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5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18
页码: 249-266
摘要: 内容包括:专业文化;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民歌、谚语及其他。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国 教育事业

内容

第二章文化
  民国时期,酒泉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绝大部分是业余的,唯戏剧方面有专业组织和业余组织相结合。民国后期,出现一些官办文化集团和私营书店,主要是戏剧、图书、电影、文艺刊物、群众业余文化、传统文化等。
  第一节专业文化
  一、戏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有宁夏吴忠县“魁盛班”来酒泉演出秦腔。光绪十八年(1892年),秦腔艺人刘年升来酒泉与一傅姓秦腔爱好者(人称傅箱主)合伙成立“福盛班”,募集过往秦腔艺人,在庙会演出,这是酒泉的第一个固定戏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西万荣县蒲剧艺人张心海带领蒲州梆子“全盛班”来到酒泉(时称“山西班”)演唱,全班30多人中以须生“麻子红”、小生万金红、花脸张大净、小旦“旋风旦”最著名,曾演出《孝忠节》《上煤山》等剧目。20多年后,人老艺旧,班社衰败,张心海的长子张西庭(栓娃子)、次子张云庭、三子张兴三(毛娃子)为挽救败局,谋求生存,拜秦腔艺人杨三保为师,改学秦腔,后又收集葛振兴等30余人重振全盛班,在酒泉、金塔、高i台一带串演40多年,有“张家老班子”的称呼。
  民国初年,陕西同乡会从西安接来黄海青、闫凤鸣、德凤子等人的“秦舞台”,在酒泉曾红极一时。民国九年冬十一月初七(1920年12月16日),甘肃大地震,“秦舞台”全班去玉门花海子演出,适逢地震,摇倒庙台,大部分演职人员死于灾祸,显赫一时的“秦舞台”从此倒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陕西同乡会第二次从西安接来唐宝山(唐缙子)、王菊香(旦角)、魏积福(大花脸)、葛缙子等20余人重建“秦舞台”,他们掌握着口传剧目300多本,与“全盛班”对垒竞技六七年,后流落玉门县(玉门镇)定居演出。
  民国十五年(1926年)安肃道魏鸿发(甘谷人)招收家境贫寒、无力就学的男童20余人,聘请秦腔艺人专门培训,在景山公园(二中)修建戏园,购置服装成立了 “新民社”,3个月后即可登台演出,半年后正式演出,颇受当地群众欢迎,人称其为“娃娃戏”。这是酒泉官办的第一个戏曲班社。民国十八年(1929年),灾荒严重,“新民社”解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秦腔爱好者蔺耀庭会同商户吴俊堂集资筹办“兴光学社”,收集原先的流浪儿童10余人,聘请闫正光、张光三、葛振兴任教,培养出闫光清、刘光英、丁光顺等青年演员,在城乡四处演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山西万荣县蒲剧艺人狄龙山、孙成群、筱兰香、朱全盛、筱艳秋、陈富荣、任金柱、薛玉生、廖安稳、程金发等30余人,来酒泉组成“晋新社”,在山西会馆(今第二幼儿园)演出,后迁至仓门街(今酒泉行署对门)建立“晋新剧场”每晚演出,星期天有日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青年蒲剧演员李芳轩、张盛义相继来酒,蒲剧更加风靡一时。此后,“晋新社”更名“共和社”,李芳轩任经理,一直演到1949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张西庭的“全盛班”又聚著名演员田德年、杨金凤、辛新粤、吴俊卿、余景民、高致中、部守忠、李景奎等3。余人在五省会馆(祁连剧院)演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党九十一军所属“乐乐剧团”(秦腔)来酒泉,时有名演员黄致中、梁玉凤(女)、李爱云(女)、刘正德、周正俗、刘全禄、贺凤鸣、王成德、梁佩华、娄英杰、肖艳芳等,曾演出《出五关》《打草鞋》《抡火柱》《路安州》《牧羊卷》等剧目,深受观众欢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黄致中率梁玉凤去新疆,该团由著名演员李士龙领导,继续在酒泉演戏。
  民国三十四年到三十八年(1945—1949年9月)的5年间,先后来酒泉演出的有国民党一九一师所属“力行京剧团”、工兵第七师的“华狱京剧团”(在文庙剧场)、天山话剧团(在肃师礼堂)、秦剧“兴光学社”、晋剧的“共和社”5个剧团在酒泉演出。后又来了常香玉的豫剧团。著名京剧演员马最良、郭永利、齐兰秋(女)、刘少楼、兰月春、李妙玲等演出的《盘丝洞》《红楼二尤》《红线盗盒》《挑滑车》《金钱豹》《群英会》《闹天宫》等剧目,令观众耳目一新。
  1949年夏秋之间,本地戏曲爱好者赵学敏(字子聪)从武威、张掖等地接来白彦卿、王景民、姜新声等秦腔演员和流散酒泉艺人30多人,组成“新兴秦刷社”在五省会馆演出。
  二、图书据《晋书》载,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李嵩及刘内、宋鳐等均喜好文学,爱惜图书,在酒泉均各有藏书。421年,北凉攻破西凉,其众多图书为沮渠蒙逊所得。
  清乾隆元年(1736年),肃州分巡道黄文炜捐资重建酒泉书院,并增建“尊经阁”,遣员从京津购得五经、四书、经、史、子、集、诗、词等书84部,共899本,供书院士子借阅抄读,这是酒泉图书馆的雏形,该馆于同治四年(1865年)后,毁于兵燹。
  民国十五年(1926年),安肃道尹(治酒泉)魏鸿发,极力主张革新,创建了 “酒泉县通俗民众教育馆”,积极收藏图书、方志、文献资料,发动各界捐赠古典图书,成立了图书阅览及报刊阅览室。魏氏还狠抓城乡小学,彻底废除四书五经,令各县出教育经费,从兰州中华书局购置新学制课本,使各校一律引用新课本,为使购书方便,在酒泉开办“智群书局”,图书、课本均由中华书局订货,这是酒泉最早的书店。魏氏在任3年,各校学生齐读新书。由于魏氏积极改革,受到地方守旧派和地主豪绅顽固派的反对,魏氏3年任满,在驻军阀马步康和地方恶绅的排挤下,续订来的新书被封闭搁置,书店被迫停办。通俗民教馆图书资料延续到民国终。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酒泉始陆出现几家私营书店。这儿家书店是"敬丰诚书局”“中益和书局”"建华文具店”(兼营图书)、“生活书店” “世芳书报社” “开明书局酒泉分销店”等。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文化街赵书林开办的“世芳书报社”和东北街的“生活书店”,因卖进步书刊,被国民党当局查封,赵书林经过审讯后,被赶出酒泉,后又在兰州被捕下狱。直至1949年酒泉解放,才建立了新华书店。
  三、文物展览民国十五年(1936年),魏鸿发任安肃道尹,在中心鼓楼创办民众教育,建立了文物古迹展览室。魏氏发通知、文件,征集地方公私所藏的各种古兵器(如盔甲刀矛、弓箭、盾牌等)、古度量衡器(升斗、铜斛、漏斗、秤权、尺度等)及收集的出土殉葬陶器(如钟、仓、甑、灶、井、缸等),首次开办了地方文物陈列展览。并以专室保藏了《重修肃州新志》木刻牌。此外,还向地方征集各种文史、文献资料、方志和占典图书,在民教馆成立了文献资料室,供人借阅、研究之用。
  魏氏还组织人力收集了各公署、府衙、寺庙及街道四处散立的碑碣石刻数十块,在景山公园(后称中山公园,即今第二中学校址)内设立了碑林,建起长廊,让游人观瞻,呈现酒泉古郡的文化名胜。马仲英进驻酒泉后,古郡名胜、风物、文化遗迹遭到破坏。
  四、 曲艺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1943—1948年),评书、曲艺艺人张玉桂、王天雄、杜玉贵、秦玉书、班松林、赵宏图、徐伯臣等相继来酒泉开展评书曲艺活动。当时,私人开办茶园的有黄海源、徐德章、张子青、孙得寿、杨吉禄等五六家。天暖季节,这些茶园便在北市场和西关搭棚营业,开展评书、说唱,群众多往聚集饮茶坐听。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秦玉书乂聘请来弹唱艺人傅艳秋、傅桂秋等在文庙街开设曲艺茶社,弹唱《杜十娘》《西厢记》《啼笑姻缘》等书目。
  五、电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苏联援华抗日汽车队,运送援华物资至酒泉,他们的电影队在西街关帝庙放映了几部苏联原版的电影,这是酒泉民众初次见到电影。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军政委员会政治部电影第三队来酒泉宣传抗日,曾在城市和部分乡村放映《八百壮士》《保卫家乡》《保卫我们的领土》《抗日专辑》第五、第六集等影片。这是酒泉见到的最早的国产影片,此影片是无声电影,全用字幕解说。
  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1945—1948年),武威、酒泉两个专区的私商,集股建立“中国电影社酒泉放映站”,有放映机2部,发电机1台,在东城门内北侧(今市武装部地址)建盖了仅能容纳400多人的简陋放映棚,售票营业。民国三十八年五月(1949年5月),“酒泉放映站”整体出租给河西警备司令部,更名为中国电影社。
  中国电影社先后放映的《文武香球》是中国最早的无声故事片,有声电影有《古塔奇案》《芦花翻白燕子飞》《秋水伊人》《孟丽君》《狸猫换太子》《秦香莲》《千里送京娘》《夜半歌声》《马路天使》《莞江女侠》《薛平贵》等国产影片。1949年,军管会接管了中国电影社,引进外国电影,在酒泉放映过《宝石花》《青鸟》《铜山公主》《桥》以及《简报二号》等影片。
  六、文艺刊物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谷县人裴建准任安肃区镇守使。裴在酒泉治军严肃,秋毫无犯,并热爱文学,在酒泉曾创办《醒边》周刊,宣扬民主思潮。这是酒泉首创的文艺刊物。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负责报社工作的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张泰年因贪污被撤职,孙延龄接任书记,兼任《实验报社》社长,继续办理发行。
  《扫荡简报》是由国民党中央军新编第四师办的,曾发表一些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
  《肃州日报》(又称《肃州正义日报》),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县参议会主办,社址在三官楼街,向本埠及外埠发行石印报刊,载省府及各县消息,刊载一些文艺小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政府命令县党部、三青团、县政府、邮电检查所及军警机关联合组成刊物检查组,向各书店、报社、邮电局轮流检查,遇有进步刊物、信件及共产党宣传品,立即查究没收焚毁。第二节群众业余文化活动酒泉,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镇,千百年来在民间流行着一种西部人固有的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其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社火、灯会、地方小戏、说书、念宝卷、讲古传、猜谜语、说谚语、唱民歌、剪纸花、刺绣等。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是老秧歌,从舞蹈动作、服装形式、歌词内容等方面,表现出原始、古老,历史根源深沉的特点。秧歌节奏感强烈、舞步古拙简易,既有宗教镇魔象征,又有民间风俗特色。汉武帝开疆拓域,移民实边以来,吏、卒、士、庶,咸来自全国各地,尤以秦、晋两地人为多,中原、江浙人也为数不少。十六国时期,羌胡杂居,构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之世,丁零散居于北塞,吐蕃入于河西。元代的西域人东渐,明、清时期的移民固边,这些移民或流民的迁入河西,以及戍边战士的迁家落户,带来了各地民俗和文化,使酒泉成为全国文化的荟萃之地。敦煌莫高窟的石室宝藏,正是中国中世纪文化的典型汇集。酒泉所唱的秧歌词中有:“打起鼓来敲起锣,锣鼓叮当乡人挪,乡人挪者为什么?驱逐鳄鱼保安乐。”从这首歌词看来,这是迁居河西的江浙一带的歌。说的是东海岸曾出现过鳄鱼为患,兴风作浪,上岸食人,每年为灾,沿海人民不得安宁,人民结队化装四大天王,率天兵敲锣打鼓手、执武器、奔向海岸驱逐鳄鱼的故事。酒泉传统的秧歌曲中另有一首歌说:“古代衣盔现时歌,化化装装扭秧歌,风雨雷电掌正气,四大金刚降妖魔”,也说明了酒泉秧歌中的四个和尚,原本是四大天王各显神通,驭逐鳄鱼镇压海妖。以上两首古传歌词,说出了酒泉秧歌的起源和来历。
  —、社火、灯会和地方小戏酒泉的社火以沟为单位各建春社,各有名称,如“春光社”“灯光会” “社火会”等。其形式包括地蹦秧歌、磨盘秧歌、铁芯子秧歌、高跷、旱船、狮子、龙灯、春官倒骑驴、竹马子、跑驴(站娘家)、太平车、霸王鞭、大头和尚戏柳翠、二鬼打架(贼打鬼)、鹬蚌相争等。社伙的演出,主要在每年春节初五“出行”以后至元宵节的十天时间。二月初二,奉祀出园土地之神,盼望丰收,城乡都举办社伙,并唱大戏。举办社伙是为了欢庆丰收,以奏乐鸣炮、跳丰收秧歌、祷神、禳灾,村社联欢,正如一首秧歌曲词唱道“一来避瘟疫,二来活地脉”。白天走村串户,为各家拜年,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夜晚演唱眉户小戏,灯烛辉煌,热闹非凡。社伙的由来甚早,最初约起始于原始社会渔猎时期,母系氏族部落在收获之后的群体狂欢舞蹈,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演化而来。肃州嘉峪关黑山岩画的群体舞蹈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西部民族的舞乐景象。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律诗《西凉伎》描写了中晚时期河西陷于吐蕃的情景,表演者为西凉人,以狮子舞的形式在长安等地演出,舞蹈结束时,狮子抖毛高立,大声悲呼。呼吁官军起兵收复凉州。张兴粮编《中西交通史》记载,明代前期,国力极盛,永乐十七年八月下旬,西域哈烈国国王沙哈鲁派其子阿哈马及使者盖耶素丁来中国进贡,行至玉门古城(今赤金)留宿,玉门人开欢迎晚会,演出节目有“鹬蚌相争” “拉骆驼”等欢迎外宾,表现了西部群众文化的多样性、现实性和寓言性。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第六册风俗篇,引录旧志所载:“正月元旦拜节,好好书门,元夕以前,家神香烛不绝,元宵前后三夕,张灯巷陌中,或矗木坊,或起高楼,蒙以佛幢,内燃油灯数百盏,照耀如同白昼。间有扮演秧歌者,大约皆秦、晋间客民也。”证明酒泉大多数人民皆来自秦、晋及北方诸省,故其民俗及地方文化,多属秦、晋之风。“地蹦秧歌”又称“老社火”,为酒泉社火的主体,十分普遍,古时,有人在地面蹦跳,俗称“地蹦秧歌”。旧时,河西五州,多为西秦之人,将“歌”读作“羔”,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打击乐的锣、鼓、钗。演员主要由十五人组成,以“膏药匠” 一人为全场核心领导,“四个鼓子”由四个青年男子扮演,身着铠甲,腰系战裙,头戴桃尖帽,脚登弯钩凌云鞋,左手持小鼓,右手执鼓扦;“四个拉花姐”打扮为汉族村姑,头披长辫戴花,身着小袄,腰系彩裙,足穿花绣鞋,左手持小锣,右手持打最后是“四个和尚”以儿童扮之,僧衣僧帽,两手各持棒槌一对,此十二人为内场演员,按:鼓子第一、拉花第二、和尚第三为序,分为四组,以头鼓子和三鼓子拉场变花样;外圈有傻公子、丑婆子各一人,围绕场边往返扭跳,构成圆圈轨道,以滑稽癫傻为特点,逗人发笑。秧歌舞动作简单,鼓子以提膝屈腿,左右变换跳动为主,花姐以碎步行进,双手上下移动并击响手锣,在拐弯抹角处,腰身柔软似鱼穿莲,如风摆柳,婀娜自若,颇有可观。四个小和尚以跳步行进,双手击棒槌。全场鼓声、锣声、棒槌声叮当作响,而以大堂鼓作节奏,构成一团色彩鲜艳、乐舞协调的热闹景象。尤其桃尖帽和弯钩鞋,表现出上古时代的特别风采。秧歌舞的跑跳花样,汁有24种,其名称如:十字梅、剪子股、白马分崇、黑虎掏心、三环套月、四门斗地、蜻蜓点水等。盘场紧凑,节奏鲜明。有时,跳过几个花样后,膏药匠摇铃入场,(12人拉成圆圈)卖几段膏药(说“大实话”或“顺口溜”);有时,唱出四句点歌词,最后两句是:“这一个小曲子该谁唱?四鼓子引花唱上来”,膏药匠退出场。男女二人任选一段秧歌词唱罢,大鼓起点,继续拉场。演出结束时,膏药匠摇铃入场,排队道谢,另走别家。地蹦秧歌中,鼓子的装束有的穿阴阳褂子,反映了汉代服饰遗风,而头戴桃尖帽,又近似吐蕃装束。又有和尚,表明佛教已在中国盛行,僧人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可见地蹦秧歌起源于上古、兴于汉、盛于唐,来源久矣,民国时,此秧歌已陷于衰落。铁芯子秧歌,清代及民国初期就有。具体是做一大型花树架,以三两小儿化装,固坐在铁架树枝上,以示丰收硕果,花树固定在盘座上,或以人抬,或以车载,可以旋转,小孩上身可略作舞蹈动作,围观者以为稀奇可爱。民国晚期,唯铧尖有这种秧歌。
  磨盘秧歌出于凉州,酒泉亦有之。具体是做转盘形如大石磨,中心柱上饰以观音、美人或民族英雄,周边以三四个小儿化装为《西游记》《白蛇传》等故事,以铁架固定在假磨盘上,磨盘转动时,小儿各做所演动作,围观者甚众。
  春官倒骑驴以一人化装春官,倒骑在驴背上,随着社火队走乡串村,神采奕奕,威风凛凛,可以扬善惩恶,被视若真神。民国前期城乡皆有此活动。后期,唯屯升、清水等地有扮演者。其余高跷、旱船、狮子、龙灯、霸王鞭、竹马子、太平车、跑驴等等,与各地大同小异,城乡都有之。
  灯会以取乐为主,也叫“九曲黄河灯”,主要在元宵节前后展出,先在集镇或堡寨选一广场,门前扎牌坊式高架,遍插松枝,上供佛像香案,布以灯烛辉煌,挂以黄幡宝盖,香烟缭绕,一如佛国。凡观灯者,无论官绅士民,皆得从此门而入,然后才可进入灯场正门。灯场长宽各27米,共用361盏纸糊花灯,排成纵横各19行,每灯固定在1根2米多高的灯杆上,并栽立成行,中央总灯杆高5.5米,四角杆高4.5米,灯距1.5米,门高1.8米,然后用麻绳按画好的图样挽系灯杆,灯杆绊成迷宫式,行人从进口进入灯场,可通之路拐弯抹角走完全场才可出去。灯上有诗、画、谜语,观灯者还可猜谜语,赏诗画,游兴颇浓。灯会在唐宋时代已很兴盛,帝王将相、公侯庶民皆可参加。九曲黄河灯米用迷宫游戏,老少咸宜,是一项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颇为人们所喜爱。县城在教场、农村在中心集镇或佛寺广场,往往设置黄河灯。清水、屯升、金佛寺、总寨、二墩屯庄、文殊山等处,每年都有此活动。屯升东三村八十多岁的老艺人壬大录曾贡献出灯场迷宫图样一张,留传后世。
  地方小戏河西地方小戏,俗称“眉户戏”,因出于西秦,也叫“秦声”,是农民群众业余演唱最喜爱的形式。它的曲调流畅、曲名繁多,流传剧目不少。曲调有岗调(又分花音岗调、平音岗调、慢岗调)、月调(又分软月调、硬月调、月头、月尾)、勾调、银纽系、山茶花、剪剪花、采花调、太平年、西京调(又分紧西京、慢西京)、东京调、西凉调、紧诉、慢诉、打莲香、哭五更、阴司五更、长城调、琵琶调、琵琶义子、十里堆、打黄羊、大十片、断凄凉、五更鸟、金钱调、老龙哭海、龙滚调、背宫等20余种。曲牌有四合四(工尺谱调名)、纱帽翅、菠菜根、苦柳青、八谱儿、满天星、大红袍、山坡羊。唢呐曲有将军令、钻烟洞、尾声等。剧目有王大娘钉缸、张良卖布、小放牛、下四川、闹书馆、李彦贵卖水、花亭相会、花园扎枪、三堂会审,两亲家打架、打面缸、砸烟灯、顶嘴、十里亭、二姑娘害相思、小姑贤、王婆子骂鸡、拣柴、三娘教子、大赐福、怕老婆顶砖、阴功传、老兵浪巷子、当皮袄、绣鞋记(又名包柱子借当)、王进宝借当、刻财鬼变驴、贼打鬼(俗称二鬼打架,来源于“庄周大劈棺”盗墓一折),秦雪梅吊孝、刘海戏蝉撒金钱、曹福走雪(又名“走雪山”)等30余种。
  所用乐器与秦腔乐器相同。文场以板胡领衔,二胡、三弦、笛、等,武场用锣、鼓、钵、干鼓、小堂鼓、梆子、瓦子等。地方小戏的组织,由农村各沟(庙)的社伙会领导。各沟社都有农民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演唱组,或眉户小戏班。历史较长、活动范围较广、影响较深的有总寨魏得佑的“魏家班”,泉湖乡水磨沟村王新年的眉户班,铧尖乡小沙渠村王作亭、冯明信的“风绞雪”班,屯升乡东二村范玉璋的眉户班,清水乡李富春的眉户班,三墩乡古城村李鸿的眉户班。他们逢年过节,常在庙堂、庄院演出一些短小剧目,与村民同乐,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说书、念卷、讲故事酒泉民间的说书、念卷、讲故事是酒泉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这里是边郡,村落稀疏,山川迢远,文化教育落后,民众缺少入学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在农闲季节,村社邻里自由聚会,老年人谈天说地,就形成说书、念卷的场合。通过这种自愿参加、自由结合的形式,使人受到教育。不论男女老幼、识字与否,听了书、卷,都懂得以善良的人为榜样,痛恨故事情节中的坏人坏事,“寓教于乐”。
  说书、念卷一般都是在农闲的冬季夜晚,特别是春节期间,村子里恭请一位年长的识字人,并选择房舍较宽畅的人家,自愿集结,围坐炕头或椅凳上,请说书者(或念卷者开卷起念,大家静听。若是小说故事,只说不唱,若是宝卷,则有说有唱。如果所选的宝卷内容是神仙故事或国家的忠臣良将、民族英雄等为人民所敬仰的人,在开卷前,念者还须沐手焚香置于桌前以示尊敬。这种不拘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自愿集居一堂的说教形式,最适宜为群众接受。因而,民国时期,仍沿袭不衰。
  宝卷是由佛教讲经说法的“变文”故事演化而来。在唐代,“变文”已很盛行,经宋、元、明、清演化为宝卷,在河西民间广为流传。经一些民间作者的再创造,在内容上逐渐复杂化。其中有阐述历史故事的;有歌颂爱情及悲欢离合的;有修仙成道的;有褒贬贤愚的;有入地狱救母或查询办案的;有领兵造反、抗暴除恶的;有诉说人民遭灾,离乡背井苦难生活的等等。因而,宝卷是河西地区人民用地方口头语言编撰流传的一种特殊的通俗文学作品。它以讲、说、唱、念穿插进行的方法,以诗歌、散文、韵文并用的形式,通过念卷人音调的欢悦、悲苦和讲说技巧,往往使听众被宝卷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情景而动情兴叹,或喜笑高兴,或切齿愤恨,或悲泣抹泪,而受到抑恶扬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酒泉民间流传的宝卷,其版本较多,但大部分为读者传抄本,经过多次传抄,往往错别字、漏字、多字甚多,有的连词牌名称也多省略失传。木刻本也只是凤毛麟角。常见的宝卷名H有:《丁郎寻父宝卷》《黄氏女宝卷》《郭巨埋儿宝卷》《方四姐宝卷》《洞宾老祖宝卷》《包公错断闫查山宝卷》《洪江宝卷》《金凤宝卷》《李都尉参药山宝卷》《韩祖成仙宝卷》《回郎宝卷》《红罗宝卷》《二度梅宝卷》《宝莲灯宝卷》《红灯宝卷》《二度梅花开宝卷》《闺阁录宝卷》《卖苗郎宝卷》《白马宝卷》《黄马宝卷》《百虎宝卷》《蜜蜂宝卷》《白蛇宝卷》《乌鸦宝卷》《鹦鹉宝卷》《小老鼠告状宝卷》《地穴宝卷》《目莲僧救母宝卷》《七真天仙宝卷》《孟姜女绣龙袍宝卷》《孙悟空大闹天宫宝卷》《唐僧出世宝卷》《岳爷宝卷》《牧羊宝卷》《牧牛宝卷》《如意宝卷》《神主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香山宝卷》《花烛宝卷》《紫荆宝卷》《小儿祭财神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贫和尚出家宝卷》《孙吉高卖水宝卷》《王志福探地穴宝卷》《双喜宝卷》《团圆宝卷》《天仙宝卷》《湘子传》《余郎宝卷》《仲举宝卷》《忠孝宝卷》《金锁宝卷》《张三姐大闹灌州宝卷》《董永宝卷》《颇麻缠》《康熙宝卷》《乾隆宝卷》《李长清游地狱宝卷》等61部。宝卷所用的韵文曲调有七字符、十字符2种,又各分花音(甜)、悲音(苦)共4个曲调。所用的词牌通常有浪淘沙、西江月、哭五更、莲花落、采茶词、沙净词、单坐词、打夯调、达摩佛等。
  说书内容包括历代演义小说、三言二拍、聊斋志异、三国、水浒、西游记等。
  讲故事,俗称“说故传”,主要指各地间口头流传的短小故事,包括名人轶事、神仙故事、地名故事,还有更古远的毛野人故事,山精海怪故事、昆虫猛兽故事、笑林广记故事、本地战争故事等,大多属口传心记,不见于书册,使群众趣味横生。谁有故事谁说,不拘老少,场面也很热闹。
  猜谜,当地称“说猜话儿”。内容广泛不拘一格,从天上地下,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包,谁有谁说,让大家猜。猜完了,或转入讲故事,形式灵活多变,也能给人增进知识,丰富想象力。如农具谜语;一个姐儿生的美,长着两条好白腿,中间夹个莲花转,又走又叫唤,挣的小伙子一头汗(手推车);天体谜语;一个锅里烙着两个饼子,一个热一个冷(太阳、月亮);动物昆虫谜语;墙上的灰、树上的炭、河里的柳秧泡不烂(苍蝇、乌鸦、鱼);眼睛是个胡椒儿,屁股夹着个皮条儿(老鼠);人体谜语;半墙上两个粉罐儿,娃娃见了喜欢儿(乳头);一个匣匣儿,盛着五个鞑娃儿(鞋和脚);测字谜语,一字九横六直,我问师傅不知,师傅去问孔子,孔子想了三日(晶)。第三节民歌、谚语及其他酒泉民歌历史悠久,曲调抒情,辞藻通俗朴实,并带有乡音土语,饱含边塞风趣。歌词内容多反映婚姻、爱情,叙说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歌唱农牧生产和生活情趣等,有些民歌往往按十二月令排序。除春节秧歌、高跷外,尤以农村妇女传唱较多,或在田间,或在农闲,推一善唱者唱之,借以取乐解闷。
  常唱的曲调有茉莉花、绣荷苞、绣香袋、放风筝、黄姑娘、张先生拜年、姐儿摆街、姐儿怀胎、月牙照花台、小货郎挑担、送大哥、探妹、探情郎、过骆驼、五更的月牙、十里亭爱情、八洞神仙、十二古人、十把扇、珍珠倒卷帘等神仙故事与历史人物歌;双桂儿、兰桥担水、四哥上工等苦情歌;包柱子借当、王进宝借当、小老鼠告状、王员外休妻、韩湘子出家、湘子渡林英、湘子哭五更、林英盼夫、孟姜女哭长城、方四姐研磨、王祥卧冰救亲娘、檀香女种瓜、小儿子出兵、梁祝相会传说故事曲等;发兵、打肃州、赵大人领兵等军旅民歌;十里墩老兵浪巷子、墩兵嫖院、晒火药等兵戍边曲;骂马仲英、上新疆等民国新民歌;织手巾、庄稼理、女贤良、五点红、闹姻秦、羊皮子换碗盏、王妈探病、浪花园、三子分家、姑娘做饭、卖饺子、遭公婆、拙老婆、三姐拜寿、胡麻姐儿站娘家、放风筝、小寡妇上坟、寡妇哭五更、借笊篱、尿床胎、小男子贪花、农夫哭妻、割韭菜等生活杂曲,还有大四景、小四景、大库连等。总计二百余首,流传酒泉县各地。儿歌为幼儿歌和小儿歌两种,幼儿歌是妇女们教幼儿学语言、逗趣味的一种方式。酒泉儿歌祖辈相传,家喻户晓,数量也不少。民国时期尚无人收集辑录。“点点窝窝,鸭鸭戏水,.马马过河,绿鹦哥红嘴嘴,飞过南墙吃水水,噗喽飞掉了。”此歌教说时,母亲让小儿用右手食指在左手心点划,边点边说。“拉锯,扯锯,你来我去,摘一个苹果送给姑姑,姑姑不吃,宝宝你吃。” “打箩箩,喂面面,甘州来了个肉蛋蛋,和白面舍不得,和二面人笑话;宰公鸡叫鸣呢,宰母鸡下蛋呢,宰鹅呢,跳河呢,宰鸭呢,噗喽飞到花园里”等,主要是五岁以上孩子说的。
  五岁以下孩子多用数字说顺口溜。如“一(呀)二,连三四,花棒五,扁担六,七下水,浇一水,刮黄风下黑雪,王母娘娘摘豆角,摘一升,打一石,不多不少十八石”等。
  谚语是民间常用的直截了当的指教性语言,有些是出于本地的,也有一些谚语是各地通有的。如,“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嘴长惹是非,脚大扫露水。” “好话听不进,坏话一溜风。” “娃娃不听老人言,长大必定受饥寒。” “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巫婆学跳神。” “大人不怪小人言,宰相肚里能撑船。” “吃不穷来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好饭没盐水一般,好汉没钱鬼一般。” “病人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生蛆的果子红得早,烂了的鸡蛋臭得快。” “骆驼的脖子长,吃不了隔山的草。”“一九一场雪,来年好种麦。” “南山头上戴白帽,来年不怕没水浇。” “云朝东,一场风;云朝西,水汲汲。” “云朝南,一望兰;云朝北,一场雪。” “糜三谷四,胡麻种上蹲一蹲就出。” “有钱人说的有钱的话,惹的穷汉一顿骂。” “王婆娘撞钟,听不上一声。”(指爱传闲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好汉三人帮。 ” “狼行千里要吃人,狗行千里要吃屎。 ”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下的会盗洞。” “宁和人家比种田,不和人家比过年。"“宁给歪汉子牵马缒镫,不给囊包怂发号施令。” “清明种胡麻,九股八丫杈。” “沙枣花香扑鼻子,家家户户种糜子。”“不会烧锅死费柴,不会当家跑烂鞋。”歇后语是前一句用比较诙谐而形象的词句,比喻某种不良现象或不顺情理,不合规矩的事物,后一句则是直接说穿真相。有批评、指导和教育的意义。如:抱上旁人的娃娃赌咒哩一一不害心疼。驾上簸箕想上天哩——办不到。电线杆上扎鸡毛哩——好大的掉(胆)子。秃子头上的虱子一一明摆着哩。老鼠钻到风匣里了——两头子受气。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老虎的屁股一一没人敢摸。精尻子撵狼哩——胆大不害羞。背上儿媳朝华山哩一一臊到底了。拿上麻杆子打狼哩——两头子(方面)害怕。吃挂面不调盐一一有盐(言)在先。鼻孔里淌锯末渣哩——心朽掉了。头上生疮、脚底下淌脓一一坏透膛了。吵花子坐轿哩一一不识抬举。拿上黄瓜打驴哩一一差着半截。猪吃桃核子哩——响(想)的脆。新媳妇怕看夜戏——睡觉好。做梦娶媳妇一一尽想的美事。僵锤子锻磨哩一一实(石)打实(石)。端上僵窝子吃饭哩一一不识轻重。腊月里吃凉粉哩一一不是时节。脱掉裤子放屁哩——多泛的手续。癞蛤蟆跳门槛——又次尻子又伤脸。猫儿嚷浆子哩一一尽在嘴头子上挖抓。
  酒泉的剪纸与刺绣,多为妇女所爱好。明、清时期,剪纸主要有窗花、绣鞋、绣袄、裤、裙、衫、门帘花边、枕顶、手帕、学生笔袋、老人烟荷苞、小儿衣帽,绣上花卉、龙、虎、昆虫图案,个别手精巧的,尚能在枕头、披巾、手帕、水袖等物上绣人物故事。如嫦娥奔月、柳毅传书、许官人借伞、花亭相会、兰桥担水、牛郎织女、孙吉高卖水等为人民所熟知的故事。姑娘、媳妇们多藏有祖母和母亲留传的剪纸“图本”和刺绣的“样册”及绣花“线夹”等物。
  表8-2民国三十六年酒泉县文化教育概况表项目 名称 单位数 人员数 备注 文化设施 民众教育馆 1 5 民教馆内设图书阅览(有图书2788册、挂图12幅、报纸6种)、文物陈列民众戏园 3 120中国电影社 1 7私营书店 2 5项目 学校类别 校数 教职工数 学生班级 学生人数校育学教 国立中等学校110 18 900 省立中等学校 1 40 9 380 国省附属小学 3 31 16 753 县属中心小学 10 90 60 2400 保国民学校 135 160 135 5971 民族初级学校 3 5 3 122 私立初级小学 2 8 7 318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心海
相关人物
黄海青
相关人物
闫凤鸣
相关人物
德凤子
相关人物
闫正光
相关人物
张光三
相关人物
葛振兴
相关人物
闫光清
相关人物
刘光英
相关人物
丁光顺
相关人物
狄龙山
相关人物
孙成群
相关人物
筱兰香
相关人物
朱全盛
相关人物
筱艳秋
相关人物
陈富荣
相关人物
任金柱
相关人物
廖安稳
相关人物
李芳轩
相关人物
李妙玲
相关人物
赵书林
相关人物
黄文炜
相关人物
张玉桂
相关人物
王天雄
相关人物
杜玉贵
相关人物
秦玉书
相关人物
班松林
相关人物
赵宏图
相关人物
徐伯臣
相关人物
黄海源
相关人物
徐德章
相关人物
张子青
相关人物
孙得寿
相关人物
杨吉禄
相关人物
裴建
相关人物
张泰年
相关人物
孙延龄
相关人物
汉武帝
相关人物
张兴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陕西同乡会
相关机构
兴光学社
相关机构
晋新社
相关机构
山西会馆
相关机构
酒泉书院
相关机构
中华书局
相关机构
智群书局
相关机构
曲艺茶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宁夏吴忠县
相关地名
山西万荣县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甘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孝忠节
相关作品
上煤山
相关作品
出五关
相关作品
打草鞋
相关作品
抡火柱
相关作品
路安州
相关作品
牧羊卷
相关作品
晋书
相关作品
中山公园
相关作品
杜十娘
相关作品
西厢记
相关作品
啼笑姻缘
相关作品
八百壮士
相关作品
保卫家乡
相关作品
保卫我们的领土
相关作品
抗日专辑
相关作品
文武香球
相关作品
古塔奇案
相关作品
芦花翻白燕子飞
相关作品
秋水伊人
相关作品
孟丽君
相关作品
狸猫换太子
相关作品
秦香莲
相关作品
千里送京娘
相关作品
夜半歌声
相关作品
马路天使
相关作品
莞江女侠
相关作品
薛平贵
相关作品
宝石花
相关作品
青鸟
相关作品
铜山公主
相关作品
相关作品
简报二号
相关作品
醒边
相关作品
实验报社
相关作品
肃州日报
相关作品
扫荡简报
相关作品
西凉伎
相关作品
中西交通史
相关作品
西游记
相关作品
白蛇传
相关作品
九曲黄河灯
相关作品
眉户戏
相关作品
丁郎寻父宝卷
相关作品
黄氏女宝卷
相关作品
郭巨埋儿宝卷
相关作品
方四姐宝卷
相关作品
洞宾老祖宝卷
相关作品
洪江宝卷
相关作品
金凤宝卷
相关作品
韩祖成仙宝卷
相关作品
回郎宝卷
相关作品
红罗宝卷
相关作品
二度梅宝卷
相关作品
宝莲灯宝卷
相关作品
红灯宝卷
相关作品
二度梅花开宝卷
相关作品
闺阁录宝卷
相关作品
卖苗郎宝卷
相关作品
白马宝卷
相关作品
黄马宝卷
相关作品
百虎宝卷
相关作品
蜜蜂宝卷
相关作品
白蛇宝卷
相关作品
乌鸦宝卷
相关作品
鹦鹉宝卷
相关作品
小老鼠告状宝卷
相关作品
地穴宝卷
相关作品
目莲僧救母宝卷
相关作品
七真天仙宝卷
相关作品
唐僧出世宝卷
相关作品
岳爷宝卷
相关作品
牧羊宝卷
相关作品
牧牛宝卷
相关作品
如意宝卷
相关作品
神主宝卷
相关作品
唐王游地狱宝卷
相关作品
香山宝卷
相关作品
花烛宝卷
相关作品
紫荆宝卷
相关作品
小儿祭财神宝卷
相关作品
贫和尚出家宝卷
相关作品
孙吉高卖水宝卷
相关作品
双喜宝卷
相关作品
团圆宝卷
相关作品
天仙宝卷
相关作品
湘子传
相关作品
余郎宝卷
相关作品
仲举宝卷
相关作品
忠孝宝卷
相关作品
金锁宝卷
相关作品
董永宝卷
相关作品
颇麻缠
相关作品
康熙宝卷
相关作品
乾隆宝卷
相关作品
三言二拍
相关作品
聊斋志异
相关作品
三国
相关作品
西游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