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30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利
分类号: TV632.42
页数: 6
页码: 189-194
摘要: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历来属干燥少雨之区,祁连山连绵数千里,山高道远,严重阻隔了海洋水气,因此河西干旱少雨,季风多而荒漠广,只有几条内陆河滋润着片片绿洲,发展农业,无不以水利为先。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水利

内容

第二章水利
  第一节 水利建设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历来属干燥少雨之区,祁连山连绵数千里,山高道远,严重阻隔了海洋水气,因此河西干旱少雨,季风多而荒漠广,只有几条内陆河滋润着片片绿洲,发展农业,无不以水利为先。
  汉武帝初置酒泉郡,就开始了发戍卒屯田河西,凿山引水,徙民实边,展开了大规模农业生产。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后,朔方、西河、酒泉皆引水及川谷灌田”。酒泉县境内主要水源为祁连山融雪形成的雪水河流,由西南向东北汹涌泻下,最大的为讨赖河(俗称北大河),汉代叫呼蚕水。其次是红水河、丰乐河、马营河。另有两条短小的季节河即红山河与观山河。酒泉北境地势一般较低,祁连雪山的地下潜流,纵向流至北部平原,受北山岩根的阻遏溢出地面,形成众多的沼泽泉流汇集成河,名叫泉水河。北大河常年以泉水为主,夏季补充雪水,水流量较大,是酒泉最重要的一支引灌水源。另一支是清水河,在北大河以北,由西向东平行东流,纳众泉水形成一支灌溉水源。北大河以南的一支名叫临水河,为酒泉城东部沼泽地带形成的泉水河。西汉初置酒泉郡,最先开发的就是以北大河为主的泉水灌区,就近导河开渠,屯垦开发,沿东西交通线,形成农业绿洲,建置了禄福县,汉代曾在丰乐河开辟的屯区,引丰乐河的雪水灌溉,形成丰乐川屯垦区。在沿河东西两岸共开凿九道灌渠,其中的四、五、六坝向北延伸四五十里,开辟了下河清及上河清等两片绿洲,垦出近四万亩,置县叫乐消县。酒泉在魏晋时期,基本沿袭汉代旧制,水随地转,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农业衰败。凉州刺史徐邈命酒泉、武威等郡,广开水田,兴修水利,募民佃种,并开挖盐池,以收夷谷,曾一度使河西人民家户丰足,仓盈粮溢。晋元帝时,四方稍安,便命军队开渠屯田。十六国时期,五凉先后大修水利,教民稼种,社会相对稳定。前凉张轨割据最先,使河西数十载安宁无惊,百姓乐业。后凉吕光、南凉秃发乌孤、北凉沮渠蒙逊、西凉李等都重视农桑,主张“以农养战,保境安民”。前凉“徙石造出,运土植谷”。西凉李大量安置流民,“分其田畴,资其耕稼”,并令军士屯出玉门、阳关,使河西年谷频登,富庶甲于内郡。唐初武德年间,河西屡遭突厥困扰。贞观四年( 630年),东突厥灭亡,河西农业发展较快,置河西节度使,调配强大兵力维护河西社会秩序,保障了农田水利的开发。唐代时,河西充分利用祁连山雪水资源,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建设渠道,增开农田,汉晋已开发绿洲的基础上,增开新渠,维修旧渠,向戈壁滩扩展耕种面积。当时酒泉北大河、清水河、临水河、丰乐河诸流域已有大渠道40多条,农支渠百数条,敦煌有主要干、支渠37条,农毛渠密度很大。唐代河西灌溉已建立了严格的用水管水制度。各渠坝皆按水程的长短,各支渠地亩的多寡,渠口的先后,依次取用,浇完一片,即令闭口,移水于下一道支渠,不得紊乱。各渠坝皆有管水人员,大渠有渠长,支渠有斗门员直接负责管理各渠的浇灌事宜。元世祖十八年(1554年),正月命肃、瓜、沙三州置立屯田,兴修水利。
  明洪武时,肃州千户曹斌率民在城南沿北大河南岸督修黄草南北二坝和沙子坝各长五六十里,开地约4万亩。后又在红水河中创凿东西洞子坝各1条,支渠7条,初开地约4万余亩。此外,嘉峪关创修地湾坝、黄草营坝、野麻湾坝,果园增修新西渠,明沙窝开凿新沟,三墩续开北下沟。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兵备陈其学督修洪水坝,使总寨、上坝大面积受益,后又开凿东山水坝,使黄草坝与上花寨土地连片。并在长城内外广开水渠,修造了新沟、杨家沟、洪家沟、妥家沟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肃州分巡道付使茹凤仪,督修了临水北暗门大渠,人称茹公渠。雍正十一年(1734年)分巡道兼知州童华开辟了九家窑千人坝灌屯出2万亩。
  乾隆初年,分巡道黄文炜与军需沈青崖重新整修东西洞子坝,又新开了新地坝等。至此,酒泉有大小渠坝已达50余条,沟坝100多条,水浇地已增至3。余万亩。又在肃州边外的双树墩、夹墩湾开辟了大小常丰渠,王子庄东坝、西坝等地。在雍正、乾隆时期,在整个河西大兴屯田、水利,在武威镇番柳林湖,永昌昌宁湖,高台三清湾,柔远堡皆大兴水利,粮谷大增。又在关外柳沟、玉门、安西、沙洲开渠引水,大造田地,移民垦种,奠定了河西农出水利的基础。明代的水利工作由各府、厅、州、县的正堂负总责,由其副职(同知、州判、县丞、主部等)具体负责管理,分掌水利、屯出、牧马等事。清代规定:“沟洫必访求于乡耆、里长,而总其事于郡守,责其成于县令,分其任于县丞、主部”,无县丞主部,各渠坝乂设农官、水老,管理渠坝维修及灌溉之事。地多、坝长、沟渠多的,又设“总甲”协助农官管理水务。
  随着明、清两代的开发,使河西出现了更多的绿洲,各河流两岸大小渠道鳞次栉比。酒泉已有6条雪水河,2条泉水河和其他中型渠道59条,下分支渠农渠计155沟,灌溉土地48.34万亩,其中北大河、清水河、洪水河三片灌溉土地25.27万亩。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酒泉县人口为131924人,平均每人有地4.8亩。民国时期的水利制度,基本沿用明、清两代旧制,各大渠坝皆有农官管水。民国十五年(1926年)正式废除乡约、农官制,改农官为水利(或渠长),负责水利事务,发动户民维修渠坝,按季节放水、修桥、停水,研究确定或改革浇灌制度,处理本地水利纠纷等事宜。并建立水规制度,各地则因地制宜,通常是根据地亩的多寡、渠道的长短,将应浇地亩划分为若干个“昼夜”,每个“昼夜”为一段,所浇地亩有一定数量,从渠首至渠尾若定为15个昼夜浇完后,再从头轮流灌溉。这个制度即称之为“昼夜水”。后又在“昼夜水”的基础上,实行“焚香计时”的办法分配浇灌时间。
  第二节水利工程酒泉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分布着片片绿洲,干旱缺水,且分布不均匀。农业主要靠祁连山雪水灌溉。夏季冰雪融化,洪流滚滚而来,讨赖河、洪水河流量最大,正常年景,这两条河流可按节令浇灌田亩。有时天气暴热,祁连山融雪量增大,暴雨倾盆,山洪暴发,形成水灾,淹没两岸出亩村庄和人畜,阻断交通。洪期过后,往往干旱缺水,田禾减收。洪水片许多横断干洪沟的形成,是历代以来洪水为灾的见证,茅庵河滩之河宽10里宽的河床也是由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讨赖河洪水泛滥时,将河床向南冲移5里多,冯候、蒲莱、西峰诸沟沿岸土地付之东流,城北蒲草沟、谭家堡土地化为断崖。因此,酒泉民众历来积极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用木桩、树枝、石笼、草袋拦河筑坝取水。1. 洪水坝 洪水区域的东洞、西洞、总寨、上坝是酒泉粮食主要产区。但因处祁连山缓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落差大,洪水河水势极猛,流速快,冲击力甚强,历年均有灾害发生,农田受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经协商邀请甘肃水利林牧公司酒泉工程总站拨款,兴修洪水坝。同年四月兴修,六月完成筑坝工程十分之六七。但秋季洪猛发,数段又被冲毁,经昼夜抢修,农田未受太大影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又会同河西水利工程总队第五分队,向省上申请修补款。之前酒泉县先发动受益民众,先行整修。秋洪期间,责令水利人员,常年住在工地,专事巡回看护。经第五分队再三勘查被冲原因,认为进水口坡度及宽度过大所致。民国三十六年( 1947年),该队奉令拨款一亿元,重新勘测设计,在险要处用木料制筑。3月购料,4月开工,除民夫由酒泉负责征集外,木工乃由第五分队负责。5月,该队奉令将已做成部分加速整修,6月10日停工,并长派人员居住上游,巡回看护。
  2. 鸳鸯池水库 从民国二年(1913年)分县后,水利纠纷不断。民国十一年( 1922年),酒泉县、金塔县两县商定,每年立夏后五日,酒泉、金塔在茹公渠金上坪立案分水,两县各得水五分。分水时两县各派员监分。此后金塔县民公推举赵积寿赴省请愿,省府朱绍良派员来酒泉、金塔视察。但酒泉位居上游,垦殖逐年增多,需水量增大,河水逐渐减少,浇灌境内土地已显不足,实再无余水可分供金塔。时值中央谋划兴修河西水利之事。省府鉴于酒金争水多年,便寻求解决酒金争水问题。于是遣派工程人员在两县交界的鸳鸯池勘查测绘,计划筹修蓄水库一座,积储由酒泉流下的水注入金塔,灌溉金塔土地。呈准中央拨补库款,修建民工由两县征雇,责成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主持修筑,并在酒泉设立肃丰渠工程处。历时四年,各方合力协修,移山填河,终于修成,两县水案纠纷已告彻底解决。
  鸳鸯池水库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测量,次年6月兴工,民国二十六年(1947年)5月完工,历时4年。全部工程分为五个部分。
  鸳鸯池水库土坝长221米,顶宽4米,底宽189.30米,高30.26米,总计挖沙319377.7立方米,清基31761.26立方米,填土 240000立方,水泥浆砌工 25.91立方米,木板桩182.5平方米。导水墙分上下两道,上导水墙长84米,高9米;下导水墙长79.2米,高4米,总计水泥、白灰8705.98立方。溢洪道宽100米,长182.54米;挖土 32292.5立方,挖石59553.8立方;滚水坝高2米,长38米,挖土 135.88立方,挖石565.27立方,混凝土 272.54立方米。给水涵洞长164米,明槽氏96米,宽3米,高2.5米,顶成圆弧形,总计挖土 505.85立方,挖石4468.22立方,护砌混凝土 375.44立方米。有闸门两座,宽1.76米,高2.6米,重3吨。两闸门之间用水泥浆砌。料石闸墩,高5.5米,宽1米,共用料石28.66立方,钢筋混凝土 83.2立方。
  鸳鸯池水库民国二十六年(1947年)5月底完成共计费用16亿元,人工860667 工日,酒泉协助人工387066工日。鸳鸯池蓄水库,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200万立方米,受益田亩约10万亩。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洪水坝
相关专题
鸳鸯池水库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