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工业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12
颗粒名称: 第六编 工业 商业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13
页码: 211-223
摘要: 民国时期,酒泉县的工业主要是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工业

内容

第六编工业商业
  第一章工业
  民国时期,酒泉县的工业主要是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
  第一节手工业
  民国以来,酒泉的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矿手工业仍分散于城乡各处。其行业主要有木器、铁器、铜器、银器、玉器、编织、缝纫、制鞋、皮革、制毡、土纸、印染、制水烟、粮油加工、食品、酿酒、酿醋、烘木炭、砖灰等业。
  这些个体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厂(矿)或就地生产,或走乡串户代人加工。如木器业的木匠,在城市有固定作坊的共有七八家,在农村则多为承包各家木工活,或地方公共建筑,维修学校、桥梁、庙宇,或季节性的出外,到远乡包工等。铁工多为私营铁器店铺。城乡、集镇、屯堡,都有固定的铁匠铺,主要生产农具、工具、日用家具、钉马掌、建筑用具等,有时也制造一些刀矛之类的兵器,以维持生计。铸工主要在城镇,开办生铁炉铸造铺,铸造农耕器具、犁铧、炉条、火盆、熨斗、灯盏、锅、盆、钟等杂品。铜、锡焊匠,多为小本经营,或有挑炉灶走乡串户,钉锅、制锁、铸造日用杂件。银匠主要在城市设银楼、匠铺制造首饰(镯、戒)、儿童饰品等。印染业主要是土布加工染色,重点是以兰靛为主要原料,县城及临水、清水等集镇有几家私营染坊,承染土布,名曰“靛张布”。抗日战争时期,“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土法印染兴盛一时。酒泉玉石业开发甚早。相传自周代西域于闻国曾向周穆王贡献夜光常满杯。后来因发现酒泉昆仑山、碧玉山皆产玉,为了就近向朝廷进贡玉器,便在酒泉开辟玉石厂,琢磨制造夜光杯。据玉工老师傅王三忠师徒说,在唐代肃州玉石作坊就有30多家。明清时期以夜光杯为贡品。民国时,主要生产夜光杯、笔筒、手镯、茶碗、墨盒、玉砚、装饰品等。民国后期,由于赋税增多,玉器销路不畅,造成停行歇业,酒泉城内玉品作坊只剩五六家。
  酒泉地处河西,自古以来,各族杂居,农牧并行。工商频繁,制毡业兴时,皮毛业则是各族互市的大宗,制造毛毡是河西的共同需要。毛毡一般长6尺(2米)、宽4尺(1.32米),俗称“四六毡”。分羊毛和牛毛两种。羊毛毡以绵羊毛制的叫“绵毡”,用山羊毛或牛毛制成的叫“沙毡”。此外尚有用上好的羊毛制成的毡衣、毡帽,用牛毛洗制而成的毡鞋,俗称“毛窝窝”。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此外还有“马替”、马鞍垫等产品。
  皮革制品,各户农牧民均有生产,土法“熟皮”,土法“制革”,也是酒泉工业生产的重要方面。主要生产皮大褂、皮背心、皮大衣和短皮袄、皮帽、皮手套等冬季取暖用品。
  土纸,又名麻纸,是用废纸、棉麻、破布、马莲等原料,经过沤泡、淘洗、漂白制成。粗纸用作包装,细纸亦可书写。其产地主要在酒泉东关,有白家纸坊等。
  酒泉煤炭开采主要是私人经营,最早开采的煤窑为祁连山北大河谷的冰沟以及其西侧的大黄沟、石炭沟等处。窑主聘请技师,选好矿点,雇用民工开凿,全以人力背运出窑。矿工劳动、生活、居住条件都十分差。矿工生活饮食极端简陋,卫生极差,生活极苦。年产量仅能维持县城生活用煤。农村用煤,由用户套牛车上山去拉。城市市民则依靠个体驮户运来,供应市民用煤。
  农村各地以修建学校庙宇等公共建筑时,根据需要才造窑烧砖,一般很少以作为常年生意。民国后期,县城建筑事业渐趋发达,在县城近郊有几家私人砖窑。
  烧石灰是沿祁连山较近的村镇冬季的副业生产。每逢冬季,东洞、总寨、金佛寺等乡农民便利用冬闲季节造窑烧灰,拉到县城或集镇出售。有时也根据某些单位的需要包揽烧制。食品业、缝纫、补胎纯属手工制作,民国后期,始有缝纫机和补胎行。
  各手工业作坊,由于分布分散,个体经营,生产兴衰无常,其生产状况和生产量已无从考查。但从业人员的多寡,却有一些零星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裁缝铺16家,从业34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酒泉县有矿共1018人,工业1441人,自由职业1661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酒泉总工会共有会员973人,分布于18个行业。其中木业工会会员55人,铁业工会会员132人,皮革业工会会员115人,食店业83人,补胎业18人,制毡业26人,刻字业21人,纺织业35人,玉石业17人,成衣业80人,铜锡业42人,裱画业15人,粮食业21人,食品业46人,理发业32人,茶水业11人,搬运业50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有酒房58家,从业者170余人。民间榨油农村各乡村都有,主要是胡麻油。城内有6家油坊,从业19人。农村榨油,大部在秋冬季节,常年者较少。
  在各行业手工产品中,比较有名气的传统产品有王三忠的夜光杯,毛万山的秤,匡海舟的剪子,尚秀俊的菜刀,侯金贵的银器,苏万海的砂锅,吕鸿福的镰刀、马掌,冯家木梳,罗家灯笼,陈家木桶,王家碱胰子(肥皂),另有维吾尔族某氏的缠头胰子,白家纸坊的麻纸,陆家烟房的水烟等。
  民国时期的个体手工业者,只能用落后的工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维持简单的手工生产,利微薄,只能勉强糊口。甚至在官家的苛捐杂税、高利贷的重利盘剥下,生活难以维持,被迫弃业改行或远离他乡。私营工矿,一般也都设备简陋,手工生产,规模较小。所雇人工,少的10余人,多的不过四五十人,生产能力较低。如煤窑工人,全以人力背运煤沫,生活条件极苦。
  第二节官办工厂民国十五年(1926年),甘肃省府派遣魏洪发(甘肃甘谷县人)任安肃区观察使,驻酒泉。在酒泉设纺织厂1处,生产白土布。所产土布比原各家所织土布幅宽,且稍细密。魏氏任满调离酒泉,这家工厂因管理不善而停产。
  民国十八年(1929年),魏洪发又在北门外开办一所“民生工厂”,收购祁连山藏民等的山货皮毛,并利用县城北关的“洋关公署”的全部房院,开办制皮革、毛纺捍毡等。由于土法生产上马,工效不高,魏氏离职后停办。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酒泉设手工织布厂1处,有职工15人左右。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酒泉灾童教养所为救济院,内设手工毛织工厂,有手摇毛纺车10部,收容难童10名,残废老弱者64人,生产毛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抗日战争的需要,酒泉才有了一家规模较大、发展较稳定的公办工厂,就是中华民国交通部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附设的酒泉汽车修理厂。工厂初设时,有职工1人,工徒2人,工役1人,主要以汽车小修为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酒泉汽车修理厂已具有较大规模,有员工145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管理人员13人,有技工55人,技助24人,艺徒20人,夫役22人;机器设备有车床6台,刨床2台,电动机3台,动力压风机2台,电动洗缸机1台,发电机2台,电动磨洗机1台,电器试验器1台,补胎锅炉1台,立式柴油发动机1台,电焊机1台,软轴铿胎机1台,马达1台。可以进行汽车大修和整修。1949年9月25日酒泉解放时,该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管,后交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展为甘肃省酒泉汽车修理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中旬,中华民国国防部《扫荡报》驻兰州报社的人员和印刷器材,分两批迁至酒泉,落脚于国立肃州师范院内,报社附设有印刷厂,有对开手摇印刷机1台,纸型烘版机1台,浇版机1台,铸字机1台,字模、字架、钢模12付,用于报纸承印。当年9月15日,《扫荡报》在酒泉复刊印刷,至酒泉解放时,共出版3期。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委员会军管查封。新中国成立后,该报社印刷厂逐渐发展为地方国营酒泉印刷厂。.第二章商业第一节清代商业清初,清朝政府颁布奖励实业,鼓励经营发展商业,渐形成本地土产、京广杂货、丝绸布帛、百货、烟酒、糖茶、糕点、酱园饭馆、驿站、旅店、屠宰、医药等10多种行业。外地商贾也云集酒泉,竟开字号,4条大街店铺林立,小商摊贩,摩肩接踵,或串巷下村,摇铃叫卖,诚然一片繁荣景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商会法》,保护和发展了民族商业。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商业民国元年(1912年),酒泉商界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和本地经济秩序,组织了经济团体——酒泉县商会。
  民国十四年(1925年),酒泉城内有商号71家,其中百货、布匹、绸缎业10家,文具业5家,杂货业7家,烟业5家,中药业10家,西药业3家,糕点、酱园业4家,山货皮毛业6家,饭馆9家,茶社12家。广泰堂经营中药1200多种,自制的还少丹、苏合丸、牛黄丸、小儿惊风散等中成药,质量高、疗效好,运销全国各地。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大面积旱灾,斗米贵至6元以上。酒泉田禾无收,商业萧条。树皮草根人相争食,山羊野鼠亦均啖尽,饥民深目鹘面,既乏籽种又无耕牛,虽有沃壤,尽成荒田。农民逃荒觅食,饿死道旁、沟壑者不可胜汁。酒泉县政府,在北门外仙姑庙设救济饭场1处,每日就食者不下数千人。民族工商业者孙氏“恒盛西”字号,亦救济灾民,在东关设饭场1处,就食者盈街载道。但有部分商号,趁大灾之年,大搞囤积活动,抬高物价,百公斤小麦换购白布仅有八九米,或线袜七八双。加之外地行商来酒者日渐减少,整个市场生意萧条冷落,景气大不如前。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期间,一些爱国人士宣传抵制日货,国民党实行法币改革,废止银本位制,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纸币制。酒泉从而出现外货洋货倾销,压倒国货,白银外流,物价暴跌。据1935年统计,面粉每公斤由银币0.218元跌为0.066元,猪肉每公斤由0.496元跌为0.278元,白布每米由0.54元跌为0.25元,商人大亏。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市场物价继续下降,市场零售价格指数,以1930年为100,则本年下降为67.6%,百公斤小麦换购白布15.17米,或线袜12.96双。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酒泉市场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比值是:1米白布换购小麦33公斤,一条毛巾换购猪肉5.25公斤,一包火柴换购猪肉1.5公斤,1公斤铁钉换购羊毛8公斤。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酒泉黄牛每头法币700元,,1匹1000元,骡子1头1300元,驴1头400元,小麦每老斗(20公斤)8元。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酒泉小麦每斗涨为11元,犁铧每张100元,耙25元,勄,耱8元,楼子60元,石滚1。元,铁锄2。元,小铲子18元,镰刀15元,木牛车600元,铁车2000元。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至八月间,物价又猛涨近1倍,阴丹布、安安兰布上涨4.5倍,红白糖上涨5倍。是年,酒泉私人商号总计购进商品总值(法币)614.98万元,销出商品总值为445.9万元,亏损159.08万元。
  在商业贸易中,输入的主要商品有:从兰州、武威输入土布1025担,值205万元,洋布280担,值8.28万元;从敦煌、高台输入棉花14400担,值264万元;由兰州输入茶叶800封,值8万元,水烟40担,值28万元,皮革制品6担,值4.2万元,西药千担,值6万元;兰州、武威输入杂货350担,值37.5万元;从高台输入土盐13500担,值54万元。酒泉输出的主要商品有:运往新疆的羊毛15万公斤,值120万元,驼毛4万公斤,值56万元,羊皮2万张,值10万元,羔皮3万张,值15万元,药材6000公斤,值7.2万元;运往肃北各地白麻纸、包袋纸8万刀(每刀100张),值121.7万元;运往张掖、高台蒜苗1万公斤,值80万元;运往鼎新(毛目)小麦6000公斤,值36万元。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酒泉土特产品的产量是山羊毛2万公斤,绵羊毛65250公斤,驼毛2.6万公斤,羊皮2.4万张,羔皮1.6万张,牛皮260张,狼、狐皮1800张,蘑菇750公斤,头发菜3750公斤,猪鬃260公斤,棉花3000公斤,肠衣1万公斤,甘草2.4万公斤,大黄950公斤,羌活75。0公斤,麝香35公斤,枸杞25。公斤,从蓉5000公斤,党参2500公斤,麻黄3.75万公斤,秦茏250公斤,荆芥7500公斤,紫苏1500公斤。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酒泉有商业协会11个,共有商人1344人,占市内人□24913人的5.39%。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酒泉县商会有会员322人。其中食店业会员83人,烧饼业会员46人,理发业会员32人,茶水业会员13人,百货业同业会员42人,布业同业会员20人,山l货同业会员44人,经济业同业会员21人,屠宰业同业会员20人,旅店业会员25人,私营商业字号83家。百货业(包括布业、绸缎业)字号有元生和、聚义恒、协聚兴、福增祥、聚义涌、福泰和、福兴东、三盛源、三义和、春茂和10家。文具业(含图书业)商号有德兴豫、文化书社、建华书店、敬丰成、塞光书店5家。杂货业商号有恒盛西、德顺西、达泉涌、永义泉、志立义、义成祥、万成永7家。烟、茶叶字号有德厚昌、聚丰源、谦益祥、裕丰源、福德隆5家。糖果糕点业、海味、酱制品(前店后厂)字号有继美丰、元天祥、通华西、新华4家。山货、皮毛业字号有三义堂、永泰恒、万盛永、德聚和、二聚合、合义成等6家。西药业药房有同德、福音、惠康、肃州、陆大、文歧、大华7家药房。中医药店有凝德堂、灵德堂、广泰堂、永和堂、全德堂、金德堂、元泰堂、大生堂、同和堂、聚和堂、万胜堂、崇余堂、鼎立永13家。饭馆业字号有西局、北局、南局、永兴园、成兴园、义盛馆、聚丰园、三开泰9家。稍后又有德和园、小上海、齐鲁食堂等。照相业字号有振华、陆大、美丽、云光、自然、正大、良琪7家。浴池业池号有松泉池、江海2家。茶社业社名有会文、德兴、闻香、醒民、清香、新新6家。寄售业字号有大公、照华、福来、大华等寄售所4家。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日),七区(酒泉)专署和酒泉县政府协力举办的消费合作社成立,集股金1000万元。
  第三节民国晚期的商贸金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社会经济陷于总崩溃的边缘。各类物资供不应求,这年8月23日,法币贬值,政府发行金圆券,金圆券贬值,后改发银圆券,并收兑民间金、银、外币。10月10日,为管制物价上涨,甘肃省经济管制委员会酒泉分会和酒泉县成立了经济检查大队,县长喻大铺兼任队长,对日用物品实行限量供应,上等香烟每人限购1盒,衣料1套,肉半斤,照明蜡烛每月公开配售一次。同时对各商号经营的百货,进行登记、限价,因而造成商民恐慌,纷纷抢购,物价比限价前涨得更快,粮食价形成黑市,更趋缺乏。中等商号倒闭15家,摊贩歇业者不计其数。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四月,物价一日数涨,市场抢购之风盛行,商业经营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全年仅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36万元,城乡每人商品购买力只有35元。其中,城市居民为104元,农民为20元。
  据《七区导报》记载,(1949年9月)“时局动荡不安,物价如脱缰之马,上涨不已。”因此,在军、公、教人员生活濒于绝境的时候,抢购风潮不胫而走。13日上午9时,酒泉北市场少数军人,首以3300金圆券折合一块银圆的价格购买物品,全部摊贩搬走,无货可买。遂又到东大街,最先被光顾的是“通华西”,依照政府3月份所发的银圆价格抢购食品。乂有几家纸烟店、杂货铺也遭受损失不少。其最惨的是东街一家寄售所,寄存物品被抢购一空,为首的虽是几个军人,也有几个老百姓掺杂其内,浑水摸鱼。至11时,治安当局获悉后,即派兵弹压,遂告平息,并将1000人犯扣留法办。
  “辟居塞外的酒泉,被变化无常的金融市场缠得手无所措,金圆券重蹈了法币的旧辙,人人经不起贬值的损失,各种物品价格均以老袁(袁大头)之马首是瞻,尤其本月以来,在北市街及卫生街口,拥满了银圆贩子,到处是叮当之声,银圆价一日数变,影响民生及社会治安。穷苦的公教人员及善良的人民,简直无法生活了。”与此同时,铜圆贩子也很普遍。铜圆贩子康巨福,由临夏来酒泉收买,企图运往夏河一带出售谋利,收买铜元45包,重2150公斤,约24万枚。直至是年9月25日,酒泉和平解放,社会趋于平稳。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元生和
相关机构
聚义恒
相关机构
协聚兴
相关机构
福增祥
相关机构
聚义涌
相关机构
福泰和
相关机构
福兴东
相关机构
三盛源
相关机构
三义和
相关机构
春茂和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靛张布
相关作品
夜光杯
相关作品
四六毡
相关作品
绵毡
相关作品
土纸
相关作品
七区导报
相关作品
商会法
相关作品
扫荡报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昆仑山
相关实物
碧玉山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