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古城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06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城堡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1007-1009
摘要:
酒泉市市境内有古城堡,长城、烽燧遗迹78处,重点保护古城堡10处。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古城堡
内容
第二章古城堡
酒泉市市境内有古城堡,长城、烽燧遗迹78处,重点保护古城堡10处。
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酒泉城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讨赖河下游之南岸。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开辟河西,设酒泉郡,立禄福县。元鼎二至六年(公元前115至111),始筑城障,称禄福城。晋改称福禄城,隋唐以后称肃州城。据《十三州志》记载,汉代禄福城为地震摧毁,荡然无存。《西河旧事》载,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前凉张重华封谢艾为福禄伯,任酒泉郡太守,重新筑城,东西宽约630米,南北长约950米,面积0.6平方公里,设东、南两座城门,即今日之西半城,东门在今鼓楼位置,南门尚存遗迹,城垣全为土筑。公元405年西凉武昭王李暠由敦煌迁都福禄城,修酒泉宫,造恭德殿,立群臣功勋碑。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指挥佥事裴成,向东扩展城池,形成“周围八里三分,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二丈许”,新筑东、南、北三座城门,皆有月城,改建旧城东门楼为鼓楼。城内面积1.3平方公里,城外四周建护城河。成化二年(1466),巡抚徐廷璋增筑东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42米,城墙高7米,厚3. 3米,开东、南、北三座哨门,并筑环城池。正德十三年(1518),兵备陈九畴增置敌楼和敌台。万历二年(1574)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用青砖包砌肃州大城。清雍正七年(1729),整修城楼,砖包鼓楼台基。同治四年(1865),城遭兵乱破坏。光绪年间复加整修。至今尚存西南角城墙200米、福禄城南门、鼓楼、清真寺、药王官和酒泉公园古建筑群等历史遗迹。1990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二节长城烽燧遗址汉代长城遗址 据《汉书》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西羌,筑高台镇夷堡以南,沿西行大道与北大河北岸边塞。镇夷堡至酒泉暗门属沙漠盐碱土壤不宜筑边墙,掘壕代墙,俗称边壕。此段壕长约60公里,为汉长城。自暗门筑边墙,经临水河、沿北大河北岸至安远沟,今墙基已毁灭殆尽。
明代长城遗址 酒泉市境内的明代长城,位于城北30里处,明弘治十一年至十三年(1498至1500)筑,西起文殊山脚,向北经嘉峪关、野麻湾,折东抵新城堡、边湾滩、两山口、明沙窝、上古城、下古城,跨临水河,至暗门,与汉代边壕相接,长约66公里。另一段长约60公里,隆庆年间(1567至1572)筑,起自下古城大墩至夹边沟,跨临水河,经鸳鸯池入高台,与镇夷堡长城相接。这两段明长城共长126公里,经过400多年风雨侵蚀,仍有残垣断壁遗存。
据酒泉博物馆1983年勘查,从边湾农场西北部,至怀茂中学以西一段,长约7. 5公里,残壁断续相连,遥望宛然如城;怀茂中学以东至夹边沟水库大墩,长约13. 5公里,墙垣倾圮殆尽,唯见高大的土梁,横似长龙;夹边沟水库以东,至长城林场路口一段,长约5公里,墙垣虽已断裂,但仍然林立如线。其他地段,仅存残迹。以上各段分别为省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烽燧遗迹 酒泉市境内原有明、清烽燧317座,分5路拱卫着昔日酒泉西塞重镇。这些烽燧因年久倾倒,或被人为拆除,较完整者仅存43座。主要有:北闸沟墩,位于城北果园乡北闸沟村,墩高14米,为酒泉5路烽火之首墩。墩南有堡,南北24丈,东西21丈,名为王参将堡,俗称镇远堡。北闸沟墩得到各路烽火信息之后,便向县城角墩发出信号,由肃州卫指挥使发布军事行动。该墩是收集肃州诸路烽火信息的总枢纽。墩、堡于1958年拆除,残迹尚存。鸳鸯烽燧,位于城东北37公里讨赖河下游鸳鸯池水库东岸高阜上,是明代由金塔、天仓至肃州长途烽火线路的中继烽火。嘉靖二十六年(1547)参将刘勋添筑,高11米,底径13米,有墩院,面积达700平方米,土墙已残破,墩体尚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梧桐墩,位于城北怀茂乡西北部的沙山上,墩高7米,四面用土坯砌成,为明代肃州与金塔的分界墩,东南与沙岗墩等为一路烽火,墩体较完整。将台墩,位于清水镇北17公里的沙漠中,共有土墩9座,较大的3座,高6米,底径8米〜10米,西北有土堡残迹1座,为戍兵驻地。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