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裕固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1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裕固族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1
页码: 1037
摘要: 裕固族源出于唐代回鹘人,与蒙古人相互融合而形成。裕固族人在河西回鹘时代曾使用古回鹘文,东迁以后,文字失传;擅长编织,在河西回鹘时期,编织的毛褐,是向中原王朝入贡的主要贡品。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第二节裕固族
  裕固族源出于唐代回鹘人,与蒙古人相互融合而形成。唐初已有回鹘人住牧,唐开成五年(840)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人大举西迁。唐末、五代之际,入据甘州,在河西建政100多年,形成河西回鹘,开始了裕固族的形成时期。北宋天圣六年(1028)败于党项人李元昊,失去甘州。北宋景祐三年(1036)又丢失瓜州、沙州,一部分回鹘人到柴达木西缘游牧,称为“撒里畏吾南宋宝庆二年即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蒙古军西征,派蒙古人镇守撒里畏吾地。一些蒙古部落和军队进驻撒里畏吾地,逐步同撒里畏吾人融合。明代史书把这部分回鹘人和蒙古人统称为“撒里畏元儿”。明中叶,撒里畏元儿东迁入关,到肃南和酒泉的黄泥堡一带定居。民国36年(1947)酒泉县所属祁连、明花2保人口为1824人。1949年增为2400人,1952年达到2900人。1953年,河西民族工作会议在酒泉召开,经与裕固族代表充分协商,一致同意以同“尧呼尔”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的名称,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祁明区由酒泉划归肃南。酒泉黄泥堡有裕固族500人,1958年增为800人,1964年达1100人,1975年增为1500人,1985年达1867人,1990年增为2275人,比1954年增长3. 6倍,比1975年增长51. 67%。
  黄泥堡乡裕固族讲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保留了古代突厥语和回鹘语的许多词汇。过去亦称“尧乎尔”语。同时通晓汉语。
  裕固族人在河西回鹘时代曾使用古回鹘文,东迁以后,文字失传。
  裕固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赛马、摔跤等。
  裕固族擅长编织,在河西回鹘时期,编织的毛褐,是向中原王朝入贡的主要贡品。山区牧民,在口袋等用品上,也编制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制做的马褥子、坐垫等,图案仍有传统的特色。
  裕固族先民曾信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明代信仰藏传佛教。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元昊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漠北
相关地名
甘州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瓜州
相关地名
沙州
相关地名
柴达木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黄泥堡
相关地名
黄泥堡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