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酒泉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酒泉县城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酒泉县城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交通线上,自占为通西域的第一重镇。其城是两汉魏晋时期福禄县城旧基,为酒泉郡所在地。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县城

内容

第一节酒泉县城
  酒泉县城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交通线上,自占为通西域的第一重镇。其城是两汉魏晋时期福禄县城旧基,为酒泉郡所在地。隋唐改称肃州城,五代至宋均称肃州,西夏改肃州为蕃和郡城,元改为肃州路,明改肃州卫,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为肃州直隶州,民国二年(1912年)废州改县,各朝代均驻此城。汉代酒泉旧城,多次被大地震摧毁。东晋时,酒泉太守谢艾为抵御羌胡骚扰,在汉城废墟上重建了酒泉郡福禄县城。土城设在平川,南望祁连山,北环讨赖河,南、西、北三面均边,形势险要。旧城规模较小,周长仅3里。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指挥佥事裴成于东城外又扩筑4里,连同旧城统一加高培厚,高3丈5尺,厚3丈,顶宽1丈许,开东、南、北3门,各有月城和城楼。新旧城共8里3分。东门额曰“福禄”,光绪时改题“誓镇绥华夷”,北门额叫“镇朔”,南门额题失考。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甘新公路通车酒泉,为使车站和城区连接,开挖西门,县长凌子唯题额:“通化门”。城中心有鼓楼,原名谯楼,是更夫打更计时的场所。现在的鼓楼,原是晋代的东城门。明洪武中扩建城垣,遗东城门于城的中心,因改建为鼓楼。鼓楼下面有台座,凿通四洞,中悬八卦,四洞连接四条大街,遥与四座城门直线相望,上有额曰:“东迎华岳” “南望祁连” “西达伊吾” “北通沙漠”。城内有东、西、南、北4条大街,8条小街24条街巷,构成“井”字式布局。城外环城濠,周围8里4分,宽8丈4尺,深2丈余。明成化二年(1466年),巡抚徐延璋又增筑东关厢土城,东西2里,南北1里50步,周围3里4分。城高2丈余,厚1丈。城池周长840丈余,宽2丈余,深1丈。关厢土城有南、东、北3个梢门,东梢门有瓮城,二重门直向东开,外门额为“迎曦”,内门额为“迎恩”。东西有长街1道,小巷6道,内有上帝庙,有酒泉驿运所、急递铺等建筑。东关连新旧城周围共11里7分。明正德十二年(1518年),兵备陈九畴修筑了东北、东南二隅两座敌楼,又在四面城墙外贴筑敌台50座。嘉靖九年(1530年),副部兵周尚文重建东城门楼。万历二年(1574年),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又砖包肃州大城。清同治四年(1865年),回民马文禄率军攻陷肃州,城垣多遭毁坏,鼓楼被战火焚毁。同治十二年(1862年),左宗棠平定肃州,便组织肃州城守营维修,光绪二年(1896年)完工。光绪二十一年(1768年),重修中心鼓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北大桥建成,甘新公路通车,开挖西城门,逐步营建西关,使汽车站与城区联结。酒泉城市交通渐趋于四通八达。城内明清时代遗留的衙署、会馆颇多,民国时,有祠庙52所,会馆5处。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艾
相关人物
陈九畴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凌子唯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谯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