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丧葬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5
页码:
149-153
摘要:
酒泉人民,自古至今是以土葬为主。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丧葬习俗
内容
第二节丧葬习俗
酒泉人民,自古至今是以土葬为主。(从酒泉东关内外出土的许多汉代墓葬可以为证,官吏富户多为青砖墓,平民则土堆墓,儿童则有陶制瓮棺葬,但都是埋藏在地下。)《肃州志》云:“明、清时代,肃州葬礼,士人(读书人)家,多不用浮屠(佛家),羽流(道士),至亲近族,小疏即来襄事慰恸,踊者三日来吊,送孝帛或巾或带,止用布五六尺,丰盈之家,逢’七’必祭。亲友成集,哭奠如仪。”民国以来,酒泉葬仪仍因袭明清旧制,并普遍请用僧、道,主持葬仪,诵经忏悔,选择葬地,安排葬式。
第一,酒泉民间,如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必须首先由家人(或请老年邻居)为死者洗脸梳头或洗脚之后,先穿好寿衣、鞋袜,在堂屋地下铺以谷草,把死者先抬放在谷草上临时停放,谓之“落草”。 第二,报丧。父母过世,儿子必须身着孝服,通告亲属和邻友。但须请一位邻友引到各户族亲戚、邻友家门通报丧事,谓之“报丧”。 孝子切忌亲入其门。每至一处,孝子须跪在街门外叩头,由陪同之人进入其家,告知死者的原因及时间,并说于某日正式吊奠,对直系血亲有关人员,须请及时到家,料理棺敛等急切事宜。
第三,入殓。如事前没有备下棺木,应先筹做棺木,比较讲究些的以柏木棺为上乘,其次是沙枣木或松木、桂皮杨木均可。如果死前已备好棺木被褥者,即由主要的几家亲人,抬榇棺柩、铺陈完好,将死者衣帽穿戴整齐后抬殓棺中。并视死者若双目未闭合,意为死者心有牵挂,须加劝说劝慰之言,以手闭合其目。若微张着嘴,人们意为老人含饥而去,等待“含饭”或以口中喂以炒鸡蛋、米饭,或喂些砂糖。有钱人家,则放以小形金银器或珠玉之类,然后盖棺。
第四,吊奠和跪草。老人去世后,若亲属朋友都在近处,棺柩衣物齐备者,再决定次日即为吊奠之正日,亲友成集,送上礼物供品,烧化纸钱,慰问家人。其有富家大户,还悬挂幡幢制作金山、银山、博格达山(灵山)请来高僧高道,日夜轮番诵经忏悔,以超度亡灵,早登天界。中等人家也要诵经,夜间念“十报恩”之经,第三日早晨舁榇上坟掩埋。若亲属有在外地者,一二日不能到来,则确定,第二、三两日吊奠,僧道鼓乐吹打,钟磬和鸣,至第五日清晨出棺上坟。在吊奠期间,姑、姨、儿媳等,须在棺两侧跪草哭泣,每来吊奠者,号哭之声传彻庭院。谓之“跪草”,亦曰“哭棂”。 第五,棺木与土穴。贫寒之家,仅做本色棺木,已觉费尽艰难,不画不油;中等人家,棺木或涂以红色足矣,稍宽裕者,则请画工彩绘,传统画法是两帮画以龙纹,名日“螭虺”,棺四边,绘以五彩图案画,前档绘牌位及停从(童男童女),后档绘以莲花,俗曰“头顶美人,脚登莲花”。死者若是文墨、有学历的士人(知识分子)则棺通身五面用黑油漆漆之。谓之“一顶墨”。也有过于贫寒之人,木植缺乏,其棺木四帮和盖,仅作平板(不起鼓),称之曰“金匣”,邻里稍事慰藉,仅能埋葬而已。贫富差异,形于眉睫。土圹,即埋葬死者的土穴,在出棂的前一天就要请几位中壮成年人(已婚者)到墓地按教会师傅所看好的方向,动土打穴,一般长7尺(2.30米),宽4尺5寸(1.5米),深1.5米左右,棺木小者,亦可约略缩小。河西干旱少雨,人民多半贫苦,丧葬之仪不论贫富,成只一棺而已,未有用椁者,埋葬不用墓志,坟上不修庐舍。但亦有墓碑,有“明堂”。全县仅清代三墩郭举人(一家出四举)坟上有石人、石马、石羊,有墓道表和阡袁,其余均不用“表”。其次是三墩萧家、榆林坝杨家,有龙头碑、石羊等物。
第六,掩棺。就是让家中的平辈和晚辈成年男女对死者再望一眼,以示诀别。为了防止殃气扑人,观者须口含烧酒(或戴口罩),在打开棺盖后稍停一分钟,再上前围观,看看死者仪容,勿令小孩围观。然后把准备好的随葬品:饮食罐内装桂圆、红枣、糖等干果及馍、饼之类;白面一碗,米一碗;干发酵面一块,取其仪后人升发之意;读书人家还放一些书及文房四宝,武官放刀剑,以及老年用的拐杖等物(一般人只用前三项)放置棺中两侧。盖好被单及面罩,由中年男子呼喊驱散妇女,立即将棺盖盖好,众子弟抬棺上坟。掩棺是在埋葬目的地天将破晓及阜进行,不得延误到日出。
第七,安葬。将灵柩抬到坟地,即行下葬。家中除留一两人打扫房舍庭院,其余成员及亲友全部随行,由一小儿(或孙子)手执“引魂幡”前行,抬棺者及穿孝服的次之,僧道诵经者居三,楼儿纸、金银山、童男女又次之,众亲友排列,手执幡、盖、宝幢向坟地行进,沿途各户人家,均在各自门前放火送行。到坟地后,抬棺者即在前一日已挖好的土穴前用绳索木椽将棺木下入穴中,僧道诵经不息,在众人培土掩埋时,亲人儿女皆号啕大哭,难割难舍,最后攥起一本坟堆,烧钱献供、奠酒,诵经,并将所有幡幢、纸搂、纸车、纸马,花圈、金银山、灵山、童男童女一应纸物全部放一堆烧送给死者,全体向死者叩头告别。在埋葬后的当天晚上,家中还要盛酒肴饮食到坟上祭奠。意思是死者初入冥籍,要请客、请祖先及地方乡邻里正。名曰“赴三”。因死者绝大多数是第三天掩埋(别家)。
第八,“过七”。即从死后的第七天算为头七,每隔七天必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尽七”,做最后一次祭奠。亦有请僧道诵经者。凡亲戚大小戴孝者(分辈分有孝衣、孝帽、孝箍、孝带等)即可除孝。并将新亡者的牌位送入宗祠供奉。七祭的i的是迎候死者亡魂回家探望。也有说是死者亡魂游历幽冥世界,每七天要过一关口,做祭是为死者过关顺利等等迷信说法。总的来说是活着的人为怀念死者所做的一种追悼方式。七祭之后,即随每年固定的四大祭日祭之。
第八,“百日祭”。死后百日祭祀一次,这是河西各县普遍的习俗。有些少数民族则有四十日祭俗。
第九,“周年祭”。据说是活人与死者最后告别的一次纪念活动,富裕之家还请僧道诵经,是一次大祭。也有些人家还做两周年、三周年的扫墓祭奠。现在大多数只作一周年祭,以后就是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腊月三十,这四个传统的日子进行扫墓祭祀。西北少数民族的丧葬,古代藏族多用天葬与火葬,近世亦有渐采用土葬者。裕固族大体与藏族之葬法略同。古时也有水葬者,缚大石于身,丢之江河,喂了鱼鳖,近世亦多用土葬。回族丧葬须送死者到清真寺洗涤,脱去衣服,用白布3丈6尺裹尸,放在木架上(上有布套遮盖)抬往墓地,采用土葬,其法先挖一直圹再向西掏一偏窑,把死者放置其中,必须面向西方圣地,下葬后,每人抓一把土,放在死者身上,就算与死者告别,最后作以封土,名人亦有立碑的。回族、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乌孜别克、塔塔尔、土族、保安族等,皆信奉伊斯兰教,其葬仪大同小异,皆用土葬。
蒙古人的丧俗,父母死亡以后,家中男女哭泣尽哀。请喇嘛7人,左右诵经,移尸于帐门内左侧,以白色褐单盖之,诵经三四日后,以皮绳缚尸于牛背,尸体出门以数碗牛乳泼于门外。烧柏树枝以熏帐房表示消毒除殃,然后将尸驮至山后,置于挖就的坑旁,打开坑门置尸于坑内,以柴火焚之,待化为灰烬,上覆盖以土,取与地平,不起坟堆,在上面插以木杆,挂上写着经文的布旗。每逢吉日,请喇嘛诵经七日(或五日),以示追悼,而永不上坟。其服孝的方式:男女各解发辫,也不带珍珠玛瑙,反穿衣服一日,而后恢复正常。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报丧
相关专题
入殓
相关专题
吊奠和跪草
相关专题
棺木与土穴
相关专题
掩棺
相关专题
安葬
相关专题
“过七”
相关专题
百日祭
相关专题
周年祭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肃州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