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广播收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97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广播收音
分类号: G219.274.2
页数: 2
页码: 967-968
摘要: 内容包括:广播收音站、广播站 、广播电台、乡镇广播放大站。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广播收音

内容

第一章广播收音
  第一节广播收音站
  1950年12月,酒泉县成立广播收音站,只有1台四管静直流收音机,工作人员每天晚上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北台的纪录新闻,次晨经领导审查后刻印成《新闻快报》(后改版为《广播快报》)八开印张,分送县委、政府各部、科、直属单位和各区、乡与重点村。
  1951年土地改革期间,收音站工作人员自带收音机和广播喇叭下乡组织群众收听,还不定期的组织机关干部、工人收听领导干部的广播讲话。
  1953年县文化馆建立了收音站。1955年全县培训了 10个区的收音员,有的区建立了固定收听小组,至此,全县共设12个广播收音站。
  第二节广播站
  1951年6月,中共酒泉地委在酒泉县建立了酒泉人民广播站,配有50瓦扩音机和两只25瓦高音喇叭,每天播音2小时,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还办有《酒泉新闻》和工间操等节目。1956年1月,在地委干部学校举办了全区农业县架设农村广播网培训班,学员在酒泉县城郊乡(社)进行了架设有线广播站的试点。先后在西峰、冯侯、中所沟、关明、余新、银达、泉湖、永久、三墩等乡(社)架通了网路,安装了部分舌簧喇叭。是年春季,酒泉地委有线广播站将所有设备移交酒泉县。5月1日,县广播站正式播音,共有播音员5人。到1956年底,城郊已拥有舌黄喇叭250 只,城市除交音喇叭外,还有50只深入单位的收费喇叭。
  1958年,国家、集体投资3万元与邮电部门合作,除边远社队外,将生产队的有线广播基本架通。喇叭只数达到1500只。1960年上升到2475只,其中1196只深入农家院落。
  1960年初,建立了酒泉人民广播电台,使用改装的300瓦和15瓦土发射机,发射半径5公里。1962年广播电台下马,机构撤销。仅保留城内设在鼓楼上的4只交音喇叭。
  1964年,地方财政拨款1.5万元,利用农村电话线,在公社所在地和生产大队安装舌簧喇叭324只,于当年7月1日恢复农村广播。
  1968至1971年,建立了 18个公社广播放大站,架设喇叭突破万只。1976年达到31721只,入户喇叭上升到31522 只,农村广播专线达到71. 5公里。
  1982年12月,建成无线调频台,频率为89. 5兆赫,有100瓦的发射机2台。
  第三节广播电台
  1987年11月,省广播电视厅天线队为酒泉市改装天线,并对旧机房进行了改造,建立了酒泉人民广播电台,于1988年5月1日正式播音。
  第四节 乡镇广播放大站
  1958年3月,在银达乡设立了广播中继放大站,到年底,又在总寨公社建立了中继放大站。次年在西峰、银达、泉湖、果园、临水、东洞等公社建立了放大站,配直流电收音机和25瓦高音喇叭。1960年8月在城关镇建立广播站,有75瓦扩音机1台,喇叭百余只。到1974年,全县18个公社相继建站。1982年在黄泥堡公社建立放大站,至此全县19个公社都建立了放大站。1986年,西洞、泉湖、怀茂三个放大站基本实现网路标准化,到1989年有10个乡镇广播网路达到标准化。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