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绿洲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绿洲地貌
分类号: P562
页数: 2
页码: 107-108
摘要: 酒泉绿洲是由北大河中游冲积平原和酒泉南部的祁连山诸河流洪积扇裙倾斜平原组成的。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地貌

内容

第一节绿洲地貌
  酒泉绿洲是由北大河中游冲积平原和酒泉南部的祁连山诸河流洪积扇裙倾斜平原组成的。绿洲之间犬牙交错穿插着大片荒滩,总面积106.8万亩,主要分布在冲积扇边缘和冲积平原的下部。
  酒泉南部洪积扇裙倾斜平原是由北大河、洪水河、丰乐河、马营河等河流所形成的若干洪积扇连缀而成,海拔1500〜2000米,地面坡度从洪积扇顶部到扇缘由87%。逐渐降为10%。左右,土层由西向东、由南而北逐渐增厚,范围也逐渐变宽。现代河谷在洪积扇上下切割显著,在山麓地段下切更深,马营河切深270米,洪水河为160米,北大河为100米,丰乐河为15米。东洞南滩,夹山子滩、马营河滩、单墩子滩分布在扇腰;黄粮墩滩系洪水河与丰乐河的扇间盆地;白疙瘩滩在丰乐河的扇缘地带,狼窝泉滩和刺窝泉滩则属洪水河的扇缘地,两滩中间,仅一条野猪沟相隔,北与北大河冲积平原最下部的黄泥堡滩相连。
  北大河中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微向东北倾斜。由于受北大河、临水河、清水河等河系改道的影响,河道两旁分布有0.3〜1米高的阶地。土层厚一般为5〜10米,下为沙土、卵石层,总厚度300〜700米,地下水丰富。随着地势由南向北的降低,地下水位相应变浅。因而这个地区大部处于泉水溢出地带,兼有河水和泉水灌溉之利,成为酒泉县大面积高产稳产田分布区。在这个洪积冲积扇的北部,分布有一些沙丘和波状沙地。边湾滩分布在扇缘的西北部,黄泥堡滩在扇缘的东北部,是北大河中游冲积平原的最下部,地面组成物质为含盐的红色黏土,加之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的盐土区。
  绿洲地下水源,南部祁连山的冰川、积雪和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源泉。它是由山区的降水和消融冰雪水汇于河谷中,以地下径流方式补给;河水引入渠系、田间后渗漏补给地下水。酒泉地下水是由南向北偏东方向流动。到北部山前地带,受北山阻截,水位抬高,溢渗地面,形成众多泉水和沼泽、湖泊,用于灌溉。每年冬春之间,地下水聚积丰厚,水位升高,谓之“春潮”。秋季又因引水泡出洗盐,大量地下水下渗,地下潜流汇聚,地下水位升高,谓之“秋湖”。8月和2月份为枯水季节,俗称两个“低谷”。沿甘新公路两侧,白疙瘩、将台等地地下水深10〜25米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公路以北狼窝泉、刺窝泉滩,以及酒泉城北部和嘉峪关附近,潜水位变浅,在3〜5米之间。矿化度1〜3克/升。到东北部下黄泥堡、下河清等地,潜水埋深1〜2米,局部潜水溢出地面,形成沼泽,矿化度3〜5克/升,局部达30〜5()克/升,成为盐碱地。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洪水河
相关实物
丰乐河
相关实物
马营河
相关实物
北大河
相关实物
清水河
相关实物
临水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