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219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地理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1
页码: 91-131
摘要: 本编内容包括: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第二章 绿洲地貌和植被、第三章 物产资源、第四章 自然灾害与地震。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国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二编自然地理
  第一章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节疆域酒泉县境域,依据自然地形呈斜长靴形。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是盐碱滩和干旱的沙漠丘陵,四周合成斜长盆地。东至高台县双井子90里,以营盘墩分界(至双井子堡100里,至高台城270里),西至玉门县西双井子(木兰城)90里(至玉门县城300里)。南至祁连山雪峰脊岭120里。与青海省分界,北至明长城与金塔县为邻,近的30里,远的六七十里不等。西南至大红泉玉门界140里,至小红泉110里,至冰沟90里,至卯来泉70里。西北至嘉峪关黑山尖(榆树井)100里,至断山口金塔界70里。东北至土棋墩(酒泉、金塔、高台3县分界墩)100里,至双井界牌墩90里,又东至莲花寺安家商铺160里与高台分界。东南至马营岗200里,至马营河口夹山子180里。全境东西斜长280里(14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140里(70公里),总面积8751平方公里。东南至兰州733公里。
  第二节地势酒泉县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缓坡地带。以西南青头山向北延伸,构成了河西走廊西部的分水岭。即玉门新民堡以西诸河,皆向西北流,新民堡以东诸河皆向东北流。酒泉境内祁连山走向,是由西北向东南30度领斜,构成本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有嘉峪山、黑山,北有低矮的夹山,东北有合河口、鸳鸯池低洼地段,形成酒泉斜长盆地,使境内自然构成沿诸河流向绿洲带和南部诸山口的零散绿洲带,如如山口的东坪、西寨绿洲,观山口之观山绿洲和金佛寺绿洲,丰乐口的丰乐绿洲以及乾、黄、榆林坝、清水、屯升等绿洲。各绿洲之间为洪漫滩和砾石戈壁。县境东部为古代淤积的干旱沙漠和风馈残丘,北部和中部为山水河与泉水河各渠坝交织形成的连片绿洲,地面一般较平坦;西部为犬牙交错的大戈壁边缘。讨赖河自西南入境东北流,横贯县境北部,入于金塔境,是全县工农业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全县海拔高度1340〜2200米,中部一线为海拔1600余米的平原带。
  第三节山脉祁连山横亘县境南缘,东西绵亘千里,俗称南山,又称大雪山,为河西走廊与青海的天然分界山。四季冰雪封盖,是河西走廊沿线的主要水源。其主峰即在酒泉金佛寺与红山两乡的南60公里的洪水河与羊龙河两源之间,遥望悬陡插天,如斧劈刀削。山顶常年积雪,有无数冰川、冰斗,凝冻万载不消,诚有“山似英雄水美人”之气概。其主峰海拔5564米,山上有原始森林、野生猛兽。山谷石涧,多产玉石。
  祁连古时匈奴人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天山(在新疆的为北天山),由于山势挺拔雄伟,常年积雪,历代文人墨客,多所吟咏描绘,望之使人心胸宽广,有“壮怀激烈”之感。文殊山在酒泉城西南30里,俗称酒泉南山。其东端起于新.地坝以西,向西北绵延迤逦或断或续,长30公里。在县城西南70里(35公里)与石关峡相接,形成一系列丘陵冈峦。其主峰有二,均在北大河以东。东峰海拔2109米,西峰海拔2228米,两峰相距2.3公里。高出地面600多米,南北最大宽度为2公里。北大河从主峰西侧穿山而过,东北流经酒泉城下。
  文殊山宋元以前皆称嘉峪山,因山中有峪,峪中有丹崖石室、洞窟寺庙,风景秀丽,故称嘉峪,此山称嘉峪山。大元泰定三年(1327年),蒙古察合台太子喃答失一支派,寓居酒泉,见文殊菩萨殿创修已历800年之久,圮毁败落,因发善心重修文殊寺。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远近民众朝拜,敬香浴佛,日久天长,遂称嘉峪山为文殊山,地名叫文殊沟。因位于酒泉之南,故又称“肃州南山” O山上有千佛洞、万佛洞、文殊寺、王母宫等石室寺庙160多座400余间,其开凿始于前凉,兴于北魏,盛于隋唐,延续于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历代修补或增修不衰,是酒泉一处重要胜景和文化艺术宝库。
  嘉峪山宋元以前本指文殊山,后多以其山西部之冈峦丘指为嘉峪山。明初冯胜于此修筑关城,遂以山名为关名,叫“嘉峪关”。关西北15里,有石关峡,石峡天险,峡长20里,为古代通西域大道必经之处。汉初筑边塞至酒泉郡,于此峡置玉石障,就是最古的玉门关。《肃州新志》上说:“嘉峪山,一名玉石山(或称碧玉山),其西麓即嘉峪关,山下有9眼泉。”明代石关峡外有骗马营,峡内有黄草营。
  嘉峪黑山在县西70华里的石关峡以西,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其主峰海拔2720米,山内有四道谷形沟,沟内藏摩崖岩画150多处,约为春秋、战国至秦汉间羌戎、月氏、丁零等部族游牧、狩猎的记载。最晚有明代藏族所刻之鄂博及藏文等。其山为古代野生动物群集的场所,历代多于此狩猎,清代更于山下置捕猎的圈场,名叫“木兰城”。《汉书》称此山为洞庭山,《元和志》称“金山”,《重修肃州新志》又叫“鸿胪山”。在州西70里,四面悬绝,人不能上,遥望焰焰如铸铜色。其山多为玲岩构成,粗者可为砺石,为肃州贡品;细者可制碑椒“嘉峪石砚”,色紫黑,俗称黑山。
  夹山因其山介于酒泉、金塔两县之间。古代亦称金山。元代蒙古人称为浑垂山。成吉思汗取肃州,曾在此山避暑。此山西段称为断山口,依次向东为马路山口、长山子、火石山、两山、大干粮山、夹山等。夹山顶端为前震旦纪和白垩纪露头,产煤。大口子南有鸳鸯池,峡中有青山寺。
  崆峒山在酒泉县东南60里,旧属福禄县,也叫青山,山势雄伟,上有松柏但无古迹可寻。
  昆仑山即祁连山主峰,在洪水河与羊龙河两源之间,山极高峻,雪峰插天,挺拔峭立。山顶有无数冰川雪谷,夏日消融,滚滚成大河,绿洲出禾全靠此供水。
  观音山在金佛寺之南,距城80里。因山中旧有双詹寺而得名。山沟长40里,有东沟泉、西沟泉、南泉、黄鸭海诸泉水汇流成河,叫观音河。峡谷险峻,溪流曲折,杂树烟濛,野花烂漫,并有天泉飞瀑、横云断山之奇景。古时西沟台子有观音寺,俗称西沟寺,风景优美,喇嘛僧众甚多。寺内有大锅一口,石碑四块,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观山河谷,《重修肃州新志》称“佛谷长川”,药泉活水,酿酒甚佳,是肃州八景之一。红山在县城东南80里。因山上有红土层,山色泛红,故称。
  寒水石山在县东南75里,东连红山,因山中出产石膏,当地旧称石膏为“寒水石”,因此为名山。
  硫磺山在县东南75里,山中有硫磺沟,与寒水石山相近,出产硫磺,故得名。清康熙年间,于此山开采硫磺,供肃州兵工厂之用。后停采,将矿封闭。
  青平山在县南55里,西临洪水河,为南山藏民放牧之区。
  表2-1酒泉山脉一览表山脉名称坐落位置 长度(公里) 宽度(公里)」 王峰局度(米)祁连山系 九龙山 清水、屯升南,又名九九山 3() 20 4474 观音山 东南9()里,金佛寺之南 20 7 4450 红山 县东南8()里,红山乡南 25 12 3783 寒水石山 东南75里红山乡南 1() 7 32()() 硫磺山 东南75里寒水石之西 7 7 32()() 崆峒山 东南6()里红山、红水两河间 20 15 36()() 青平山 县南52里,今名青山顶 3() 4() 3991 祁连主峰 县南120里羊龙河南 40 4() 5564 班塞尔山 县西南冰沟东,大青山南 35 15 5356 文殊山 县西南3()里 27 3 2227/ 青头山 西南15()里,小红泉南 40 15 4470 松大坂山 西南卯来泉正南雪山距城百里 24 12 47()8 雪大坂山 在观音山东南丰乐河源 158 6 4992西山 嘉峪山 县西南3()里,即今文殊山 12 3 2250 黑山 县西80里,古名洞庭山 15 1() 2720续表山脉名称坐落位置 度里长公 度里宽公 主峰周度 (米)北山 夹山 县东北8()里,古名金山 20 5 1478 大干粮山 鸳鸯池西北天生泉北山 15 3 1467 大石峡山 怀茂乡南坝村北山 15 5 1463 长山 县北5()里,道湖东北 9 3 1406弟四节河流酒泉县境内共有8条河流,其中6条源出祁连山,古称西支河,诸河皆东北流,至鸳鸯池,与张掖河汇合,北入居延海。
  讨赖河发源于祁连山,即《汉书•地理志》称福禄县的呼蚕水。晋称福禄河,唐称金河,又叫“多乐水”。今称北大河。在酒泉县西南出山,沿文殊山西侧折向东北流,又15公里至酒泉城北,平流向东,叫“北大河”。约24公里至临水^门会水口,右纳临水河,左纳清水河,北流入鸳鸯池。在酒泉境内共150公里,再穿过夹山入金塔境,东北流70公里与张掖河会。全长350公里,冬春泉水,夏秋雪水,在酒泉八河中,以此河为最大,沿河两侧,在酒泉境内共有11条灌溉渠坝,总灌溉面积194069.2亩。
  洪水河因山中土色泛红,水呈红色,古时称为洪水河。主流有两源,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南北两侧,主峰以南有托来山东西横亘,两山南北夹峙,主源介于其间海拔4000米高的大山沟中,与张掖河源反向而流。黑河向东,洪水向西北,经20公里,先后纳6条支流。其中以东侧注入的羊龙河水量最大,西侧又纳土河湾河,行65公里后出山,山高峡深坡差大,水流湍急,形成悬崖陡岸,又向东北流15公里后,进入平原地带,至茅庵庙转而向东,水尾散入临水河源,全长105公里。该河共有7道渠坝,浇灌新地、东洞、西洞、西店、总寨、上坝、营尔等大片土地,总灌溉面积为157940.9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3%,是酒泉县第二大河。其下游接临水河25公里,至闇门入北大河,全长140公里。
  丰乐河发源于祁连山主峰东南麓之柳腰大坂(藏语)冰川群,上源30公里称玛苏河,东流25公里北转,纳雪大坂河,40公里处纳浪头沟河,约50公里出山,又31公里至下河清东北入于沙漠,全长81公里。出山后分为10个支渠,浇灌着观音坝、红寺坝、观东坝、观西坝、上河清坝、下河清坝、上截坝、下截坝、东头坝、西二坝(即丰乐、金佛寺、下河清3乡),总灌溉俑积74937.1亩。
  马营河古名“仙人河”,又称“千人坝”,是酒泉县最东南部的大河。全长95公里,发源于祁连山的羊头沟,位在海拔5076米高峰以北,共有5个源头,主源为金龙河、(东北流)纳木龙河、土龙河、寒龙河、暑龙河,至黑松林、夹山子,出山北流,穿九家窑东侧、马营西侧,入于沙漠。其下游分为二支,西支可达将台墩以东沙漠中,东支河达草沟井、绥弥古城及新墩子滩。该渠共有屯升坝、马营坝、沙山坝、清水坝、上寨坝、中寨坝、盐池坝、兴中坝、盐池旧坝、小坝,总灌溉面积31677.5亩。
  临水河先由洪水河之尾水,流至城东南5公里的茅庵滩北,折而东流,河分两岔,穿过水草湖,泉水渐生,皆东北流,构成临水河的上源,冲刷黄草四坝和城东四坝,穿越大小铧尖北,东流南一岔起始于牌楼、穿小铧尖,纳铧尖河,兰家沟、大铧尖、上三沟,纳店子闸河,为临水河正流,至中渠,北纳串水河,东北流,至临水、闇门,汇入北大河。全长25公里,有支渠11道,即大铧尖河沟、小铧尖沟、上三沟、中渠堡、下坝沟、红柳淘、南仰沟、西淘、南沟、北沟、东沟,总灌溉面积58935.08亩。
  清水河在北大河北侧,发源于城西北5公里的老鹳南水草湖中,初为涓涓细流,逐次向东纳各湖泉水,形成巨流。经达子沟、蒲草沟、谭家堡等,东流至夹边沟汇入北大河,全长30公里,共有13条支渠,即达子沟、蒲草沟、杨家沟、洪家沟、黑水沟、新沟、两山口、妥家沟、谭家堡、祁家沟、夏家沟、下关沟、夹边沟,灌溉面积47935.6亩。
  红山河源出祁连山主峰之北,羊龙河北侧。河分东沟河与西沟河两源,西沟河发源于岔岔头,东沟河源出谢节子山西麓,两源相距3公里,均向北流,山局峡深,水流湍急,河流短小,至山口仅15公里,北流出山后,分为三条大坝,浇灌野马庙、西寨下西湾、红山堡等田地。
  观山河山口在金磷寺西南,发源于祁连主峰东北、五道沟大坂之下,主引山间黄鸭海子泉水及南大泉、东沟泉、哆沟泉及夏日诸山雨水补济,主河道长20公里,河流出山后分为3条支流,观山口、观山堡、观东坝。
  表2-2酒泉县河流一览表河流长度(公里) 年平均流量平均总流量可灌亩数名称水源总长 (立方米/秒) (亿立方米) (万亩)长度讨赖河 祁连雪水 350 19() 20.80 6.65 13.50清水河 泉水 4() 40 3.50 0.96 0.53洪水河 雪水 140 10() 10.1() 3.15 17.64临水河 泉水、雪水 32 32 4.30 1.22 10.75红山河 雪水 61 61 0.75 0.24 2.45观山河 泉水、雪水 3() 3() 0.86 0.27 1.19丰乐河 雪水 65 65 4.22 1.33 10.55马营河 雪水 95 95 4.21 1.33 6.03表2-3各河流灌溉区域简表河流名称 浇灌区域 备注讨赖河 西峰、泉湖、果园、银达、三墩、文殊、嘉峪关、新城 古名呼蚕水,今称北大河清水河 果园、银达、三墩 古称黑水洪水河 东洞、西洞、总寨、上坝、铧尖 古称红水临水河 铧尖、三墩、临水、黄泥堡 红山河 红山、东洞、上坝 观山河 金佛寺西半境及红山部分村 山有观音寺,后称西沟寺丰乐河 丰乐、金佛寺、下河清 马营河 屯升、清水 明时称仙人河第五节湖泊放驿湖在城东南1里,周长6里。过去,水草茂盛,是酒泉驿运站牧马的湖,故又称站家湖。
  花城湖在城北80里,为南北狭长的水草大湖,长约8公里。南起新域子东北,北至道地,有泉水北流,名叫“大涧沟”,流出后墩山,入牛泥稍荒滩。明、清时,为肃州标军牧马的湖,当地人每年于此处收割牧草,肃州镇征收草,至今水草丰盛。
  道湖在新城堡正北5里,众泉北流,注于沙漠中,形成蜿蜒曲折的大水草湾子。有头分、二分、三分、四分海子,水草极美。此地无居民,东有沙岗墩,北有狼心湾,沙海芦苇密生,海子中间有孤岛,岛上有土墩,过去墩上有石碑,人称"李陵碑”,据说是汉代李陵练兵功德壁。明、清时为肃州道台放马的湖,故称道湖。《重修肃州新志》称其为“云梦泽”。民国时期,常有骆驼。
  捽尖湖分大、小乍华尖两处,在城东2Q里。众泉东北流,构成临水河源。清代肃州镇标营,常在此放牧军马。民国以来为牧地。
  钻洞湖在河北乡茂东沟地方,泉流众多,有茂上沟、茂东沟、茂西沟人拦坝蓄水,共开5口,浇灌此3沟水地1208.5亩。此外还有两11」口悝坝,也引钻洞湖蓄积黄水,内分3口,浇地2096亩。
  鸳鸯池在县城东北60里,为白水、黑水、红水三河汇纳而成,形成一处大湖,海拔1200米,并有从南山豚獾河(野猪沟)下来的水也注于此池。西列沙丘、北阻夹山、东屹高岗有长城烽燧,南望田野,构成一处天然蓄水池。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酒、金两县合力建成鸳鸯池水库。
  暖泉湖在县东15里堡周围,大湖一处,中有涌泉,冬夏常流,不涸不冻,人称暖泉。堡西有出地数1。亩,专靠此泉灌溉。
  九眼泉在县西27公里,嘉峪关东坡下。泉水清碧,四季不竭,有小草湖一处,诸泉北流,汇成地湾坝,浇灌嘉峪关北田土2204亩。
  第六节土壤酒泉,自两汉建置以来,即引祁连山雪水以溉田。境内众多河道,多发源于祁连山,出山分流下泄,形成广阔的洪水冲积面,除诸河道中下游土层较厚,可以种植外,其余沿山及边缘地带,则分布有大片戈壁和沙漠、荒旱的盐碱滩等。滩多雨少,石厚土薄。耕作土壤以灰漠钙土及灰栋漠钙土为主,属荒漠土类型,不宜耕作。
  岩质荒漠土主要是石质山地,不宜于植物生长。主要分布于南部沿山7乡和北部怀茂、银达、三墩、临水的北部边缘。
  石质荒漠土主要指砾石戈壁,分布于嘉峪关内外、怀茂以北,西峰、文殊以南及东洞、西洞、金佛寺诸乡之间。
  沙质荒漠土主要为沙源、沙丘、沙岭地带。上坝乡以东,金佛寺以北,下河清以南以及下古城以北,清水、屯升以北等地。
  盐碱荒漠土主要指干旱的盐碱滩、盐渍、沼泽、草甸等。分布于上坝营尔以北的狼窝泉、刺窝泉、芦芽滩和临水以东的黄泥堡滩,向东直连接莲花寺一带,怀茂的花城湖大涧沟等。
  灰漠钙土主要分布于北部泉水地带诸河流域,是酒泉县重要的农业耕作土壤和粮蔬油料产区。
  棕灰色漠钙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山7乡镇的广大洪积而上,以山洪灌溉田地,土质略呈棕红灰色,是酒泉县粮油作物及果品的重要产区。
  以上所述前4种土壤类型,一般都不适于耕稼,或仅可发展林地,培育草原。唯后两种土壤最适于种植作物,仅占全县总面积的27%o大都分布于诸河流的中、下游地带,形成片片绿洲。
  第七节气候酒泉县地处北温带,介于蒙新高原的夹角之间,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理纬度和海拔比较高。南有祁连山东西横亘,北有金山、黑山、夹山分布。南山高耸,诸峰终年积雪,阻隔着东南海洋温湿气候的交流。空气中水汽稀少,地上沙漠戈壁干旱缺水,终年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冬季寒冷,夏季干热,昼夜温差大,日照长,多风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表2-41946年度气温纪录表 平均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1 -5.4 +1.6 -11.3 +8.7 -18.32 —().3 6.7 -7.0 13.9 -12.73 +6.8 8.8 —5.1 19.4 +11.94 13.8 20.8 —6.4 29.6 -0.45 16.8 23.5 9.1 31.9 +3.66 21.2 28.6 13.3 35.4 7.77 23.5 3().9 16.0 38.2 11.68 22.9 30.9 15.5 37.3 9.59 16.4 24.8 8.1 28.8 1.01() 10.() 18.2 2.6 25.9 —6.311 —9.3 6.4 -6.1 14.6 -15.412 —8.3 -1.7 -13.4 4.3 -18.7酒泉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日照长、温差大、热量不稳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风大。
  日照长光资源比较丰富,全年日照时数3033.4小时,每天平均8.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8,太阳辐射年总量145.6千卡/cm2,农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达1674.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55.1%,平均每天9.1小时,就全国来讲,属北方日照地区,一般作物普遍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温差大冬季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潮的侵袭,气候逐渐转冷,夏季日照长,气温回升快,同时受周围荒漠气候的影响,使气温的冷热变化加剧,1月最冷,平均气温-5.4°C,7月最热,平均气温23.5°C ,年较差31.5°C,极端最高气温38.4°C ,极端最低气温-31.6°C,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3.9°C,作物生长季3〜9月,平均气温日较差13.9°C〜14.9°C之间,这不仅使粮食作物有机物质积累多、品质好,而且使瓜果甜菜等作物含糖量增高。≤热量不稳定年平均气温7.3°C,7月平均气温21.8°C,元月平均气温-9.7°C≤0°C的初日平均为3月14日o ≤N5°C的初日平均为4月8日,终日平均为10月12日,间隔天数为197天。≤10°C的初日平均为4月27日,终日平均为10月2日,间隔天数160天;积温为2954.4°C ≤15°C的初日平均为5月23日,终日平均9月11日,间隔天数为123天,积温2290.3°C,可以满足小麦、蚕豆、胡麻、糜谷、洋芋、瓜菜和中早熟玉米的热量要求。泉水片麦收后,可复种耐寒性蔬菜和绿肥;洪水片除复种绿肥外,有些地方还可复种冬麦、油菜等作物。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仅8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148.8毫米。降水量随着地势高低有明显差异,由北向南地势渐高,降水量也逐渐增大,沿山地区年降水量为149.7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雨量大部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7.4%,而冬季仅占5.8%,7月降水最多,为20毫米,12月最少,为1.3毫米。降水的年际变也很大,最多年份达156.7毫米,最少年份仅36毫米。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季节,雨量一般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无霜期短早霜初日平均为9月24日 ,最早9月18日 ,最晚10月16日,相差28天;晚霜终日平均为5月16日,最早4月14日,最晚5月22日,相差38天。无霜期平均13()天,最长155天,最短105,相差46天,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等作物的生育期。晚霜越晚,危害越大,会造成玉米、瓜菜、胡麻等作物幼苗受冻。沿山各乡地势高,无霜期更短,一般不种喜高温、生长期长的作物。风多全年平均风速2.4米/秒,8级以上大风年平均17.1夭,最多年份达40天,2、3、4月大风最多,月平均8.9天,最多达25天,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向随昼夜更替而有规律的变化,白天多东北风,夜间多西南风,清晨风速较小,风力2至4级,最大8级,六七月多干热风,影响农作物的发育成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值小麦养花灌浆和胡麻初花期,是夏田作物成熟的关键时刻,若遇干热风,则对农作物影响很大。第二章绿洲地貌和植被第一节绿洲地貌酒泉绿洲是由北大河中游冲积平原和酒泉南部的祁连山诸河流洪积扇裙倾斜平原组成的。绿洲之间犬牙交错穿插着大片荒滩,总面积106.8万亩,主要分布在冲积扇边缘和冲积平原的下部。
  酒泉南部洪积扇裙倾斜平原是由北大河、洪水河、丰乐河、马营河等河流所形成的若干洪积扇连缀而成,海拔1500〜2000米,地面坡度从洪积扇顶部到扇缘由87%。逐渐降为10%。左右,土层由西向东、由南而北逐渐增厚,范围也逐渐变宽。现代河谷在洪积扇上下切割显著,在山麓地段下切更深,马营河切深270米,洪水河为160米,北大河为100米,丰乐河为15米。东洞南滩,夹山子滩、马营河滩、单墩子滩分布在扇腰;黄粮墩滩系洪水河与丰乐河的扇间盆地;白疙瘩滩在丰乐河的扇缘地带,狼窝泉滩和刺窝泉滩则属洪水河的扇缘地,两滩中间,仅一条野猪沟相隔,北与北大河冲积平原最下部的黄泥堡滩相连。
  北大河中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微向东北倾斜。由于受北大河、临水河、清水河等河系改道的影响,河道两旁分布有0.3〜1米高的阶地。土层厚一般为5〜10米,下为沙土、卵石层,总厚度300〜700米,地下水丰富。随着地势由南向北的降低,地下水位相应变浅。因而这个地区大部处于泉水溢出地带,兼有河水和泉水灌溉之利,成为酒泉县大面积高产稳产田分布区。在这个洪积冲积扇的北部,分布有一些沙丘和波状沙地。边湾滩分布在扇缘的西北部,黄泥堡滩在扇缘的东北部,是北大河中游冲积平原的最下部,地面组成物质为含盐的红色黏土,加之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的盐土区。
  绿洲地下水源,南部祁连山的冰川、积雪和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源泉。它是由山区的降水和消融冰雪水汇于河谷中,以地下径流方式补给;河水引入渠系、田间后渗漏补给地下水。酒泉地下水是由南向北偏东方向流动。到北部山前地带,受北山阻截,水位抬高,溢渗地面,形成众多泉水和沼泽、湖泊,用于灌溉。每年冬春之间,地下水聚积丰厚,水位升高,谓之“春潮”。秋季又因引水泡出洗盐,大量地下水下渗,地下潜流汇聚,地下水位升高,谓之“秋湖”。8月和2月份为枯水季节,俗称两个“低谷”。沿甘新公路两侧,白疙瘩、将台等地地下水深1。〜25米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公路以北狼窝泉、刺窝泉滩,以及酒泉城北部和嘉峪关附近,潜水位变浅,在3〜5米之间。矿化度1〜3克/升。到东北部下黄泥堡、下河清等地,潜水埋深1〜2米,局部潜水溢出地面,形成沼泽,矿化度3〜5克/升,局部达30〜5()克/升,成为盐碱地。
  第二节荒滩和植被民国时期,酒泉县总面积8751平方公里,其中绿洲170万亩,占总面积16%,耕地面积51.85万亩,荒地106.8万亩。绿洲位居酒泉盆地之中,有河流11条,年径流量约10亿方,浇灌耕地54万余亩。
  全县宜农荒地29.7万亩,分布于洪积扇的3个地带。扇顶地带38.9万亩,包括夹山子、马营岗、东洞南滩3处。扇腰地带包括单墩滩、黄粮墩滩,共17.6万亩。扇缘地带包括狼窝泉、刺窝泉、白疙瘩、边湾滩、明沙窝、黄泥堡诸滩,面积约50.3万亩。在106.8万亩荒地中,有29.7万亩是宜农荒地,有5.2万亩是宜林荒地,有66.9万亩是宜牧荒地,5.0万亩暂不宜用。
  酒泉县为山地荒漠地带,其中,讨赖河以东属山地荒漠草原带,以西为山地荒漠带。由于气候干燥,水源不足,大部分地带沙石厚而土质薄,造成植被稀疏,种类贫乏。
  绿洲区的主要特点是有较丰富的农林用水,草木生长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农业区包括宜农荒地约170万亩,主要的林木有:酒泉桂白杨、青白杨、大白杨3种,柳树、沙枣、榆树、柽柳、花棒、黄蒿,草类的有马莲、芨芨草等。
  酒泉绿洲边缘地带共有大荒滩11大片,有屯升的夹山子滩、马营岗滩,清水北单墩子滩,东洞乡的南滩,下河清的白疙瘩滩,金佛寺北的黄粮墩滩,上坝乡的狼窝泉、刺窝泉滩,临水的黄泥堡滩,银达乡的明沙窝滩以及边湾滩等,总计荒地10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全境荒漠植被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荒漠草原类型。有珍珠、蒿叶猪毛菜、角果碱蓬、针茅、羊胡子草和蒿属植物。(2)盐生草甸类型。有芦草、冰草、芨芨草、白刺、盐爪爪等。(3)荒漠化盐生草甸类型,有白刺、芦草、骆驼刺、盐爪爪、盐穗木、花花秧等。(4)沙质荒漠类型。有白刺、红沙、白沙蒿、灰蓬、沙蓬、沙生针茅、沙拐枣、梭梭等。
  由于气候干燥、四季冷热差别大,大部分荒滩的土壤和地下水都含有盐分,落叶旱生和盐生植物成为本境荒漠植物的主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是抗风能力强、植株矮小、根系庞大,根毛渗透力强,便于吸收水分;其次是抗风固沙的作用,对绿化荒漠有积极的意义;其三是耐盐碱,抗盐性强,虽是盐碱不毛之地,但也有植物生长。
  夹山子滩位于县东南部祁连山北麓,系山北缓坡地,东为马营河,西邻黄草坝,北与屯升耕地相连,面积约6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880〜2228米,坡度1/40〜1/60, 土层厚1〜1.5米,下为沙砾石,土质为轻壤或沙壤,属灰棕荒漠土。海拔2000米以上属荒漠灰钙土,土壤含盐少,肥力较高,植被较茂盛,属荒漠草原类型。植物种类随海拔高度而有差异。海拔1900米以下生长碱蓬、臭蒿、骆驼蓬为主,伴生有灰绿藜、黄花补血草等,覆盖度30%;海拔1900米以上层为珍珠、黄蒿,下层为羊胡子等,覆盖度40%。地面多有1〜2米深、宽20〜30米的冲沟,土层较好,宜种小麦、糜谷、油菜、洋芋等。
  马营岗滩位于县境东南部,西界马营河,北至兰新公路,面积8.1万亩,距县城94公里,属南山山麓坡地。海拔1750〜1990米,坡度大、冲沟多,地形破碎。土层南部1.5〜2米,北部仅50〜80厘米,土壤以黄土轻壤、沙壤为主,含盐很轻,肥力较高。植物有珍珠、针茅等,覆盖率10%,沟槽有冰草、蒿属、紫菀等,北部覆盖率60%〜70%,伴生猪毛菜、羊胡子、沙葱等,适于放牧。
  单墩子滩位于清水镇北,包括清水西北滩。东邻三合林场,西至甘新公路,俑积12万亩,地形平坦,为马营河与丰乐河冲积扇的重叠部分。中下部海拔1500〜1580米,坡度1%,东部有20〜30米的大冲沟,地面覆盖小砾石和黄白色的石英砂,浮沙以下是3〜5米的灰褐色土层,含盐碱少,土壤肥力低,属灰棕荒漠土。将台墩附近有白刺固定的沙丘和沙岭。西湾蓬花寺两侧,全为沉积小砾石和水沙。荒地植物南部以灰蓬、苦豆子为主,覆盖绿30%〜40%,灰蓬分布广,颇具连片优势,荒地北部则为黄蒿、白砂蒿群落,株高莲大,能覆盖地面2平方米。平均覆盖度50%〜60%,北部将台、滚子沙丘生长着白刺、沙拐枣、沙蓬、沙蒿等。荒滩地下水丰富,单井每小时出水50立方左右。东部地形平坦,约3.5万亩可以开垦耕种。铁路东西两侧约8.5万亩可以植树放牧。
  白疙瘩滩包括下河清东滩和北滩,东至铁路支线和红柳沙包,西接下河清农场,面积8.3万亩,地势平、冲沟少,海拔1430〜1520米,坡度1/100〜1/500, 土层1〜3米,地表盖一层小砾石和白色粗沙。含盐小于1%, 土壤为灰棕荒漠土。植物为单一的灰蓬,覆盖度30%〜50%。地下水埋深2。〜30米,水质好。北滩为典型盐土,含盐量39.1%。滩地遍布芨芨草,生长旺盛,局部有少量白刺和鸡爪芦草。由于干旱盐碱增大,植物受害,草原在退化严重。
  黄粮墩滩位于金佛寺西北与上坝之间,东以长沙岭为界,西接棉花滩耕地,面积5.6万亩,是红山河与观山河洪积扇缘的连接部分,海拔1520〜1580米,地势较平坦,坡度1/50〜1/70,东部土壤为轻壤和沙壤,厚1〜2米,地表为黑色砾石粗沙,土壤含盐碱少,但肥力较低,植物以灰莲为主,低洼处,苦豆子成片状分布,这类荒地约3.9万亩。西部是红山河冲沟地带,土层为粗沙,地表砾石增多增大,植物有骆驼蓬、白刺。河床地带有白花苦豆、沙葱等。铁路以南土层很薄,多卵石,夹有粗沙,地下水深20〜80米之间,北部可开垦。
  刺窝泉滩位上坝营尔北境之野猪沟东岸,东与莲花寺相接,面积约4.5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390〜1450米之间,坡度1/100〜1/150,南部为宽约2里的带状平地,接连农田,生长着茂盛的芦草,土壤属草甸盐土,地面有3〜5厘米的盐结,土层含盐量1/100, 土厚3〜5米,地下水深3〜5米。南部植被属盐生草甸类型,以芦草为主。地下水1.5〜2米,滩东北有沟槽,地面强烈聚盐,形成起伏状,荒滩南部植被茂密,现因开垦无水,只可做牧地。
  狼窝泉滩位于上坝之北部野猪沟西岸,东至野猪沟及漫水滩,西邻总寨、铧尖,面积约7.5万亩,这里地形平坦,海拔1380〜1440米,坡度为1/1000,荒地西部为草甸盐土,地表有1〜2厘米的盐碱皮,或几厘米厚的土盐混合层。滩地东部为结皮疏松典型盐土,土层含盐量平均10%〜15%。近沟旁荒地盐分较少,植被生长好。下狼窝泉滩,鸡爪芦草、冰草生长茂盛,覆盖度40%〜60%,荒滩中部以鸡爪芦草、盐爪爪为主,覆盖50%左右。另有片状的白刺和花花秧。地势较高处,盐分大,则以白刺和柽柳为主。如解决水源,可以开垦。
  黄泥堡滩位于临水乡东南境,东邻明花直属保牧地,西接临水,面积21.4万亩,全滩地势南高北低,为酒泉盆地的最低处,地形平坦兼有浅沟岔分布。海拔1340〜1380米,坡降1/1000〜1/2000,土壤均为结皮典型盐土和疏松典型盐土。前者土层含盐量超过5%,后者土层平均含盐量10%以上,荒滩西北稍低的地段有小片盐化草甸土和草甸盐土。黄泥堡北部低洼地,有许多硝池,土壤属矿质盐土,含盐量超过50%〜60%,荒地西部土层中夹有一层胶泥,透水性差。荒滩植被属盐生荒漠草甸类型,西部生长盐爪爪、芦草等,覆盖率10%〜20%。荒滩东北部盐碱增高,白刺、盐爪爪增多,芦草退化死亡。荒滩南部以白刺、盐爪爪、鸡爪芦草群落为主,覆盖率10%〜20%。东南有大片芨芨草滩生长茂盛,是裕固族人的牧场。黄泥堡滩地下水,受北山岩石阻截,水位抬高,流动缓慢,近似停滞,水分耗于蒸发,使土壤盐分增加,形成沼泽和盐湖,地下水埋深1〜3米,矿化度10〜30克/升,深层地下水埋深在10米左右。
  明沙窝滩位于长城以北,东到夹边沟滩,西南接绿洲耕地,面积2万亩。南部沟梁起伏,北部较低平。靠近夹山沙丘,地势略高,表面有10〜20厘米的浮沙,海拔1387〜1394米,荒滩植被属盐生草甸类型,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生长海韭菜,稍高的地方以芦草、冰草为主,伴生有盐爪爪、芨芨草、苦豆子等。在最高处,盐分集中地表,植被稀疏,只有零星的盐爪爪、白刺,植被覆盖率大多在20%〜70%之间,土壤为盐化草甸土和草甸盐土。土壤含盐量南部高、北部低,质地以沙土、细沙为主。地下水位1〜1.5米,矿化度1〜3克/升。
  边湾滩西接新城堡耕地,南、东为怀茂耕地,北至锅盖梁水草湖,长城从滩中间穿越,面积6.6万亩。地势平坦,海拔1422〜1460米,荒滩西北部是一片低洼沼泽。土壤在南部和西部为盐化草甸土,土层平均含盐0.4%〜1.5%, 土层越深含盐越少,靠西部钻洞湖一带为镁质盐化草甸土,在75厘米以上的土层中,多出现灰白色的镁质碱化层,一般厚度28〜55厘米。含盐量1%〜2%,由于镁的含量较大,不能种植农作物,此种土壤,全滩均有零星分布,土壤质地以轻壤为主。东部和北部为草甸盐土,含盐较重(3%),也出现镁质碱化层,低洼处分布草甸沼泽土。荒滩中普遍生长冰草、鸡爪芦草,覆盖度30%左右,芨芨草成片状分布。西北部沼泽带生长苔草、芦草等。荒滩地下水浅,一般1〜3米,含水层厚度20〜40米,矿化度小于0.4克/升。这个滩由于镁化物妨碍作物生长,只宜作牧地。
  东洞南滩位于洪水河东洪积扇上部,东起瓷窑口、洪积扇边,西至洪水河,面积24.8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668〜2021米,为南山山前坡地。靠近山根处,有小片平地,由于洪水散流侵蚀,小冲沟放射状分布,相距50〜60米,宽约2。〜20米,一般深度50〜100厘米,冲沟中砾石裸露。荒滩土层厚薄不一。山根平坦地段,土厚50〜80厘米,土层只有20〜30厘米,或砾石夹土,以石为多,荒滩土壤为灰棕荒漠土,土质为细沙土、沙壤和砾石。土层以下全是大石块。植被属荒漠草原,以珍珠和蒿叶猪毛菜为主,伴生有羊胡子草和碱蓬、红砂、黄蒿等。山根有少量针茅出现,在冲沟旁有小白蒿、芨芨草、冰草、白花苦豆子等,覆盖度20%〜30%,地下根深,不便于开采。土层薄、坡度陡,不宜农用,近山处植被较好,可以放牧第三章物产资源第一节生物资源一、 粮食作物根据酒泉的土壤、气候和灌溉条件,最先种植的作物便是耐寒抗旱性强的高粱(蜀黍)、糜子(古称稷、黍)、谷子、青棵、小麦等。后又引进胡麻、豌豆、苜蓿等。民国时期,酒泉主要农作物是糜谷、高粱、小麦、青棵、胡麻、玉米、大豆、小豆和少量的黄豆、绿豆、扁豆、桃豆等。胡麻是酒泉主要的食汕作物,每年家家都种植。此外,红花、向日葵、油菜、麻子等,也有种植。
  二、 瓜菜作物种瓜种菜是民国时期酒泉重要农作。蔬菜品种主要有白菜、萝卜、蔓菁、苴莲、芥菜、黄瓜、番瓜、南瓜、菜葫芦、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葱(红葱、白葱、野生沙葱)、蒜、韭菜、刀豆、豇豆、菜豆、芹菜、芫荽、胡萝卜、茴香、甜菜、菠菜、莴笋、洋姜等。瓜类主要有西瓜、打瓜(籽瓜)、甜瓜、梨瓜等。
  三、 林果资源造林树种主要有杨树、柳树、胡杨、油松、障子松、云杉、侧柏、桧、榆树、械树、白蜡、桎柳、中国槐、紫穗槐、洋槐等以及苦木科的臭椿等。果树主要有苹果、沙果、山楂、梨、桃、杏、李、秋子、葡萄、大枣、核桃、沙枣等。四、 草本植物本县分布的野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11个大荒滩中,富于抗旱、抗寒和耐盐碱等性能。分布零散、稀疏,密度小,群落聚集范围不大,主要有蓬科、蓬蒿、茵陈、碱蒿、扫帚秧、灰蒿子、苜蓿、草木栖、芨芨草、冰草、芦草、针茅、柳子、辣辣芥、大蓟、小蓟、蒺藜、白刺等,其他还有沙拐枣、骆驼刺、骆驼蹄板、驴卵泡、鸡爪爪、旱柏子、猪毛菜、梭梭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蒲草、棱草、水三棱、包茎眼子菜、苔草等。
  五、 观赏植物酒泉原有的花卉品种,民国时期所见重要品种有牡丹、芍药、兰、大丽花、夹竹桃、石竹(翦春罗)、暑气花(也叫馒头花)、木槿、探春、罂粟、虞美人、玫瑰、刺玫,过去蜡梅有红、黄2色,凤仙、乌药、百合、金盏花、红娘子、天茄子、沙枣花等。
  六、 中草药材据《中西交通史》记载,肃州南山盛产药材,其中以甘草、红花、羌活、大黄誉满河西,锁阳、茵陈久负盛名。
  甘草多生北部荒地和路边,属豆科,为多年生草本,以根、茎入药,性平、味甘,能缓中补虚、清热解毒、调和百药,为诸药之王。
  红花菊科,一年直立草本,各乡村均有种植,以花入药,性温,味苦辛,活血、祛淤、调经,籽可制油,能消肿止疼。
  羌活伞形科,多年生草本,产于祁连山内,根、茎入药,性温、味辛苦、能祛风、散寒、除湿。
  大黄多年生草本。产祁连山中及沿山各乡,块茎入药,性寒味苦,能攻积导滞、泻火解毒、行淤通经。
  锁阳属原始无花叶植物,肉质寄生草本,分布于沙漠、荒土地带,常倚白刺而生,肉质全茎入药,紫红色,味涩,能补肾壮阳,治阳痿早泄、小儿尿床、血枯便秘。
  枸杞多年生小灌木,城乡均有栽培或野生。以果实入药,性平、味甘,能补肾益气,养胆明目。
  茴香香草名,有大茴香、小茴香、八角茴香之分,均一物而品种稍异,果实作香料,以小茴香入药,是一年生宿根草本,农村普遍种植,性温、味辛,能温肝肾、暖胃气、散寒结、利小便。
  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间荒坡、路边,嫩茎叶入药,性微寒、味苦,能消炎、清热利湿利胆、属循环系体。
  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各处均有生长,以叶入药,能和宫血、暖子宫、祛寒湿,并用于艾灸。
  紫苏唇形科,一年生草本,各乡村均产。茎叶入药,果实称苏子。性温、味辛,能发表散寒、理气宽中。
  荆芥唇形科,一年生草本,以有香气如苏,入药。初生可做菜食,各地有野生或栽植。茎、叶、穗均可入药,性微温、味辛,能发汗解表。
  苍耳一年生粗壮草本。各村均有,茎及果实入药,性温、味甘苦,能祛风除湿、发汗、止痛、止痒、抑菌消炎。
  木贼俗名节节草,多年生直立草本,生于山坡湿地及田间,以茎入药,性平、味甘苦,能散风、清热、明目、发汗、利尿、消肿。
  蒺藜蒺藜科,1年生草本。各地均产,以干燥果实入药,性温、味苦,能舒胆、祛风、明目。
  : 蓖麻大戟科,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各村均有种植。根、茎、叶均可入药。味苦,能通络、消肿拔毒。种子榨油用于滑肠或印油。
  菟兹子俗名黄缠,旋花科,1年生缠绕寄生草本。寄生于胡麻地里,茎入药、性平、味辛甘,能补益肝肾。
  蒲公英俗名黄花子,多年生草本,生于田间、地坡。全草入药,性寒、味甘苦,能清热解毒,荒年可作野菜。
  车前俗名猪尾巴草,又叫猪耳朵叶。车前科,多年生草本。生于水渠、沟坡湿地。以种子或全草入药。性寒、味甘,能利水通淋,清热明目、止泻祛痰,保护炎症面。
  芦根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池沼、河滩,以根状茎入药,性寒味甘,能清胃火,除肺热、利水。
  扁蓄又名扁竹,蓼科,1年生平卧草本,各地均产,以全草入药,性平味苦,入胃、膀胱经,能利小便、清温热、消肿。
  白赤芍毛莨科,多年生草本。即芍药花,有赤、白2色,各地有栽培,块根入药,性微寒、味苦酸,能调和肝脾、和宫血。
  薄荷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各村普遍有。以茎叶入药,性凉味辛,能解表、散热、舒神、发汗、清凉镇痛、健胃、防腐。
  牛蒡子菊科,两年生大型草本。农村野生或栽培。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辛,能散风热、宣肺气、消炎活血、息肿毒。
  麻黄多年生草本,祁连山、文殊山诸山沟成大片群落,茎分枝甚多,以茎入药,属呼吸系机能药。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平喘利水,减少病理渗出物,缓痉镇喘,通畅呼吸。治风寒感冒,关节冷疼,可一时性鼓舞全身活力。禁忌过量。
  绿豆豆科,1年生草本。农村户户栽培,果实可食,入药,性寒,味廿,入心、胃经,能解热消暑,止渴利尿。绿豆也可消炎止疼,煮粥凉饮,可治赤痢。
  菊花菊科,1年生或多年生,家家户户有种,花头入药,性微寒,味甘微苦,入肺、肝经,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机能药,用于消炎、退热解毒,舒神降压,解除眼目红肿。
  远志俗名小草,高七八寸,茎细,叶椭圆形,互生,产于祁连山中,夏开紫色花,以根入药。性温,味辛、苦,入心、肺、肾三经,能交通心肾而安神,散淤化痰消痛,疗善后,治咳逆。
  葫芦巴俗称香豆子,豆科,1年生草本,农户种植,嫩茎叶可做香料。药用果实,性大温,味苫,入肾经,能壮元阳、祛寒湿、强壮健胃、治月经不调、慢睾炎、寒疝、脚气等。
  除此之外,酒泉还有大小蓟、牵牛子(泻水利尿、退热止血、消炎镇痛)、苦参(抗菌、消炎止疼)、败酱草(消炎活血排脓)、紫花地丁(消炎解毒)、益母草(活血消炎)、桃仁(活血通经)、杏仁(镇咳排痰、催眠)、莱藤子(健胃排痰平喘)等多种中草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城乡人民都有采集药材的习俗。冬季三九三,流传着挖锁阳古俗。
  七、 家畜家禽大家畜有牛、马、驴、骡、骆驼5种;小家畜有羊、猪、兔、狗、猫5种;家禽有鸡、鸭、鹅、鸽、鹤鹑5种;牛的主要品种是蒙古种,即河西黄牛、河西耗牛、黑白花牛(俗称喜鹊花牛)。民国时期,政府很少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很少引进外地畜种。猪、狗、鸡、兔、鹅、鸭都是本地土种,互相繁殖。民国晚期,略右些新品种传入。酒泉颇多野鸽,多宿于古庙及人家屋檐下,也有人饲养家鸽八、 野生动物野兽平原主要有青羊、黄羊、狐狸、獾猪、豺狼、野兔、旱獭、回鼠、蝙蝠等;祁连山则有虎、豹、黑熊、鹿、蛇、獐、猿、麝、狍、野马、野驴、野骆驼、野牛、野猪、大头羊等。嘉峪关黑山,古代是各类野生动物最多的地方,黄羊、驼马、牛、鹿等成群出没。由于无休止的捕猎,还将关外的西双井子改筑为“木兰城”,满语意为“围场”,清代官员专门于此捕猎黄羊、野鹿、野牛、野骆驼。民国晚期,公路通车,打猎者日众,野牲多远逃,无复昔日之盛。
  野禽主要有乌鸦、老鹰、寒鸦、喜鹊、鹞子、鹄鹳、麻雀、野鸽、沙鸡、沙燕、野雉、松鸡、锦鸡、猫头鹰、啄木鸟、野鸭、班鸽、黄莺、钓鱼郎、角雀,小青鸟在雨后出现。
  水产资源以鱼为主,有土产鲤鱼、鲫鱼、面鱼、狗鱼、无鳞鱼等。
  其他水生动物有青蛙、癞蛤蟆、蚂蟥、水蛭、水骚等。
  旱地鼠类与昆虫灰老鼠、黄老鼠、沙老鼠、土拨鼠、蜥蜴、蜂、蛾、蝶、蜻蜓、土蝎、双尾蜴、螟蚣、蜘蛛、蛤蚧、蚯蚓、蝎虎、苍蝇、蚊螺、牛虻、螳螂、蚂蚱、蝴蜒、蚂蚁、蟋蟀等。
  第二节矿产资源民国时的酒泉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炭、石油、金矿、硫磺、玉石等。
  原煤产南山卯来泉山内,在肃州西南冰沟、大黄沟、西沟、石炭沟均有蕴藏。起初,酒泉人只知用石炭。清雍正初,总兵官沈力学始教民掘取,于是日用渐广,开采者日众。
  石炭产酒泉西南山中,石炭沟,赤金、玉门也有出产,但多烟而带有臭味,多用于冶铁。
  石油古名石漆,出嘉峪关西南石油沟,即今玉门油矿。民国后期,抗战军兴,已为国人重视,大力开采,支援了抗日战争。民国后期曾有专家调查,金佛寺南山也有石油沟、石油崖等地名。
  金矿主产祁连山深处诸河沟中,有麸金。《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肃州贡麸金。”明、清两代,每年秋冬季节,均有私人雇工开矿,土法淘金,颇有收益。光绪初,左宗棠平定肃州,曾提倡开矿采金以恢复地方经济。民国以来,采金者更盛于前,尤以洪水坝河源为最丰富,每年开采者近万人。酒泉往来者3()00余人,年产黄金3000余两,流通于酒泉市的不足千两。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金场为哈萨克族人扰掠,金夫多望而却步,曾一度停采。然淘金者生活极度艰苦,多受苛刻剥削。
  硫磺矿在酒泉正南70里硫磺山内。由东洞乡小庙南行,可进入大硫磺沟口。明代即有采掘者,地下掘出如砖块,以油炼汁为硫磺。为制火药之原料。俗有“硫磺、芒硝、柳条灰(炭),加上斑髦震地雷”之说。清雍正初,大军西征,鄂相国巡边,奏准开采30余万斤,在酒泉建库贮存,以备军用。
  石膏又名寒水石,出酒泉南山,山口在瓷窑口之东,有山名寒水石山,与青棵地近。东洞人常开采出售。
  白盐以高台盐池产的为佳,东自镇夷、西至嘉峪关,皆赖此盐供给。酒泉鸳鸯池亦出产土盐,但蕴量不很丰富。
  玉石又名喝巴石,出酒泉南山洪水坝河内,乃石之近似于玉石,有菜色、白色、深碧、浅绿、鹅黄、墨绿等色,俱可琢磨成器,以夜光杯最负盛名。
  流石产地有二,一出卯来泉山口内,质细而软,善镌刻。一出嘉峪关西北黑山峡内,质地稍粗而坚硬,采之可作砚、碑、碣、印章等。明代彭泽墓即出土有“嘉峪石砚”。
  砺石亦出嘉峪关黑山,磨刀甚利,唐《元和郡县志》载:肃州贡砺石。
  碱灰本非矿物,是以蓬科烧灰,积多成碱,以水熬汁如铜绿色,乡人用以作灰面,性能极佳。酒泉清水镇北滩,蓬科草连片成洼,冬日干黄,乡人采蓬烧成碱,收入颇佳。
  石青即兰铜矿,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是炼铜的原料,质地纯正者可制中国画颜料。《重修肃州新志》载,在酒泉南山及城东南百里的千人坝滩有出产。
  石英一般称水晶石,清亮无色透明者佳,有乳白、淡红、淡紫、烟黄、黑等色,分别称为乳石英、蔷薇石英、紫水晶、烟晶或茶晶、墨晶等名称,石英的完整品体,产于岩石晶洞中。颗粒则是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晶石可作光学仪器和压电材料及制造玻璃、搪瓷的原料,酒泉沿山地带偶有发现,关外惠回堡北山有产,但质地较差。
  滑石单科晶体,有光泽,广泛应用于造纸及橡胶工业,是中药的一种,可以清热利湿,酒泉南山中有产。
  赭石是纯净铁矿,红棕色,可作矿物染料及图画颜料,味苦、性微寒,入药,可平肝镇逆、下气止呕,酒泉南山及屯升乡以东均有出产。
  明矶又叫白矶,无色透明晶体,用作媒染剂和净水剂,作国画者常用以矶纸,入药治癫痫、咽喉肿疼等。
  皮硝是软化兽皮的主要原料。通常是将兽皮浸湿,以土硝和小米粉和为稀糊,涂在兽皮光面上合住,放在大桶中用水浸泡,大热天泡七八天,秋凉时泡半月,捞出,绷在架上,用钥子刮去油絮晾干即可。皮硝又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产于酒泉临水乡东碱滩及下河清等地。
  红土可作建筑涂料,也是提炼铅的原料,产于红山及洪水河坝等地。白砂质地洁白,有光泽,黏性强,承压大,为优质建材,清水白砂河及下河清出产。
  第三节土特产品古代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南羌北胡,在太平之时,亦常与汉民互市,民气亦吸收羌胡风俗,农事之外,并习手工编织,玉石琢磨,皮革、毡毯、土产加工等手工生产活动,产品亦多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古籍所载:西北地出美玉,有球琳琅开、织皮,昆仑、祁连是其地也。自汉、唐、明、清以来,边地之民,延习古风,以金、玉、皮革、毡毯、毛褐、草编、酿造之艺传世不绝。夜光杯、肃州毡窝窝(毡鞋)久负盛名,手工毛褐,栽毛绒毯、毛毡、靛张布、皮袄、土纸、水烟、芨芨草编织等亦畅销各地。
  开琳古时,肃州西山称碧玉山,出玕琳,是一种青碧色的美玉,多呈球状,色泽鲜亮,质地细密,玉工采来制作几案装饰、首饰、各种佩件、玉雕鸟兽花卉等工艺精品。
  琅环近似玉的美石,古时,已见于祁连山地。《夏书•禹贡》说:“雍州之域,贡帷球琳琅开。”《尔雅》上说:“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球琳琅开。”《山海经》说:西北有“昆仑墟,其下有弱水环之……”祁连山主峰两侧,为弱水二源所包围,两源同出祁连之阳,一向东流,转折向北穿山而过,谓之张掖弱水,另一源向西流,至酒泉西南,转折北流,穿山向东北谓之讨赖河。二河至鼎新汇而为一,谓之天仓河,下游是额济纳河。构成弱水环包祁连之象,祁连主峰海拔5564米,古称昆仑山。占代所产球琳琅玗,农民以此为贡品,足证为河西之地,“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惟中下”,是其地有种田者之明证。琅玕是近似玉的美石,有蜡黄、青白、碧兰、墨绿、淡红、褐等色彩,柔软细密,适于琢磨雕刻器皿、装饰品和各种工艺品。
  夜光杯是酒泉出产的名贵酒器。唐宋元明清以来,肃州夜光杯就是传统的工艺制品。取材于祁连山中的喝巴石,古称琅开,精工琢磨而成。琢磨系用金刚砂,原产惠回堡北山,俗又称“回回砂” O雕琢精细,造型古朴,由于手工操作,工具简陋,仅能作平底形杯,色彩斑斓、光滑莹润,明清之世列为肃州贡品,是朝廷奖赏文武功臣的奖品之一。故唐代诗人王翰曾作《凉州曲》赞美。明代奸相严嵩也有赞誉作诗。诗以杯名,杯以诗传,实为宴客或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毛皮河西农牧民皆蓄养牲畜,皮毛山货是商业交换的大宗。各族中也有以射猎为副业的,除以家畜、家禽皮毛之外,也还有野禽、野兽的皮毛经营者。如牛、马、羊、驴、骡、狐狸、狼、狗、鹿、旱獭等皮,以及羊毛、驼毛等。生皮经过加工,用硝熟化之后,专供制作皮袄、皮衣、皮裤、皮靴、皮帽、手套等过冬衣着,毛可捻线、织褐、编毛衣等手工制品,是市场交易不可或缺的商品。
  毛褐是农牧民自由手工业产品之一。主要以手工纺车或以古老的毛纺轮捻成毛线,用传统的织褐方法织成“褐子”,质地厚实结牢,保暖性能强,耐磨耐用。有原色、有染色,做衣服、被褥、帐篷、「1袋等用。
  肃州烧酒酿造甚早,从汉墓中发现的陶尊、陶勺,屡见不鲜,晋墓壁画中还出现了温酒器,足证汉晋之世,这里早已有酿酒业。肃州烧酒,名噪数代,以小麦配制的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以高粱、玉米、大米为主要原料,汲名泉之水,用名师之艺,施以独特工艺,精工蒸馏而成。酒液清澈透明,气味芬芳浓郁,绵甜醇厚,别具一格。城内有酒坊多家,南烧酒巷、北烧酒巷成了官民酿酒的要地。总寨、清水、金佛寺等也都有名酒问世。明清之时,除畅销本省及青海、新疆各地,还曾列入贡品,运往京师。为宴宾馈友的佳品。
  栽毛绒毯酒泉栽毛绒毯,由来已久。秦汉之际,月氏人散居酒泉,其人善织绒毯,名叫氍毹。古乐府诗《陇西行》有“请客北堂上,客坐毡氍毹”的名句。此等织品最早出于克什米尔国,其国手工业很发达,以产毛织品著名,西汉时已传入长安,唐时回鹘人得其法。明代哈密维吾尔族徙居酒泉,织毯业逐渐为其人继承生产。印度人谓之“毾㲪”,藏族人称为“氆氇,皆指毛毯。织毯原料以优质羊毛或驼毛为主。采用传统手「技艺,纺线,染成各种彩线,悬挂织之,图案新颖,美观大方,颇具民族风格,经久耐磨,誉为珍品,深受中外顾客的欢迎。
  肃州水苓苓草的种作地区,主要在城郊讨赖河地带及两山门、茂疙瘩等地。其地土质肥沃,水源丰足,所产苓叶色泽金黄,叶质肥厚,气味芳香。水苓的配料、炮制都很讲究,搭配有严谨的比率,除苓叶外,还加油料、香草、薄荷、当归、川芎、冰片、麝香等药材,制成方块水苓,行销本地区各县及省内各地。清末就有儿家作坊,延至民国,尚有王家苓坊的“王”字苓,陆家苓坊的“陆”字苓行销河西。
  肃州“窝窝” 俗称“毛窝窝”,是一种毡鞋的俗称。为明清时代本地的特产,以牛毛掺水及少量麻渣搓洗而成,造型厚拙而御寒力强,经久耐穿,老少皆宜,颇具地方特色。
  肃州毛毡酒泉历来民族杂居,农牧兼营,家家饲养牛、羊,尤以羊毛为最多,各户请来毡匠将毛铺在竹帘上卷滚,用土法擀碾,时时加水擀制成毡,规格一般为四六毡。绵羊毛擀制的叫“白绵毡”,山羊毛或牛毛擀制的叫“黑沙毡”,也有作驴马鞍垫之类。少数民族则用红、黑布料剪成各种图案花形,塑辅在毡上,谓之“花毡”。柔软耐用,富有弹性。铺床铺炕,隔潮保温,为西北各族民众普遍喜爱的居室生活必需品。
  靛张布自明代以来,酒泉的农业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清代前期,农业生产也得到朝廷的重视,农业因而稳步发展,家家男耕女织。为了染布的需要,农民种靛者甚多(靛是一种可做青兰色染料的植物),因此染布作坊在肃州崛起,城内及农村堡寨都有人经营染坊,主要以手工织的白棉布,印染出靛兰色布,名曰“靛张布”,也有用白石灰浆在白布上印点上石灰花点,晾干后再入染缸上色,印成兰底白花布,名月“花老布”,供做被褥或青年妇女穿着。抗日战争时期,“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这种土产的靛张布,曾一度盛极一时。后因国产机织布畅销,靛张布始渐淘汰。
  皮革酒泉土法制革,由来已久。其法是先将兽皮浸泡数日后,捞出,以硝与黄米粉拌为稀糊,涂于皮上,合住,复浸泡数日后取出绷在木框上,用圆刀刮剥脂肪肉絮,使之匀称透亮,柔软为度,可做皮袄、皮裤、手套、皮帽等。古时,冬日奇寒,俗有“莫面皮裘人人有”的谚语。赶大车的、骑骆驼的,远行出游者不可不备。民国后期,建起皮革厂,改用科学方法,机器生产,出品样式精巧,色彩美观,深受人们喜爱。
  肃州麻纸远在明、清时代,肃州就有纸坊,以破布、马莲、芨芨草、废纸块、麻等为原料,经过粉碎、淘、漂等手段做成纸浆,造出的纸呈黄色,细纸可供书写、印刷,粗纸可做包装和日杂应用。民国时期,经营时间较长的有白家纸坊和焦家纸坊。
  芨芨草编织品芨芨草是大西北广泛生长的抗旱耐寒植物,唐人岑参有诗曰:“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白草就是芨芨草,草叶为牲畜的主要饲草,苔秆高1米至2米,是编织器物的主要原料,可制各种席、笆、筐、笼、扫帚、绳索等农用器物。而芨芨草席和笆,是用途相当广泛的品物。农民就地取材,利用农业间隙,编织生产。席是铺地、铺炕、遮窗、挡门用的,笆是盖房顶棚用的,还有铺车底,做车篷、车圈用的。这种制品金色明亮,平整光洁,结实耐用,造价低廉,是个体农业社会自用或交易的货物之一。第四章自然灾害与地震第一节自然灾害酒泉的自然灾害包括旱灾、风灾、霜冻、干热风、大沙暴、雹灾、雪洪暴、水灾等。
  干旱是酒泉主要的灾害,丰乐河流域和洪水河一带,是旱情最严重的地方,土地面积广而水量小,常受灾。俗有“三年一小旱,卜年一大旱”的谚语,同时又流传着“一旱三年穷,一收吃三年”的说法。干旱每年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洪水地区,出现次数多,危害也较严重。
  霜冻在春秋两季容易出现,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前后和八月十五前后是霜冻的惯例时节。春季的晚霜冻对越冬和春播作物的出苗、抽穗、开花和蔬菜、瓜果的幼苗生长影响很大。秋季出现的早霜冻,对玉米、棉花及生长期较长的蔬菜成熟也有影响,严重时造成减产。
  干热风酒泉境内外,戈壁沙漠广布,六七月份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加上东南风越过祁连山,下沉增温,就形成一股干热的气流,俗称“热东风”。干热风袭来时,气温高、湿度低、蒸发快,往往导致农作物萎蔫、干枯或死亡,造成小麦、胡麻未饱先枯而“青枇”,大面积减产。
  大风和沙尘春季二三月间,温度转热,往往多大风,强风卷起沙尘、土粒,由西北方铺天盖地而来,刹那间,天地由黄变红,由红变黑,一片昏暗,形成大风暴。大风扬沙击石,吹走地面表土、肥料和已播种的籽种,影响农作物的幼苗,大风暴往往使行人失踪、牲畜沦没、沙丘移动,压埋农田、填塞沟渠,破坏农业生产,并带来病菌、传染疾病,造成流行性疫情。
  雹灾雹虽不是经常性灾害,大凡有雹必成灾。夏秋之际,热极生风时或冷热气流变化加剧,发生暴雨,随着暴雨骤变为雹,落在哪一方,哪方庄稼必受灾,这种偶发性的自然灾害,至今尚无防控良法。
  水灾河西气候变化剧烈,冬日严寒多雪,夏季酷暑,祁连积雪,有时受到猛烈曝晒,积雪消融甚速,时或山洪猛发,冲击河床,形成数丈高的洪峰,从各山口猛烈喷来,摧毁堤坝,冲压田亩,淹没庄稼,形成巨大水灾,甚或冲走人畜、房舍、桥梁。水灾之后又出现旱灾,庄稼歉收,构成灾荒。
  狼灾民国之世,每因水旱灾后,伴随着出现豺狼横行,三五成群,窜入畜群或田间,损伤人畜,成为民间大患。
  第二节地震酒泉位于祁连山北麓褶皱地带的山前坡地,接近于南山昌马震原以及北山地震线附近,所以,时有地震发生。两汉魏晋时期,这一带曾经是主震地区。地震时,山崩地裂,天飞黄沙、地涌黑水,败坏城郭、居民移徙。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均有地震发生,绝大多数系地质构造性地震,震级一般不高。明嘉靖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1546年5月9日)“肃州地震,有声如雷,果木树皆枯”。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十四日甲戌(1550年11月22日)“肃州卫地震”。
  嘉靖三十五年冬(1556年)“彗星见,是年冬,肃州地震”。
  明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十五日甲午(1557年11月5日)“肃州地震有声”。
  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六日(1560年7月28日)“庚午,陕西行都司、山丹卫、肃州卫、镇夷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同日地震有声” 。
  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1594年5月13日)“三月壬寅,肃州卫地震”。
  万历二十二年六月九日(1594年7月26日)“丙辰,临汾、襄陵、翼城同时天鼓呜,肃州卫地震”。
  明万历三十七年六月十二日辛酋(1609年7月12日广甘肃地震,肃州红崖、清水等堡军民压死者840余人,边墩摇损870里,东关地裂,南山一带崩,讨赖等河绝流数日”。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六月十一日夜,酒泉东南地带,忽有猛风起,地大震,所坏城垣墙室庙宇,塌死人民物类难以尽述,迨后,沿门闭户,人生斑疹。
  清乾隆五十年三月十日(1785年4月18日)“肃州,玉门东北地震”。
  清道光十二年七月(1832年8月),肃州西南、玉门昌马地震,地动山摇,毁坏昌马下洞石窟及诸村房屋。
  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黎明、肃州地震”。
  清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一日丑时(1904年9月30日)“肃州地震有声,树鸟啼噪,室屋震响,人呼犬吠”。民国十六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1927年5月23日)晨5时40分,以武威、古浪为中心,发生7.75级强烈地震,震波东至兰州、西至敦煌以东各县,酒泉较轻微。酒泉、清水、营尔、嘉峪关、野麻湾等地,旧房裂口,间或有倒塌者,西城门垛口摇落,弥陀寺大塔顶摇倒,地无裂口,人畜未伤亡。
  民国十八年冬(1929年冬)“酒泉地震,有声如雷,房屋大摇动,倒塌不多,人不能立,惊起床,有男着女衣者,有赤身跳出者”。(酒泉耆老座谈会)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1932年2月25日),“酒泉、高台、临泽、金塔、鼎新、安西、玉门各县剧烈地震,城垣房屋倾圮倒塌,死伤人畜”。
  民国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1934年10月6日)酒泉地震。
  民国三十八年正月(1949年2月),酒泉、嘉峪关西南29公里的大黄沟一带地动。煤矿井内掉煤渣,人感摇动。

知识出处

民国酒泉县志

《民国酒泉县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民国时期酒泉(肃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将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时期酒泉的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文殊沟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
汉书
相关作品
元和志
相关作品
重修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
碧玉山
相关实物
嘉峪黑山
相关实物
东沟泉
相关实物
西沟泉
相关实物
观音河
相关实物
崆峒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