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15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简介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9
页码: 1064-1072
摘要: 介绍张骞、霍去病、童华、熊国炳、金文周、李大成、张安泰等人物事迹。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人物简介

内容

第二章简 介
  张骞
  张骞 西汉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在皇宫中做侍从、中郎将。
  公元前138年张骞被招募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带着随从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今甘肃省南部),渡黄河,进入匈奴活动的地方——祁连山区。白天隐蔽休息,晚上赶路,还没有走出祁连山区,就同匈奴骑兵相遇,因寡不敌众,张骞等被俘,交给匈奴贵族当奴隶,还把一个女奴隶配给张骞做妻子,渡过11个春秋。在一个秋天的夜里,张骞与随从甘父等同伴,逃脱了匈奴人的监禁,朝西疾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月氏。张骞在月氏虽住一年多,也没能说动月氏王抗击匈奴。张骞决定先回长安复命。在返回到祁连山中时,又遇匈奴骑兵,再次当了俘虏,罚做苦工。一年多后,匈奴单于病死,他的兄弟和儿子争夺王位,起了内江。张骞和甘父趁匈奴混乱逃脱了囚禁,终于在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
  这次的冒险行动,虽未达到联络目的,但却熟悉和了解了西域与西亚各国的情况,对沟通中西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武帝任张骞为太中大夫,任甘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汉朝对匈奴作战取得了胜利。张骞自告奋勇愿再次出使西域。武帝任他为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这次远非第一次冒险行动可比,匈奴的威胁解除了,河西诸郡建立了,酒泉成为他出使西域的前哨基地。他带上副使及随从300多人,以及黄金、丝绸等价值一万万钱的贵重礼品,出长安经酒泉再次出使乌孙、月氏等国。张骞在那里活动了 4、5年,于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并邀请这些国家派遣使者与他同回长安观光。由于张骞的努力,西域的交通开辟了,中西交往空前频繁,丝绸之路格外繁荣,酒泉亦遂之成为交通重镇。以后,汉使到西域各国,总要提到张骞的名字,就是因为张骞首次凿通了西域。霍去病霍去病 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在宫中做武帝的侍中。他马上功夫和箭术高明,公元前123年春,跟随舅父卫青去北方战场,卫青任他为剽姚校尉,统带骑兵800,在大草原上与多于几倍的匈奴军队展开激战,杀死敌兵2000多人,武帝封他为冠军侯。这年霍去病只有18岁。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武帝提升霍去病为骡骑将军,担任主将,统领骑兵1万,从陇西(今甘肃省南部)出击,转战6天,一直打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胭脂山),深入匈奴控制区1000多里,在居延、祁连等地与浑邪王、休屠王军相遇,俘斩了8000余人,,俘获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用的金铸天神像。
  这年夏天,霍去病二次西征,从北地(今陕西西北部)出发,深入几千里,越过居延海,穿过小月氏,一直挺进到祁连山,在张掖一带向匈奴贵族发动攻势,战绩辉煌,俘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阕氏(皇后)、王子59人,俘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
  秋天,匈奴贵族内部出现矛盾,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几万人东行,要投降汉朝。武帝派霍去病受降。霍去病纵马驰入匈奴队伍中,与浑邪王相见,处决了想逃亡的人。4万多投降队伍全数送到长安,安置在河南等地。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列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打开了去西域的通道。匈奴人与当地人和睦相处,走上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道路。
  公元前120年,匈奴骑兵从右北平、定襄一带进扰,杀掠汉朝边民1000多人,进行报复。公元前119年武帝组织两路大军,由卫青和霍去病分别担任统帅。霍去病一路取胜,捕获单于近臣章渠、屯头王、韩王、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缴获匈奴旗鼓。武帝为奖励他的显赫功勋,曾为他专门修造了一座豪华府第,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受府第,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表现出为国忘私的思想品质。
  公元前117年(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仅24岁。武帝特命安置在河南等地的匈奴人身穿黑甲,组成送葬队伍,把他的灵柩从长安送到茂陵。在茂陵旁按照祁连山的形状营造陵墓,安葬了霍去病,纪念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贝献。童华童华 字心朴,清代浙江山阴人。
  童华秉性刚直,不惧权势,在苏州等地任过要职,并颇有政绩。但因官场排挤,被调到肃州为知事。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童华到肃州上任时,正值漠西蒙古族准喝尔部发动了对清王朝的进攻。清政府为平定准部之乱,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决定在河西屯垦。童华专管肃州九家窑屯田事务。
  九家窑,旧有千人坝一道,源出于祁连山九九山(亦称九龙山),以融化之雪水,会金龙河、木龙河、寒龙河、暑龙河等五龙之水,冲山而出。堤坝经长期冲刷已残废不能使用,大片沃土变为荒原。童华详察地形后,决定从千人坝河上游10多里外的山间引水,上地灌田。他召集夫匠,凿山5座,穿洞千余丈,开渠1500丈,架槽桥4座。雍正十一年(1733)三月渠道修通,放水试洞,多处渠段钻漏崩溃,水不能到达渠尾。又经一年的补砌加固,始告完成。夏四月两次放水试洞,水到渠尾,赶种夏粮4000亩。雍正十三年(1735),屯田面积达万余亩。童华让百姓耕种,分半租为军需之用。九家窑屯田历时3年,工程之浩大、艰巨,为肃州历史上前所未有。计穿洞、开渠、筑堡、建房并两年牛犁、籽种之费,用银3万两。盖庙宇、3次改建龙口、4次改穿山洞,多次修复渠坝,共用3000余金。数年,屯田扩至近2万亩,千古荒原变为富饶的绿洲。童华,以功升任福建漳州知府。民感其功,将九家窑改为“屯升”,即取“屯田荣升”之意。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将年输半租的屯田改为科田,百姓年年保收,家家丰稔。九家窑乡民为感激童华开渠、屯田、造福于民的精神,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刻石立碑,彪炳千古。
  熊国炳熊国炳 (1898〜1960),化名张炳南,四川省万源县竹峪乡太平村熊家湾人。1932年12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赤卫队,任队长,被群众选为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至1934年底连续3次被选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任川康边革命政府副主席。1936年11月任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群众工作科长、西路军工委委员,浴血奋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受伤离队,多次遇难脱险,后流散在酒泉市泉湖乡。1960年10月因病逝世,终年63岁,葬于泉湖乡许家磨湾。
  金文周金文周,1918年生于四川阆中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30军266团医务所担任通讯员。长征中曾3次过草地,后又渡黄河西征。1937年3月,在临泽梨园口、肃南康隆寺与马步芳部作战负伤,藏在祁连山雪窝里,两天后被搜山敌人逮捕。在押往酒泉的路上,趁敌人不备,逃出魔掌。在屯升、清水等处讨饭度日。8月被乡间中医赵老先生收留。1938年1月,金文周再次被抓,扣押在酒泉县城山西会馆内,半夜越墙逃出,又遇好心人收留,免于遭难,直到解放。
  李大成李大成,四川阿坝人。曾在红四方面军5军军部当看护兵和理发兵。1937年1月随军西征,在高台战斗中被俘,送酒泉县城东城巷李家店关押。经店主李玉田帮助脱离虎口,送到李玉田老家临水务农,兼做小本生意,挑担串户卖油火。后迁酒泉城内,从事理发业。
  吴生霭吴生霭,青海省乐都县人。1926至1928年在兰州军医教练所学医,毕业后在26路军孙连仲部当军医。1931年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历任红5军团13军14师军医、红四方面军野战医院军医、卫生科长、部长等职。1937年1月在高台战斗中受伤被俘,在押往青海途中,跳崖逃跑,来到酒泉县城。难中遇同乡、同学周永恒(周任驻肃298旅旅长马步康的书记官)相助,安排吴给周喂马、磨面、干杂活。后在酒泉城内开了诊疗所。解放后,吴在酒泉地、市医院工作,于1987年5月1日病故。
  张安泰张安泰,四川宣汉县人。15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9军25师73团当司号员。1937年3月,在梨园口战斗中负伤,被马步芳军从死尸堆里抓获。马步芳军中有个姓魏的士兵把他悄悄藏到一个老乡家里,数日又转送到酒泉城亲戚家中养病。病愈后把张安泰介绍给铁匠庞明俊当学徒,改名庞福寿。月余,张安泰再次被捕。在押往青海的路上,磨断绳索,逃出虎口,奔回酒泉庞家。庞送他到银达蒲上沟朋友家中放羊。1940年8月送张到兰州避难,并学到了修理技术。1944年回到酒泉庞家。解放后,张安泰在酒泉机械厂、汽车队当车工。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海山周海山,四川华阳县人。1933年20岁时到红四方面军30军268团当战士。1937年3月随西路军到达梨园口,因病掉队。病稍愈,即沿祁连山向西追赶部队,不幸被把守在观山口的酒泉民团团长马世武抓获,马世武收留周海山给他家当长工。后靠买卖杂货维生,在金佛寺成了家,有了孩子,直至解放。
  翟玉航翟玉航,字仙舟,酒泉县丰乐乡人。民国35年(1946),当选为“制宪国大”代表。当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制宪国大”在南京举行。翟玉航出席了大会,并被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常务委员,至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民大会”召开时结束。
  刘长亮刘长亮(1917〜1987) 陕西省神木县人。1931年8月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散发传单,传递情报,揭露日军的侵华罪行。1934至1935年在神木县任村党团支部书记、团区委书记、团县委宣传部长、团县委书记。1936年2月至1945年,在佳芦县、神木县任县委书记,神府特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抗联主任,神府分区党委书记兼河防司令部政委。1945年4月刘长亮作为神府地区的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晋绥地委书记。1949年9月刘长亮带领王庆海等40余名老区干部,到酒泉工作。9月25日酒泉解放,刘长亮任酒泉地委第一书记兼酒泉军分区政治委员,历时4年半,率领地委一班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迅速建立健全了各级党政群组织机构,选拔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二是进行了减租反霸、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打击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三是开展“三反”、“五反”,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四是抓了文教卫生、财政金融等项基础工作,为迎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五是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有利条件。六是治理风沙、盐碱、干旱三大灾害,改善农牧业基本条件,为农牧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4月至1987年9月,刘长亮调玉门、北京等地,先后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玉门市委书记、张掖地委书记、甘肃省委委员,北京石油学院党委书记,辽河油田会战指挥部政委、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盘锦地委书记,营口市委书记,石油部办公厅顾问,石油部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副部长级)等职。1987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71岁。他刻苦学习,认真贯彻党的政策,团结同志,联系群众,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精神永远留在酒泉人民心中。
  王庆海王庆海(1907〜1988) 曾用名王树亭,陕西省延安县人。1935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农会主任、乡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巡视员、县委组织部长、区长、县民政科长、副县长、县长等职。1949年9月酒泉解放前夕调任中共酒泉县工委书记,1952年10月任中共酒泉县委第一书记。1953年10月调酒泉专署工作,1955年2月任酒泉专署副专员。1955年10月任张掖专署副专员,1961年4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1971年任张掖地区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1978年11月任张掖地区行署顾问。1983年10月在张掖离休,1988年2月病故,终年82岁。
  王庆海在酒泉县工作4年,卓有成效地进行了 8项工作。接管旧政权,建立区、乡、村、街基层人民政权,妥善安置了旧留人员;动员群众,捐物捐钱,支援部队进军新疆,支援抗美援朝;进行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保障社会秩序稳定;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在城市开展“三反”(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宣传贯彻“生产发家,劳动致富”,自由借贷,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访贫问苦,组织变工队,帮助困难户解决土地、籽种、口粮等实际问题,开展生产互助和生产自救;兴修农田水利,扩大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植树造林,发展家畜家禽;发展和壮大党团组织,认真执行干部政策,选择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慎审处理犯错误干部。他刻苦学习、勤恳工作、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华农华农(1912〜)曾用名卢其农,1912年12月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卢家河村。12岁读私塾,15岁入小学,21岁上中学,24岁入师范,27岁毕业后回到原籍古河镇小学教书。1937年日本入侵安徽,全椒县学校停办,华农去延安参加革命,宣传抗日。1938年1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即共青团前身),回原籍做瓦解敌军的工作。1938年7月赴延安抗大学习,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120师特务团政治处工作,后任连指导员、股长、民运科长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孝义、兰州等战役。1949年9月华农等20多名军队干部转业到酒泉县建立地方新政权。10月2日,酒泉县人民政府成立,华农任第一任县长。3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是:顺利地建立了区、乡、街人民政府;为支援解放军进疆筹集了大批军需物资;进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与镇压反革命,恢复与发展了生产;开展土地改革等运动,解放生产力;大抓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1952年下半年国家抽调大批干部加强工业建设,华农被调到玉门石油管理局任局工会主席、局机关党委书记、修井处处长等职。1958年6月至1983年2月调四川石油管理局任运输处处长、汽修厂厂长、第二职工医院书记、院长。1983年3月离休。
  常昆常昆(1913〜1989) 曾用名党常坤,陕西省韩城县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小学教员、区教育助理员、区长、军政治部群运工作队政治指导员等职。1949年9月至1952年9月任酒泉专署一科科长、专署检察处副处长。1952年10月至1955年10月任中共安西县委书记。1955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共酒泉县委书记、酒泉市委(地级)书记处书记、酒泉地委副书记。1966年11月后,历任玉门昌马水库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天水地区农办主任等职。1989年10月在陕西临潼离休期间逝世,终年77岁。
  常昆在酒泉县工作十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县委主管机关支部的一位副部长看到常昆家里生活俭朴,拿了机关福利费100元送去,常昆拒收,并说:“我每月工资180多元,全县我的最高”,“有的干部一月只拿五六十元,要养活几口人,福利费应该给他们”。1957年部分乡村严重缺粮,出现饥荒,他果断地开仓放粮,抢救人命,被群众称为“常青天”。一次,有人送去一份入党志愿书,要常昆的夫人填写,常昆得知此事,批评他说:“我和老伴长期共同生活,她够不够入党条件,我最清楚。他现在还没有入党的要求,为党做的工作还不多。等以后够条件了,由她自己去申请。”当时,他的夫人是机关家属。后来,城关镇街道工厂吸收她当了工人,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经本人申请,由基层党组织接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3年,农村粮食仍很紧张,常昆亲自动手在县委机关院内挖种葫芦2行,利用下班时间浇水锄草,获得丰收。将收下的良种葫芦籽晒干,分为20份(当时酒泉县有20个农村公社,每社1份)交给公社负责人一定要种好,推广开,以补群众口粮不足。1964年在清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群众在单墩滩平田整地建果园,产出优质水果。常昆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经常参加劳动,密切联系群众,注重实际和调查研究。人们常看到他手提小包,肩搭布夹袄,步行在田间、地头、饲养场、水利工地,和农民、基层干部交谈,掌握第一手材料,用于指导工作。他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有喜报喜,有忧报忧的品德和作风,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马富臻马富臻(1956〜1992)回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1972年2月至1980年在武警阿克塞县中队服役,受到中队嘉奖3次。1981至1986年在武警马鬃山边防大队服役,受到大队嘉奖3次。1987年5月至1992年在酒泉市公安局任民警,受到局党委嘉奖1次。
  1987年5月,马富臻转业到酒泉市公安局,在西城关派出所为民警。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对工作高度负责,一丝不苟。5年来,参与侦破刑事案件146起,他1人侦破92起,抓获犯罪分子82名,查处治安案件48起。仅1990至1992年5月,马富臻和刑侦组的人员破获盗窃案16起,为单位和群众挽回损失11000多元。5年来,他共加班3280小时,折为410个工作日,坚持依法办事,处处关心群众。据1991至1992年统计,他拒吃请20余次,拒受礼4次,价值300余元。为来城看病的2名农民,因钱包被盗,主动资助140元,受到人们的称赞。1992年7月4日晚上,有个妇女昏倒在西关坡上呻吟,他和另一值班民警立即赶到现场,送进医院,帮助挂号,守候在一旁直到苏醒后才离去。7月初到8月中旬,辖区一些企业仓库、商店连续发生重大被盗案件,在市公安局统一安排部署下展开破案工作。马富臻经过周密细致地调查,挖出了以河南流窜犯姚克玉为首的3人重大盗窃团伙,该团伙作案19起,盗窃钱物价值6万余元。破案后追回赃物3万余元,抓获罪犯2名,主犯姚克玉闻风潜逃。
  马富臻为追捕逃犯,献出年轻的生命。1992年8月29日上午10时,马富臻在西关交通车候车处发现了罪犯姚克玉,一个箭步猛扑上去,紧紧抓住了姚犯的上衣,姚犯拔出匕首转身向马富臻肺部猛捅一刀,夺路逃窜,马富臻强忍剧痛,手捂伤口,继续紧追,鲜血浸透警服,洒在路上几十米。当姚犯翻墙逃窜时,马富臻追赶上来,跃上墙头抓住姚犯不放,姚犯转身又向马富臻狠捅一刀,直刺心尖,马富臻倒地。经送医院抢救,伤势过重,光荣牺牲。年仅37岁。歹徒姚克玉被公安机关抓获判刑伏法。
  1992年10月6日,在全省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表彰大会上,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追授马富臻为“甘肃省见义勇为英雄”,发奖金5000元。1993年2月13日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战线2级英模。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