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篇 广播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977
颗粒名称: 第三十九篇 广播电视
分类号: G219.274.2
页数: 7
页码: 967-973
摘要: 内容包括:广播收音、广播宣传、电视转播 。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广播电视

内容

第三十九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广播收音
  第一节广播收音站1950年12月,酒泉县成立广播收音站,只有1台四管静直流收音机,工作人员每天晚上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北台的纪录新闻,次晨经领导审查后刻印成《新闻快报》(后改版为《广播快报》)八开印张,分送县委、政府各部、科、直属单位和各区、乡与重点村。
  1951年土地改革期间,收音站工作人员自带收音机和广播喇叭下乡组织群众收听,还不定期的组织机关干部、工人收听领导干部的广播讲话。
  1953年县文化馆建立了收音站。1955年全县培训了 10个区的收音员,有的区建立了固定收听小组,至此,全县共设12个广播收音站。
  第二节广播站1951年6月,中共酒泉地委在酒泉县建立了酒泉人民广播站,配有50瓦扩音机和两只25瓦高音喇叭,每天播音2小时,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还办有《酒泉新闻》和工间操等节目。1956年1月,在地委干部学校举办了全区农业县架设农村广播网培训班,学员在酒泉县城郊乡(社)进行了架设有线广播站的试点。先后在西峰、冯侯、中所沟、关明、余新、银达、泉湖、永久、三墩等乡(社)架通了网路,安装了部分舌簧喇叭。是年春季,酒泉地委有线广播站将所有设备移交酒泉县。5月1日,县广播站正式播音,共有播音员5人。到1956年底,城郊已拥有舌黄喇叭250 只,城市除交音喇叭外,还有50只深入单位的收费喇叭。
  1958年,国家、集体投资3万元与邮电部门合作,除边远社队外,将生产队的有线广播基本架通。喇叭只数达到1500只。1960年上升到2475只,其中1196只深入农家院落。
  1960年初,建立了酒泉人民广播电台,使用改装的300瓦和15瓦土发射机,发射半径5公里。1962年广播电台下马,机构撤销。仅保留城内设在鼓楼上的4只交音喇叭。
  1964年,地方财政拨款1.5万元,利用农村电话线,在公社所在地和生产大队安装舌簧喇叭324只,于当年7月1日恢复农村广播。
  1968至1971年,建立了 18个公社广播放大站,架设喇叭突破万只。1976年达到31721只,入户喇叭上升到31522 只,农村广播专线达到71. 5公里。
  1982年12月,建成无线调频台,频率为89. 5兆赫,有100瓦的发射机2台。
  第三节广播电台1987年11月,省广播电视厅天线队为酒泉市改装天线,并对旧机房进行了改造,建立了酒泉人民广播电台,于1988年5月1日正式播音。
  第四节 乡镇广播放大站1958年3月,在银达乡设立了广播中继放大站,到年底,又在总寨公社建立了中继放大站。次年在西峰、银达、泉湖、果园、临水、东洞等公社建立了放大站,配直流电收音机和25瓦高音喇叭。1960年8月在城关镇建立广播站,有75瓦扩音机1台,喇叭百余只。到1974年,全县18个公社相继建站。1982年在黄泥堡公社建立放大站,至此全县19个公社都建立了放大站。1986年,西洞、泉湖、怀茂三个放大站基本实现网路标准化,到1989年有10个乡镇广播网路达到标准化。第二章广播宣传第一节编采播音一、 编采1956至1989年,先后从事编采工作的共有13人(次)。其中受过各类专门培训的7人。建立广播站(台)36年来,共被省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报》录用的通讯、新闻稿件229篇,连续4年(1984〜1987)参加了酒泉地区广播电视局举办的优秀稿件评比活动,有12篇被评为一等稿,并参加全省优秀广播稿评比。新闻《三进农家院》被省、地评为一等奖、全国优秀广播稿件;《数百名农民联营搞建筑》、评论稿《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均获地区一等奖、省二等奖。至1989年,有2人被评为中级(编辑)职称,3人评为初级(助理编辑、采编员)职称。
  二、 播音1956至1989年,先后有专职播音员10人,有3人参加过短期培训。1人被评为一级播音员,1人被评为三级播音员。
  第二节基层通讯员建站初期,常为广播站写稿的基层通讯员有20多人。1958年9月,县站组织了 13个乡的通讯报道组和一批通讯员,不发稿费,个别的发稿纸、信封等。1979年始由地方财政拨款给基层通讯员发0.5元〜3元的稿费。1982年9月,对业余通讯员进行了整顿,确定了 125名通讯员,其中10名特约通讯员。1986年5月2日进行了整顿,确定市属单位基层通讯员94名,省地驻酒单位15名。止1989年底,共收到各类来稿40590篇,采用32861篇,采用率81%,其中本站采写5852篇,占来稿数的14%。
  第三节 播送节目建站初以转播中央台、省台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辅。主要有《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国际时事》、《对农村广播》、《莫斯科电台华语节目》和《每周一歌》等。1966年后增转省台《全省广播电台广播站联播节目》。1981年以来转播中央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和综合节目》、《各地电台联播节目》和省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对农村广播》以及《西北地方戏》等节目。
  《酒泉新闻》是酒泉有线广播站的传统节目。从1983年以后,充实加强了《酒泉新闻》的采编工作。每套新闻重播二遍,新闻稿件力求真、快、短、活、响,10分钟播送5、6件,最多播送10余件,其中当日新闻、录音新闻不断增多。
  其他专题节目自1980年以后才固定播送。先后固定了《学科学》、《报刊选播》、《为听众服务》、《法律之窗》、《业务宣传》、《少儿节目》等节目。另外还根据党和各个时期的工作内容,举办不定期节目。如文明礼貌,计划生育,植树造林,党的基本知识讲座等。
  第四节广告服务建站初曾进行过无偿寻人寻物启事、广告播送。从1979年开始,对要求播放工商、文化广告和寻人寻物启事者收费。即按每字1分〜4分钱计算。分商业性广告,服务性广告,义务性广告3种。广告客户要求配乐加工者,另收制作加工费3元〜5元。第三章电视车专播第一节电视差转台酒泉电视差转台于1981年1月19日建成,2月20日试播。开始有省拨50瓦彩色电视机1台,自建53米高拉线铁塔1座,收转玉门电视台六频道节目。覆盖面积153平方公里,收看观众18. 6万人。1983年8月新购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新建76米高拉线铁塔1座,于1985年2月起插播本台自办节目。
  第二节电视台酒泉电视台成立于1985年8月,1986年4月在南石滩动工修建,9月25日竣工并开机试播。1988年1月1日正式播出。酒泉电视台属酒泉地区行署领导,由地区广播电视局主管。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3万平方米,修建总投资127. 3万元。初建时有省广播电视厅投资1KW彩色电视发射机2台,80米发射塔1座,6米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省广播电视厅分配十、十二两个半波频道。十频道为本台自办频道,主要发送《甘肃新闻》、《酒泉新闻》和广告、文艺节目;十二频道全天转播中央一套节目。到1989年,又新增电视摄像机2台,有职工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人。
  第三节闭路电视部酒泉闭路电视部1988年9月开始筹建,当年10月1日正式开始工作。主要设备有地面接收站1座,卫星接收机3台,插转接收天线4套,监视机10台,录像机3台,调制器3台,线路放大器15台,架设杆线2300米。1989年又增加主体声调频广播调制器1台,发射机1台,监视机2台,电视插转天线1套,架设杆线4000米。闭路电视收看户由刚开始的700户增至4000户。
  闭路电视部属酒泉市房屋开发公司领导的股级单位,有职工5人。第四章音像管理从建立广播站至1975年10月,主要是对本站的唱片、录音管理,并向有关单位广播室通知上级禁唱唱片目录。1975年后,此项工作面扩大到全社会。1983年12月,根据县工商局《通知》精神,查禁黄色歌曲原声带2018盘,复制带2928盘。1984年3月,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会同县公安局、工商局对全县录音磁带的使用、经销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确定了磁带经销点8个,复制录音点6个。同时对录像带也进行了管理。1985年4月酒泉县文化市场管理小组成立,经清查全县有录像机45台,营业性录像放映点22个。据省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1985年9月16日紧急通知,全县各营业录像放映点9月30日全部停止,进行清查整顿。先后查禁了一批色情淫秽录像带,有关人员受到了治安处罚或批评教育。1986年2月6日,批准酒泉工人俱乐部、市文化馆、果园乡文化站、银达乡文化站4单位开设服务性录像放映点,颁发了准放证。到1987年4月,又增批地区电影公司、七一影剧院、和平电影院、市政府礼堂为服务性录像放映点。
  1989年在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工作中,查出非法录音带61盒,非法录像带2盘。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