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6
页码:
183-188
摘要:
酒泉县地处祁连山北麓,土地肥沃,绿洲连片,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农业
内容
第一章农业酒泉县地处祁连山北麓,土地肥沃,绿洲连片,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民国十二年(1923年)地方官僚大开禁烟,在肥沃的土地上大量种植罂粟,罂粟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30%, 一度出现罂粟花遍地的现象,粮食、棉花、油料种植面积大减,农业生产大受影响。民国十八年(1929年),酒泉连遭大旱、冰雹、虫害、暴风,农业收成大减,加上耕作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据《酒泉县要览》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酒泉县耕地面积为48.68万亩,农产品总产量11.43万吨,小麦、豆类亩产234.86斤。第一节农作物品种酒泉县的粮食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棵、豌豆、蚕豆等为夏季作物的大宗。玉米、糜子、谷子、高粱、黄豆、绿豆、桃豆、扁豆等为秋季作物。由于气候干旱缺雨,作物浇灌受水量的限制,故粮食播种面积不能随意增加,大致每年每户夏秋出各占一半,若超限额,便无法浇水而受旱减产。
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蓖麻、菜籽、红花等,胡麻则是唯一的食用油料,红花和麓麻则供药用;瓜菜作物品种较多,常种的主要有8科30种,十字花科的有白菜、萝卜、甘蓝、菜花、直莲、芥菜等;葫芦科有黄瓜、番瓜、南瓜、条葫芦,茄科有茄子、番茄、辣椒、马铃薯,百合科有葱、蒜、非、洋葱,豆科有刀豆、豇豆、菜豆,伞形科有芹菜、芫荽、胡萝卜、大小茴香,藜科有甜菜、菠菜,菊科有青笋、洋姜等,瓜类有西瓜、甜瓜、梨瓜、黄瓜等。
第二节农业技术酒泉县地处西北,气候常寒凉,海拔较高,土质荒漠多沙,绿洲作物种植仅可一年一熟。农作物种植时间是根据农历节气为依据而定。春种的具体季节时间,是冬至节过后81天开始播种小麦、豆菽、瓜菜等夏季作物。之后播种谷子、糜子、高粱、玉米等耐寒作物。
春耕播种,按前人的经验和习惯是以农历的第三个节日——“惊蛰”日开始播种春小麦。此时,气温在10°C〜15°C, 土层解冻在10〜15公分,俗有“早上惊了蛰,后晌拿犁别”的农事习俗。小麦、青裸、豌豆首先播种。晚熟的青棵和蚕豆在麦豆种完后犁播或点种,同时种一部分蔬菜,先后延续近1月时间。清明节前后是种胡麻的时间。小麦出苗时种玉米和洋芋。从立夏到芒种,是种谷子、高粱的节令。糜子播种较晚,一般在端阳节前后。
春季气候较凉,农作物发芽慢,生长期相对比内地较长。小麦、豆类种在冻结的土层上,其发芽约在20天。谷子、高粱、糜子等播种时,天已大热,土层湿润,发芽较快。谷子种下4天即生芽,糜子播种较晚,3天即生芽,胡麻发芽最快。
酒泉县南北气候的差异较大。南部沿祁连山纯雪水灌溉片,地势较北部略高,气候偏凉,其播种期一般比北部泉水地区迟晚四五天至一星期。北部泉水地区地势低平,气温稍高,土地也较湿润,作物生长期较长,约在200天左右,夏季作物113天,秋作物139天。洪水地区作物约在185天左右,夏季作物生长期118天,秋季作物生长期134天。
酒泉农具和耕作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变化。汉代推广犁耕,实行偶犁耕作,后又创“代出轮作法”。晋代在敦煌推广楼种。民国十八年( 1929年),酒泉建立了农业技术改进推广所,引进良种和农机具,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工具对农业犁耕、耙、压、耱的四个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农出开发和土壤性能的改造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自神农氏教民稼穑,改变了渔猎生活方式,发明了农业,使人们从火烤肉食转向以植物果实为食的生活方式。从事谷物种作,使人类生活由狩猎、畜牧开始转入农业社会。河西走廊地带,自西汉开发,已进入铁器时代,使用犁耕。汉代使用直辕犁,其铁犁造型特点是大轮廓略似今之铁犁,犁面较平扁,而犁仓张口不宽,仅若4公分薄厚的夹缝,使土壤翻滚力小,拉引力受到一定的阻塞,这种犁一直沿用至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内地推广曲辕犁,而河西人改用木辕新犁,使犁架结构简化,铁犁劈土升高,犁仓变宽,呈箭头形,这种犁前进时,加大了土壤向犁沟两旁的翻动力,减轻了牲畜的拉力。这一改进,使木犁的结构由原来的4件简化为3件:即犁头和犁柄只用1根木料、犁辕、犁尖组成1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犁辕以下与犁头之间构成约65度的锐角,犁辕以上与犁柄之间构成约115度的钝角,这个角度符合于拉引的力学原理。老木工师傅从木犁与犁辕交接的准眼关系上研究出了一个简要的口诀:“前七后八、四寸三,不用人扶往地里攒”,由于准眼穿透犁头的厚度约10厘米,前低后高,准眼正面底边距木犁尖为7寸(合22.4厘米),背面底边距木犁尖为8寸(合25.6厘米),而准眼上下长度为4寸3分(合13厘米),这样就构成了拉引所需要的力学角度。犁柄高度约在75厘米,犁辕长度约营造尺5.5尺(1.75米)。这种犁是根据河西荒漠土质地的轻重造成,从唐代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犁的主要作用是:(1)翻地松土,增加空隙;(2)将阴土翻上来曝晒,增加湿度和肥力;(3)夏日晒死草根,污成肥料,冬日冻死细菌,净化土壤,消灭虫害;(4)保持一定的地墙。所以在土地多的情况下,每年有少量轮歇地,通过曝晒,使土质发暄,增强肥力。民国时期,酒泉人民在庄稼收割后最少每块地要犁抄3〜5次。
耙地是将犁后被埋压的较大的土块用耙搂耙出来,以便粉碎。河西在两汉魏晋之世所用的耙,是在一根木杠上安上一排木齿,名叫“耙”,起初使用时,以单牛拉耙,人跪在耙上以加重压力,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有人在耙上安装上可以提压的木柄,改进了一步,省略了跪耙的不便。隋唐以后,改用双排耙齿,前后间隔错置,耙面可以压上重物以调节吃入土的深浅,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木耙。后世的机耕耙,就沿用这种形式而加以改制铁耙。
压地是为了粉碎犁翻后出中的大块僵土而进行的碾压活动。起初,只是以人力用榔头打碎。后来中原创造了碌晴,重力较大,用在西北沙壤地,易发生拥淤。河西地多花岗石,古人乃就地取材,创造了六棱石磙,轻便适宜,还可减轻畜力,故河西普遍用石磙而不用碌碡。田土经过反夏犁耙压碎之后,土已松散匀细,最后犁过之后,耙平耱光即可播种。耱子通常是先做一长方木框,然后用柳枝或榆条编织成排,施用时,上面可以用筐盛土石,加适当重量,使耱子不飘浮。
春耕播种时,先用木制牛车将已翻细发酵后的肥料运往地头,春播前,再用独轮手推车分散成小堆,直行间隔四步(约6.5米),横行间隔两步半(约4米),犁播时用4人,每对牛一人扶犁,一人撒种,两人用木锹溜粪,犁完溜完,不得有剩。在浇水之前,先用铲子除珑间杂草,浇水后禾苗已长高,则用锄锄草。大豆、洋芋、谷子、苞谷等皆用锄,另有刨锄、扒铣则用于宽塘作物。从收割到打场则有大镰、草镰(河西镰刀)、尖担、挑义、石磙、连枷、扫帚、木杈、木锹、铁锹、推板、推杈、杷子、榔头、筛子、簸箕、斗、升、撒子等应有尽有。转运有木轮大车,田间劳动有轮手推车、铁锹、镢头等。播种谷子则普遍使用摆䅹耧。
农作物的播种方法有犁种、楼种、手工点种、漫漾等。犁种是用牛犁开沟条播,一人提筐用手撒种于沟内,两人用木铁锨施肥于沟内。用这种方法种植的作物品种有:小麦、青棵、大麦、豌豆、蚕豆、高粱、糜子、胡麻、大麻等。楼种是用摆楼摆种 用这种方法种植的品种,即各谷子(黍子),一般在农历四月谷雨节前后播种。手工点种是先用牛犁开沟,然后以3至5人,按一定株距点播种子于沟内,再盖上粪土。用这种方法种作的品种有洋芋、玉米等。另外,西瓜、葫芦、白菜、萝卜等,则用手挖窝点种。漫漾法是先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地面,然后一人手提筐篮,将种子一把挨一把、一行挨一行且走且撒,务使均匀不漏空白,漫漾在地里,然后犁播一次,耙糖平光。这种种法仅用于胡麻和糜子。十字花科和伞形科的部分蔬菜亦可用此法种作。手锄搂种主要用在蔬菜种作上。
酒泉农作物,由于劳动者经济力分微弱,生产技术得不到改进,加上水旱无常,天灾人祸等,各类农作物的亩产量都很低下。夏田小麦、豆类,亩产量为150〜200斤,中等产量为200〜300斤,条件较好的人家,可达到300〜400斤。秋杂粮的产量,比小麦稍差,而糜子收成最低。民国后期,酒泉县粮油作物年总产量为小麦243377石,大麦12640石,糜谷107230石,豌豆9550石,大豆6960石,青棵99000石,养麦200石,洋芋84500石,胡麻约8000石,稻子约200石,高粱3400石。年总产量571657石,约合228662800斤。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酒泉县要览
相关作品
犁
相关作品
耙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
罂粟
相关实物
棉花
相关实物
小麦
相关实物
青裸
相关实物
谷子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