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特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特产品
分类号: F762.7
页数: 5
页码: 123-127
摘要: 古代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南羌北胡,在太平之时,亦常与汉民互市,民气亦吸收羌胡风俗,农事之外,并习手工编织,玉石琢磨,皮革、毡毯、土产加工等手工生产活动,产品亦多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土特产品

内容

第三节土特产品
  古代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南羌北胡,在太平之时,亦常与汉民互市,民气亦吸收羌胡风俗,农事之外,并习手工编织,玉石琢磨,皮革、毡毯、土产加工等手工生产活动,产品亦多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古籍所载:西北地出美玉,有球琳琅开、织皮,昆仑、祁连是其地也。自汉、唐、明、清以来,边地之民,延习古风,以金、玉、皮革、毡毯、毛褐、草编、酿造之艺传世不绝。夜光杯、肃州毡窝窝(毡鞋)久负盛名,手工毛褐,栽毛绒毯、毛毡、靛张布、皮袄、土纸、水烟、芨芨草编织等亦畅销各地。
  玕琳古时,肃州西山称碧玉山,出玕琳,是一种青碧色的美玉,多呈球状,色泽鲜亮,质地细密,玉工采来制作几案装饰、首饰、各种佩件、玉雕鸟兽花卉等工艺精品。
  琅玕近似玉的美石,古时,已见于祁连山地。《夏书•禹贡》说:“雍州之域,贡帷球琳琅玕。”《尔雅》上说:“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球琳琅玕。”《山海经》说:西北有“昆仑墟,其下有弱水环之……”祁连山主峰两侧,为弱水二源所包围,两源同出祁连之阳,一向东流,转折向北穿山而过,谓之张掖弱水,另一源向西流,至酒泉西南,转折北流,穿山向东北谓之讨赖河。二河至鼎新汇而为一,谓之天仓河,下游是额济纳河。构成弱水环包祁连之象,祁连主峰海拔5564米,古称昆仑山。占代所产球琳琅玕,农民以此为贡品,足证为河西之地,“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惟中下”,是其地有种田者之明证。琅玕是近似玉的美石,有蜡黄、青白、碧兰、墨绿、淡红、褐等色彩,柔软细密,适于琢磨雕刻器皿、装饰品和各种工艺品。
  夜光杯是酒泉出产的名贵酒器。唐宋元明清以来,肃州夜光杯就是传统的工艺制品。取材于祁连山中的喝巴石,古称琅开,精工琢磨而成。琢磨系用金刚砂,原产惠回堡北山,俗又称“回回砂” 。雕琢精细,造型古朴,由于手工操作,工具简陋,仅能作平底形杯,色彩斑斓、光滑莹润,明清之世列为肃州贡品,是朝廷奖赏文武功臣的奖品之一。故唐代诗人王翰曾作《凉州曲》赞美。明代奸相严嵩也有赞誉作诗。诗以杯名,杯以诗传,实为宴客或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毛皮河西农牧民皆蓄养牲畜,皮毛山货是商业交换的大宗。各族中也有以射猎为副业的,除以家畜、家禽皮毛之外,也还有野禽、野兽的皮毛经营者。如牛、马、羊、驴、骡、狐狸、狼、狗、鹿、旱獭等皮,以及羊毛、驼毛等。生皮经过加工,用硝熟化之后,专供制作皮袄、皮衣、皮裤、皮靴、皮帽、手套等过冬衣着,毛可捻线、织褐、编毛衣等手工制品,是市场交易不可或缺的商品。
  毛褐是农牧民自由手工业产品之一。主要以手工纺车或以古老的毛纺轮捻成毛线,用传统的织褐方法织成“褐子”,质地厚实结牢,保暖性能强,耐磨耐用。有原色、有染色,做衣服、被褥、帐篷、口袋等用。
  肃州烧酒酿造甚早,从汉墓中发现的陶尊、陶勺,屡见不鲜,晋墓壁画中还出现了温酒器,足证汉晋之世,这里早已有酿酒业。肃州烧酒,名噪数代,以小麦配制的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以高粱、玉米、大米为主要原料,汲名泉之水,用名师之艺,施以独特工艺,精工蒸馏而成。酒液清澈透明,气味芬芳浓郁,绵甜醇厚,别具一格。城内有酒坊多家,南烧酒巷、北烧酒巷成了官民酿酒的要地。总寨、清水、金佛寺等也都有名酒问世。明清之时,除畅销本省及青海、新疆各地,还曾列入贡品,运往京师。为宴宾馈友的佳品。
  栽毛绒毯酒泉栽毛绒毯,由来已久。秦汉之际,月氏人散居酒泉,其人善织绒毯,名叫氍毹。古乐府诗《陇西行》有“请客北堂上,客坐毡氍毹”的名句。此等织品最早出于克什米尔国,其国手工业很发达,以产毛织品著名,西汉时已传入长安,唐时回鹘人得其法。明代哈密维吾尔族徙居酒泉,织毯业逐渐为其人继承生产。印度人谓之“毾㲪”,藏族人称为“氆氇,皆指毛毯。织毯原料以优质羊毛或驼毛为主。采用传统手「技艺,纺线,染成各种彩线,悬挂织之,图案新颖,美观大方,颇具民族风格,经久耐磨,誉为珍品,深受中外顾客的欢迎。
  肃州水苓苓草的种作地区,主要在城郊讨赖河地带及两山门、茂疙瘩等地。其地土质肥沃,水源丰足,所产苓叶色泽金黄,叶质肥厚,气味芳香。水苓的配料、炮制都很讲究,搭配有严谨的比率,除苓叶外,还加油料、香草、薄荷、当归、川芎、冰片、麝香等药材,制成方块水苓,行销本地区各县及省内各地。清末就有儿家作坊,延至民国,尚有王家苓坊的“王”字苓,陆家苓坊的“陆”字苓行销河西。
  肃州“窝窝” 俗称“毛窝窝”,是一种毡鞋的俗称。为明清时代本地的特产,以牛毛掺水及少量麻渣搓洗而成,造型厚拙而御寒力强,经久耐穿,老少皆宜,颇具地方特色。
  肃州毛毡酒泉历来民族杂居,农牧兼营,家家饲养牛、羊,尤以羊毛为最多,各户请来毡匠将毛铺在竹帘上卷滚,用土法擀碾,时时加水擀制成毡,规格一般为四六毡。绵羊毛擀制的叫“白绵毡”,山羊毛或牛毛擀制的叫“黑沙毡”,也有作驴马鞍垫之类。少数民族则用红、黑布料剪成各种图案花形,塑辅在毡上,谓之“花毡”。柔软耐用,富有弹性。铺床铺炕,隔潮保温,为西北各族民众普遍喜爱的居室生活必需品。
  靛张布自明代以来,酒泉的农业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清代前期,农业生产也得到朝廷的重视,农业因而稳步发展,家家男耕女织。为了染布的需要,农民种靛者甚多(靛是一种可做青兰色染料的植物),因此染布作坊在肃州崛起,城内及农村堡寨都有人经营染坊,主要以手工织的白棉布,印染出靛兰色布,名曰“靛张布”,也有用白石灰浆在白布上印点上石灰花点,晾干后再入染缸上色,印成兰底白花布,名月“花老布”,供做被褥或青年妇女穿着。抗日战争时期,“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这种土产的靛张布,曾一度盛极一时。后因国产机织布畅销,靛张布始渐淘汰。
  皮革酒泉土法制革,由来已久。其法是先将兽皮浸泡数日后,捞出,以硝与黄米粉拌为稀糊,涂于皮上,合住,复浸泡数日后取出绷在木框上,用圆刀刮剥脂肪肉絮,使之匀称透亮,柔软为度,可做皮袄、皮裤、手套、皮帽等。古时,冬日奇寒,俗有“莫面皮裘人人有”的谚语。赶大车的、骑骆驼的,远行出游者不可不备。民国后期,建起皮革厂,改用科学方法,机器生产,出品样式精巧,色彩美观,深受人们喜爱。
  肃州麻纸远在明、清时代,肃州就有纸坊,以破布、马莲、芨芨草、废纸块、麻等为原料,经过粉碎、淘、漂等手段做成纸浆,造出的纸呈黄色,细纸可供书写、印刷,粗纸可做包装和日杂应用。民国时期,经营时间较长的有白家纸坊和焦家纸坊。
  芨芨草编织品芨芨草是大西北广泛生长的抗旱耐寒植物,唐人岑参有诗曰:“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白草就是芨芨草,草叶为牲畜的主要饲草,苔秆高1米至2米,是编织器物的主要原料,可制各种席、笆、筐、笼、扫帚、绳索等农用器物。而芨芨草席和笆,是用途相当广泛的品物。农民就地取材,利用农业间隙,编织生产。席是铺地、铺炕、遮窗、挡门用的,笆是盖房顶棚用的,还有铺车底,做车篷、车圈用的。这种制品金色明亮,平整光洁,结实耐用,造价低廉,是个体农业社会自用或交易的货物之一。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河西走廊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玕琳
相关专题
琅玕
相关专题
夜光杯
相关专题
毛皮
相关专题
毛褐
相关专题
肃州烧酒
相关专题
栽毛绒毯
相关专题
肃州水苓
相关专题
肃州“窝窝”
相关专题
肃州毛毡
相关专题
靛张布
相关专题
皮革
相关专题
肃州麻纸
相关专题
芨芨草编织品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夏书•禹贡
相关作品
尔雅
相关作品
山海经
相关作品
陇西行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