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9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电影
分类号: J992
页数: 8
页码: 952-959
摘要: 内容包括:影片发行与管理、电影放映机构、电影放映、电影放映技术培训。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电影

内容

第四章电 影
  第一节影片发行与管理
  一、地、市影片发行机构1956年甘肃省电影发行公司张掖发行站建立,酒泉的影片均由张掖站负责供应。1958年酒泉、张掖专区合并后,电影发行站随之迁至酒泉,在肃园街办公。负责东至天祝、西至阿克塞等县(市)16毫米影片的发行业务。1961年底大专区撤销后,成立酒泉专区电影管理站,有工作人员5名,站址在仓后街。负责16毫米影片发行和机械检修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变动频繁,时建时撤、时分时合,直到1977年10月才正式成立酒泉地区电影放映发行公司,负责35毫米影片的发行和机械检修、放映技术培训业务。
  1971年9月成立酒泉县电影管理站革命委员会,管理站设正副主任各1人,兼管电影院的行政、业务工作。1978年8月,酒泉县电影管理站和东方红(原和平电影院)影院分设,1980年6月,电影管理站更名为酒泉县电影公司,负责16毫米、8. 75毫米影片发行和机修、放映技术培训等业务。
  二、影片管理从1975年1月起,根据甘肃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关于改变工矿16毫米和8. 5毫米放映单位(包括农村放映队)的影片一律由各县(市、旗)电影管理站负责安排的通知》精神,酒泉地区电影公司将河西化工厂、酒泉汽车运输公司、公路总段、区测二队、地质四队和14个农村电影队的供片业务交给酒泉县电影管理站管理。1976年11月,根据省电影公司的安排,发行《闪闪的红星》等影片27部、《韶山银河》等纪录片10部、科教片7组、科技简报1-8号、12号等。1978年分批恢复和开放了一大批被禁锢达10年之久的优秀影片。1979年在建国30周年献礼新片展览中,发行放映了《保密局的枪声》、《从奴隶到将军》等6部影片。至1982年底共发行各类影片1646部。1984年以后,由于电视和电视录像的普及,电影观众逐年减少,为提高电影观众的上座率,省电影公司对16毫米的影片和拷贝的发行采取招标供应的办法,酒泉市电影公司先后投标的影片有《木棉袈裟》、《浪子燕青》、《画皮》、《峨嵋飞盗》、《太极神功》、《峡江疑影》、《瓜棚女杰》等。1985年以后,酒泉市电影公司和放映单位实行影片租赁承包合同制,由市公证处公证,保证了影片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电影放映机构一、城市影剧院和平电影院:1953年甘肃省电话教育工作队来酒泉,组成酒泉放映站,隶属酒泉专区文教科,在共和街售票营业,配有16毫米放映机1部,发电机1台,场内可容纳观众600人。
  1955年4月,放映站改建为和平电影院,编制10人,设机务、场务两个组。1956年和平电影院下放酒泉县管理。1957年,酒泉县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建电影院,场内可容纳观众1000人,有工作人员12人,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84年8月恢复和平电影院名称。
  酒泉影剧院:即市政府礼堂。在原越剧院基础上于1981年建成,可容纳观众1900人,有工作人员15人。
  七一剧院:1954年修建,以戏剧演出为主,兼营电影放映,可容纳观众900余人,近年来戏剧停演,专营电影放映。
  酒泉运输公司俱乐部:1977年建成,场内可容纳观众900余人,一般上座300至500人,1986年停止放映。
  火车站电影院:1981年在火车站建成开映,可容纳观众400人,1986年停止放映。和平电影院历年放映、观众、收入情况统计表项 目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项 目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1954 年 477 21 3 1972 年 81955 年 1973 年 800 72 101956 年 917 46 1974 年 915 21 91957 年 1083 59 13 1975 年 1001 79 91958 年 1300 70 14 1976 年 1959 年 1200 48 12 1977 年 1218 126 201960 年 1400 58 11 1978 年 1599 161 251961 年 1979 年 1680 179 261962 年 1980 年 1845 186 251963 年 1981 年 1544 140 191964 年 1982 年 1475 105 131965 年 1983 年 1367 91 101966 年 1024 10 1984 年 1248 78 111967 年 415 4 3 1985 年 1346 12 71968 年 321 3 1986 年 1329 65 121969 年 460 5 1987 年 1286 61 131970 年 6 1988 年 1645 80 191971 年 612 8 1989 年 1149 58 19城市其他影剧院部分年份放映、观众、收入情况统计表项 目 七一剧院 市影剧院 运输公司俱乐部 火车站电影院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1977 年 731 60 1978 年 777 63 360 17 1979 年 1225 94 722 36 4 1980 年 1981 年 1267 96 13 264 30 3 679 30 4 1982 年 118 64 8 1074 95 12 607 23 3 302 7 11983 年 1232 68 8 1167 107 12 610 23 3 290 6 11984 年 1278 69 9 858 75 10 608 15 2 237 5 11985 年 1103 59 9 669 46 313 6 1 36 1986 年 723 59 11 1987 年 746 55 13 1988 年 1509 80 20 922 66 19 1989 年 1478 67 20 665 47 15 二、农村放映队1956年,酒泉专署将电影二队移交酒泉县,命名为酒泉县电影一队,属 农村电影放映队。同年10月成立酒泉县农村电影放映二队。
  1958年泉湖乡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办电影队1个,是全县最早的农村集体 所有制放映单位。1959年成立了酒泉市电影放映三队,主要为工矿企业职工 群众放映,1962年移交金塔县。1965年起农村实行定点放映,在185个生产 大队建立了 180个放映点,每个放映点年巡回放映4场,使绝大部分农民都 看上了电影。1966年成立酒泉县电影放映三队和四队,共有工作人员13人, 至1973年,国办电影队发展到13个。
  1975年以后,公社、大队自办电影队兴起,到1983年,全县农村集体和个体兴办电影放映队,农村放映队发展到21个,同年9月又将9个国办电影 队(21人)下放给乡(镇)管理。
  1984年以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录像进入农村,致 使部分集体、个体放映队停业。止1989年全市农村有固定电影放映队18个, 均具备了放映遮幅式电影和宽银幕电影的条件。
  表一 酒泉市农村国办电影放映队情况统计表项 目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 项 目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1956 年 2 1973 年 13 3250 1791957 年 2 367 1974 年 12 5305 2971958 年 2 2600 1975 年 10 4766 2131959 年 3 1270 91 1976 年 9 1960 年 3 1350 51 1977 年 9 3311 1751961 年 3 90 1978 年 9 4703 2301962 年 3 1979 年 9 4037 2101963 年 2 1980 年 9 4010 1961964 年 2 1981 年 9 3766 1701965 年 2 1982 年 9 3605 1561966 年 4 1983 年 1967 年 4 1984 年 1968 年 4 1985 年 1969 年 4 1986 年 1970 年 4 1987 年 1971 年 10 1912 123 1988 年 5 1675 811972 年 15 1989 年 5 1763 88表二 酒泉市农村乡、村、个体电影队情况统计表项 目 乡(社)电影队 村(大队)电影队 个体放映队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1975 年 6 3 1976 年 11 8 1977 年 11 3881 96 9 1978 年 11 4544 142 10 1979 年 11 3851 142 10 2757 63 1980 年 10 3437 113 10 2848 60 1981 年 10 3355 110 10 3012 68 1982 年 10 3126 125 10 2786 56 1983 年 19 7933 311 10 3000 55 1984 年 18 4276 262 11 3790 70 1985 年 19 3717 121 8 1377 24 2 1651 361986 年 15 2120 93 3 663 28 4 1526 641987 年 15 7611 343 1988 年 15 3315 166 1 69 3 3 309 151989 年 15 3829 191 3 303 15第三节电影放映民国26年(1937),苏联援华抗日汽车队途经酒泉,曾在城内关帝庙 (今酒泉中学院内)放映了苏联原版影片《青鸟》等。民国29年(1940),国 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政治部电影第三队来酒泉宣传抗日,曾在城市和郊区放映 《八百壮士》、《保卫家乡》、《保卫我们的祖国》、《抗日专辑》等。民国34至36年(1945〜1947),武威、酒泉两地私商曾集股经营“中国电影社酒泉放映站”,配皮包放映机2部、发电机1台,在东大街(今市武装部所在地)建盖仅能容纳400多人的简陋放映棚,售票营业。民国38年(1949) 5月,该站租给河西警备司令部改名为“中国电影社”,放映《古塔奇案》、《秦香莲》、《千里送京娘》、《夜半歌声》、《荒江女侠》等影片。
  1949年酒泉解放后,军管会接管了 “中国电影社”,曾放映《桥》、《简报2号》,苏联电影《宝石花》、《欢乐的人们》等影片。1950至1951年期间放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红旗漫卷西风》、《中华儿女》、《白衣战士》以及苏联影片《幸福的生活》等。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放映了以反映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为主要内容的《人往高处走》、《农业合作化高潮》、《走向集体的道路》等影片;配合“肃反”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放映了《六亿人民的心愿》、《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日子里》等影片,特别是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重点放映了《在长征的道路上》,其中和平电影院5天共放映17场,观众达到7600多人次。
  1958年,在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中,主要放映以大跃进、人民公社为题材的影片《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红旗飘》,在水利工地放映《领袖和我们在一起》、《十三陵水库》、《千军万马修水库》,在炼钢工地则放映《钢铁元帅升帐》、《全民大炼钢铁》等影片。50年代放映的故事片还有《鸡毛信》、《渡江侦察记》、《沙家店粮站》、《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扑不灭的火焰》、《战斗里成长》、《羊城暗哨》等,舞台艺术片有《双推磨》、《秦香莲》、《宋士杰》、《刘巧儿》、《李二嫂改嫁》等。
  60年代初,围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放映了《李双双》、《箭杆河边》、《槐树庄》、《暴风骤雨》、《刘介梅》、《雷锋》等影片,同时上映了舞台艺术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传统影片停止放映,主要放映戏剧片《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奇袭白虎团》等8部“样板戏”,同时上映的还有《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三部影片。1968年重点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记录片。
  1977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大部分停映的影片得解放,电影放映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为了配合普法教育,放映了影片《少年犯》,并且大量放映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影片,有《代理市长》、《乔厂长上任记》、《经理室里的空坐位》等影片。1989年8月,在全市开展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教育活动中,放映了《党的女儿》、《烈火中永生》、《闪闪的红星》、《董存瑞》等46部优秀影片,仅农村266个放映点,共放映574场、观众达到28. 7万人次。在庆祝建国40周年期间,组织放映了《魏魏昆仑》、《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影片。
  电影公司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和农业科技活动的开展,组织放映了有关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科教片,受到了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1987年,在农林电影汇映月活动中获农牧渔业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科技协会、科技委员会等6部委的表彰奖励。1988年,在春季计划生育宣传放映活动中,受到省电影公司的表彰奖励。
  第四节 电影放映技术培训1970年以前,电影放映技术培训多由文化部和省电影事业管理部门主办。1970年酒泉电影公司成立后,电影放映技术人员培训由电影公司承办。1975年9月酒泉县电影公司举办为期1个月的培训班,为清水、红山、下河清、丰乐、银达5个公社培训亦工亦农的放映员14名。1976年县电影公司在总寨中学举办第二期培训班,学习35天,培训放映员20名。至1989年共培训放映技术人员54名,放映人员中有技师2人,二等三级1人,二等四级6人,三等五级3人,三等六级6人,四等七级4人,四等八级7人。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