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101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99.2
页数:
3
页码:
986-988
摘要:
介绍传染病防治的情况。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传染病防治
内容
第六节传染病防治
一、天花建国前,天花在酒泉曾有大流行,建国后,于1950年普遍接种牛痘,天花有少量发生,当年发生4例,死亡2例,1952年发生1例,死亡1例。1954年发生2例。1964年结合牛痘普种工作,在金佛寺公社调查天花患者106人,各年龄组均有病例,11岁以下4例。1980年全县停止牛痘接种,进入了对痘疹类疾患者加强监测工作的时期。
二、白喉建国前白喉曾在河西地区发生过4次大流行,死亡近万人,酒泉也是主要发病区。建国初期,白喉仍有发现,1953年发病52例,发病率为0.3‰。由于推行免费预防接种,免疫面广,白喉发病率逐年下降,1966年以后绝迹。
三、麻疹麻疹是常见的传染病,俗称“麸花子”,发病率高,易传播,死亡率虽不高,但易发生肺炎、脑炎等综合并症而造成死亡,多流行在冬春季节。据统计酒泉每隔五、六年流行一次。民间采用中草药预防,但不能控制发病和流行。自60年代使用麻疹活疫苗接种,发病明显减少。
1979年推行计划免疫,麻疹疫苗普种率达到81%,1981至1985年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麻疹普种,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1985年,麻疹发病率为0.83‰。1986年开始患病率大幅度下降,1989年降为0.08‰。
四、百日咳百日咳因久咳不愈而得名,又称“鹭鸳咳”。久咳则眼充血、鼻翊、声嘶,常年发病,大都与麻疹合并流行。1956至1963年曾发生过5次流行,1963年尤为严重,发病1157人,发病率6.6%。,死亡20人。采用百日咳疫苗预防接种,可增强免疫力,保护易感儿。用氯霉素、链雾素及中药百部治疗,土方用大蒜、糖浆、鸡苦胆等均有疗效。1985年患病率为0.1‰,1989年降为0.01‰。五、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四、五月间发病,呈局部流行,无规律,多见于儿童。1966年发病146人,死亡11人,1967年发病130人,死亡1人。1977年调查酒泉中学学生带菌率达40%,并发现了 A群菌型,呈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易被忽略误诊。“流脑”的预防,重点采取疫苗接种和隔离,每年在流行季节的高峰前期,采用杜米芬、黄莲素、磺胺等药物点鼻、投服预防。1983年开始采用流脑多糖A群菌苗注射,发病率逐年下降。1985年发病率占0.04‰,1989年降为0. 003‰。
六、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引起暴发流行,具有来势猛、传播快的特点。1957年春季发生的大流行波及城乡,导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据记载,城关镇发病19267人,占城关镇总人口的36. 5%。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又发生一次小流行,1963年春,酒泉师范发生流感,迫使停课1周。流感的预防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流行季节可采用流感疫苗点鼻,还可采用中草药煎大锅汤服用。
七、 斑疹伤寒建国初期人民生活贫困,卫生条件差,几乎每年都有发生。1960年发病人数195人,发病率1%。,1964年冬,银达乡余新村7队发病17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斑疹伤寒已基本控制,很少发生。
八、 伤 寒俗称“汗病”、“窝子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峰在夏、秋季。1965年10月在镜铁山红柳沟筑路工地发生副伤寒流行,发病50余人,死亡2人。1978年9月,酒泉地区金属回收公司基建工地上发生伤寒流行,23个民工有14人发病,其主要原因是个人卫生差,饮食不洁所致。建国以来每年都进行伤寒三联疫苗接种,但由于接种面小,接种率低,不能有效地杜绝伤寒病的发生。1981年有患者15人,患病率0.06‰,1989年降为0.007‰。九、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长。1961年以来在局部地区流行,其预防重点是对传染源加强管理,对现症患者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和消毒工作,在医疗单位中推行一人一针一管的注射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但患病率依然呈曲线状况,1981年1%。,1983年降为0.35‰,1984年又升为1. 1‰,1986 年又降为0. 28‰,1989 年又升至 1. 23‰。
十、结核病结核病又称“痨病”,1977年9月全县进行了结核病普查,查出患者1240人,患病率为5. 6%。,1984和1985年,采用线索调查和采集痰标本的方法,在全县农村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采集痰标本4723人份,镜检阳性率为0.12%。两年共治疗病人295人。1984年全县实行了结核病报告制度,新生儿卡介苗也开始推行。
十一、痢疾痢疾常年发病,多流行在夏、秋季,发病率高,流行面广。酒泉市发病最严重的1974年,共发病7364例,发病率29.63‰,清水镇清水大队一、二队因暴雨冲刷粪便污染了涝池水,引起暴发流行,发病660例,发病率为72. 9%。1975年发病6322例,发病率25. 01‰,死亡6人。
50年代曾使用痢疾噬菌体预防痢疾,但由于方法繁琐,不易推行。后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粪管、水管及饮水消毒和食品卫生管理,实行“三防一消毒”的卫生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发病和流行。从1964年开始,间断地进行了痢疾菌的培养,分型鉴定和药敏试验,为防治痢疾提供了科学依据。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