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荒滩和植被
民国时期,酒泉县总面积8751平方公里,其中绿洲170万亩,占总面积16%,耕地面积51.85万亩,荒地106.8万亩。绿洲位居酒泉盆地之中,有河流11条,年径流量约10亿方,浇灌耕地54万余亩。
全县宜农荒地29.7万亩,分布于洪积扇的3个地带。扇顶地带38.9万亩,包括夹山子、马营岗、东洞南滩3处。扇腰地带包括单墩滩、黄粮墩滩,共17.6万亩。扇缘地带包括狼窝泉、刺窝泉、白疙瘩、边湾滩、明沙窝、黄泥堡诸滩,面积约50.3万亩。在106.8万亩荒地中,有29.7万亩是宜农荒地,有5.2万亩是宜林荒地,有66.9万亩是宜牧荒地,5.0万亩暂不宜用。
酒泉县为山地荒漠地带,其中,讨赖河以东属山地荒漠草原带,以西为山地荒漠带。由于气候干燥,水源不足,大部分地带沙石厚而土质薄,造成植被稀疏,种类贫乏。
绿洲区的主要特点是有较丰富的农林用水,草木生长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农业区包括宜农荒地约170万亩,主要的林木有:酒泉桂白杨、青白杨、大白杨3种,柳树、沙枣、榆树、柽柳、花棒、黄蒿,草类的有马莲、芨芨草等。
酒泉绿洲边缘地带共有大荒滩11大片,有屯升的夹山子滩、马营岗滩,清水北单墩子滩,东洞乡的南滩,下河清的白疙瘩滩,金佛寺北的黄粮墩滩,上坝乡的狼窝泉、刺窝泉滩,临水的黄泥堡滩,银达乡的明沙窝滩以及边湾滩等,总计荒地10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全境荒漠植被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荒漠草原类型。有珍珠、蒿叶猪毛菜、角果碱蓬、针茅、羊胡子草和蒿属植物。(2)盐生草甸类型。有芦草、冰草、芨芨草、白刺、盐爪爪等。(3)荒漠化盐生草甸类型,有白刺、芦草、骆驼刺、盐爪爪、盐穗木、花花秧等。(4)沙质荒漠类型。有白刺、红沙、白沙蒿、灰蓬、沙蓬、沙生针茅、沙拐枣、梭梭等。
由于气候干燥、四季冷热差别大,大部分荒滩的土壤和地下水都含有盐分,落叶旱生和盐生植物成为本境荒漠植物的主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是抗风能力强、植株矮小、根系庞大,根毛渗透力强,便于吸收水分;其次是抗风固沙的作用,对绿化荒漠有积极的意义;其三是耐盐碱,抗盐性强,虽是盐碱不毛之地,但也有植物生长。
夹山子滩 位于县东南部祁连山北麓,系山北缓坡地,东为马营河,西邻黄草坝,北与屯升耕地相连,面积约6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880〜2228米,坡度1/40〜1/60, 土层厚1〜1.5米,下为沙砾石,土质为轻壤或沙壤,属灰棕荒漠土。海拔2000米以上属荒漠灰钙土,土壤含盐少,肥力较高,植被较茂盛,属荒漠草原类型。植物种类随海拔高度而有差异。海拔1900米以下生长碱蓬、臭蒿、骆驼蓬为主,伴生有灰绿藜、黄花补血草等,覆盖度30%;海拔1900米以上层为珍珠、黄蒿,下层为羊胡子等,覆盖度40%。地面多有1〜2米深、宽20〜30米的冲沟,土层较好,宜种小麦、糜谷、油菜、洋芋等。
马营岗滩 位于县境东南部,西界马营河,北至兰新公路,面积8.1万亩,距县城94公里,属南山山麓坡地。海拔1750〜1990米,坡度大、冲沟多,地形破碎。土层南部1.5〜2米,北部仅50〜80厘米,土壤以黄土轻壤、沙壤为主,含盐很轻,肥力较高。植物有珍珠、针茅等,覆盖率10%,沟槽有冰草、蒿属、紫菀等,北部覆盖率60%〜70%,伴生猪毛菜、羊胡子、沙葱等,适于放牧。
单墩子滩 位于清水镇北,包括清水西北滩。东邻三合林场,西至甘新公路,俑积12万亩,地形平坦,为马营河与丰乐河冲积扇的重叠部分。中下部海拔1500〜1580米,坡度1%,东部有20〜30米的大冲沟,地面覆盖小砾石和黄白色的石英砂,浮沙以下是3〜5米的灰褐色土层,含盐碱少,土壤肥力低,属灰棕荒漠土。将台墩附近有白刺固定的沙丘和沙岭。西湾蓬花寺两侧,全为沉积小砾石和水沙。荒地植物南部以灰蓬、苦豆子为主,覆盖绿30%〜40%,灰蓬分布广,颇具连片优势,荒地北部则为黄蒿、白砂蒿群落,株高莲大,能覆盖地面2平方米。平均覆盖度50%〜60%,北部将台、滚子沙丘生长着白刺、沙拐枣、沙蓬、沙蒿等。荒滩地下水丰富,单井每小时出水50立方左右。东部地形平坦,约3.5万亩可以开垦耕种。铁路东西两侧约8.5万亩可以植树放牧。
白疙瘩滩 包括下河清东滩和北滩,东至铁路支线和红柳沙包,西接下河清农场,面积8.3万亩,地势平、冲沟少,海拔1430〜1520米,坡度1/100〜1/500, 土层1〜3米,地表盖一层小砾石和白色粗沙。含盐小于1%, 土壤为灰棕荒漠土。植物为单一的灰蓬,覆盖度30%〜50%。地下水埋深20〜30米,水质好。北滩为典型盐土,含盐量39.1%。滩地遍布芨芨草,生长旺盛,局部有少量白刺和鸡爪芦草。由于干旱盐碱增大,植物受害,草原在退化严重。
黄粮墩滩位于金佛寺西北与上坝之间,东以长沙岭为界,西接棉花滩耕地,面积5.6万亩,是红山河与观山河洪积扇缘的连接部分,海拔1520〜1580米,地势较平坦,坡度1/50〜1/70,东部土壤为轻壤和沙壤,厚1〜2米,地表为黑色砾石粗沙,土壤含盐碱少,但肥力较低,植物以灰莲为主,低洼处,苦豆子成片状分布,这类荒地约3.9万亩。西部是红山河冲沟地带,土层为粗沙,地表砾石增多增大,植物有骆驼蓬、白刺。河床地带有白花苦豆、沙葱等。铁路以南土层很薄,多卵石,夹有粗沙,地下水深20〜80米之间,北部可开垦。
刺窝泉滩位上坝营尔北境之野猪沟东岸,东与莲花寺相接,面积约4.5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390〜1450米之间,坡度1/100〜1/150,南部为宽约2里的带状平地,接连农田,生长着茂盛的芦草,土壤属草甸盐土,地面有3〜5厘米的盐结,土层含盐量1/100, 土厚3〜5米,地下水深3〜5米。南部植被属盐生草甸类型,以芦草为主。地下水1.5〜2米,滩东北有沟槽,地面强烈聚盐,形成起伏状,荒滩南部植被茂密,现因开垦无水,只可做牧地。
狼窝泉滩位于上坝之北部野猪沟西岸,东至野猪沟及漫水滩,西邻总寨、铧尖,面积约7.5万亩,这里地形平坦,海拔1380〜1440米,坡度为1/1000,荒地西部为草甸盐土,地表有1〜2厘米的盐碱皮,或几厘米厚的土盐混合层。滩地东部为结皮疏松典型盐土,土层含盐量平均10%〜15%。近沟旁荒地盐分较少,植被生长好。下狼窝泉滩,鸡爪芦草、冰草生长茂盛,覆盖度40%〜60%,荒滩中部以鸡爪芦草、盐爪爪为主,覆盖50%左右。另有片状的白刺和花花秧。地势较高处,盐分大,则以白刺和柽柳为主。如解决水源,可以开垦。
黄泥堡滩 位于临水乡东南境,东邻明花直属保牧地,西接临水,面积21.4万亩,全滩地势南高北低,为酒泉盆地的最低处,地形平坦兼有浅沟岔分布。海拔1340〜1380米,坡降1/1000〜1/2000,土壤均为结皮典型盐土和疏松典型盐土。前者土层含盐量超过5%,后者土层平均含盐量10%以上,荒滩西北稍低的地段有小片盐化草甸土和草甸盐土。黄泥堡北部低洼地,有许多硝池,土壤属矿质盐土,含盐量超过50%〜60%,荒地西部土层中夹有一层胶泥,透水性差。荒滩植被属盐生荒漠草甸类型,西部生长盐爪爪、芦草等,覆盖率10%〜20%。荒滩东北部盐碱增高,白刺、盐爪爪增多,芦草退化死亡。荒滩南部以白刺、盐爪爪、鸡爪芦草群落为主,覆盖率10%〜20%。东南有大片芨芨草滩生长茂盛,是裕固族人的牧场。黄泥堡滩地下水,受北山岩石阻截,水位抬高,流动缓慢,近似停滞,水分耗于蒸发,使土壤盐分增加,形成沼泽和盐湖,地下水埋深1〜3米,矿化度10〜30克/升,深层地下水埋深在10米左右。
明沙窝滩 位于长城以北,东到夹边沟滩,西南接绿洲耕地,面积2万亩。南部沟梁起伏,北部较低平。靠近夹山沙丘,地势略高,表面有10〜20厘米的浮沙,海拔1387〜1394米,荒滩植被属盐生草甸类型,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生长海韭菜,稍高的地方以芦草、冰草为主,伴生有盐爪爪、芨芨草、苦豆子等。在最高处,盐分集中地表,植被稀疏,只有零星的盐爪爪、白刺,植被覆盖率大多在20%〜70%之间,土壤为盐化草甸土和草甸盐土。土壤含盐量南部高、北部低,质地以沙土、细沙为主。地下水位1〜1.5米,矿化度1〜3克/升。
边湾滩西接新城堡耕地,南、东为怀茂耕地,北至锅盖梁水草湖,长城从滩中间穿越,面积6.6万亩。地势平坦,海拔1422〜1460米,荒滩西北部是一片低洼沼泽。土壤在南部和西部为盐化草甸土,土层平均含盐0.4%〜1.5%, 土层越深含盐越少,靠西部钻洞湖一带为镁质盐化草甸土,在75厘米以上的土层中,多出现灰白色的镁质碱化层,一般厚度28〜55厘米。含盐量1%〜2%,由于镁的含量较大,不能种植农作物,此种土壤,全滩均有零星分布,土壤质地以轻壤为主。东部和北部为草甸盐土,含盐较重(3% ),也出现镁质碱化层,低洼处分布草甸沼泽土。荒滩中普遍生长冰草、鸡爪芦草,覆盖度30%左右,芨芨草成片状分布。西北部沼泽带生长苔草、芦草等。荒滩地下水浅,一般1〜3米,含水层厚度20〜40米,矿化度小于0.4克/升。这个滩由于镁化物妨碍作物生长,只宜作牧地。
东洞南滩 位于洪水河东洪积扇上部,东起瓷窑口、洪积扇边,西至洪水河,面积24.8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668〜2021米,为南山山前坡地。靠近山根处,有小片平地,由于洪水散流侵蚀,小冲沟放射状分布,相距50〜60米,宽约20〜20米,一般深度50〜100厘米,冲沟中砾石裸露。荒滩土层厚薄不一。山根平坦地段,土厚50〜80厘米,土层只有20〜30厘米,或砾石夹土,以石为多,荒滩土壤为灰棕荒漠土,土质为细沙土、沙壤和砾石。土层以下全是大石块。植被属荒漠草原,以珍珠和蒿叶猪毛菜为主,伴生有羊胡子草和碱蓬、红砂、黄蒿等。山根有少量针茅出现,在冲沟旁有小白蒿、芨芨草、冰草、白花苦豆子等,覆盖度20%〜30% ,地下根深,不便于开采。土层薄、坡度陡,不宜农用,近山处植被较好,可以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