为本”;“远不及之财不贪,损人利己之事莫为”;“戒烟戒酒养心健身”。以此名言,谆谆告诫,对于学生立身行事,要求立志清正,陶冶情操,做人正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切教育作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因病殁于家,享年57岁。
  崔崇桂 字德庵,酒泉县文殊乡文殊沟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幼年入私塾,曾熟读四书五经,颇识古文。后被举荐入甘肃省自治讲习所和北京内务部主办的甲种讲习所学习,接受民主思想。民国七年(1918年)协同赵世英(金塔人,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负责筹建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地址在酒泉书院,今酒泉师范)。从民国十二年(1923年)起,他担任了该校校长之职,连任十载,对师范教育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治学严谨,尊师重教,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勤俭建校,亲自率领学员劳动,扩充校舍,开辟场地,添置设备。增开数理、教育、体育课程,重视了科学基础教育。他以“敬业乐群”四字为该校校训,以“勤慎诚毅”为治学宗旨,广召酒泉地区各县青年学生,前来师范求学,攻读师范专业知识,为奠定师范学校基础,培养大量师资力量,为发展酒泉教育事业而尽心效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他继任酒泉县教育局长,积极开办和扶持农村学校,发展乡土教育,同时倡导举办民众识字教育,为改变本地愚昧落后状况,大力普及社会文化而贡献力量。更值得称颂的是他非常爱护人才,在马家军阀统治时期,他曾保救进步人士脱险。嗣后他曾被调任金塔县县长、甘肃省参议员,后被推选为国大代表、河西水利专员兼高台三清渠水利工程处处长等职。1949年后,崔崇桂先生德高望重,被人民政府聘为省第一、二届人大特邀代表。1953年,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因病在兰州逝世。副省长马鸿宾主持追悼会并致悼词,肯定了他一生兴教办学,培养师资,致力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的贡献。
  杨进崇 字德轩,酒泉清水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899年)。自幼勤学好问,禀赋聪颖,民国十六年(1927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即以小学教师为职业,结合教学,能勤奋钻研,深究文史地理,且擅长书法绘画,尤其对地理教学颇有造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后又任职于河西中学附小校长、酒泉师范教育主任、酒泉县教育局长、县参议会议长等职。他一生热心提倡办学,发展教育事业。在担任教育局长时,有见于当时酒泉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就特别重视筹资兴办边远乡村小学,使偏僻地方的儿童也能得到求学的机会,在城市又协力建立回民小学,还设法资助外出深造的学生。对边远少数民族也鼓励办起了莲花寺、文殊沟藏民小学两处,经费由当地群众自筹。德轩先生一生为发展酒泉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他谦虚有礼,平易近人的风度,受到群众赞赏。新中国成立后,杨老先生年事已高,曾几度在酒泉师范任教,后因年老,志愿退休还乡,但又在村里办起冬学、民校,巡回教学.在成人扫盲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1956年荣获甘肃省模范教师称号。1962年参与编写《河西志》。1972年病逝,享年72岁。
  第二节社会名人闫毓善字庆皆,甘肃酒泉红山村人。清同治十一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出生。自幼聪慧,受祖父及父亲的儒业教导颇深,工诗文,知礼义。清光绪二十年(1841年)在兰州考中甲午科举人,次年赴北京会试,适值甲午战败,清廷将赴日签订马关条约,朝野爱国志士群起抗议。四月初六、初七两天,各省举人603人在广东举人康有为起草的请愿书上署名抗议。其中,闫毓善等61名甘肃应试举人积极聚会,参与签名抗议,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为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接着,武威举人李于错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联合廿肃76名举人联衔署名,闫毓善亦为署名者之一。提出“反对割地,反对赔款,反对日本在中国建厂”表达了甘肃举人的爱国热忱。宣统元年(1909年),应黑龙江巡抚周绍朴邀约,到巡抚幕府任秘书,他撰文提出“防边须先移民实边”。次年又撰写了许多篇关于黑龙江边务、移民、举办金矿、煤矿的论文,引起了东北当局及国人的关注。嗣后,又署理兰西县事,绰力培养地方人才,全力制止了鼠疫流传。宣统三年(1911年),升任巴彦州知州,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向州内草拟文件宣布共和,又购置江轮开发内河航运。民国元年(1912年)7月辞职,回到北京任参议院议员。时,北洋政府以闫娴熟边务,乃于1917年任闫为甘肃实业厅厅长,旋又改派为新疆实业厅长。1918年,闫离京赴新疆,任新疆省实业厅长兼任督军署秘书长,在任10年,与杨增新组成“杨一闫合作体制”O1928年7 月 7日,军务厅长樊耀南作乱,趁俄文法政学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典礼宴会之机,樊开枪刺杀了杨增新将军,闫毓善腿、臂两处中弹,伤势颇重,直至1931年8月,南京政府要员褚民谊随中法考察团到迪化,褚请考察团郝医士给闫动手术取出了两颗子弹。政务厅长金树仁平定了樊耀南之乱,出任新疆省主席,闫任省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他又辅佐金树仁制订了几份建设新疆的计划。1931年7月,马仲英入疆围哈密甚急,闫向金树仁举荐盛世才带兵平乱,金任盛世才为东路军总指挥,终于将马仲英赶出新疆。 1933年4月12日,迪化发生政变,盛世才上台任新疆督办。闫患肺心病甚危,是年6月病逝于迪化,暂厝观音阁,终年62岁。1946年归葬酒泉河东乡中截二坝村。
  翟玉航 生于1894年,酒泉县丰乐乡。毕业于甘肃省第九师范。先后任国民党酒泉县党部书记、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参加了国民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参与青海省党部的组建。初任青海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省党部特派员,后任青海党部书记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兼任青海《国民日报》社社长。民国二十四年(1945年),奔走于西宁、重庆、兰州、酒泉之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赴南京参加了国民党制宪大会,并被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常务委员,常驻南京。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翟玉航回到酒泉,在酒泉购得土地、房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党部要员由兰州撤退到酒泉。在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书记鲁锡光等人的劝说下,翟玉航伙同什肃省党政要员西奔新疆,到达哈密时,陶峙岳领衔通电起义,新疆、酒泉和平解放。翟玉航回到酒泉后,接受人民政府关押、审查。1952年从宽处理释放回到家中。1954年在家中病逝,享年60岁。张明德 原名张道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酒泉城东1。里的头墩村人。先祖先六辈从事中医,先生自幼习读中医典籍,刻苦钻研,后竟至医道精熟,遂进“全德堂”中药店为店员,.并留神医药,熟读本草药理,结合实习诊病6年,又转入“同和堂”诊病。他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始成家,自此,单独开业行医,成为名噪城乡的一代名医,尤善中医诸杂症之诊治。其曾任酒泉县医师公会理事长、中医师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张先生一生在看病同时,还重视中医学术研究,一面总结临床经验,一面探索病因病理和适应药物的研讨,不仅擅长内科,对妇科、儿科、外科急腹症及术后呕吐诸方面医理都有精深的研究和治疗经验,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特效良方。中年时,根据临床经验,潜心研究诸种难疑病症,治愈多例偏头风、脑后风等民间杂病。1945年被西北军政长官朱绍良点名指派,并以专机送往辿化(乌市)为骑五军军长治愈绞肠痛一例,而轰动迪化,并被婉留于迪化“灵德堂”,行医近半载,慕名求医者拥塞庭除,后借口母病而恳求返酒泉,自此医声远播,遂成为河西、额旗、乌市一带名医。他自制治疗宫外孕等中药良方,先后被收入《全国中医药新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及《河酉精方选》。终年79岁。
  张积德 回族,酒泉人,约生于光绪十年前后。民国初年,在酒泉东关成立了 “皮毛公庄”和“永顺源”货栈,与天津“德威洋行”协作,主营皮毛、绸缎、布匹、日用杂货等。同时在祁连山内建立公庄畜产基地,大量蓄养牛、羊、骆驼等,经营皮毛山货。并组建了 80余峰骆驼的运输队,将酒泉的皮毛行销包头、京、津等地,促进了酒泉商业的发展。他还开设客栈,接待往来新疆等地的客商和驼户,大大促进了酒泉与边疆地区的贸易与交往。民国六年,东关修建清真寺时,修建费用的不足部分由他包垫,使该寺得以顺利建成。民国十五年(1926年),酒泉县成立了回教教育促进会,他被选为首任会长。在他与其他人员的倡导和支持下,在东关北后街办起了第一所回民小学,使回民子弟接受新的国民教育(后因经费困难而被合并)。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派人到酒泉筹建“长城回民子弟小学”,他欣然将原客栈的房产、地盘全部捐出作校址,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使该校得以早日建成,促进了酒泉民族教育的发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曾被工商业者推选为酒泉商会会长。终年73岁。
  裴善哉 酒泉人,汉族,约生于清末宣统年间。中等文化,是酒泉虔诚的佛教信徒。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酒泉钟楼寺组织过“中国佛教会甘肃省酒高安敦玉金鼎七县联合会” o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组为“中国佛教会廿肃省酒泉县支会”。裴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职务。任职期间,筹建“酒泉信众”子弟小学,自任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发起“佛徒号”献机运动,得到重庆大虚大师支持,在其影响下,全国佛教徒风起云涌,积极开展献机活动。并在钟楼寺组织僧众从事纺织、石印生产自救,解决困难。裴善哉还开设佛慈诊所,为无力就诊的贫穷群众施诊献医,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的贡献。1986年病逝,享年76岁。第二章酒泉职官第一节政界职官魏洪发字绍武,甘肃甘谷县人。民国八年至十四年(1919-1925年),曾任直系军阀陆洪涛在甘肃省防军中的参谋,足智多谋,颇有干才。民国十四年(1925年),因陆洪涛潜运赃私案发作,陆于是年被迫离开甘肃。省上人事变动频繁,于民国十八年乃调魏洪发为安肃道尹(后改安肃区观察使,或称安肃兵备使者)在任七年,做出了突出政绩,在民国时期的历任官吏中实属罕见。魏初到任时,见酒泉有不少流落游民,无家可归,沿街乞讨,他便立即进行安置,召集各界士绅商户,筹集资金,研究安置措施,成立救恤院,解决了衣食住宿,不足之数,组织收容人员,进行手工业劳动,以其收入来弥补。并在东关南后街之冬令救济舍饭场和北梢门夷厂修建房舍,全部收容,派专人负责管理。除残废聋哑者外,都安排学习劳动,纺线织布,使他们安心生活,免除冻馁之患。他在救恤院门墙上大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志矜孤恤寡,发动群众整治街道,清除污水垃圾,修饬市容,将四大街路面修为鱼脊形,铺以砾石,两旁修阳沟,引来城外之水,以便洒扫,浇灌花木,居民无不称善。开辟群众文化娱乐场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酒泉往昔,毫无文化娱乐场所,魏氏选定了城内东北隅的“水池沿子” 一片空地,开辟经营,每日抽判刑罪犯看守劳动,当时群众感到新奇,并招雇无业市民搬石运土,发给口粮工资,经费来源由县罚款中拨发。未到三月,新建起剧院一所,同时招收贫苦市民中无力就学的十三岁男孩二三十人,聘请戏剧艺人担任教师专门训练,派人赴苏杭购置衣箱,成立了 “正俗剧社”,半年之后,便登台演出,观众座无虚席,盛况空前,被人们称为“娃娃戏班”。在园内以土石置假山,辟泉池,栽花植树,又建修“景山堂”,加盖长廊四十间,每间嵌名人碑刻、拓片,供游人观展,谓之“碑林”。采购优良花草品种,开辟花室,着专人培育。竣工落成,游人云集,命名为“新民公园”。魏氏亲笔撰写对联一副:“事在人为,成大事应立大愿;境由心造,辟新境乃作新民”。足见魏氏胸襟开阔,富有远见和创造精神。抓教育改造城乡小学,彻底废除四书五经。令各县提出教育经费,从兰州中华书局购置新学制课本,使各校一律引用新课本。
  为使购书方便,在酒泉开办“智群书局”,图书课本均从中华书局订货。可惜,魏氏3年任满,受到军阀马步康及地方恶绅的排挤,新书被封闭搁置,空费魏氏对教育改革的热情。创办民众教育馆于中心鼓楼,征集地方公私所藏的兵器等各种文物占迹如弓箭、刀、矛、盔甲、盾牌;量器铜斛、漏斗及各种殉葬陶器等,首次开办地方文物陈列展览。又向地方征集各种文献资料、古典图书、方志等文史资料,为地方文史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他还发动各界人士给智群书局购赠新书,以充实民教馆的设置,呈现出一派新风尚。
  酒泉肃州鼓楼,原有南北二门,各有对联。南联:“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雪山南耸,叠嶂与檐牙争排”。北联:“虽非近水楼台,应先得月;直对出关门户,可以观人”。为保存文物,魏氏亲笔书写:“关切保护”四字,以示训诫。魏氏去后,迁交女子小学(今共和一校)保管,遂被淹没。开办“民生工厂”,收购祁连山藏民等族的山货皮毛,一面为边民广开销路,一面为便利地方人民的多种需要。利用县城北关的“洋关公署”(《中俄条约》后设)的全部房院,开办制皮革、,毛纺等工艺生产,由于土法上马,工效不高,魏氏离职后停办。此外,魏氏在酒泉还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缠足,实行天足”。特别对城市妇女放足雷厉风行,对顽抗不放足者,有人揭发,当街示众,对揭发者有奖,还编了放足歌谣在学校教唱。魏氏还对打倒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十分有力。如对地方士绅(建设局长)茹志丛睡懒觉不上班,当场批评指责,对县营利局长徐为儒等有权势之人,进行了严厉打击。任文斌是河北坝有名的恶霸,有人揭发其恶迹,抓起来关进监狱,经过审讯,罚了银洋1800元。当时民间流传出歌谣曰:“酒泉地方名气大,出了个道台魏洪发,修官街为了六大坝,小教场开会挂了红花。任文斌,大恶霸,欺压百姓犯了法,三个快班把他抓,送进监狱受关押,罚了银元1800,乐得百姓笑哈哈。”魏洪发在酒泉的种种创举,显然对社会对人民都有莫大好处,但却引起地方守旧派的军阀、绅商、地富的不满,他们勾结地痞流氓匿名控告,终于被一些官僚政客排挤下台,在兰州闭门安居,不问政治,在酒泉的设置亦相继停办或破产。
  魏允芝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军阀纷争的甘肃局面,已渐平息,国民党排斥了陕军杨虎城在甘肃的代理人孙蔚如的军事势力之后,蒋介石派朱绍良到甘肃主政。各地秩序稍见安定,逐步恢复生产,农耕于野、商立于市,各县有省府接收,正式委派县长到各县接任工作,魏被派来酒泉代理县长职务。魏上任并未带家属,仅有科长2人。行止平易不讲派头,在任职期间,做了许多实事。1.狠抓小学教育,振作学风。初展工作就先到城市各小学了解设施和教学情况,解决急待解决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随后,抽空骑车或乘马到城附近各初小巡视检查,教师们深恐当面批评,都能按时上岗,不敢懈怠。遂使城乡小学大有起色。2.民国初建时期,学生只知读书,不知体育,魏宣传提倡以校为单位举行体育运动会,定期举行,以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在农村小学更谈不到体育运动,魏积极筹划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全县小学体育运动大会,责令教育局筹备召集,年龄在15岁以上的儿童一律来县参加,地址在南门外大教场,由科长张仲吾负责指挥,会期三天,食宿派专人负责,会议期间由地方各界赠送奖品,鼓励学生,这是酒泉体育运动史上破天荒的第一炮。3.整修酒泉县政府,酒泉县府由封建社会到民国,房舍形式陈旧,破烂不蔽风雨,年久失修,不堪办公,魏提交县务会议决定拆修。会后立即纠集民工匠作,动工兴建,并亲自策划设计,不到三月,全部竣工,焕然一新,地方各界挂匾歌颂,“爱留堂舍”“坚苦卓绝”等,措辞尚属公允。魏又选送收音员一人赴南京参加收音训练班,受训期满,发了一台收音机,架设开放,聆听新闻,这是酒泉人第一次见到收音机。4.重视政府人员工作作风。教育干部准时上班处理政务。一次,一科长萧承恩(与魏还是亲属关系)早晨睡懒觉,未上班,魏毫不客气,手提马棒把萧从床上撵起来,萧气愤摔下不干,决计回家,魏又赔情道歉,挽回决裂,足见其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5.力行“放足、剪发”政策。放足剪发,民国初年就已有规定,历任官员自由放任,多不重视,致使酒泉妇女仍在苦难之中。虽然民国十三年(1924年)进行过一次宣传,仅限于巾城市初小学生在家庭及左邻右舍扩大宣传。但是城市小区、广大农村蓄发缠足仍然原封未动。于是魏亲自出马同两名政警带剪刀,见到蓄发不论老少,立即剪除。当地大户富人家妇女全部出动媷草之机,魏至,立即令脱鞋绽脚,当场检查,毫不留情,甚至命令政警把妇女叫到地埂外跑步。这样到各乡做了重点检查,各地妇女传播,都心惊胆怯,连夜自解自放绽了脚,生怕县长下乡检查,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这种做法虽显得粗鲁,但比登台讲话散发传单效果高出百倍。魏不避亲疏,为妇女的解放做出一定贡献。6.提倡植树造林,挡风护沙。魏在全县各乡、保经过宣传,征集到上万株树,栽树苗,计划准备防沙造林,沿公路植树绿化大道。将树苗放在河滩养育,待到清明节时,发动群众栽树。不料被当地驻军马步康(青海军驻酒泉二九八旅旅长)下令全旅官军,不通照会,把全部树苗拿光,栽到了各营房路旁。魏无话可说,计划落空,由此魏和马旅渐生摩擦。马步康曾下令四城门岗哨阻挠魏,不让出城,魏觉十分危险,焦急无法脱险,适有省府视察团来县视察县政,事毕返省,魏借此机会杂在视察团车内,岗哨未曾注意,冲出南门,一气开到清水才把车刹住,但清水农民闻风一拥而上,围车告状,诉说魏县长的暴行,魏在车内听到,火冒.三丈,跳出车来脚踢拳打,把群众惊散,仍上车疾驰东去,跳出虎门,再未返酒泉。
  第二节军界职官柴洪山 陕西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九月,西太后率帝妃逃奔西安,柴洪山在西奔道上除路石、平垫坑坎,西太后见而喜悦,遂赏赐镇守使之职。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任肃州总兵官时,他除了整饬肃州军务外,曾与太守苻瑞协力督建了肃州鼓楼。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中旬,敦煌人民在官府极端严重的剥削压迫下,爆发了(丁未)抗交采贡粮的暴力斗争,陕甘总督元升闻悉,怕事态闹大,急派肃州总兵官柴洪山率镇标军至敦煌进行武力镇压,搜捕了抗粮的农民首领谢文等16人,斩杀了谢全、李发仓、李正贵等人,其余张鉴铭等人被判处终身监禁,残酷镇压了敦煌人民的抗粮斗争。宣统三年(1911年)冬,陕西革命军声势浩大,甘肃总督长庚调肃州柴洪山部与西宁的马福祥昭武军防守兰州,对抗革命。1912年元旦,南京政府成立,2月,南北议和,12日宣布清帝退位。袁世凯乘机掌握了国家大权。民国二年(1913年)5月25日,柴洪山又被袁世凯派遣,二次充任肃州总兵官,至民国四年(1915年)5月,任职2年,因病卒于肃州任所。
  周务学 字本斋,清末甘肃狄道(今临洗)人。宣统元年(1909年),陕甘总督允升将甘肃旧军实行新的军队编制,成立了马、步四标。将原陆洪涛部改为振武军步兵一标,周武学部为忠武军步兵三标,张行志部为壮凯军,吴炳鑫部为建威军,崔正午部为骁锐军,回军马福祥部为昭武军步兵二标,马安良部为精锐军。周务学是督标军第三营统领。督军长庚为了加强省城防务,留周务学的忠武军驻防兰州,并将周的一个营调出赴徽县、两当,以防川军北上进入甘肃。周务学所率步兵三标的各营兵员全系招募的新军。1912年,甘陕停战后,长庚派周务学率领忠武军来肃州镇守,同年兼任安肃道观察使。周务学至肃州,十分重视地方教育,鼓励青年学子洪文习武,提高文化,还特别重视维护地方治安,使不法分子销声匿迹。周还颇擅书法,给山西会馆写有“经文纬武”匾额一块,笔力遭劲刚毅,可以想见其人,不愧为戎马书生。民国元年(1912年)6月1日,沙皇俄国借口保护侨民,派兵入侵伊犁。上调周务学星夜西上,赶赴新疆援边,不久,至新疆与俄军激战,孤军深入,一直力战至弹尽粮绝,前无友军,后无援军,周遂誓志以身殉国,表现了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噩耗传来,闻者无不落泪。肃人在酒泉东关建立周公祠(在左公祠侧),春秋祭祀。
  吴桐仁 字静山,安徽合肥人。号称质威将军。颇受张广建和袁世凯的信任,吴桐仁为右军统领,驻扎临'挑。
  民国六年(1917年),蔡大愚发动甘肃护法运动,联络了临洗部分起义军,士兵因酒醉泄密,被吴桐仁察觉,吴遂没收了准备起义各营的子弹,并加强戒备,使护法运动遭到失败。至1918年,张广建调任吴为肃州镇守使,4月1日到肃州,是时,吴年事已高,擅长书法,肃人求书者甚多,均应之。治军之余,曾捐俸修缮古酒泉名胜,供人游览。部下喜书画者皆争相献技,为其园林点缀书画,使名泉生色。其次,吴感到酒泉地方风气晚开,学龄女孩得不到求学希望,吴倡议出资赞助,在东大街设立“肃静女子小学”,为酒泉妇女求学开辟一线曙光(该校后迁文庙街,即今共和街一校)。吴在肃州任职10年,已70多岁,告老辞休,携眷回籍,终老林下。
  潘龄皋兰州人。肃郡人以其为前清翰林,故民间称为“潘太史”,绰号“潘阎王”。潘书法很好,在肃州留有书法石印碑帖,已绝迹罕睹。清末光绪后期任甘肃巡警道,治在张掖。当时,各处币制最紊乱,尤其奸商操纵金融,挥手滚串,如制钱每千文只有九百,内掺以鹅眼钱、榆英钱、寡妇钱,农民上市购物,奸商挑选满百大钱,剔除小钱,结果每千文不满七百之数,潘下令禁止取缔,三令五申,徒具空文,加之奸商行贿,令行不通,苦害农民,层层剥削,农村破产,百姓啼饥号寒,官府熟视无睹。民国元年(1912年)3月15日,袁世凯任命赵维熙为甘肃都督,长庚卸职交了印信,这初生的甘肃军政府,挂了 “民国”的空招牌,实际上是清廷印信不换,制度不改,翎顶衣冠悉如其旧,从省到县各级官吏全然如故,或只做调整。潘龄皋本是清末甘凉巡警道,是地方一级政权,为人们所重视。赵维熙却让他的得意门生赖恩培出任什肃巡警道,将潘龄皋改任甘肃提学使,任陈正奎为肃州镇总兵官,任陆廷栋为安肃道尹。省和地方政权都无变动,这个军政府实际是封建旧政权的延续,没有丝毫“民主” “共和”色彩,腐败黑暗,野蛮专政更甚于前朝。民国二年(1913年)赵维熙偷运私赃案发,引起甘人不满,尤以回军势力最大的马安良积极揭发,阴谋败露,赵觉难以久居都督之位,于是年6月请假回京。袁世凯又调张广建为甘肃都督,于民国三年(1914年)春入甘,张又将提学使潘龄皋调任安肃道道尹,驻肃州,在任四年。至1917年春卸任回里。(杨炳荣接任安肃道)民国十年(1921年)10月,北京政府正式任命陆洪涛为甘肃督军,同时任命甘肃禁烟大员潘龄皋为甘肃省长。当其赴兰就任省长时,遭到兰州名公团的激烈反对,并召开驭潘大会声讨,省议会致电北京政府,要求罢斥潘职,另荐贤员。1922年7月,省议会开会弹劾拒潘,潘派兵逮捕省议员,议会公愤,潘被迫离甘。
  周炳南 甘肃临洗人,民国六年(1917年)在肃州镇标三营任统带(营长),驻守嘉峪关。是年10月28日夜,肃州镇标中营(一营)因久未发饷,士兵饥饿,适此时,中营营长李宗纲为捕捉营内政治嫌疑分子引起骚动,其部下彭振武率众哗变。周闻讯,从嘉峪关率队到酒泉平定叛乱。事后,安肃道尹杨内荣与酒泉县长刘锡鑫怀疑此次兵变可能是前任兵备陆廷栋从中指使,在毫无实据的情况下,指使周炳南刺杀了陆廷栋父子3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肃军阀混争地盘,省府又派遣周炳南来酒泉督办肃州防务,任城防司令,并组织城关民众办“团防局”,派人四处哨探游匪行动,夜间上城轮流巡查,严防奸人混入,周又决定将东关和大城连接处挖断以防回,结果引起回族不满,骂周炳南是“周草包”。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端阳节前夕),周炳南因克扣兵饷,士兵饥困,引起兵变,排长吴廷璋率兵抢掠商店、富户,全城骚动,又纵兵四处搜索骡马,释放狱囚,抢劫裴建准设立的农工贷质所及团防局,之后,吴率变兵逃往敦煌,攻敦煌城,居民昼夜守御,未能得逞,遂弃敦煌窜新疆,后闻被盛世才收编。周炳南于事后清理乱祸,枪杀数人以发泄愤恨。民国十九年(1930年),闻马仲英来肃,周令士兵在城墙顶上挖暗道,设防御,结果,马仲英以后顺利进城。嗣后,上派李朝杰接替城防司令,周离肃回家,身患残疾告终。
  裴建准 字孟威,号南谷山人,生于1884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原籍山西,寄籍甘肃渭源南谷乡,1911年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将军称号,1926年授肃州镇守使。当1914年袁世凯任命张广建为甘肃都督,裴在河州任镇守使,张在甘七年,政风更加恶劣,任用私人贪污腐化,穷极搜刮,开放烟禁,殃害百姓,更甚于赵维熙、张炳华。张广建的黑暗统治,激起了甘肃人民的极大怨愤和反对,甘人时有“易督”的风声传出,张广建深感不安,急迫将所搜刮的大批赃私财物遣亲信运走,途中被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全部扣留,于是张广建运走赃私案发生,马福祥遂联合西宁镇守使马麒、凉州镇守使马廷襄、甘州镇守使马磷、河州镇守使裴建准向北京发电,揭发张广建在甘肃的贪污行为,要求撤换甘督。民国九年(1920年冬)张广建被迫辞职离甘。次年1月,命陆洪涛护理甘肃督军。
  民国十五年(1926年)裴被调到肃州,任安肃道镇守使,军风严肃,秋毫无犯。裴在酒泉曾创办《醒边》周刊,开通民气,宣扬民主思潮。更倡办“农工贷质所”,以薄利借贷,扶助便利农工,目的是遏制地主恶霸的高利盘剥。印刷纸票流通市面,低利贷给农民,但贷款未到家,半途即被债主勒索搜去,债台愈累愈高,杯水车薪,得不到彻底解决。未及三年,遂告破产。当时,金塔某乡农民春耕缺种,告借无门,裴闻之,慨拨夏粮援助,秋收后,耕农主动归还,裴慷慨不收,嘱留作该地农民明年粮种,农民感恩戴德,遂成立“裴公义仓”,每年春贷秋还,延续了几十年,直至民国终。
  裴公擅长绘画,尤工于画马和蝴蝶,其书也劲健上乘。但其书画,求得甚不易。裴于西北军冯玉祥部占领甘肃之后(约在1929年周炳南调任酒泉城司令后),遂解甲携眷到兰垣定居,1931年8月26日曾被雷中田组织为“临时省政府委员”。雷中田部被陕军杨虎城部歼灭后,陕军孙蔚如又成立了甘肃省临时维持会,裴又被任命为委员,1933年6月蒋介石派朱绍良到甘后,甘肃遂成为蒋的势力范围。之后,便息影家中,以琴书向乐,礼佛诵经,真有“英雄老去思成佛”之雅操,后以老告终。
  李铁军 广东梅县人,国民党军中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陶峙岳移驻新疆,李接任河西警备总司令,驻酒泉。1946年奉令率军东下,参加徐州大会战,兵溃失败,仍返酒泉,担任原职,人民群众称其为“李铁车”,是对他的讽刺。1949年9月25日,酒泉和平解放,河西警备总司令部官兵起义投诚。
  杨德亮字惠畴,回族,云南昭通市人。高中文化,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按系云南团旅,任国民党四十二军中将军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派来酒泉驻防,军部驻文庙街。下辖一九一师、暂编五十八师、预备第七师、骑兵第十师,驻酒泉官兵4940名,军马1282匹。父母兄弟五人,皆随军同来。弟兄都在军中任要职。嗣后,其父母相继谢世,遂在酒泉东门外经营墓地安葬,留老五在酒泉守墓。德亮驻酒泉,见古酒泉名胜荒芜已久,无人经管甚为可惜。于是派遣两个连队驻扎在泉湖上,专任挖掘修理,挑挖湖底、筑环湖路,广植林木,修建泉亭,重建昭忠祠(后于1940年改为纪念抗日烈士 “忠烈祠”)等,使泉湖面貌一新。1944年7月取名“泉湖公园”。杨不但爱护园林古建,还特别重视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发动群众,在泉湖公园及沿四大街道路两旁普遍栽植白杨林,并严禁砍伐破坏。1943年夏,1匹民马啃坏了公园门前林木,立即砍下马头悬挂树上,以儆效尤。此后,无敢伤害林木者。当此之际,新疆哈萨克族在盛世才的镇压之下,被迫由哈密、巴里坤移驻河西者3万余人,先后有1000余人到酒泉,甘肃省政府下令安抚,每月在酒泉拨发口粮,安定其生活。杨德亮遵循回族教仪,为父母消孽造福,为安定社会秩序,邀请了各族上层人物,说明驻酒泉的任务是搞好民族团结。他亲自动员组织各民族物资交流大会,趁哈萨克族来酒泉打粮之后,在城外北河滩酒金公路沿线以3天时间组织了赛马大会和物资交流会,亲自给哈萨克族发放砖茶1000余块,附有安抚慰藉之意。同时给赛马、叨羊、摔跤等运动项目的优胜者亲自颁发奖品和锦旗,得到哈萨克族民众的尊敬和爱戴。1944年,盛世才离开新疆后,这些哈萨克族民众才陆续返疆。1944年四十二军由酒泉调武威专区驻防,杨德亮兼任武威警备司令。1945年8月,杨又被调往新疆驻守焉耆一带,至此,南疆并疆均由国民党军控制。
  1947年9月,杨被调到兰州西北长官公署任参谋长,从此失了军权,很不适意,又与张治中政见不和,很不乐观。1948年7月,请假去找胡宗南,以后无所闻。
  陶峙岳 湖南宁乡人。系国民党中央军军统要员,中将。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初成立河西警备区司令部任司令,先驻武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17 日移驻酒泉。各界集会欢迎。先驻麻绳街,后搬肃园街。辖第三集团军和地方团队,兼辖内蒙古额济纳兼办河西工程处。直属分队有特务营、勤务营、军官队等。初期辖有部队四十二军、九十一军、骑七师、骑十师、五十八师、十八混成旅等部,主力控制在武威、张掖、酒泉、安西一线,部分部队于1943-1944年进驻新疆。在盛世才离开新疆后,陶遂奉令进驻新疆,任新疆军区总司令,李铁军接任河西警备区司令。1949年9月,陶峙岳接李铁军再度出任兼河西警备总司令。24 日被迫通电起义。在兼总司令陶峙岳、参谋长汤祖坛率领下向人民解放军投诚。
  黄祖勋 浙江浦南人,国民党陆军整编第二十三师中将师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三十七年(1948年)驻防酒泉。下辖一九一旅(原191师,驻玉门),新四旅驻金塔,全师有官佐1799员,士兵19116名,战马1240匹。约在1949年,黄祖勋被调任九十一军军长,驻张掖。下辖一九一师、二四六师和军直骑兵团。1949年8月,率残部败退酒泉。9月22日拂晓由代理西北军政长官刘任率长官公署政工处长上官业佑、一二。军军长周嘉彬、骑兵学校校长胡竞先等,乘飞机从酒泉飞往重庆,提前1小时起飞,把九十一军军长黄祖勋甩开,黄在机场大哭一场。回城后,在无诃奈何的情况下,把其所属的“直东会馆”军火库放了一把火,带上一九一师副师长等化装潜逃。(直东会馆大火烧天,弹药爆炸,油桶起火,被服房屋化为灰烬,三日烟火不息。)黄祖勋一行骑着骡马,据悉,从酒泉逃往扁都口,越祁连山潜入青海境。表10-1民国酒泉州级地方职官表 年代 姓名 职别公元 民国 1912 年 元年 周务学 边观道观察使1914 年 三年 潘令皋 安肃道尹1916 年 五年 潘令皋 杨丙荣 安肃道尹1918 年 七年 杨丙荣杨思 安肃道尹1919 年 八年 杨思 安肃道尹1921 年 十年 阎士璘 王世相 安肃道尹1923 年 十二年 王世相 郑贤照 安肃道尹1924 年 十三年 郑贤照 祁连元 安肃道尹1925 年 十四年 李朝杰 安肃区行政长兼城防司令1929 年 十八年 魏鸿发 安肃区观察使1936 年 二十五年 曹启文 第七专员公署专员兼酒泉县长、保安司令1912 年 三十一年 刘亦常 第七专员公署专员兼酒泉县长、保安司令1948 年 三十七年 王维镛 第七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任至1949年9月解放止)表10 - 2民国驻酒泉军界职官表 姓名 族别 籍贯 任职时间 职别陈正魁 民国元年四月廿五日(1912 年) 肃镇总兵柴洪山 民国二年五月廿五日 (1913 年) 肃镇总兵张和逊 民国四年五月十一日 (1915 年) 安肃道镇守使张永桂 民国六年十二月一日(1917 年) 安肃道镇守使吴桶仁 安徽合肥 民国七年四月一日(1918 年) 安肃道镇守使裴建准 甘肃甘谷 民国十七年(1928 年) 安肃区镇守使周炳南 甘肃临洮 民国十八年(1929 年) 酒泉城防司令卒朝杰 民国十九年(1930 年) 酒泉城防司令雷振邦 河南 民国十九年(193()年) 酒泉城防司令马仲英 回 甘肃临夏 民国二十年(1931 年) 新编三十六师少将师长兼酒泉城防司令马步康 回 甘肃临夏 民国二十年(1931 年) 二九八旅少将旅长马谦 回 甘肃临夏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 酒泉城防司令许汝诚 汉 浙江余姚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 十八混成旅少将旅长马呈祥 回 甘肃临夏 民国三十年(1941 年) 骑五师少将师长兼酒泉城防司令杨德亮 回 云南昭通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 四十二军中将军长陶峙岳 汉 湖南宁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 河西警备区司令部中将总司令李铁军 汉 广东梅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 河西警备区司令部中将总司令陶峙岳 汉 湖南宁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 新疆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兼河西警备区司令部中将总司令表10-3民国酒泉县级地方职官表 年代 < 姓名 职别公元 民国 1913 年 二年 王笏卿 酒泉县知事1916 年 五年 刘锡鑫 酒泉县知事1921 年 十年 沈 ×× 酒泉县知事1924 年 十三年 陆洪涛 酒泉县知事1925 年 十四年 朱瓒周廷元 酒泉县知事1928 年 十七年 沙明扬 酒泉县县长1931 年 二十年 谢治文 酒泉县县长1933 年 二十二年 魏荣芝 酒泉县县长1935 年 1936 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谭季纯 殷象林 酒泉县县长1937 年 二十六年 秦省三 酒泉县县长193S 年 二十七年 凌子维 酒泉县县长1941 年 三十年 郭 桕 酒泉县县长1942 年 三十一年 冯佩玺 酒泉县县长1944 年 三十三年 邱书林 酒泉县县长1945 年 三十四年 王升荣 酒泉县县长1948 年 三十七年 喻大庸 酒泉县县长(任至1949年9月解放止) 姓名 任职名称 任职时间 备 注詹世谟 中国国民党酒泉县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事处主任 1925 -秋季起 甘肃省临时党部派来酒泉进行党组织的奠基活动李雨庭 中国国民党酒泉县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 1928—1933 1933年组成酒泉县临时党部杨蔚南 临时县党部执行委员会书记长 1933 1933年改常务委员为书记长李上林 书记长 1910.4.12—1913 ·冬 王化凤 书记长 1943 -冬一 1944.5 张泰年 书记长 1944.5—1945 孙延龄 书记长、主任委员 1945—1947.7 后改书记长为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廷金牟 酒泉县党部执行委员会书记长 1947.7—1949.9.25 复改主任委员为书记长胡敬业 副书记长 1948.2—1949.9.25 1948年2月始增设副书记长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潘文福
相关人物
庞应武
相关人物
潘茂才
相关人物
林则徐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赵憔熙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黎元洪
相关人物
陆洪涛
相关人物
李鸿文
相关人物
崔崇桂
相关人物
杨进崇
相关人物
闫毓善
相关人物
翟玉航
相关人物
张明德
相关人物
张积德
相关人物
裴善哉
相关人物
魏允芝
相关人物
萧承恩
相关人物
周务学
相关人物
吴桐仁
相关人物
周炳南
相关人物
裴建准
相关人物
李铁军
相关人物
陶峙岳
相关人物
黄祖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县政府
相关机构
同和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高台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南京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河西志
相关作品
国民日报
相关作品
河西精方选
相关作品
昭忠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