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马营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1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马营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1
页码: 208
摘要: 马营河以祁连山中金龙河为主源,纳诸沟雪水成为巨流,是酒泉最东的大河。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土地 田赋

内容

第七节马营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马营河,又名“仙人河”,明代是军马放牧之地,后遂以马营为地名,其河也称马营河。此河以祁连山中金龙河为主源,纳诸沟雪水成为巨流,是酒泉最东的大河。出山后,水流湍急,两岸切割很深,水低田高,取水困难。明代曾创凿千人坝。清雍正十至十三年(1732—1735年),肃州知州童华,凿山开渠引水上岸,整修大坝2条,在河西的叫千人西坝,在河东的叫千人东坝。
  千人西坝水向西北流,主干渠长30里,坝分5支,灌屯升、上寨、中寨、盐池、清水堡一带土地。屯升渠浇灌九家窑新开荒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有地20000余亩,初为屯田,乾隆三十五年(1757年)评等定级升为科田,交纳粮草,故名屯升。
  千人西坝纳粮4000余石。上寨渠有耕地5000余亩,上盐池渠有地1500亩,纳粮30石,中寨堡有地约5000余亩,清水堡有地约4000余亩。
  千人东坝长20余里,浇灌马营、沙山2村土地。马营渠在马营河东岸。乾隆时有地1800余亩,纳粮37石。沙山村渠接马营之水。明代,居民本住草沟井,有泉水接济,后来田为风沙所埋,居民便移居沙山,开发耕地2000余亩。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马营河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