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6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族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6
页码: 138-143
摘要: 内容包括:民族与宗教。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族 宗教

内容

第二章民族
  第一节民族
  民国时期酒泉的民族主要有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6个民族。以汉族人数最多,分布全县城乡。回族重点居于县城东关内外,西南乡、临水乡有零散户,藏族散居黄泥堡、达子沟及东滩莲花寺、明海寺一带。
  汉族 民国二十五年(1946年),酒泉县有汉族12.8万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与北方各省大同小异。但因酒泉属民族杂居区,汉族在服饰方面中也掺杂了少数民族皮、毛毡褐等,在饮食方面,抓饭、奶茶、手抓羊肉等也为汉民所惯用。酒泉天旱少雨,风沙大,气候寒热悬殊,四季多变,人们长期与自然界斗争,植树挡风沙,开渠筑坝,引雪水灌田。浚泉池、筑涝坝,凿井汲水。民情忠直敦厚,吃苦耐劳,尤为所长。酒泉的汉族因生活环境所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民国前期,有凡家大商号、大财主,经营骆驼链,东走包头绥远、西走新疆,北通河套,往来贩运,商贸繁盛。民国后期,抗战军兴,交通大开,有经营小生意者,亦常往来于东西大道,故在西安、兰州、迪化做生意的日渐增多。民国期末,货币贬值,小商改行,大商倒闭。汉民绝大多数信佛教和道教。民国晚期,也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回族 民国以来,河西走廊先后由马步芳、马步青对回民进行控制,派驻酒泉的先后有马德、马步康等。从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4—1940年),青海回军才撤出河西。清光绪年间,酒泉有回族约800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1814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酒泉有回族1956人(男1048人,女908人)。酒泉回族谨严刚直,勤劳勇敢,性多聪慧,大多善于经商。分布在县城东关的回民,多数从事商业或手工业,分布在泉湖水磨沟及临水堡、西南乡一带的回族从事农业。民国时期,回民经商往来于包、绥、迪化,深入祁连山采购皮毛山货,也出现了一些商业名人和从事文教工作的。回族早期用阿拉伯文,后来改用汉文,说汉语,信仰伊斯兰教。在酒泉东关建有清真寺,教徒每星期五做礼拜,诵古兰经。每逢古尔邦节和尔德节,沐浴后着盛装举行会礼,相互祝贺。生活习俗极为讲究,油炸面食,精致多彩,喜食牛羊肉。服饰方面也有其特色,男子喜戴圆形平顶软帽,穿黑、黄对襟服。妇女则头纱,俗称“盖头”。婚姻嫁娶近似汉俗,丧葬须经清真寺洗礼,用白布缠身,挖地为垂洞,然后向西作偏窑,入后再封门封土,送葬哭泣皆同汉人。
  撒里维吾尔族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酒泉有回民526人,住东关。第三批为吐鲁番维吾尔部落。清雍正初,吐鲁番维吾尔部落被安插于肃州金塔寺西威虏堡。后因不服水土,生活多贫寒。乾隆十三年( 1748年),肃州、金塔回族也迁往哈密。民国时,留居肃州的是南山哈密维吾尔后裔,留居黄泥堡的为吐蕃维吾尔后裔。清雍正七年(1729年),曾将南山维吾尔驻地另划,东部属甘州,西部归肃州。乾隆时设抚彝厅,管东部甘州梨园营(黄番)五族和西部肃州红崖堡两族。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实行保甲制度,酒泉撒利维吾尔族成立“明花直属保”,祁连山北麓诸山口成立“祁连直属保”,由县政府直接管辖,选各部落头目任保长、甲长。
  裕固族 本以畜牧为生,兼搞狩猎,后因经营惨淡,转向农牧结合。从事耕作,着汉服、学汉语。驻牧于肃州南山及川地的称“尧呼儿”,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步增添了许多汉语词和蒙语词语,但未形成文字。裕固族人性格豪爽,热情好客,诚恳而英勇,喜饮青棵酒及白酒,不食尖嘴(鸡、鸭等)圆蹄(驴、马等)及鱼类,民族服饰讲究刺绣图案花纹,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教派,也喜歌舞,实行火葬及天葬,近代也采用土葬。
  藏族 民国以前,因藏族人居住祁连山北麓各山口,其旗帜、枪缨、帐篷皆为黑色,汉族人称其为“三山口黑番”。在清初,肃州南山藏民分布在3山口 22沟,共有藏民443户,约1400余人。其中卵来泉山口有藏民124户,约500人。金佛寺山口有藏民216户,约700人。干黄坝山口有藏民43户,约有100人。榆林坝山口有藏民21户,约100人。干坝山门有39户,约200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藏族人1043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有214户1105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南山有藏民1824人。
  蒙古族民国时期,酒泉县境内蒙古族为数甚少,散居于祁连山北麓及北山道湖、花城湖、嘉峪关外黑山湖、大草滩等地,逐水草游牧,居无定址,生活极为艰苦。根据谷苞所著《甘肃境内的蒙古族》一文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外蒙古发生政变,反对新党之蒙人,乃相率逸入马鬃山。酒泉和临泽之蒙民,均系由外蒙辗转移入的。”肃北设治局成立时,有蒙古族1036人,敦煌约500人,酒泉50人。蒙古族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信藏传佛教的格鲁派。酒泉南山(肃北)有蒙古族4000多人,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民国晚期,牧区经济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满族民国时期,酒泉有满族40多人,有的从事教育,有的参与行政等工作,有的是因抗日战争移徙而来。满族原有文字,后用汉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支。
  维吾尔族 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酒泉有维吾尔族536人。
  哈萨克族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1934年),新疆维吾尔等族多次起义,都被官方镇压了下去。后又激起了新疆回、维吾尔、哈萨克三族联合起义,又受到盛世才的镇压。北疆阿勒泰、巴里坤、哈密一带的哈萨克族开始了向甘肃河西的安西、玉门、酒泉等县的大迁徙。甘、青两省原来并无哈萨克族,1928年至1936年间,有少量哈萨克族牧民游牧于马鬃山一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新疆北部阿勒泰、巴里坤等地的哈萨克族部落,大批哈萨克牧民向甘肃迁徙。最先来的是在1936年春,由阿都巴依率领565人,进入甘肃境内。1937年夏,由艾里斯罕率领890余人,进入酒泉地区。同年秋,又有扎依甫率来2570人。1939年春,由努尔哈力等率领7665人,相继进入酒泉。停留在马鬃山一带的,有帐篷200余顶。已先后散布安西、玉门、酒泉、金塔、高台、临泽、张掖等县的哈萨克牧民,共有帐篷1680顶,人员9284人。哈萨克牧民散居酒泉、张掖地带后,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指定祁连山北麓、讨赖川、疏勒川为其主要放牧场。由于人无安居处,畜无好草场,1938年春夏间,阿都巴依率部众由当金山口进入青海,次年5月,爱力斯罕也率部入青海,接着扎依甫也于6月率部入青海,留居酒泉的仅有努尔哈力一部及其他零星哈萨克牧民。据青海《德令哈县志》记载:“哈萨克族自1934年起,向甘、青两省迁移,首批约200户,迁到青海西部的茶卡。1939年又有900户,由头人沙布鲁巴依率领,迁到青海茶卡。原先留居酒泉的哈萨克族也于1939年至1941年迁到茶卡、尕寺、马海等地。1940年,酒泉有哈萨克族约250户,渐次移向敦煌当金山、玉门鱼儿红以及张掖南山的大马营一带放牧。自哈萨克民众入甘以后,部分哈萨克民众常发生抢劫汉民牲畜之事件。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39—1942年)间,先后派遣大员办理安抚业务,发放粮款,巡视抚慰,将哈萨克民众安置于张掖、玉门及敦煌南山。此时,由敦煌县发粮供给,散居在玉门鱼儿红山谷地带的374户,由玉门县按月发粮;散居张掖南山梨园口、康龙寺等地的哈萨克牧民153户675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盛世才离开了新疆,甘、青各地哈萨克族牧民纷纷上书,要求返回故乡。经政府同意,酒泉、张掖、临泽、青海哈萨克牧民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先后迁回新疆。哈萨克族原有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拼写而成的。后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后逐步转向定居游牧。散居酒泉县境的哈萨克族多从事工商业。
  表3-2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酒泉县少数民族人口统计表 人口数 男 女 备注回族 1956 1048 908 1947年6月数维吾尔 526 指清代迁入者撒里维吾尔 719 其人为明代迁入藏族 1824 866 958 元代初期迁入蒙古族 141 98 43 1927年迁入
  第二节宗教
  酒泉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各民族信奉着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宗教。汉族多信奉道教。民国后期,酒泉有少部分人改信了基督教。裕固族、蒙古族、藏族则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则信伊斯兰教。
  佛教 民国时期,在酒泉县境内保存的佛寺有救生寺、吉祥寺、石佛寺、弥陀寺、接应寺、金佛寺、西沟寺、转轮寺、清泉寺、新添墩庙等150多处。1945年,酒泉城乡有佛教徒1356人。
  道教 民国中期,酒泉尚有道士数十人。文殊山寺、定湘王庙均有出家道人。民国晚期,酒泉道教已濒临衰落,王三峰为最后一届道长。道教支派有师公、巫婆(酒泉称“灵善”),除信奉张天师,还有黑虎王灵官。另外还有一支被称为“甘肃的吉普赛人”,住在屯升西坪村一带,他们自称为“蛮婆子”,每三年出门流浪一次,以“算命”为职业,他们信奉的是“周公的八卦”,以八卦定吉凶,然后用“桃花娘娘”之法,给人算命禳解,与道教相类似。1949年前,这些巫婆、“蜜婆”还在各地有活动。
  伊斯兰教1945年,酒泉城内有伊斯兰教徒2694人。
  基督教 民国时期,酒泉部分民众又信天主教,在仓后街建有天主教堂。同时在大众巷建有福音堂和医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酒泉城内天主教徒有193人,基督教徒有195人。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德
相关人物
马步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迪化
相关地名
河西走廊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汉族
相关专题
回族
相关专题
撒里维吾尔族
相关专题
裕固族
相关专题
藏族
相关专题
维吾尔族
相关专题
哈萨克族
相关专题
基督教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德令哈县志
相关作品
救生寺
相关作品
吉祥寺
相关作品
石佛寺
相关作品
弥陀寺
相关作品
接应寺
相关作品
金佛寺
相关作品
西沟寺
相关作品
转轮寺
相关作品
清泉寺
相关作品
新添墩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