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0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4.2
页数: 3
页码: 1010-1012
摘要: 酒泉古建筑包括楼阁、寺庙、白塔等20多处,保存10多处。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古建筑

内容

第三章古建筑
  酒泉古建筑包括楼阁、寺庙、白塔等20多处,保存10多处。
  第一节酒泉鼓楼位于酒泉古城中心的鼓楼,原系东晋永和二年(346)酒泉太守谢艾修建福禄城的东城门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扩展城垣,将原东城门留于城中央,穿通四条大街,改为鼓楼。在基座上部建木楼,置大鼓,驻戍卒打更。清雍正三年(1725)整修城楼,砖包鼓楼台基。清同治四年(1865)鼓楼毁于兵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鼓楼,下座为青砖包砌台基,高7. 5米,底边长24. 3米,周长97. 2米。台下为砖砌十字形相交通道,贯通四条大街,券顶中心为穹窿顶,倒悬伏羲八卦。券门高4. 2米,阔3. 4米,四门楣有砖雕斗拱与门额,分别为“东迎华岳”,上雕“二龙戏珠”;“南望祁连”,上雕“龙马负图”;“西达伊吾”,上雕“丹凤朝阳”;“北通沙漠”,上雕“八仙庆寿”。楼基东侧有砖砌阶梯式漫道,道门横额:“云路先登”。台基上为正方形三层木楼,一楼每面三开间,金柱12条,楼内四根粗壮的通天柱直贯三楼,楼外围以20楹柱,斗拱挑檐,巍峨壮丽,一楼东门悬挂1985年11月现代考古学家罗哲文题联:“两千年前往事忆上心头,想当年,金戈铁马,翩翩勇将,英俊少年,风华正茂,捷奏河西,气宇轩猷,谈笑间,美酒倾杯碧玉流,与十万健儿同饮唱,如此高风统帅,赢得兵民嘉尚,无人不赞霍将军;八百里外阳关似在眼前,看那边,玉砌银雕,皑皑祁连,起伏奔腾,叠嶂重峦,红妆素裹,无比娇艳,更有那晚霞浓抹嘉峪关,给中华大地添风彩,这般壮丽河山,招徕远人游子,众口同夸酒泉好”。南门、北门分别悬挂1905年聂吉儒撰,1985年郭炬、童德成补书的楹联:“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雪山南耸叠障与檐牙争排”;“虽非近水楼台应先得月,直对山关门户可以观人”。二楼为单檐三进间,彩漆板壁,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嵌于12柱间,外有回廊、眺望栏,可依栏远眺。东面悬清光绪年间聂吉儒书“声震华夷”(1985年复制)巨匾;西面悬苻瑞书“气壮雄关”(1980年复制)巨匾。三楼为单间,单檐四出,四角高挑,四面开窗,窗外有回廊护栏,楼顶正中装置琉璃聚宝瓶。鼓楼结构精巧,造型舒展,总高24. 3米,登楼远眺、沃野田畴、城池楼榭尽收眼底,祁连雪峰、讨赖河水更添诗情画意。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药王宫建筑群药王宫建筑群分布在酒泉中学院内。前院马路东药王宫两座建于明代。前殿光绪五年(1879)重修,台基长25. 5米,宽16米,高0.9米,建硬山顶三间四楹砖木结构大殿,前后卷棚,七彩变形斗拱,着青绿彩绘。后殿宣统三年(1911)重修,台基长17米,宽16米,高1.8米,建三间四楹硬山顶大殿,宽11米,进深13米,前置卷棚,七彩变形斗拱,着青绿彩绘。
  前院马路西有古建筑两座,靠北一座为五圣宫,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台基长24米,宽24米,高1米,建五开间六楹砖土木硬山顶大殿。靠南一座无台基,五开间硬山顶,二道花牙,绘以金黄云纹,结构较简,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传为关帝庙。
  前院正中北端为玉皇阁,原建于西城门内,1940年因开西城门而移建于此。台基长15米,宽15米,高1.6米,建正方三层木楼,均四面坡,攒尖顶,楼高13米许。
  第三节清真寺酒泉清真寺,最早在西城外。明嘉靖时建于城东北隅(今市二中内)。清代迁东关北后街。民国六年(1917)翻建,1921年完工。主体工程有大殿一座,讲堂二座,宣礼楼、寺门等。大殿为歇山顶,建筑面积536平方米,系土木石砖结构,前后殿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殿前有前檐,殿后有经堂,经堂顶上耸立着四角高亭。大殿前是庭院,南北各有五间讲堂,东西纵深20米,南北宽15米。庭院东面是山门,上有15米高的宣礼楼,盘旋楼梯,全系木质结构。山门之外有院落,有沐浴大、小净的水房。整个寺院占地1440平方米。“文革”中,殿内匾额、地板、廊檐下的木栏、讲堂、宣礼楼、山门、水房被拆除。1979年,恢复了教民活动。1980年以来,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自筹资金修建浴室、接待室等6间;政府和有关部门拨款1.9万元,进行大殿维修和寺门、宣礼楼的修建。1984年9月,公布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1992年6月至1994年10月,重建宣礼楼和寺院前门。共用资金33万元,(其中省、地、市拨款5. 5万元,回民群众捐助27. 5万元)。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