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与田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0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土地与田赋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15
页码: 195-209
摘要: 内容包括:讨赖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北大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清水河水系的土地与出赋、临水河水系的土地与出赋、洪水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等。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土地 田赋

内容

第三章土地与田赋
  酒泉农业用水资源有南山雪水和北部泉水。南部为洪水灌区,北部为泉水灌区。中部沿甘新公路两侧地带则为泉水与雪水混灌区。北部泉水地区共有3河33坝96沟,土地36.11万亩,南部洪水地区共有5河23坝69沟,土地20.18万亩。全县合计耕地56.28万亩。泉水地区纳粮3813.77老石,洪水地区纳粮2298.57老石,合计6112.34老石。民国元年至三十六年(1911—1947年),全县纳粮均按光绪时赋额定制。但因洪水为害,土地淹没,民国时期有地亩更动,赋粮亦有更易。
  第一节讨赖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讨赖河南岸有图尔巴、沙子坝、黄草坝等。图尔巴坝口起于文殊山北端山夹之外,引水上崖,绕山坡东流,坝长25里,尽于滚坝与西洞坝地界。此坝支流共分四沟,即二分沟、善家沟、大墙沟、东边沟。二分沟浇水纳粮地2618亩,纳正粮(小麦)43石3斗,丁银2.96两。光绪元年(1874年)清丈后,二分沟原额正粮53石9斗,正草531.6束。清丈后上中下三等地汁4801亩,比原数(2192.2亩多出2608亩8分。善家沟实浇水地1873亩,纳粮地为正粮34石8斗,丁银8.09两。光绪元年,善家沟原额粮70石8斗,草643束,清丈后,上中下地共4035亩,多出地1816亩。大墙沟约地1793亩"正粮57石3斗,丁银12.66两。光绪元年(1874年),大墙沟原额正粮91石6斗,草716束,清丈后有上中二等地计3460亩。东边沟约地1861亩,纳粮45石零1升,丁银4.48两。光绪元年(1874年),东边沟纳粮57石3斗2升1合,草498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计2652亩。
  沙子坝在城西南50里,南北龙王庙之间,系讨赖河南岸第二道坝口,与黄草坝及北岸之河北坝并列开口,分水上岸向东北流,长约50里,尽于城东南黄草四坝界。本坝共有冯家沟、侯家沟、司家沟、石头沟、东二分沟、常家沟、仰沟、沙沟、东边沟、官北沟、高桥沟、老君闸、边来沟、中深沟、四坝沟等沟。冯家沟有地3307亩,纳粮68石2斗3升。光绪元年(1874年),冯家沟原额正粮67石8斗,草627束。清丈后,上中下地共计5533亩,查对原册报地4284亩,多地1194亩。侯家沟约地2675亩,纳粮75石零1升,丁银6.61两。光绪元年(1874年),侯家沟原额正粮85石9斗,草856束。清丈过后上中下地共4458亩。司家沟有地854亩5分,纳粮33石2斗,丁银3.13余两。光绪元年(1874年),司家沟原额正粮38石8斗,草388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1413亩6分。石头沟有地517亩,纳粮26石,地丁银2.5两。光绪元年(1874年),石头沟原粮31石8斗,草318束。清丈后上中下地共988亩。东二分沟有地1429亩,纳粮50石零8斗,丁银10.78余两。光绪元年(1874年),东二分沟原额正粮76石7斗,草770束。清丈后有上中二等地共2045亩。常家沟有地733亩,纳粮31石6斗,丁银9.408两。光绪元年(1874年),常家沟原额正粮50石1斗,草541束。清丈后上中二等地共976亩。仰沟有地1550亩,正粮35石9斗。沙沟有地425亩,正粮20石9斗。光绪元年(1874年),沙沟原额正粮26石3斗,草290束。清丈后有上中二等地共776亩。东边沟有地1406亩,纳粮52石8斗,丁银10.383两。光绪元年(1874年),东边沟原额正粮77石5斗,草835束。清丈后上中二等地共2112亩。官北沟约地1114亩,纳粮49石2斗5升,丁银4.62两。光绪元年(1874年),官北沟纳粮54石2斗5升7合,草544束。清丈后有上中下田地1285亩。高桥沟有地1377亩,正粮62石1斗,丁银4.92两。光绪元年(1874年),高桥沟纳粮73石2斗,草632.5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2078亩。老君闸属河北沙子坝,约有地1138亩,纳粮38石6斗。光绪元年(1874年),老君闸纳正粮69石9斗,草419.7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822亩。边来沟有地1423亩,纳粮74石4斗,丁银6.46两。光绪元年(1874年),边来沟纳正粮89石7斗,草897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2095亩。中深沟约有地889亩,纳粮39石3斗,丁银9.62两。四坝沟约有地2484亩,纳粮81石6斗,丁银3.41余两。光绪元年(1874年),四坝沟纳正粮170石,草1016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计4008亩。
  讨赖河北岸有野麻湾坝、新城子坝、地湾坝等。野麻湾坝是讨赖河北岸第一个水口,距城西60里,由河底引水上岸,向正北流至野麻湾(以盛产罗布麻得名),渠长76里,下分小沟4条,灌地3462亩,正粮48石2斗,丁银0.692两。光绪元年(1874年),野麻湾原额粮44石3斗,草336.6束。清丈后有上中地共6167亩。新城子坝是讨赖河北岸第二道水口,在县城西60里,大龙王庙附近。由河底引水上岸后向正北流,渠长7()余里。新城子坝乂分上新城子坝和下新城子坝。上新城子坝灌地5633亩,正粮136石,丁银1.07两。光绪元年(1874年),上新城东、西沟纳正粮39石5斗,草449.2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3111亩。下新城子坝北老沟约有地4431亩。光绪元年(1874年),原额正粮64石9斗,草696.8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共5918亩。安远寨坝为讨赖北岸第三个坝口,在城西60里,引水上岸后向东北流,渠长55里。又分为老颓沟、安远沟、老额闸三沟。老额沟有地6785亩。光绪元年(1874年),老额沟纳正粮95石3斗,草865.8束。清丈后上中下三等地共14429亩,纳粮136石9斗。老额闸水口原在河北坝内,后并入安远沟,有地5365亩,纳粮99石8斗。地湾坝1936年划属嘉峪区,位于野麻湾坝以西,距县城西70余里的嘉峪关东南坡下,有地1504亩,纳粮66石8斗,丁银21.017两。黄草营坝1936年划属嘉峪区,在嘉峪关外大草滩泉水,经由石关峡向北流出,长26里,有地1508亩,纳粮15石。讨赖河北岸5坝10沟共有地29856.7亩,纳粮584.13老石。河北坝在城西50里之地,讨赖河北岸开口,与沙子坝、黄草坝并,长60余里,又分沟7道。丁家闸渠长60里,有地4741亩,纳粮101石6斗。光绪元年(1874年),丁家闸纳正粮97石,草961.94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1280亩。攀家沟渠长60里,有地1393亩,纳粮34石9斗,丁银2.544两。光绪元年(1874年),攀家沟纳正粮13石3斗,草130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1561亩,庙学地1987亩。中暖水沟约长62里,有地3562亩,粮73石零6合。高闸沟有地1244亩,纳粮32石。光绪元年(1874年),高闸沟纳粮31石,草311.5束。清丈后有上等地1765亩。北闸沟有地1601亩,纳粮35石5斗。光绪元年(1874年),北闸沟纳粮29石,草295束。清丈后有上中二等地3173亩。黄老沟长68里,有地813亩,纳粮22石7斗,丁银0.46两。光绪元年(1874年),黄老沟纳粮24石,草246.8束。清丈后有上中二等地3224亩。
  第二节北大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北大河这是指讨赖河中段,此河自城北横流向东,到临水北纳入临水河,东西长4。里。
  北大河南岸有水磨沟、二墩坝、丁家闸、高闸沟、北闸沟、老黄沟、西沟等。水磨沟在城北,是北大河南岸第一道水口。水东南流,长10余里。沿沟左右各湖沼之泉水及黄草坝、沙子坝下余之水皆汇入本沟,至城东北7里,过红桥墩石河,与花寨坝交汇。水磨沟有地3850亩,纳粮74石5斗,丁银7.64两。光绪元年,城东水磨沟纳粮99石,草974.9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4847亩。二墩坝由北大河南岸、头墩庙西北之温家柳湾开门,引水微向东南流,又有黄草南坝、北坝的尾水及花寨、水磨二沟的汇入,沟长20余里。此坝在马坊西南分为南、北二坝。二墩南坝又分上、下二沟,有地6009亩。二墩北坝又分北上沟、北下沟,北上沟有地3432亩,其下又分南沟、新沟二沟,共有地3390亩。二墩坝南北4沟有地12831亩,纳粮163石,草1632.3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6051亩。南项沟坝在马坊西二墩坝分水,按地亩开小口,沟长7里,东南流,有地6889亩,纳粮100石,有学出粮2斗5升。光绪元年,城东项家沟纳粮20石,草207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2394亩。石金沟坝由头墩庙东北的北大河南岸开口。长约18里,有地1709亩,纳粮17石。光绪元年(1874年),城东石金沟纳粮17石,草174束。清丈后有中下二等地2919亩。西沟坝为二墩南北二坝的尾水,纳入南北二坝后的串水河,与诸泉水汇流,由西向东汇入临水河。本坝于三墩北下沟之南,在串水河北岸开口,引水上岸先东流,后转向东北,全长15里,灌地2807亩,纳粮52石,丁银0.782两。光绪元年(1875年),西沟纳粮54石,草333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4850亩。北大河南岸6坝11沟,有地35803,纳粮490石。光绪元年(1874年),清丈后有地亩35841亩。
  北大河北岸有蒲沟、蒲草沟、蒲谭沟、蒲上沟等。蒲谭沟坝原是河北坝的一个分支,后因河岸被洪水冲毁,便改由城东北8里大河内开口,又下分4沟,即蒲草上沟、蒲草下沟、五分沟、谭家堡。水向东流,灌地6023亩,纳粮65石。蒲草沟包括上蒲、下蒲、五分3沟,有地7632亩,光绪元年(1874年),蒲草沟纳粮67石,草589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2355亩。蒲谭沟原名谭家堡,有地1953亩光绪元年(1874年),纳粮24石3斗2升,草251.2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2694亩。蒲谭沟1坝4沟,有地9586亩,纳粮92石。光绪元年(1874年)清丈后,总地亩为15050亩城东花寨铧尖诸坝有花寨坝、铧尖等坝。花寨坝上接讨赖河沙子、黄草二坝水及地下渗出的潜水汇流成渠。清代中叶,此地村村种植鸦片,夏季烟花成海,因名花寨。其沟也称花寨坝,长16里,分上中下3沟,有地6711亩,纳粮88石,丁银0.767两。小沙渠水源系洪水冲刷茅庵河的地下潜水,溢成许多沙泉,汇流成渠,故名小沙渠,渠长10里余,有地1863亩,纳粮65石,丁银6.988两。大铧尖坝水源系境内铧尖湖众多泉流,积聚成湖,引水灌田,坝长10余里,有地1992亩,纳粮69石,丁银4.349两。小铧尖坝水源出自周围草湖场地下渗水,汇聚成渠以灌田,有地2357亩,纳粮69石零6升2合,丁银5.383两。暖水沟水源系讨赖河所属黄草坝、沙子坝水尾及南石河水。水口及地约长六七里,地在小沙渠以西,有3939亩,纳粮125石,丁银8.239两。第三节清水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清水河由城西北10里的老鹳堡南湖内地下潜水溢渗出地面,汇流成河,初甚微细,渐向东流,沿途纳所属各湖沼之泉水,水量渐大,每秒流量在1立方米以上,南北两岸各渠悉赖其利,全长40里,至夹边沟入临水河。
  清水河南岸有暖水沟、鞑子沟等。暖水沟按旧志原属河北坝内丁家暖水沟,为清水河南岸的第一道坝口,长2里。原为河北坝之分支,后将水口移入清水河,有地3562亩,纳粮73石。鞑子沟旧志此沟原是河北坝之支流,后来移坝口于清水河南岸,水向东南流,长约8里,分上鞑子沟、下鞑子沟。民国以来,鞑子沟共有地2037亩,纳粮67石,丁银0.105两。
  清水河北岸有怀家沟、余家坝、黑水沟等。怀家沟是北岸第一坝,位在边湾滩以东,坝口起于淖泥湖之南,俗名“明水池子”,分为怀上沟、怀中沟、怀下沟(在湖东北)3沟,坝长10里,浇地4495亩,纳粮38石。余家坝在河北岸,水向东北流,约长6里。光绪元年(1874年),有地3413亩,纳粮17石,草177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3583亩。夏家沟是清水河北岸的第三口,长约6里。有地3120亩。黑水沟在夏家沟的北面,开口于夏家沟之南,坝长10余里。原有地5517亩,纳粮17石。光绪元年(1874年)清丈后有中下二等地6668亩。新沟全长20余里,是清水河北岸最长的沟,向东北流,灌地1080亩,纳粮9石。光绪元年(1874年),新沟原纳粮6石,草77.7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1295亩。另有杨家沟长7里,洪家沟、妥家沟各长五六里。3沟共有地3681亩,纳粮33石。光绪元年(1874年),杨、洪、妥3沟共纳粮28石,草152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9321亩。两山口沟坝在清水河北,水源是怀茂钻洞湖蓄积的黄水,向东开渠引水10里,下分3沟曰郎家沟、东沟、西沟,共有地2096亩,纳粮27石。
  祁家沟是清水河下游南岸分支,水向东流,长6里,灌地1629亩,纳粮18石。南界北大河,北界清水河。光绪元年(1874年),城东坝祁家沟纳粮16石5斗,草165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3994亩。下古城坝是清水河下游的大坝,浇灌上古城、常家沟、下古城3沟土地。此坝地处北大河与清水河交汇之地,两面均有水口,北大河水不够用时,引清水河予以补给。坝长约7里,灌地3318亩,纳粮98石,丁银7.964两。光绪元年(1874年),城东古城坝纳粮113石,草636.8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5234亩。夹边沟为清水河北岸最后的坝。耕地在明长城边墙外,故名夹边沟。沟长5里,西界北沙窝,东临鸳鸯池,有地1315亩,纳粮18石。光绪元年(1874年),夹边沟纳粮17石,草1。6.8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798亩。
  另外,在县城20里外还有钻洞湖、淖泥湖,二湖水源起于海马泉湖,向东形成湖泊叫淖泥湖,向东北形成的湖泊叫钻洞湖。
  淖泥湖主要补济怀中沟、怀下沟和黑水南北沟。怀黑二沟本是清水河内坝口,因其水有时不足浇灌土地,此地人乃于此湖内筑堤拦坝4道,分段蓄积黄水,以补充不足。第一口补济怀中沟,第二口补济怀下沟第三门补济黑水北沟,又东2里为第四口补浇黑水南沟。钻洞湖在湖南岸由西渐东共开5口,总名叫闻家坝。第四口叫茂西沟,口开在北岸,拦湖筑坝取水。春潮地下水上升之际,蓄聚成沼泽,渐次放泄灌出,不足时,接老鹳闸遗水以补充。第五口叫茂东沟,也开在北岸,用湖内渗出的水浇地。以上5口总属茂家沟。光绪元年清丈地后,共有地3225亩列纳粮5石,草39.5束。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次丈地,增加纳粮2石5斗,合计纳粮8石3斗。黑水旧沟是钻洞湖内最先开的沟口,在湖南岸。后在清水河内开口接济浇灌。粮草地亩,载于清水河黑水沟内,不另外计算。
  第四节临水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临水河上接红水河,并接纳大小乍华尖、小沙渠、上三沟、头闸、小闸、店子闸诸湖泉水汇流成大河,东北流与北大河、清水河三水相临,故名临水河。
  临水坝在中渠堡北起水,沿河南岸东北流,长约20里,下分为下坝、仰沟、上南沟、下南沟、西沟、东沟、北沟等7沟,清乾隆初有地约21123亩,纳粮633石,草6197束。仰沟在临水堡西南4里,有地1240亩,纳粮37石,丁银11.76两,下南沟有地1267亩,纳粮24石。上南沟、东沟、西沟共地2808亩,北沟有地2746亩,暗门地2630亩,下黄泥堡有地1375亩,东下坝有地4975亩,红泉有地1817亩,中渠有地5078亩。临水坝共2坝12沟,有地21123亩,纳粮633石。光绪元年(1874年),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共计24996亩。临水河下游东岸另有茹公渠一道,源流在临水河之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兵备副使茹凤仪召民开垦,以灌鸳鸯池田地,约130。余亩。
  第五节洪水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洪水片是指酒泉县境南部依靠祁连山雪水灌溉这地区,因洪水河坝水源经过群山,山有红色土层,经冲刷使水变红,故名红水坝河。本片包括水河上源之新地、滚坝儿、西洞坝、东洞坝四坝,以及中游的上二闸、下四闸,丰乐河东西九坝,马营河千人坝、东西二坝、南山二坝等地,共23坝69沟。
  红水坝河,在酒泉城南25里,源流出自南山中,积雪融化,夏流冬涸,下分渠坝9支,浇灌县城东洪水片,包括东洞子坝、西洞子坝、滚坝儿、新地。洪水坝下游,又分上3闸、下4闸。上花儿坝内分西沟、直沟、东沟计3沟。中花儿坝内分四沟曰:树林东沟、树林西沟、新红沟。下花儿坝源流是红水河及沿途源诸泉水。沟分7道,即东三沟、闸渠沟、火烧沟、砌石头沟、前所沟、红庄沟、崔家沟。红水坝有七道闸,叫头闸、小闸、店子闸,店子闸又分郎家沟、北沟、新沟、沙沟。
  红水河西岸有新地坝、滚坝、西洞坝等。新地坝是红水河西岸的第一道水「1,河坝在悬崖陡壁上,遇山洪暴雨,河坝决堤。清乾隆初,直录州牧童华报靖开凿,引水上崖,长约10余里,又分头、二、三、四分沟,共长20余里,水向北行,灌地3857亩,纳粮40石。光绪元年,红水坝西坝庄子纳粮40石,纳草244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15614亩。滚坝是西岸第二水口,水依山势西北流,与讨赖河图尔坝东边沟接壤,长20余里。有地1572亩,纳粮21石。光堵元年(1874年),滚坝纳粮21石,草127束,清丈过后有上地4719亩。西洞坝也是红水河西岸的水口,由河底引水而上。为明代千户曹斌所修。水向西流长约30里,有地共4354亩,纳粮106石,丁银0.91两。光绪元年(1874年),西洞坝纳粮110石,草665束。清丈过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11389亩。
  红水河东崖有东洞子坝、大洪水坝、上花儿坝等。东洞子坝是红水河东崖第一道水口,是凿碉穿洞引水上崖,稍远改为明渠,长60余里。东洞子坝是明景泰年间千户曹斌率民凿修,内分南、北2条支渠。北为旧沟,南为新沟,新沟内又分南、北2沟。全坝合计灌地5108亩,纳粮88石。光绪元年(1874年),旧沟纳粮46石,草276束。清丈过后有上中下地共5885亩。洪水河上源4坝10沟,共有地14891亩,纳粮256石,丁银0.91。光绪清丈后有地亩37609亩。
  红水大坝此坝又名红水下四闸,为红水河诸坝中最大的坝。河下尾与红水上三闸并列分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副使陈其学率军修通,总长70余里。此处面积最大,土质亦佳。红水大坝又分四闸。单闸内分3沟,单西沟灌地1306亩,纳粮66石,丁银5两。光绪元年(1874年),单西沟纳粮93石,草560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3508亩。单长沟灌地2183亩,纳粮76石,丁银1两。光绪元年(1874年),单长沟纳粮79石,草474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7970亩。单东沟灌地1212亩,纳粮35石,丁银8.6两。光绪元年(1874年),单东沟纳粮73石,草44()束。清丈后有上中二等地共3842亩。双闸内分3沟,灌地1354亩,纳粮42石,丁银3.78两。双王沟灌地1300亩,纳粮38石,丁银0.32两。光绪元年(1874年),王家沟纳粮63石,草380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3608亩。双崔沟有地1494亩,纳粮36石,丁银1.42两。光绪元年(1874年),双崔沟原粮43石,草259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3777亩。柳闸是北闸内的一闸。内分2沟,柳上沟灌地3103亩,纳粮95石。光绪元年(1874年),柳上沟纳粮96石,草576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6265亩。柳下沟灌地3103亩,纳粮95石,光绪元年(1874年),柳下沟纳粮59石,草356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2565亩。南闸内分5沟。新上沟灌地2469亩,纳粮68石。光绪元年(1874年),新上沟纳粮68石,草409束。清丈后有上中下三等地共8663亩。新下沟灌地1955亩5分,纳粮31石,丁银0.24两。光绪元年(1874年),新下沟纳粮31石,草180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0097亩。新王沟灌地1420亩,纳粮36石。光绪元年(1874年),新王沟纳粮36石,草219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5692亩。新小沟灌地1797亩,纳粮25石。光绪元年(1874年),新小沟纳粮27石,草162束。清丈后有上中下地共13335亩。新新沟灌地3090亩,纳粮82石。丁银1.09两。光绪元年(1874年),纳粮83石,草498束。清丈后有上中二等地15433亩。
  红水大坝四闸共13沟,有地25786亩,纳粮731石,丁银21.4两。上花儿坝俗名沙河堡。光堵元年(1874年)清丈土地后,共有上中下地共8117亩,纳粮118石,草711.7束。上花儿坝又分支渠3道,叫西沟、直沟、东沟。据光绪元年(1874年)清丈土地,有地共9935亩,纳粮95石,草573束。民国时实有地1871亩,纳粮70石,草420束,丁银0.65两。上花儿坝还有一支渠内分头闸、小闸、店子闸、乱古堆。头闸灌地6209亩,纳粮107石,草644束。小闸灌地1639亩,纳粮76石,草458束。店子闸内分支渠4条,叫郎家沟、北沟、新沟、沙坡沟。光绪元年(1874年),店子闸有上中下三等地共8117亩,纳粮118石,草711束。中花儿坝渠口当红水河下游,与下四闸并列开水,内分子渠4道曰:新红沟、树林沟、树林东沟、树林西沟。4沟合计灌地9588亩,粮287石零2升9合1勺,草1720.2束。依现报地4997亩,纳粮147石,草887束,丁银10.152两。下花儿坝辖中渠堡、东三沟等地,源流在红水河,并汇铧尖、集泉、店子闸等附近的泉水。沟分7道,下花儿闸渠沟有地2521亩,纳粮73石,丁银1.43两。东三沟有地1919亩,纳粮52石。下花儿坝灌地1282亩,纳粮33石。下花儿有地共2095亩,纳粮38石。下花儿前所沟有地4280亩,纳粮76石。下花儿坝上三沟有地3331亩,纳粮66石。洪水大坝总计7坝36沟,共地61216亩5分,纳粮1642石。
  第六节丰乐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丰乐川坝在城东南边沿山一带,水源在雪达坂东西两侧,东源有玛苏河,西源有浪头沟河,二源汇合后北流丰乐川,河流出山口后筑坝灌田,坝长150里。东西两岸共9坝。
  丰乐河西岸有头坝、二坝、三坝等。头坝长20里,灌金佛寺附近田土地5261亩,纳粮195石。二坝灌红寺堡土地,与金佛寺相连的土地也用此水。三坝浇红寺堡与上河清永清堡土地。四坝浇灌永清堡西、南、北三面土地。下河清坝灌溉下河清土地,六坝最早水常不及。乾隆时,有地约6500亩,纳粮65石,草845束。
  丰乐河东岸有河东头坝、二坝、三坝等。河东头坝在丰乐川东,水向东流浇灌清水堡所属之大庄、半坡二堡土地。民国时期,大庄头坝有山地2396亩,纳粮98石,草684束,丁银7.88两。大庄二坝有地2301亩,纳粮96石,草752束,丁银2.51两。半坡有地2706亩,粮59石,草381束,丁银18.23两。河东二坝浇清水堡所属大庄、中截二堡土地,纳粮68石,草437束,丁银12.19两。中截村有地1746亩,纳粮86石,草504束,丁银12.43两。中截二堡有地412亩,纳粮36石,草300束。河东三坝属清水堡。有地10936亩,纳粮9726石。第七节马营河水系的土地与田赋马营河,又名“仙人河”,明代是军马放牧之地,后遂以马营为地名,其河也称马营河。此河以祁连山中金龙河为主源,纳诸沟雪水成为巨流,是酒泉最东的大河。出山后,水流湍急,两岸切割很深,水低田高,取水困难。明代曾创凿千人坝。清雍正十至十三年(1732—1735年),肃州知州童华,凿山开渠引水上岸,整修大坝2条,在河西的叫千人西坝,在河东的叫千人东坝。
  千人西坝水向西北流,主干渠长30里,坝分5支,灌屯升、上寨、中寨、盐池、清水堡一带土地。屯升渠浇灌九家窑新开荒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有地20000余亩,初为屯田,乾隆三十五年(1757年)评等定级升为科田,交纳粮草,故名屯升。
  千人西坝纳粮4000余石。上寨渠有耕地5000余亩,上盐池渠有地1500亩,纳粮30石,中寨堡有地约5000余亩,清水堡有地约4000余亩。
  千人东坝长20余里,浇灌马营、沙山2村土地。马营渠在马营河东岸。乾隆时有地1800余亩,纳粮37石。沙山村渠接马营之水。明代,居民本住草沟井,有泉水接济,后来田为风沙所埋,居民便移居沙山,开发耕地2000余亩。
  第八节南山诸口坝的土地与田赋河东三口坝指丰乐河以东、马营河以西、源出于南山的3个坝口。共纳粮23石,草138束。黄草坝河在清水东南,坝长24里,夏秋有季节水,浇灌山口田地约100余亩,纳粮1石1斗,草6束。榆林坝河在清水正南里,河长30里,出山口开渠二道,灌地约2500余亩,共纳粮11石,草66束。涌泉坝旧称干坝口,有藏民种地约6600亩。
  河西六山口包括起龙山口、观山河、红山河、野九坪、瓷窑口东山、瓷窑口西山、卯来泉诸口山泉。关山河因山内有观音寺而得名,内有藏民住牧,山内有泉水,源出南泉,常年细流30里,出山口分三沟,浇灌观山口观山堡及金佛寺、红山等土地。灌地约1万亩。观山西坝共纳粮144石,草1083束。
  红山河由东沟、西沟二源汇流成河,长10余里,夏流冬涸,出山后分为三沟,浇灌红山堡、上下西湾,西寨等处土地2万多亩。山口内有藏民耕种,纳粮1石1斗,大草6.6束。
  瓷窑口山口内有泉水,有住牧藏放牧种地,瓷窑口东山有小沟庄,西山有青裸地,皆可种早熟作物,有藏民约70户。共纳粮1石7斗,草15束。
  野韭坪离城70里,山口内有泉水,有藏放牧种地,纳粮1石6斗,草10束。藏民报请种地,遇旱则涸。
  卯来泉口介于洪水河与北大河之间,位于县城西南百数十里,以松达板山为中心,各沟分散在大坂的西北、正北、东北、东南4个方向,南面是黑水河脑雪山,内分泉儿沟、干坝沟、骗马沟、大火烧沟、小火烧沟、羊蹄沟、脑皮沟、松达坂沟、大直沟、柴枣沟、三岔沟共12沟,共有藏民120多户,除放牧者27户外,其余皆开垦种田,过着半农半收、以牧为主的生活。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斌
相关人物
茹凤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讨赖河
相关实物
沙子坝
相关实物
司家沟
相关实物
文殊山
相关实物
清水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