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记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7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社会记载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9
页码: 285-293
摘要: 内容包括:酒泉支援抗战、马步康的反共行径、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国民党的兵役制度、鸦片种植与禁烟。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国 社会记载

内容

第三章社会记载
  第一节酒泉支援
  抗战正当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战败,经过祁连山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新疆后,未经两月,日本帝国主义就在北京城西南挑起卢沟桥事件,这是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酒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奋起抗日,出兵纳款支援前线,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在抗日战争时期,酒泉人民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除以子弟应征从戎直接参与抗日外,家乡父老积极生产,每年大量粮食支持了军队和公教人员费用,并修建了甘新国道及国防支线共500公里及沿线大桥涵洞,改建城市建筑,运送石油、运送军队及苏联援华物资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第二节马步康的反共行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正当西路红军进入河西之际,驻酒泉二九八旅马步康为阻击红军西路军西上,与酒泉县政府策划成立了六个民团,集中城南大教场,门天训练,夜间守城。其中二、五、六三个团分配在沿南山一带执行“防共、剿共”任务。11月19日,红西路军通过激战后进军武威,朱德、,张国焘致电中共中央,拟以主力在凉州发展,另分一部在肃州、安西。21日,红30军和总部直属骑一师进占山丹,陈昌浩决定以永昌、山丹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拟派部队西进肃州、安西。是月,马步康又组织回族商人70余人,成立酒泉县商团,由马步康的亲信阿旬马杰山担任团长,全部配备了枪支马匹,在全区巡逻并参与对红军作战。12月2日,陈昌浩、李卓然致电毛泽东、张闻天,汇报西路军政治工作及伤亡情况。是时,西路军减员1303人,伤亡团以上干部15人。12日,“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逮捕蒋介石于临潼。
  正当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夕,西路军已进占永昌,将要接近酒泉,同时,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正在酝酿成立联合统一战线,主张一致对外。这时,有前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为甘肃省主席,河西大部地区为回族军阀割据。马步康接马步芳命令,为防止共产党入境,戒备十分森严,在全城进行大搜查,借故捕捉了省主席于学忠派驻酒泉的买马组人员——前东北军何柱国及酒泉保安副司令徐绍文、高参谋等4人,于11月8日晚杀害于酒泉北城墙,弃尸城外。并无故捕捉了许多青年学生及思想进步的工作人员,关押在牢。酒泉师范教师夏盈邦(思想进步,据说此人是共产党员)觉事危急,随即离开酒泉。马步康对凡是于学忠委派的所有区、县官员及凡与东北军有明显关系者,一律以“清共”名义捕杀,并乘此机安插亲信担任各部分要职。
  第三节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势力逐步挤进甘肃后,于这年7月遂派朱绍良为甘肃省主席,逐步展开了国民党在甘肃的建党建政工作。1934年6月,开始在全省筹办保甲制度,挂名为实行“地方自治’,实则是为了一党专政而竭力防共、限共。限1935年9月底完成。令各选派人员到省上学习建立保甲制度的理论方法,结业回来,酒泉等各县乃于1935年4月举办建立保甲人员训练班,并实施各乡壮丁集训(延至7月训练结束)。同年6月14日,蒋介石发表:《劝告川、康、陕、甘、宁、青民众“协剿赤匪”书》,提出办法六项:(一)编组保甲,清查户口,实行联保切结,以清“潜匪”;(二)整理地方保卫团队,编组壮丁队,成立“剿共”义勇队;(三)组织侦察岗、盘查哨、守望队等;(四)建筑碉堡、兴修公路、厉行封锁,必要时坚壁清野;(五)民众间互相宣传;(六)厉行“新生活运动”。这份劝告书,实际上就是一道命令,责令西北广大地区力行不殆。于是1936年,酒泉全面展开办理保甲工作。基本上是以原有的区、村、甲、牌基础上参照改编,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但因自然村落和户口稠密关系略加伸缩,也可10多户为1甲,十二三甲为1保,也有不足10甲为1保者。甲设甲长1人,保设保长、保队副各1人,结合清查户口,严格登记户数人口,编排保甲户次,发放门牌,推选甲长、保长、订定职务等工作。1937年,酒泉县共编为9乡1镇83保792甲,户18281,总人口99819,其中男52167,女47652。抽调壮丁6720人。1937年,甘肃省拟定了整理保甲办法,经1年时间整理就绪。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变革体制,裁撤了县以下的各区署,全县组合为12个联保(即每3〜4个保构成一个联保),每联保选举出联保主任正副各1人,主要负责联保的训练壮丁、抽兵、巡查嫌疑人员,捕捉盗贼,筑碉楼、修公路等事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酒泉县政府按照省的部署,制定了 “冬防巡查队组织规程”,规定全县为一个防总队,由县长兼总队长,乡为大队,由乡长兼任大队长,保为小队长,每晚集中保公所,由小队长带领巡查,主要任务是搜查嫌疑人,防共、防盗。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9日,甘肃省政府制定《管理嫌疑户口办法》,严格控制外来客户和无户口之人,远乡亲戚探亲,也要问个水落石出,甚至刁难。同年1月2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非常时期取缔集会、演说办法》,逐步剥夺了人民民主的自由权利,禁止言论自由,不准群众私下集会、结社和出版文集,使保甲制度成为国民党从政治上残酷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利用保甲长抓兵、要粮、摊款、派草无休止剥削的工具,是搜捕革命志士和进步人士的天罗地网,是彻头彻尾为反动统治阶级的服务机构。
  第四节国民党的兵役制度中国自占以来,长期实行的是募兵制,到了清代,其八旗兵为世袭兵制。民国初期,各省军队悉皆清末旧军,经过改编,并学习了外国治军方法,加以改造而成。公元1937年7月,因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为形势所迫,乃于是年发布了紧急命令,通令全国实行“征兵制”,废除了历代以来的募兵制和清代八旗军的世袭兵制。每年按时对各省下达征兵任务,省乂分配征兵数额到各县、市,县分到区乡(后来改为保甲),保甲又按户口登记册指名应征。但旧时,由于对士兵待遇低微,生活贫苦,特别是官兵关系十分恶劣,加之抗日战争爆发,尤其旧时,各地方军阀混战,兵员伤亡严重,在人们思想上也还存在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思潮,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应征当兵,因而就形成了 “有吏夜捉人”的局面。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国民党政府规定:凡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子,都在应征之列,故男子“避兵躲征”是普遍现象。
  1941年,国民党政府才颁布了《兵役法》,对应征年龄作了适当调整,规定“凡男子年满19岁起,至36岁止,共十七个年次,都可以征集入营当兵”。这个《兵役法》公布之后,毕竟因兵士生活待遇和官兵关系的恶劣,当兵不仅受饥寒苦累,而且经常挨打受气,谁还愿意去卖命当炮灰。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由于玉门油矿正式开采,各项工作开展在即,除已从四川、陕北延长油矿抽调和招聘的各种技术工人夕卜,特别需要大量民工,如挖山洞、筑路、担油、修厂房等,为解决这一问题,国民党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向国民政府报请,在兰州以西(重点是酒泉、玉门)吸收工人参加油矿建设,凡在油矿当了工人的,一个工人可以顶一个壮丁。这项请求获准后,河西地区已在油矿当工人者不再征兵。为此,酒泉、玉门的青壮年为避免当兵,大都跑到油矿做工,因此,在当地征兵是比较困难的,不得不将36岁的上限扩增到年满45岁的都可应征。后来省政府制定了灵活法规1.独子不征;2.长子不征;3.病残不征;4.为了保障发展文教,师范学生免于征兵;5.以马代丁;6.买兵顶名。在“病残不征”一条中,有弟兄多的人家,逃不出应征之列,个别青年,竟将右手食指剁断,.即是抓了去,验兵的验不上,只得退回来。保甲长昼夜抓兵,完不成上缴任务,便彻夜在各村各户进行突然搜索,闹得鸡鸣狗吠,人人提心吊胆。至于“以马代丁”,原先规定交两匹马顶一兵,随后马价昂贵,也有一马顶一丁的。但这只是有钱人家才能办到。最后—种办法:就是"出钱买兵”,卖兵者往往是独身之人,无一定职业,在城乡浪迹度日,也有的沾染了烟酒嫖赌的恶习,放纵不羁的生活和东走西闯的经验,使他们变得聪明、机警、狡猾、诡诈,这种人有时愿意投身卖兵,卖上几十个“袁大头”顶名应征,待到接兵的部队带领他们上路,在半路上乘机逃跑。银达乡有个老农民庞应武,自言年轻时就曾卖兵七次,每次都在半路逃跑的故事。最吃亏的就是无钱无势的贫苦农民,例如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墩堡农民潘茂才的大儿子潘文福被保甲抓去当兵,关押在兵役局的空房,夜间伺机逃去,兵役局找到家来要人,茂才说没有回来,就将茂才捆绑吊打,还讹诈说他儿子带走了军装和一支枪,茂才气愤不过,竟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了。老百姓普遍认为:替国民党当兵打内战,就等于去送死,因而使国民党征兵困难重重。最后不得不采取抓兵。1949年6月,河西各县关上城门抓兵,16至45岁的男人,只要没留胡子者,一律抓,兵役局派人下乡,迫使保甲长带上绳索昼夜搜捕,撵得鸡飞狗跳墙,小伙子们躲避不了的定遭厄运。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酒泉县政府“历年抓兵统计表”表明,抓兵最多年份为1943年540名,全县9乡2镇,平均每乡50名,抓兵最少年份为1947年209名,平均每乡(镇)也在20名左右。
  第五节鸦片种植与禁烟民国时期,酒泉的鸦片种植遍及全区、县各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竟成了农民的特殊经济作物。治国者主张禁烟除害,祸国者勒令种烟取利,受苦受害的终归是甘肃农民。考据典籍,鸦片本产孟加拉,是大罂粟花所产的一种乳汁,可供药用,由于它的烟子散发出一种异香,因而被一些人吸食上瘾,贻害无穷。其传入中国最早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独占鸦片专卖权,开始对中国经营鸦片贸易,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初时进口数量不多,以后遂年增加进口贸易量,越四十年,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每年输入量4000-5000箱,以后逐年输入更加有增无减,以此进行经济侵略。延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竟达21785箱。腐朽的清朝政府软弱无能,无力禁止英人运烟,竟造成祸国殃民之大害,这就引起了国人先觉者林则徐、邓廷桢从道光十九年开始倡导的禁烟运动。
  1842年4—7月(道光二十二年三至六月)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禁烟获准,乃下令禁烟,并严禁鸦片入甘肃境。在广州虎门销毁英人鸦片20000余箱,与英国展开了鸦片战争,狠狠打击了英国贩烟商船。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林则徐、邓廷桢禁烟受到顽固派的诋毁获罪遭贬,禁烟松弛,甘肃全省各地照旧种烟,烟价上涨,吸食者如旧。
  1874年(左宗棠平定陕甘之后)于光绪元年又见罂花遍地开,左宗棠大惊,乃决定禁烟,遂即下令甘肃全省禁止种植鸦片。斯时,宗棠驻节酒泉,令酒泉各地方官员下乡清查,烟苗已出土者,派令军队犁翻,强行铲除。一时烟价跃贵,每两大烟土,售银一两五六钱。左公禁种不禁贩,种者虽禁止,而烟贩和吸食者如故,甚至不惜家财荡尽,沦于破产。
  光绪七年(1881年)3月,甘肃各地厘金局(即税务局)大开烟禁:肃州厘金局门前大悬杏黄旗,上书“奉旨抽收烟厘”。自左公禁烟,时隔6年,至此,清政府公开承认罂粟种植和鸦片贩卖为合法,并借此抽重税,名为遏制,实则开放。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甘肃各地仍种烟不绝,酒泉罂花遍地开,官家借此收重税以遏制烟民种烟,而农民借种烟盼取较高的经济收入。是年九月,武威农民数千人为反抗重税,拥进县城打毁警岗,攻入县署,捣毁总警绅王佐才等人房屋。官署派军警镇压,捕杀为首的路福基、于成林等农民。
  宣统三年(1911年)4月,甘州禁烟,种大烟户农民反对官家铲烟苗,聚众三四千人,捣毁城内烟店和统捐局。
  民国元年(1912)4月,甘肃都督赵憔熙(袁世凯任命),下令各州县禁止种鸦片。民国四年(1915年)12月,甘肃督军张广建又向全省加征烟亩罚款。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甘肃大开烟禁,甘肃督军陆洪涛欲照陆军章程装备省防军,购买枪械,置备服装,而经费无着。遂不虑祸国殃民,勒令各县广种鸦片,不种者按亩罚款。由于官家禁烟政策不稳定,忽禁忽放,老百姓怕上当受骗,种植者虽有而不多。及至四五月间,陆洪涛派军官到酒泉等各县提取烟亩款,见种烟者寥寥,于是洽商于县知事,采取按地摊款,其不适种烟之地,亦勒令出款,诡其名曰“懒款” 。民国十一年(1922年)9月2日,总统黎元洪派孙道仁赴甘肃、新疆查勘烟禁。但陆洪涛却于是月派军队到酒泉等各县提取烟亩款。各州镇守使亦借机搜刮,对不种烟的农民悉处以“罚款”。可怜忠厚农民遭此大难,诚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甘肃省又大开烟禁,勒令各县农民种鸦片。酒泉数十万亩肥沃土地又是罂花遍地。许多历来种烟之地,民众咸以“花”命名,种烟之户民,谓之“花户”,地名有:上花寨、中花寨、下花寨、花儿坝、花城湖、花海子等等。种烟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30%。而粮、棉种植面积相反减少,其总产量下降60%以下,捐税日益加重。种烟一亩交银币6.5元以上,(按河东出地每亩可产烟土七八十两,河西田地可产三四十两)并按每亩收烟土40两,以每两烟土3角钱计,每亩年收入银币12元左右,除去烟款工料,所剩无凡。农民实指望种烟获利,似此受官家的强制盘剥和掠夺,生活穷迫至极。但官家征收罚款,起初每亩罚款5元,后来逐步增加,每亩罚款增至30元,使农民数倍倒贴。收烟款的军官并允许县长截留4%,归其所有,县长得到“甜”头,自然昧着良心积极催征。同时,甘肃省府还在各地农村专设“财政专员”进行催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酒泉、高台、张掖、武威等9县共交烟亩款90万元。其中:酒泉农民所交烟亩款7000元,另外还有7县烟亩款61.8万元。民国开放烟禁,宫家借此大肆盘剥,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开始,始告停息。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始禁种鸦片烟,省上及各县均成立禁烟委员会,下设戒烟所办理戒烟事宜。酒泉县戒烟委员会由县长谭吉纯等负责组织人力,设立酒泉戒烟所,抽调城乡吸食鸦片之烟民,集中在城里进行宣传教育,服戒烟药物,并安排适当劳动,戒除烟瘾后放还参加生产。是年,制止农民种烟,于是烟所转入黑市,几度涨价。虽如此,是年已种在地里的烟,全省统计约50万亩,年产烟土总数约1500万两。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步康
相关人物
于学忠
相关人物
马步芳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庞应武
相关人物
潘茂才
相关人物
潘文福
相关人物
林则徐
相关人物
邓廷桢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赵憔熙
相关人物
谭吉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师范
相关机构
国民党政府
相关机构
英国东印度公司
相关机构
酒泉戒烟所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西安事变
相关事件
卢沟桥事件
相关事件
抗日战争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玉门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兵役法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