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1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族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3
页码:
1036-1038
摘要:
介绍汉族、裕固族、回族在酒泉生活的情况。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第一章民 族
酒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先后有月氏、乌孙、匈奴、羌、氐、卢水胡、吐蕃、回鹘等古代民族在这里辛勤开拓,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一些新的民族逐步发展起来,又成为裕固、回、藏、蒙等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新中国诞生后,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空前大团结,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随着各族人民的密切交往,本市民族成份不断增多,分布更为广泛。建国以来4次人口普查表明,酒泉市的民族成份为:1953年5个、1964年4个、1982年13个、1990年17个。1990年7月,少数民族16个,人口4217人,占全市总人口300947人的1. 4%,比1953年3455人增加22. 05%。裕固族2275人,主要分布在黄泥堡裕固族乡。回族1460人,满族158人,藏族117人,蒙古族91人,壮族、哈萨克族、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土族、锡伯族、瑶族、朝鲜族、东乡族、畲族等11个民族共116人,主要散居在城关镇和东风场区。
第一节汉 族
汉族在酒泉定居由来已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拓河西,迁来中原及关中的农民、士兵屯田,又经过多次人口迁徙和繁衍,汉民渐增。明、清,一批农民迁来。抗日战争时期,内地难民流入。解放初期,随着大批干部、军人调入,50年代河南、甘肃中部移民迁入,上海、天津、东北等地支边青年安家落户,酒泉汉族人口增长较快,人口数量由1953年172400人,到1990年增为296730人,增长72.12%。人口比重由1953年98.04%,到1990年增为98. 6%,上升0. 56个百分点。
第二节裕固族
裕固族源出于唐代回鹘人,与蒙古人相互融合而形成。唐初已有回鹘人住牧,唐开成五年(840)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人大举西迁。唐末、五代之际,入据甘州,在河西建政100多年,形成河西回鹘,开始了裕固族的形成时期。北宋天圣六年(1028)败于党项人李元昊,失去甘州。北宋景祐三年(1036)又丢失瓜州、沙州,一部分回鹘人到柴达木西缘游牧,称为“撒里畏吾南宋宝庆二年即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蒙古军西征,派蒙古人镇守撒里畏吾地。一些蒙古部落和军队进驻撒里畏吾地,逐步同撒里畏吾人融合。明代史书把这部分回鹘人和蒙古人统称为“撒里畏元儿”。明中叶,撒里畏元儿东迁入关,到肃南和酒泉的黄泥堡一带定居。民国36年(1947)酒泉县所属祁连、明花2保人口为1824人。1949年增为2400人,1952年达到2900人。1953年,河西民族工作会议在酒泉召开,经与裕固族代表充分协商,一致同意以同“尧呼尔”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的名称,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祁明区由酒泉划归肃南。酒泉黄泥堡有裕固族500人,1958年增为800人,1964年达1100人,1975年增为1500人,1985年达1867人,1990年增为2275人,比1954年增长3. 6倍,比1975年增长51. 67%。
黄泥堡乡裕固族讲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保留了古代突厥语和回鹘语的许多词汇。过去亦称“尧乎尔”语。同时通晓汉语。
裕固族人在河西回鹘时代曾使用古回鹘文,东迁以后,文字失传。
裕固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赛马、摔跤等。
裕固族擅长编织,在河西回鹘时期,编织的毛褐,是向中原王朝入贡的主要贡品。山区牧民,在口袋等用品上,也编制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制做的马褥子、坐垫等,图案仍有传统的特色。
裕固族先民曾信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明代信仰藏传佛教。第三节回 族酒泉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留居在河西的穆斯林商人和贡使。到了元代,大批戍边屯田的回回军士以及贡使、商贾等被安置在甘肃境内。他们之中有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维吾尔人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明代,形成了回回民族。清初还从哈密、吐鲁番等地迁来维吾尔人和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被安插的陕西回民和宁夏回民,形成大片聚居区。清末几次反清斗争遭到清廷镇压,回族人数大减。民国36年(1947)酒泉县有回族1956人,1949年减为1400人。
建国后,回族人口相对稳定。1952年为1200人,1954年为1800人,1956年为2100人,1958年为1300人,1964年为1200人,1985年为1267人,1990年为1460 人。
农耕牧养是回族生活的主要来源,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并有经商贸易的传统。
清代以前,回民教育局限于经堂教育,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回族文化教育中心。
回族的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尤其是民歌“花儿”流传甚广。回族群众还喜爱武术,一般以使刀、矛、枪、棍著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元昊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回族文化教育中心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黄泥堡裕固族乡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东风场区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关中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天津
相关地名
东北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漠北
相关地名
甘州
相关地名
瓜州
相关地名
沙州
相关地名
柴达木
相关地名
黄泥堡
相关地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黄泥堡乡
相关地名
波斯
相关地名
哈密
相关地名
吐鲁番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