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1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佛教
分类号: B929.2
页数: 2
页码: 1047-1048
摘要: 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前凉时期传入酒泉。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佛教

内容

第二节佛 教
  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67)由印度传入中国。前凉时期传入酒泉。北凉时期,开凿文殊山石窟(位于酒泉西南15公里,祁连山北麓),建石窟百余个,有佛寺、道观360余座,前山万佛洞西夏重绘布袋和尚(即弥勒佛)像,有相当艺术价值。现仅存部分寺庙和壁画。明、清时期,寺院有药王庙、归化寺、弥陀寺、石佛寺、文殊寺等10多处。民国时期,有寺庙11所,住僧20多人。民国21年(1932),中国佛教会酒泉分会成立,主持人心泰。抗日战争期间,佛教会发动祁连山藏族同胞为前线抗日将士捐赠羊皮1000张;农历四月初八在文殊山大经堂为抗日阵亡将士举行悼念活动;教徒参与全国各界捐献飞机的捐款活动;借款制作木质纺织机20部,开展生产自救;购买石印机械,印制《楞严经》等经书,赠经结缘。民国34年(1945),入会信徒1356人。民国36年(1947),由教徒集资在吉祥寺修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藏经楼5间,藏经414册。民国36年(1947),佛教会管理大乘会(也叫清茶会)20堂、皇极会(尊奉弥勒佛)30堂、玉华会(也称白蜡会)80堂。各会堂进行敬神、治病、殡葬等佛事活动。每年向佛教会交纳会务经费。收取的会费用于举办“信众子弟小学”、“佛慈医药施诊所”、赈济饥民等公益事业。
  解放后,各寺庙僧俗教徒进行正常的佛教活动。1951年酒泉县宗教界学习委员会成立,由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界人士参加,每周星期日进行政治学习。1951年4月,宗教界信徒1000余人参加了抗美援朝游行、和平签名、订立爱国公约、购买飞机捐款等活动。1954年大乘会、皇极会、玉华会经典、法器被收缴,活动停止。1958年夏季佛教寺庙、佛塔被拆,居士林等房产、家具、法器被收,僧尼还俗,活动停止。居士林所存精裱彩绘佛像85轴和经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抄走。1980年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甘肃省第3届佛教徒代表会议在兰州召开,酒泉县佛教界推选融照、裴善哉为代表出席会议,融照被选为省佛协常务理事,裴善哉为省佛协理事。1983年4月,县政府在和平巷划给平房2间(24平方米)为佛教活动点,恢复了佛事活动。1984年,由7人组成的酒泉县佛堂管理小组成立,参加信徒220人。1984年,政府在北大桥东北侧划地3亩,拨款2万元和信徒集资新建寺院1座,念经堂和住房1500平方米,定名为法幢寺。1986年10月,成立由17人组成的酒泉市佛教协会,融照为会长,裴善哉等4人为副会长。住会师徒5人。信徒1200余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及佛诞节日进行佛事活动。
  佛教协会在1986年〜1989年4年间接待日本佛教界访华人士 70人次,接待国内佛教界知名人士 150人次。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人物

融照
相关人物
裴善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北凉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文殊山大经堂
相关作品
文殊山石窟
相关作品
药王庙
相关作品
归化寺
相关作品
弥陀寺
相关作品
石佛寺
相关作品
文殊寺
相关作品
吉祥寺
相关作品
藏经楼
相关作品
居士林
相关作品
法幢寺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