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15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传记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11
页码: 1053-1063
摘要: 介绍酒泉市人物的传记。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人物传记

内容

第一章传 记
  赵娥赵娥,东汉酒泉郡禄福县(今酒泉市)人。丈夫庞子夏,表氏县(今高台县)人。庞子夏去世后,在禄福县抚养其子庞淯。
  赵娥的父亲赵君安被禄福县豪强李寿杀害。赵娥有三个弟弟,都立志要为其父报仇雪恨。赵娥的三个弟弟相继死于瘟疫。李寿与同宗族人庆贺,对众人说:“赵家强壮绝尽,只有女弱,何足复仇”。庞淯把听到的狂言告诉了其母亲。赵娥素有报仇之心,这次又听到李寿的狂言,更加愤怒地说:“李寿,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我决不让你继续活下去,我总有一天会杀了你,雪洗赵家门户的羞辱。如果不能亲手杀了你,就算我怀有侥幸邪念”。赵娥暗怀愤恨,身藏利刃,昼夜哀叹,准备报仇。李寿得知后,严加提防。
  邻居徐氏妇人担心赵娥杀不了李寿,反被李寿所害,多次劝解她:“李寿本就很凶恶,如今又常骑马带刀,你虽有强烈报仇雪恨的志气,只怕强弱悬殊不能敌,反遭门户破灭之祸,悲残和屈辱更会加重,望你慎重举动,要为赵家门户着想气赵娥说:“父仇不报,我活着有什么意义,今虽三个弟弟早死,门户无人顶立,但我还在,难道依靠别人去报仇?若以卿心况我,则李寿不可得杀;论我之心,李寿必为我所杀”。赵娥常夜间磨刀,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乡里咸共笑之。她对周围的人说:“你们都笑话我女弱,无力杀李寿。到时候,我定将李寿的头取来,血染此刀刃,让你们看看。”赵娥从此放弃家事,乘车等候李寿出现。
  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二月上旬的一天早晨,赵娥在都亭前面与李寿相遇,赵娥立即跳下车牵住李寿的马,叱责李寿。李寿惊愕,回马欲走,赵娥奋力挥刀砍去,马受伤而惊,将李寿摔在道旁沟里。赵娥找到李寿,就地砍去,用力过猛,刀入树杆而折断,李寿受伤・赵娥上前欲夺李寿的佩刀杀李寿。李寿护刀瞋目大呼,一跳而起。赵娥随机挺身奋起左手抵住他的额头,右手卡住他的喉咙,反复周旋,最终李寿气闭,顺手而倒,赵娥遂拔李寿的刀,割下李寿的头,拿到都亭尊长面前,认罪服法,缓缓步入监狱,辞别时脸色不变。当时禄福长尹嘉,不忍心给赵娥判罪,便解了印绶,辞去官职,驰法纵之。赵娥说:“仇不报,怨气能把人闭死。依法论罪,是君子常有的典范,我怎么敢贪生怕死,以枉官法”。同乡人听到这件事,都向城里跑来,为赵娥的烈义行为悲喜、慷慨、感叹。守尉不敢公开释放赵娥,暗里让赵娥走去自匿。赵娥高声抗争说“枉法逃死,不是我的本意,如今仇人已杀,犯了死罪,请求你们依法收我入狱,以保全国法的执行,即使再有万死,对我来说也很满意。”守尉不听劝告,赵娥又说.“我虽然渺小,但还懂得法制,杀人之罪,国法难容,如今既然犯了此罪,无理可逃,请求论罪惩处,用我的尸首在街市上示众,肃明国法,这就是我的愿望。”表情严厉,毫无惧色。守尉知道赵娥很难顺从,就强迫她回家。赵娥仍坚持己见,毫不服从。守尉无奈,只得收她入狱。后来,遇到大赦,赵娥获释,被送回家。
  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人共同上表朝廷,禀奏赵娥的烈义行为,刻石立碑显其赵家门户。太常弘农张奂等显贵登门看望,赠予20段束帛,以此勉励。各地听到赵娥大义的人,都纷纷赞美她的高尚、伟大。黄门侍郎著书追述赵娥的事迹,为其作传。西晋政治家傅玄为其作《秦女休行》诗,加以赞美。
  庞淯庞清 字子冀,酒泉郡表氏(今高台)县人,禄福(今酒泉)县烈女赵娥之子。东汉建安年间,庞清任守破羌长,适逢武威太守张猛反,杀死雍州刺史邯郸商.并下令:“有人敢给邯郸商吊丧,格杀勿论!”庞淯听到,放下手中官文,星夜奔到邯郸商丧所,嚎啕大哭。吊丧后,又赶到张猛宅前,打算在见张猛时用怀藏匕首杀死张猛,结果被张猛手下人缚住。张猛知道庞清是个很讲义气的勇士,叹息道:“我已因杀刺史邯郸商而犯下大罪,庞清却因非常忠义而闻名,如我再杀此人,如何取信于一州励义之士呢?”因此,下令放走庞淯。从此,庞淯也以忠烈之名传于郡内外。后来,酒泉郡太守徐揖请庞清任主簿。郡中豪强黄昂围攻禄福城。庞清不顾妻子、儿女的安危,黑夜越城出围,向张掖、敦煌二郡告急求救。开始,二郡太守有怀疑,不肯发兵,庞清失望,欲舍生取义,伏剑自杀。二君太守被庞清的忠烈之举所感动,立即发兵援救。援兵还未赶到,郡城已失守,太守徐揖战死。庞清收敛了徐揖尸体,吊完丧,送回老家安葬,守孝3年,才回郡所。魏太祖听到此事,授庞清为掾属。文帝登基后,拜庞清为附马都尉,后又调升为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后拜为中散大夫。
  杨丰杨丰 字伯阳,东汉酒泉郡禄福(今酒泉)县人。少年时投师习武,青年时好游侠,常以维护正义,挺身而出,为人报仇解怨。建安年间,酒泉郡豪强黄昂造反,杀了太守徐揖,并悬赏重金捉拿杨丰,杨丰闻讯逃离禄福。武威太守张猛请杨丰做都尉。杨丰谢绝张猛的重用,要为徐揖报仇雪恨,单枪匹马进入南山羌族部落,招集千余名羌族骑兵,从乐浪南山冲出来,直奔禄福城。在距城不到30里的地方,命令骑兵下马,将柴草拽在马后,拍马来回奔跑,扬起尘土。禄福城中的人望见黄土滚滚之势,认为是东部大队兵马到来,纷纷四处逃奔。杨丰一举攻败城内黄昂的散兵,活捉并斩杀了黄昂。解除了太守徐揖的怨恨,伸张了正义。
  三国曹魏黄初年间,河西兴旺,杨丰返回禄福。杨丰为人侠义,智勇双全,郡内外无人不知,被推举为孝廉。文帝诏杨丰为附马都尉。
  祁嘉祁嘉 字孔宾,晚年号天锡先生,东晋酒泉人。年青时家贫好学,20几岁离家,西至敦煌,投身学宫,跟随学官读书,贫无衣食,靠同学周济才得以度日。
  祁嘉勤奋苦学,博览、通晓了《经》、《传》,深研精究,学识逐日渊博。继而到西部海边地区,游历讲学,教育门生100多人。张重华执政凉州后,对祁嘉的学识颇为赞赏,招为儒林祭酒。他性情温和,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依据《孝经》编著了《二九神经》。不少朝廷卿士、郡县守令如彭和正等人拜他为师,求教学问。专门拜在他门下求学的弟子就有2000多人。众人因尊敬他而不称呼他的名字,代以天锡先生。
  赵黑赵黑(410〜482) 初名赵海,又名赵默,字文静,北魏酒泉郡安弥县(今酒泉市临水以东)人。公元439年北魏进据河西后,入宫为宦。
  赵黑容貌端正,处事谨慎,得到魏世祖欢心,从服侍世祖膳食一跃而成为安远将军、选部尚书,并赐爵睢阳侯,后又进爵河内公。
  魏显祖想将皇位传于京兆王子推,即废长立幼,征询众臣意见,大多数大臣唯唯诺诺,只有源贺等人直言不讳地反对,不愿遵旨,使显祖雷霆大怒,便转问赵黑看法如何。赵黑从容不迫地说:“皇上春秋始富,如日方中,天下人都很满意,这种清平盛世,万物沐浴恩泽,老百姓都希望圣上能千秋万代。如此,我当然效忠于您一生一世。但若皇上要颐神养性,我只好至死效忠于皇太子。”显祖再三思量,终于把皇位传给高祖。
  赵黑深得显祖宠幸,俸禄优厚,与赵黑同在选部供职的李诉也很受宠爱,李诉徇私舞弊,把他的许多亲信安插在各地任要职。赵黑痛恨李近徇私枉法,破坏朝廷用人制度的行为,同李近在朝廷上据理力争,义正辞严地说:“国家历来的制度是凭功劳授予官职,依爵位供给俸禄。中书侍郎、尚书主书郎等最多可在郡县做个官,李诉却让他们在方州主事,我实为惑?”显祖对李近所为产生怀疑,于是将与李近最要好的人公孙蘧撤职。因而赵黑与李沂之间的隔阂加深。李诉利用权势把赵黑赶出朝廷,贬为门士。赵黑自知被李诉怀恨所至,于是孜孜不倦,潜心努力不久又供职于选部。赵黑揭发李诉所为,李訢被贬至徐州,后又犯罪被杀。后来赵黑接连开迁,官运享通,持有皇上符节,历任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进爵为王。但赵黑不以高官自居,仍然克勤克俭,清正廉洁。有人向他行贿,他拒绝说:“我如今已是高官厚禄,足以自给,卖公营私,不是我愿干的勾当。”终不接受贿赂。高祖和太后听到此事后,给赵黑赐帛500匹,谷1500石,并调他为冀州刺史。
  太和六年(公元482年),赵黑任冀州刺史时去世,终年73岁。高祖又赐给大量谷、帛、车牛20乘。灵柩送到京都安葬,追赠大司空,谥号康。
  赵才赵才(546〜618) 字孝才,隋代酒泉人。其祖父赵隗曾为北魏银青光禄大夫,乐浪郡太守。其父赵寿,北周时任顺政郡太守。
  赵才年青时骁勇好斗、擅长骑马射箭。性情粗悍,但不傲慢无礼。北周时为舆正上士。隋文帝即位后,赵才因屡立军功迁升,在晋王门下供事。晋王立为太子后,被授予右虞侯。隋炀帝即位赵才升为左备身骡骑,后提升为右骁卫将军。赵才属朝廷老臣,炀帝对他格外亲近器重。赵才也严守法纪,勤于政事,很有声望。后又转任右侯卫将军。出征讨伐吐谷浑时,赵才任行军总管,率领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从合河道出击敌军,大胜而还,被提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在辽东战役中,赵才率兵又出碣石道胜利而归,被授为左侯卫将军。不久,又升为右侯卫大将军。炀帝每次出巡,都让赵才担任斥侯。赵才对那些奸猾之臣毫不避让,途中遇到公卿家室有违犯禁令的,他都直言不讳地训斥,毫无顾忌。很多人都被赵才责骂过,尽管对他很不满,但因赵才公正廉洁,也无可奈何。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炀帝巡视汾阳宫,让赵才留守洛阳。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炀帝打算出巡江都。赵才看到社稷有倾覆之患,自己又受皇恩深重,不能坐视隋朝灭亡,极力进谏说:“现在,百姓穷困,府库空虚,盗贼蜂起,禁令不行,希望陛下回京都安抚百姓臣僚,我虽然愚笨无知,冒死相请。”炀帝勃然大怒,把赵才交给下官处置。10多天后,炀帝怒气略消,又放他出来,炀帝待赵才更加亲昵。不久,江都粮尽,隋朝将士离心。内史侍郎虞世基、秘书监袁充等多次鼓动炀帝游览丹阳,炀帝招来诸大臣商议其事。赵才极力陈述回京的道理,遭到虞世基的反对,炀帝默默不言。赵才、虞世基互相忌恨,忿忿退出朝廷。
  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之际,赵才正在苑北,化及派人捉拿赵才后说;“今天的事万不得已,希望你别见怪。”赵才默然不语,化及发怒,想要杀他。3天之后,又放他出来,官复原职,但赵才一直郁郁寡欢。一次化及设宴招待群臣,赵才征得化及同意,举杯劝告化及和同谋杨士览等18人说:“你们18人只可效忠一主,怎么又供职他处呢?”诸人默然不答。
  赵才被贬,坐车行到聊城,染上疾病。这时,宇文化及被河北义军窦建德打败,赵才再次被俘,心中更加忿闷,几天后便忧愤而死,享年73岁。
  曹贇曹贇 明初肃州卫(今酒泉)人。洪武年间任肃州卫千户时,曹费不顾条件恶劣,身先士卒,亲自考察地形,带领百姓,在肃州城南开垦农田千余顷,修筑洞子坝、沙子坝、黄草坝,引水灌田,民赖其利。
  当时,肃州城南,红水河两岸虽有旱地千余顷,因岸高水低,无法灌溉而荒废。曹贇带领民众由红水河口东、西两岸石崖向东北、西北穿凿地下隧道两条,各长10多里,沿隧道每隔不远处开凿天井一眼,以利出土、通风、透光。几经周折,终于引水出洞。这两条地下水道,以其穿凿艰难之程度,前所未有,被以“红水穿碉”的美名,列为肃州后八景之一。明万历四十四(公元1616)年,曹贇的事迹被载入《肃镇志》。
  宣德年间,曹赞跟随李彬总兵官赴高台南山征战,在孛罗口与敌相遇,不幸阵亡。
  刘允孝刘允孝(1775〜1842) 清代肃州(今酒泉)人,武举出身。历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等职。嘉庆年间,先后参与镇压川陕楚三省白莲教起义及河南天理教起义。1840年迁湖北提督。1841年,湖北崇阳钟人杰率众起义,占领崇阳县城,继而攻陷通城。湖广总督裕泰派驻咸宁按察使郭熊飞率都司玉贵等进剿。崇阳地处山区,山势险峻,钟人杰部署起义军把守关隘要道,修筑营寨栅栏抗拒。郭熊飞正面进攻不克,后出兵其后,分兵夹击,分股击破。1842年初钟人杰被迫退至崇阳西山防守,湖北提督刘允孝带领所属在石盘山黑桥连败钟人杰起义军,接着进攻钟人杰大本营,擒拿钟人杰和起义军将领陈宝铭、汪敦族等。不久攻克通城,起义军将士尽被其捕杀,钟人杰起义失败。刘允孝因镇压钟人杰起义有功,即被调任江南提督,负责江苏防务。7月英国侵略军进犯镇江,刘允孝率兵千人驰援,不久兵败,退至南京,即因病辞职。终年68岁。
  郭维城郭维城(1796〜1878) 原名郭兴邦,字仕宗。清代肃州东乡(今酒泉市三墩乡)人。一生刻苦好学,每读一书,亲手圈点、批注,有些书还以正楷抄写,书法工整秀丽。道光元年考取举人,在陕西泾阳县、甘肃皋兰县等处为教谕。咸丰四年为知县。曾晋封奉政大夫、通议大夫,官至三品。勤于学术,利用工余,从事研究,著有《读左劝征录》、《肃州备采录》各12卷及《读史碎金》等。他教子有方,9个儿子均攻读成名,中举4名。郭维城父子皆重教育,不仅在肃州很有名气,在全省也是知名的文墨之家。郭维城常给乡亲书联题匾,也为自己家庭撰写对联,其一联云:“有书声、有鸡声、有婴儿声,方算人家;无富气、无贵气、无寒酸气,斯为通平。”其二:“明而动、晦而休,服贾(经商的人)者须体服田者之苦;三更火、五更鸡,劳力者当思劳心者之艰”,反映了他对待劳力者和劳心者的态度。其三:“世世书香,孝友一堂承祖训;重重科弟,清白两字振家风”,表达了他为人、交友、治家、教子的宗旨。75岁致仕,后又主讲于金泉书院,受业学生较多。同治四年,肃州城被回军攻陷,郭维城单骑避难天仓,继又到坤都伦湖(今额济纳旗),将沿途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作《避难日记》数十则。晚年归乡后,为鼓励乡民热爱本土、安心务农,曾在民众聚会处石金沟庙(今三墩乡双桥村二组)撰写对联:“休嫌尽石田,天心自随人心转,此地生金水,福力还从劳力来”,地方或邻里常请他写公告、祭文,从不推辞。平素身著兰棉布长袍,出入常步行。每日清晨,在村前、庄后、田园、道旁拾粪积肥,从不间断,也不怕脏累。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寿终于三墩家堂内,享年83岁。
  阎毓善阎毓善(1872〜1933) 字庆皆,别名庆阶。甘肃酒泉红山人。是清末民初酒泉一代名宦。
  清光绪二十年(1894)毓善在兰州考中甲午科举人,次年赴京会试,期间正值甲午战败,各省应试举人义愤慎膺,同仇敌忾。聚会北京松筠庵,阎毓善也在其中,广东应试举人康有为率先起草请愿书,反对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毓善与甘肃61名应试举人积极响应,并在请愿书上签名,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接着,毓善又积极参与甘肃武威籍武举人李于错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并联合甘肃76名举人领衔署名。呈文提出反对赔款、反对割地、反对日本在中国建厂3条建议,表达了爱国热忱。
  宣统元年(1909年)毓善应黑龙江巡抚周绍朴之邀,离京赴黑龙江,入巡抚幕任秘书,次年又兼办《黑龙江官报》,期间对黑龙江的边疆防务、移民屯田、矿山开发、推广航运等方面撰述颇丰,引起了东北当局和国人对东北边疆事务的关注,部分建议被当局采纳实施,使经济开发受益非浅。宣统二年(1910年)秋,毓善署理黑龙江兰西县事.首创兰西县自治研究所,培养地方人才,并创办兰西工艺局,招工培训,发展地方实业,增强经济实力,并在移风易俗诸方面,多有建树。宣统三年(1911年)毓善署理黑龙江巴彦州知州,十月,辛亥革命爆发,他立即响应,草拟《布告共和成立暨国民应行共喻各条》,促巴彦州反正,拥护五族共和的民主政体,接着购置江轮,开发了内河航运。由于新旧政体交替,贪官污吏乘机横行,毓善便于1912年7月辞职回京,任参议院议员。期间,他常与章炳麟、蔡元培、汤化龙、段祺瑞等要员名流诗酒往还,得其书法作品甚多,并获景泰兰质嘉禾勋章一枚。
  1917年.北洋政府拟任他为甘肃省实业厅长,旋改派为新疆省实业厅长。1918年,毓善到达新疆任实业厅长兼督军府秘书长,1931年任新疆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在新疆任内他不顾多次政变,官僚操戈的险恶环境,力排众议,千方百计致力于新疆经济的发展,创办农业试验场,从内地聘请农业科技人员,改进耕作工具,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产量,并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创办制革厂、工艺厂,更突出的是创办了新疆第一家具有先进设备的阜民纺织有限公司纺纱厂。纺织厂95%以上的工人是维吾尔族。同时他始终不渝地重视兴教办学,由他首创的实业学校,中山小学等,都为新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了实用人才。
  阎毓善在外为官多年,业绩卓著,在黑龙江、新疆颇负盛名。他谙熟边疆事务,具有远见卓识,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注意团结少数民族,维护边疆稳定,包尔汉在《新疆五十年》一书中,给予阎毓善很高评价,足见其贡献之卓著。
  1927年7月,新疆发生政变,阎毓善中弹受伤,直至1931年,虽经手术脱险,但终因体质受损,卧病不起。加之长子阎卓在任墨玉县长时因该地发生动乱,殉职于墨玉,其妻亦被杀害,两个幼小的孙儿又在动乱中失散,这对毓善刺激极深。病情日重,重病期间,他向盛世才托孤,把次子阎成(别名兰生)托付盛世才关照,盛当面应允。后因阎成精通俄语,倾向革命,与中共派往新疆的优秀干部陈谭秋过往甚密,盛世才背叛革命后遂违背诺言终将阎成杀害。
  1933年,阎毓善在新疆病逝,终年62岁。1946年,由族人赴新疆,挟柩返里,归葬于酒泉河东乡(丰乐)中截二坝阎家庄。
  阎毓善能文工诗。著有《龙沙鳞爪》一册,民国2年(1913)北京同昌印刷厂铅印,汤化龙题写书名。此书是研究清末民初黑龙江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的重要史料,得到很高评价。他的诗文收入《晴雪山房诗文集》(刊本),并著有《县长十诫》,是他从政经验之谈。将书赠长子墨玉县长阎卓,作为他从政的座右铭。另有《武威段氏族谱•后序》,其他著述均散失。
  张积德张积德(1884〜1957)甘肃酒泉人,回族。酒泉著名绅商。其祖父、父亲均以皮革作坊为业,生意萧条,家境清贫,无力供其完成学业,即随父学作生意。成年后,因其善于经营,故很快得到发展。民国初年,在酒泉首创颇具规模的“皮毛公社”和“永顺源”货栈,与天津“德盛洋行”联手,开通了酒泉——包头——天津货运线。并在祁连山中建立公社畜产基地,生产收购优质皮毛,遂将酒泉优质皮毛行销内地,同时与新疆的贸易往来日盛,从而促进了酒泉商业发展,成为在新疆、兰州、宁夏的商界颇具影响的商家。
  1935年,张积德捐资献地办起回民小学,并以他商德笃诚被酒泉工商界推选为酒泉商会会长。在商会会长任内,他除动员工商户认真纳税支援抗战外,还利用自身声望,向当局反映民间痛苦。他行商从不鱼肉乡里,且多有怜老恤幼,收养孤儿的善举,深得民众信赖。
  1947年张积德与回民何生福出国赴阿拉伯朝圣,同时注意考察国外商情。回国后又一次捐资办学,无偿提供校舍,办起了长城回民子弟小学,进一步促进了酒泉回民教育的发展。
  1949年9月酒泉解放,彭德怀元帅为稳定酒泉局势,亲往东关清真寺,访问回族同胞,并接见了张积德等回族上层人士,讲解和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张积德深受鼓舞和教育,即深入乡村山野,动员因受反动宣传躲藏外出的回民群众回城安心生产生活。张积德此举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和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7年病逝,终年73岁。
  崔崇桂崔崇桂(1891〜1953) 字德庵,世居酒泉西南乡塔尔湾村(现属嘉峪关市)。历任酒泉师范学校校长、酒泉县教育局长、金塔县代理县长、甘肃省参议员、河西水利专员。
  幼年就读于村中私塾,1916年在甘肃省自治讲习所读书,1918年从北京甲种讲习科学成回县任教师,负责筹建设在酒泉的省立师范学校。1926年接任校长后,增设数学、理化等课程,充实教学设备,购买图书,扩建教室和学生宿舍。开办附属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选聘各地博学多才之士任各科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讲述日寇侵华罪行和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 1932年辞去校长职务,仍兼授课程。1933年任酒泉县教育局局长,清理学田,扶持乡村小学,倡导民众识字教育,遂积劳成疾,上书辞职,归家休养。1936年12月,酒泉师范进步教师夏桪(吉林人)、赵晋阳(河北人),宣传抗日救国,遭军方逮捕,经崔崇桂保救,遂释放出酒泉。1937年代理金塔县县长,深入乡村,通过调查,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畜牧业,减轻养驼户的负担,促进了牧业的发展,受到农民的称赞,制送锦匾,以资纪念。后任甘肃省参议会驻会委员、河西水利专员兼高台三清渠水利工程处处长。修建三清渠时,他亲临施工现场指导,上下同心,全部工程不到一年时间提前完工,三清渠农田得以灌溉,粮食增产,农民为感谢他,特送银盾一座。1948年被甘肃省参议会选为“行宪国大”代表,3月到南京投票后,即悄然返回,息影家园。常教子弟严守家教,不沾染恶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8月被推荐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甘肃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后为甘肃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3年6月在兰州开会期间,不幸因病逝世,终年63岁。
  张明德张明德(1899〜1977) 曾用名张道舫,酒泉泉湖乡人。解放前为中医大夫,治愈多例偏头风、脑后风等疑难杂疾,颇有名望。1945年去新疆迪化为骑五军军长治愈“绞肠沙”,震动官方,被婉留从医3月余。后因其母病重返酒,继续从医,任县主治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
  解放后,在酒泉专区医院等处工作,对患者都能细心诊断,灵活配方。医治妇科、儿科疾病和外科急腹症、手术后呕吐症等多有特效良方,治愈宫外孕的处方被收入《全国中医药新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曾当选为甘肃省中医代表会议代表、酒泉县城关镇人民代表、酒泉县人民代表、酒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由张掖地委组织部批准为高级知识分子。1965年被选为政协酒泉县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张明德晚年虽然身体多病,但仍能坚持为患者看病,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卫生医疗事业,终年79岁。
  杨进崇杨进崇(1901〜1972) 曾用名杨德轩,酒泉丰乐乡人。1927年毕业于酒泉师范。1927至1934年在酒师附小任教师、主事、校长。1935至1941年任酒泉县教育局长、教育科长。1942至1943年任酒泉师范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1944至1945年任河西中学小学部主任。1946年任酒泉县参议会副议长。他热心教育事业,大力整顿各乡学田、筹集资金在边远乡村增设小学,创建长城回民小学,资助外出深造的大学生,对发展地方教育,培养地方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受到群众的赞誉。
  建国后,50年代自愿在丰乐家乡办冬学民校,为儿童上学、成人扫盲创造条件,不辞劳苦跑点教学,对发展小学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作出明显成绩,曾出席了酒泉县教师代表大会,1957年获甘肃省“模范教师”称号。早在1952年被邀请到张掖参加《河西志》编写工作。从1956年起,在酒泉师范讲授古典文学,后到学校图书馆工作。他4次被选为酒泉城关镇、酒泉县人民代表,1963年任政协酒泉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委。1972年病逝,终年72岁。
  张润元张润元(1945〜1989) 酒泉市总寨镇人。1956年任沙圪塄村文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至1989年11月。13年来起早摸黑,带领群众平田整地,扩大耕地,修渠建园,多打粮食多贡献,全村人均产粮和交售商品粮连续10年居全市之首。1987年,全村粮食总产2237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510吨,商品率达67. 5%。他家售粮7. 5吨,人均2. 5吨,居全村前茅。1987年全村售粮收入101.3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4%。实行农牧并举,以牧促农,1988年全村人均养猪1. 2 口,养鸡10只。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0%。营造经济林.积蓄发展后劲,1985年春在他的倡导下,定植果园95亩,采取“集中连片,以户定植,分户管理,谁栽谁收益”等措施,促进了全村经济林的发展,1988年果园面积达1251亩,人均1亩,200亩已挂果,1989年经济效益显著,成为全市经济林发展快、管理好、收益高的村,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开展法制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对出现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主动上门调解处理,教育农户遵守村规民约和社会公德,10年来全村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成为“文明村”。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所在的沙圪塄村党支部1989年被甘肃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受到表彰。1979至1987年,张润元被总寨镇9次评为模范干部和先进个人,2次评为全市模范干部,8次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评为全省劳动模范,1987年4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区劳动模范座谈会,1989年9月28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赴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
  1989年11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45岁。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