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篇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923
颗粒名称: 第三十八篇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49
页码: 918-966
摘要: 内容包括:群众文化、文学艺术、戏剧、电影、图书、文化市场的清理与整顿。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文化艺术

内容

第三十八篇文化艺术
  第一章群众文化
  第一节机 构酒泉市文化馆
  民国15年(1926),安肃道尹魏鸿发(字绍武,甘肃甘谷县人),在酒泉首创社会教育,以鼓楼为馆址,设立酒泉县通俗教育馆,下设图书部、历史文献部,置办图书、报刊供民众阅览,并创办了秦腔“正俗社”,在北水池沿子(今酒泉市二中)修建戏院演出。民国21年(1932),酒泉县通俗教育馆更名为酒泉县民众教育馆。馆址由鼓楼迁至共和街第一小学(今共和街小学)。民国25年(1936),民众教育馆正式迁入文庙(今和平电影院处),先后由吴振河、华恒玉、韩闻善、崔风姿、张裕民任馆长,工作人员3至7名。下设教导组、生计组、国术组;有阅览室、文物陈列室、民众乐园、民众学校、问字代笔处、茶园、讲演台等。同时还负责审查民间戏曲、杂技班社的演出节目。
  1949年10月,酒泉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民众教育馆,改称酒泉县人民教育馆,馆址重迁至鼓楼,下设文艺宣传、书报阅览两个组。1951年7月更名为酒泉县人民文化教育馆。1953年改称酒泉县文化馆,馆址先后由鼓楼迁至西大街(今鑫利商城处)、东大街(今五金公司东街门市部)。
  “文化大革命”中文化馆并入阶级教育展览馆,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9年元月恢复了文化馆建制,配备干部10名,下设美术摄影、文艺辅导、总务3个组。 1985年,干部增加到15名,下设办公室、业务股、经营管理股。1987年12月在鼓楼西南角修建新馆,1989年12月开展活动。
  阶级教育展览馆1965年11月筹建,同时配备19名文艺工作人员组成酒泉县农村文化工作队,隶属阶级教育展览馆。1968年展览馆与文化馆、图书馆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乡(镇)文化站1958年,由国家拨专款,县文化馆负责筹建、购置设备,在清水乡建起文化站1处,同年10月又在文殊乡建文化站1处。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两个文化站自然解体。
  1980年1月,国家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后,酒泉县从1981年4月起先后在泉湖、西峰、临水、三墩、东洞、银达、果园7个公社建起了民办公助性质的文化站,每站配备专干1人。1982年又在屯升、清水、金佛寺、总寨、铧尖、上坝、西洞、怀茂、红山、黄泥堡等10个公社成立了文化站。1983年4月建成丰乐、下河清2个乡文化站,至1989年,全市19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其中10个站已达到文化中心条件,共有专兼职干部37名,其中专职干部22名。
  俱乐部、文化室1956至1959年在城市街道、厂矿、企业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起俱乐部16个,并设有图书室、读报组、板报组、幻灯放映组等,开展文化学习、宣传活动。1960年以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城乡俱乐部全部撤销。1972年,在学习小靳庄的口号下,各社队又办起了文化室,但时隔不久便自然解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乡(镇)文化站的建立和完善,在各村(队)建起文化室,1987年,共建起文化室169个。一般文化室都配有电视机、图书报刊、象棋、扑克,并设有体育活动场地。城市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和部门都建起了俱乐部或游艺室。业余剧团、演唱队建国前,酒泉农村各乡都有戏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眉户”戏班,利用节日、农闲、庙会演出,人称“唱小戏”(专业剧团演出叫唱大戏)。其中历史较长、影响较远的有总寨乡魏德佑的“魏家班”,泉湖乡水磨沟村王新年的“眉户班”,铧尖乡小沙渠村王佐亭、冯明信的“风绞雪班”(眉户、秦腔兼唱),屯升乡东二村范玉璋、范玉衡的“范家班”,三墩乡古城村李鸿的“眉户班”等。
  1951至1955年,在原戏班的基础上,相继在河东(包括今屯升、清水、下河清)、河西(包括今丰乐、红山、金佛寺)、总寨、西店、河北、城东(包括今泉湖、三墩、临水)6个区组建了农村业余剧团。1958至1966年,全县业余剧团和演唱队发展到99个。其中中国人民银行酒泉中心支行的业余京剧团;县工会的业余秦剧团;城关镇各街道的文艺演唱队;屯升、清水、临水、总寨、西店、铧尖等乡的业余剧团最为活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多数业余剧团自行解散。
  1979年以后,农村业余剧团相继恢复或重新组织,至1989年,农村共有清水镇、金佛寺镇、总寨镇、铧尖乡小沙渠村、银达乡银达村、余新村、屯升乡东二村、泉湖乡沙滩村等8个业余剧团及12个演唱队;城市内组建了群星业余剧团和职工业余剧团。
  曲艺社建国前,评书、曲艺艺人张玉桂、杜玉贵、王天雄、秦玉芳、班松林、徐伯臣、赵宏图相继来酒泉进行曲艺演出,当时私人开茶园者有六七家,在西关(今五金公司西侧)、北市场(今北市街东段)等地搭棚营业。
  民国34年(1945),秦玉书聘请弹唱艺人傅艳秋、傅桂秋等在文庙街(今二粮站对面)开设曲艺茶社,至1949年解散。
  1950年,文化馆将曲艺、评书艺人组织起来,设置固定场地开展活动。1955年成立“红星曲艺社”、入社艺人有谷希云、彭杰云、张兴三、靳绍武、王清保、刘福坤、黄艳秋等,在邮电街、东大街开设两个茶园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艺社解散,曲艺艺人有的改行,有的遣送农村。1982年县文化馆招收2名女青年,由老艺人彭杰云、刘福坤传艺培训,又经著名评书艺人刘兰芳指导,2名学员已能独立登台演出。
  社火会建国前,办社火是逢年过节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市多以行业或外省旅酒同乡会提倡组织筹办社火、灯会、集贸唱会戏等。农村则由本村庄、本沟分(按渠道划分的地域)群众自己组建社火会。由众人推选三五人负责办社火、唱大戏、过庙会的筹备、组织工作。社火会的会首一年改选一次或三年改选一次,多为当地有名望的长者或晋绅。
  酒泉地区群众艺术馆1975年成立酒泉地区群众文艺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7名,下设文艺、美术摄影两个组。1980年7月,群众文艺工作室更名为酒泉地区群众艺术馆,并增加工作人员5名,下设文艺、美术、摄影、辅导4个组,同时创办了《飞天》文艺刊物,后更名为《阳关》(1984年酒泉地区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定为文联的机关刊物)。至1989年底,全馆共有工作人员20名,下设行政、美术、摄影、戏曲4个组和《阳关》编辑部,到1989年底《阳关》共出版发行58期。
  第二节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宣传建国以来,城乡各类群众文化组织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举办展览、放映幻灯片、出黑板报、办专栏、橱窗、组织文艺演唱等。50年代初先后有90个社队建立了幻灯放映组,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和本村的新人新事。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县文化馆组织宣传队,在城乡演出了《成福入社》、《人往高处走》、《十二月生产小唱》等节目,受到群众好评;文化馆干部利用自办油印小报《农村俱乐部》、《黑板报材料》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群众称之为“文化货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文化馆干部深入北山芨芨台和嘉峪关小酒钢,自办油印小报《工地生活》和《钢铁快报》,及时向群众宣传时事政策,并发表工人作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文化大革命”期间,除电影以外,其他基层群众文化组织瘫痪,机关、学校、厂矿、社队组建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歌颂“文化大革命”,演唱“样板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层群众文化组逐步恢复和健全,各乡、镇党政机关除书记、乡(镇)长分管文教工作外,还配备了文化专干,具体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到1989年,各乡镇全部建立文化站、电影队、图书销售点,各文化站根据其条件开展了科普讲座、图书报刊阅览、图片实物展览、民歌演唱会、文艺游艺晚会和体育活动;银达、总寨、铧尖等乡(镇)文化站创办的油印小报《银达科普》、《总寨文化》、《情况反映》等,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提供了致富信息;东洞、果园、屯升、怀茂乡文化站,根据农时季节,举办科技讲座,聘请科技人员讲授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春节社火演出期间,将计划生育、改革开放等内容利用社火形式宣传演出,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文艺演出建国初,农村业余剧团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农业合作化运动,演出了《擦亮眼睛》、《领到土地证》、《自主婚姻》、《不能走那条路》等剧目。1951年,县文化馆组织了教师文工团,下乡巡回演出《秦洛正》、《不上地主当》、《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剧目两个多月。 1956年举办了酒泉县首届民间文艺调演,参加59人,演出民舞、小戏等34个节目。总寨、银达、三墩、铧尖乡代表队演出眉户剧《张连卖布》、《梅降雪》、民间舞蹈《顶灯舞》、《地蹦子》、《二鬼打架》评为优秀节目,其中《二鬼打架》、《地蹦子》参加了甘肃省首届民间文艺会演并获奖。1959年举办酒泉市群众业余文艺会演,由36个单位、216名文艺骨干参加,演出节目136个;精选出的18个节目分别参加了甘肃省和张掖专区业余文艺会演;《三件喜事》、《织一条手巾送北京》、《地蹦子》等节目,被评为全省优秀节目。1965至1977年酒泉县先后举办4次大型文艺会演,共演出歌舞、眉户、戏曲等节目800多个。农民作者李培喜创作的《双丰收》获酒泉地区会演创作奖。同期又组成文艺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历时8个多月。1981年10月,举办酒泉县首届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有8个农村业余剧团、245人参加演出。共演出《杨七郎招亲》、《破镜重圆》、《血手印》、《发霉的钞票》、《王文玉投亲》、《双罗衫》等剧目19场。1983至1989年共举办了3次全县(市)故事演讲,演讲业余作者创作的新编故事41个,其中周彩人创作的《捉苍蝇》、高正刚创作的《烧酒巷》,获省、地故事创作三等奖。1987年12月,地区群艺馆和市文化馆联合举办家庭、个人参加的“大家乐”业余文艺演唱评奖赛,参加180人,演出160个文艺节目,历时15天,演出26场。198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国庆节期间,全市开展了以大唱革命历史歌曲为主要内容的较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地市各部门组成15个演唱队,进行表演、比赛;城乡各单位排演节目66个,公演3场,观众达3500多人次。
  春节社火建国前,社火活动多以村庄或沟分活动区域。春节前会首召集群众代表上庙商量,组织社火活动。从正月初五开始活动,到正月十五或十六结束。期间,社火队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定点演唱眉户,谓之“闹小场”。有的乡村农历二月初二、五月十三也办社火,其目的是为了 “酬神祈雨”。
  建国后,社火活动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由乡、村自动组织演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变化,社火活动已成为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其内容、装扮也在不断创新。1980年城乡共有47台社火在城乡表演,其中城市8台、农村39台。1984年,城乡共办社火142台,其中68台社火于正月十四、十五参加了全县社火会演。1986年春节期间,中共酒泉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城关镇等机关也分别办起了社火、扇子舞、迪斯科秧歌、活动舞台、铁芯子等为群众喜闻乐见。1989年元宵节,城乡62台社火汇集城内献艺表演,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潮。
  展览酒泉最早举办展览是在民国32年(1943)的敦煌壁画摄影展览。民国34年(1945),著名画家赵兰亭在酒泉举办画展。民国36年(1947)著名画家黎雄才、孔素珍、韩少飞、于鹤侣、郭世清、郝进贤先后在酒泉县民众教育馆、酒泉师范、国立肃州师范举办个人画展。
  建国后,文化宣传部门在各个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主办或配合其他部门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有:抗美援朝战利品展览;土改胜利成果展览;国民经济建设成就展览;职工美术摄影展览;青年业余书法、美术展览;县宣传部主办的社会主义改造展览、农业合作化展览;县科协主办的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展览;政府办公室主办的十年建设成就展览;阶级教育展览馆举办的酒泉县西洞乡地主XXX剥削发家史、李志民(注:李志民,原酒泉县文殊公社河口大队四队人,在甘肃省公安部队服役期间,由于马受惊为避免发生事故而献身。)英雄事迹展览,以及地区群艺馆主办的儿童画展;毛主席、周总理奋斗一生摄影展览;酒泉地区出土文物展览;地区美术摄影展览;酒泉军分区主办的军事战备展览;县生产指挥部主办的工业展览、林业展览;县农业局主办的农田基本建设展览等。1981年以后,各乡(镇)举办的农牧业科技、计划生育、农民书画、剪纸、刺绣等展览。1989年国庆节期间,市文化馆主办了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览,共展出作品156件,展出10天,观众达3400多人次。
  第三节群众文化干部培训1953至1955年,县文化馆先后在农村举办了 12期幻灯放映员培训班,培训幻灯放映员248人,配发幻灯机24台,幻灯片65套,建立幻灯放映组12个;分片举办广播收听员、黑板报缮写员培训班12次、188人。
  1956年酒泉县举办民间文艺骨干培训班,参加59人,学习了有关民间文艺的发掘、搜集、整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常识。1973至1976年,宣传站先后举办城乡各单位、机关、学校文艺、摄影爱好者参加的文艺创作、美术、摄影培训班3期,有100多人参加了培训。1980年5月,县文化教育局、文化馆在银达公社银达大队举办为期35天的农村业余剧团骨干培训班,参加122人。1982年4月,县文化馆举办青年业余摄影培训班,为期1个月,参加学员124人。同年8月,举办了文化馆(站)干部业务培训班,参加25人,开设文艺理论、民间文艺、群众文化、美术、书法、音乐,戏剧化妆、图书管理等课程,为期1个月。
  1983年10月,地区群艺馆举办的故事员培训班上,酒泉县选派12名男女青年参加了学习。同年12月,文化馆举办民间文学爱好者培训班,参加46人,学期7天。1989年,市文化馆举办城乡文艺辅导、文艺创作等培训班10期,参加培训600多人;1984至1989年,县春节活动办公室和文化馆联合举办了社火骨干培训班3次,每次均在120人以上,时间7至10天。第二章文学艺术第—节机 构1960年元月成立酒泉市文艺工作者协会,设理事18名,李毅阳为理事会主席,高正刚、李国斌任专职干事,在文化馆办公。1961年7月撤销。
  1984年12月酒泉地区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由21名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文联委员会,林致中为文联主席、李毅阳、赵叔铭、杜全升为副主席。委员会下设文学、戏剧、摄影、音乐舞蹈4个协会,地区群艺馆为文联办事机构,《阳关》杂志为文联的机关刊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酒泉市文化馆恢复和建立了文学、美术、摄影、音乐4个业余创作组,设“羽人书画学会”、“青年诗社”、“摄影学会” 3个群众文艺组织,有城乡64名业余文艺爱好者参加。
  第二节文艺刊物与著作文艺刊物建国前,酒泉文艺刊物创办不多,只有在民国34年(1945)至民国35年(1946)间,驻军新四师主办的石印小报《扫荡报》和中国国民党酒泉县党部编印的《实验报》、酒泉县参议会主办的《肃州日报》中,间有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发表。
  1951年中共酒泉地委主办的《新酒泉报》,辟有文艺专栏,发表诗歌、曲艺、小说等文艺作品。1955年该报交酒泉县主办,更名为《酒泉县报》,曾发表《寻马记》、《阔气的驴公子》、《悟空误入炼焦炉》等文艺作品。1958年县文化馆配合大炼钢铁创办了《工地生活》、《钢铁快报》计64期,重点发表工农群众的文艺作品。1979年以后,文艺创作活动空前活跃,地市文化宣传教育部门相继创办的刊物、书报有:《飞天》:酒泉地区群众艺术馆主办。1979年创刊,为内部发行的文艺刊物。1980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公开发行,1981年更名为《阳关》。 1985年改由地区文联主办,至1989年共刊出58期,发稿850万字。
  《酒泉文艺》:酒泉县文化馆主办。1979年创刊,1980年停刊,发表文艺作品44篇、20余万字。
  《丝路论坛》:酒泉教育学院主办,1987年创刊,在国内公开发行。设有文艺思潮、敦煌学、民俗学研究、西部文化等专栏。止1989年底共发行6期。
  《酒泉文史»:1985年创刊,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酒泉市委员会主办,刊出5期,发表文史资料60篇、10万余字。从1988年起改刊为册,止1989年共出版2辑。
  《酒泉史话》:中共酒泉地委宣传部主办。1985年初印10000册,1987年重印10000册,全书20万字,是酒泉地方史料的荟萃。
  《酒泉名胜古迹》:市博物馆编印。1987年印刷2000册,收集资料12篇、70000余字。
  此外还有《河西诗选》、《岑参边塞诗选注》、《山水画论译注》、《酒泉县新民歌集》、《酒泉民间文艺集成(民歌卷)》、《酒泉民间文艺集成(戏剧卷)》、《酒泉民间故事传说》、《酒泉迷语歇后语谚语》、《历代诗人咏酒泉》等,有的已编定稿,有的已油印成册、有的铅印出版。至1989年底,市文化馆先后主编出版了《民间歌谣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戏曲音乐集成》。
  著作一、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著作目录皇甫谥撰《庞娥亲传》;马岌撰《石壁铭》;杨博(明)撰《处署屯田疏》、《重修紧要边隘以御虏患疏》;廖逢节撰《续申乡保书》;张铄撰《屯田议》;陈棐撰《防边碑》;郭登撰《忠武王庙记》;石瑶撰《襄愍祠记》;候秩撰《嘉峪石砚铭》;徐乾学撰《肃州重建义学奎星阁记》;毛凤义撰《因丰阁记》;岳钟琪(清)撰《建设肃州议》、《金塔寺改设副将议》;刘於义撰《澄镜山房跋》;沈青崖撰《创凿肃州坝庄口东渠记》、《酒泉亭记》;黄文炜著《尊经阁藏书记》、《灵泉记》、《重修学宫记》、《酒泉书院记》、《广济堂记》、《酒泉记》、《肃州志》;徐浩撰《节孝祠碑文》、《关帝庙碑文》、《酒泉书院碑 记》、《义冢碑记》、《碑文记要》;郭维成著《肃州备采录》(四卷)、《续左劝 徵录》(四卷);王琮(清)著《四书续解》;胡文炳(清)著《读史碎金》 (八十卷)、《韵字同异辨》、《汉代酒泉郡九县位置考》;李恭著《酒泉政纲》; 张儒撰《修复城隍庙寝殿碑记》;无名氏著《肃州旧志》;崔崇桂、杨进崇著 《酒泉县要览》。
  二、建国后文艺创作目录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仅有代表性的)列表录后。
  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各类文艺作品作 品 题 目 品类 作者 发表刊物及发表时间 备注遥远的西天山 诗歌 林染 人民文学1982年5月 组诗敦煌的月光 诗歌 林染 重庆出版社1985年 绿 色 日 记 诗歌 漆进茂 文学青年1984年 行 进 途 中 诗歌 漆进茂 飞 天 1984年 七 月 童 话 诗歌 李劲杨 陇 苗1985年 大 漠 日 出 诗歌 李劲杨 飞 天1986年 金 花 西 诗歌 王文焕 甘肃青年1975年 唱歌要唱新农村 组诗 王文焕 陇 苗 1984年 遥远的山村 组诗 肖玫 春 风 1987年 让三江四海更秀美 诗歌 陈新民 甘肃青年1977年9月 让我来帮你种植 诗歌 方晓 甘肃青年1985年12月 嫚 嫚 小说 周彩人 飞 天1980年2月 绣 小说 周彩人 中国法制报1984年10月 樵哥与石花 民间故事 郭仪 陇 苗1984年3月 月 牙 泉 记 散文 赵叔铭 陇 苗1980年5月 续表作 品 题 目 品类 作者 发表刊物及发表时间 备注铁 山 炮 声 散文 赵叔铭 飞卷红旗1974年 冬不拉情歌 小说 陈礼 甘肃文艺1979年11月 黑耗牛与黑天鹅 小说 陈礼 工人文艺1981年5月 军营里静悄悄 小说 王河平 飞 天1987年4月 白 天鹅 小说 林染 现代妇女1986年2月 刻在记忆中的雕像 小说 袁宪章 甘肃日报1987年3月 双 丰 收 剧本 李培荣 甘肃日报1972年12月 当 兵 相声 杨殿学 新疆日报1967年 打 麦 场 上 歌曲 刘兴义 祁连歌声1956年4月 文 化 担 剧本 郭仪 甘肃文艺1957年2月 酒泉宝卷初探 论文 郭仪 甘肃民间 文学论文集 1984 年 酒泉下河清皇城遗址考 论文 刘兴义 敦煌学辑刊1986年 小 康 人 家 木刻 李建军 陇 苗1983年4月 硕 果 国画 殷吉寿 甘肃日报1982年12月 野 餐 木刻 李建军 陇 苗1984年6月 芦 畔 晚 舟 摄影 郭风斌 丝路漫游1987年1月 放 学 路 上 摄影 高山 大众摄影1981年1月 部分获奖文艺作品作品题目 品类 作者 职业 展览会名称 展出时间 获奖等级喜 悦 摄影 高山 教师 第三届河西联展 1983年10月 三等放学以后 摄影 高山 教师 第四届河西联展 1984年10月 三等续表作品题目 品类 作者 职业 展览会名称 展出时间 获奖等级从这里开始 水彩画 李建军 干部 甘肃青年美术展览 1980年10月 二等趣 木刻 李建军 干部 第四届河西联展 1984年10月 三等花卉 摄影 陈富银 干部 甘肃职工书画展 1985年12月 三等自作词一首 书法 高正刚 干部 甘肃职工书画展 1985年12月 三等牧 摄影 王治平 干部 首届河西联展 1980年7月 二等鼓楼夕照 摄影 王治平 干部 第二届河西联展 1981年8月 三等人勤春早 摄影 贾中平 干部 兰州军区摄影展 1972 年 三等笑了、笑了 摄影 贾中平 干部 首届河西联展 1980年7月 一等学海无涯 书法 王永智 干部 第四届河西联展 1984年10月 二等第三节民间文艺酒泉传统民间文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有社火、小戏、宝卷、迷 语、谚语、民歌、剪纸、刺绣、传统灯会等。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 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经过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将其 中的大部分进行了抢救、发掘和整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文艺 遗产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有6名民间文艺爱好者参加了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 会。继《民歌》、《戏曲》、《故事传说》3个民间文艺集成之后,目前正整理、 编辑《谚语》、《歌谣》集成。
  一、民间故事传说(一)目录(收入《酒泉民间故事、传说》集的)题 目 讲术者 搜集整理者 流传地区 姓名 职业 姓名 职业 西天不出的白蘑菇 张生余 农民 周彩人 干部 临水、铮尖、三墩乡旋黄鸟的故事 王文焕 干部 泉水片各地喜春和后娘 李三才 农民 张明智 教师 嘉峪关市各乡镇儿女的心在石头上 乔新年 农民 南野 干部 全市范围内金 锁 刘兴礼 农民 王璋明 教师 西峰乡各村抱 儿 峰 何福生 农民 李斌 干部 河北片各乡村三兄弟求师 赵正有 农民 郭建林 干部 三墩、临水乡一带左宗棠斩驴 高正刚 干部 酒泉城市救 生 珠 马德录 市民 郭仪 干部 全市范围内挖 钱 吕成帮 农民 丁文华 工人 西洞、西峰乡一带吃老虎的故事 午鹤 干部 酒泉城市蟒 头 蛋 高福辉 市民 高正刚 干部 酒泉城市拨灯银子五十两 丁占录 市民 于凯 工人 酒泉城市穗 变 李赞涛 干部 西峰、西洞一带人心不足蛇吞象 李建江 农民 小周 干部 全市范围内喇嘛和木匠 王文焕 干部 酒泉城市锅 儿 漏 刘天成 农民 李建荣 干部 泉水片各乡一对金镯子 史正当 工人 陈玉林 工人 酒泉城市狡猾的狐狸和愚蠢的驴 𠅤勇 干部 酒泉城市天 眼 难 瞒 魏学刚 干部 洪水片各乡吊吊水报仇来 刘兴义 干部 泉水片各乡铁拐李偷油 青野 干部 泉水片各乡白狗娃犁地 郭儒 农民 南野 干部 泉水片各乡毛野人的传说 高正刚 干部 洪水片各乡续表题 目 讲术者 搜集整理者 流传地区 姓名 职业 姓名 职业 樵哥和石花 马德录 市民 郭仪 干部 酒泉城市九 头 妖 魔 施其昌 市民 青野 干部 酒泉城市金泉、酒泉、夜光杯 殷吉科 农民 郭仪 干部 全市范围内酒泉城 的传说 郑兴邦 工人 王吉中 工人 全市范围内李白来酒泉 疑名 酒泉城市崔 家 坟 王五 农民 马力力 干部 全市范围内猪 八戒和 高老庄 陈伯钢 农民 陈伯铎 农民 下河清乡手迹崖和塔尔寺 高正刚 干部 酒泉城、西峰乡泪 泉 清 水 马德录 市民 南野 干部 清水镇、下河清乡龙 王台和 出水口 王五 农民 马力力 干部 怀 茂 乡十户窑的来历 张永元 农民 张德元 教师 东 洞 乡古 堡 临 水 王文焕 干部 临 水 乡民 愿 屯 升 王文焕 干部 屯 升 乡茅 福 地 王文焕 干部 总 寨 镇两 三 口 王文焕 干部 银 达 乡棉 花 滩 王文焕 干部 东 洞 乡金 佛 赐 地 王文焕 干部 金佛寺镇干 坝 口 王文焕 干部 丰 乐 乡总 寨 翔野 干部 酒泉城、总寨镇三 奇 堡 冯玉璋 农民 李生万 干部 总 寨 镇九家窑的传说 范玉衡 农民 范玉璋 农民 屯 升 乡洪水河与东坝庄 刘礼 农民 张德元 教师 东 洞 乡南山和北山 马德录 市民 南野 干部 酒 泉 城续表题 目 讲术者 搜集整理者 流传地区 姓名 职业 姓名 职业 鸳 鸯 池 张正彬 干部 酒 泉 城宝地建酒泉 庄从党 农民 东 洞 乡颠倒墩和无节芨芨 白学刚 农民 吴天成 市民 黄泥堡乡新 添 墩 李忠 干部 邢光明 三墩、银达乡漫 水 滩 张立元 农民 王年善 干部 东洞、红山两乡酒 泉 陈三 农民 唐光玉 干部 全市范围内海 马 泉 高正刚 干部 怀 茂 乡白 石 头 河 阎天中 农民 高英华 干部 铧 尖 乡天 鹅 琴 陈三 农民 唐光玉 干部 嘉峪关市内僧 寺 晚 钟 冯明义 干部 酒泉城内天 门 关 焦炳坤 干部 全市范围内李 陵 碑 张军武 干部 嘉峪关市新城乡荒 凉 墩 何端中 教师 上 坝 乡蝙蝠为什么在傍晚觅食 常征 干部 西 峰 乡骆驼吃草为啥抬头 陈伯钢 农民 陈伯铎 农民 下河清乡牛为什么没上牙 陈伯钢 农民 陈伯铎 农民 下河清乡月亮的传说 王玉珍 农民 何兴全 农民 西 峰 乡社火的传说 靳青春 干部 金佛寺镇尕憨郎买话取妻 张生余 农民 周彩人 干部 临 水 乡刘 秀 许 愿 陈伯铎 农民 全市范围内王天喜进城 刘兴义 干部 三墩乡一带巧姣姣智斗玻璃瓦 张生余 农民 南野 干部 临水乡一带字 不 识 张生余 农民 张建平 干部 泉 湖 乡续表题 目 讲术者 搜集整理者 流传地 区 姓名 职业 姓名 职业 捋面饺子 软油糕 张生余 农民 小周 干部 铧尖、临水 乡巧姑娘智 斗财主 张生余 农民 魏学刚 干部 铧尖、临水 乡吟 诗 择 婿 运正清 农民 马力力 干部 怀 茂 乡羊 皮 鬼 靳青春 教师 金佛寺 镇三 个 酒 友 陈登奎 干部 临 水 乡郎 中 对 诗 运正清 农民 马力力 干部 怀 茂 乡蔡九爷 赢诗 于建华 干部 西 洞 镇和尚秀才 和农妇 范玉衡 农民 范玉璋 农民 屯 升 乡三女婿 拜寿 马德录 市民 南野 干部 酒泉城 市(-)民间故事、传说选录总寨因何得名唐太宗李世民命尉迟恭西征。兵至哈密,扎下行辕。一日,报事官禀报: 薛仁贵被奸臣李道宗陷害,已经押进死牢,不日将要处斩。尉迟恭大喝一声: “胡闹”,便顶盔贯甲、手提九节钢鞭、骑上乌椎银鬃马、日夜兼程,往长安 急驰。越过敦煌郡、跨过疏勒河、闯过玉门关来到酒泉城,顾不得歇息,便 绕城而去。行至酒泉城东30里处,天色已晚,忽听后面传来“元帅慢行!元 帅慢行!”的喊声。尉迟恭回头一看,原来是中军官骑马赶来禀道:“启禀元 帅,总寨扎于何处?”尉迟恭将钢鞭往脚下一指大声说道:“总寨就扎在这里。” 说完便消失在一络烟尘之中。中军官那敢怠慢,立即调集人马工匠在此修筑 起城堡、扎下唐营总寨。从此这里便得名总寨。由于唐兵在这里屯田、戍边, 四乡农民遂之而来垦田安家。于是总寨便成为酒泉南山五堡商贾云集之地和 东西往来的交通要道。 翔野整理酒 泉相传在汉代,汉武帝派骡骑大将军霍去病率领大军,过燕支山驱赶匈奴。善于用兵的霍去病在河西一带打了一个大胜仗,捷报飞马报到京城,汉武帝立刻传下圣旨,赐御酒数坛,犒赏作战的有功将士。霍去病面对御酒发起愁来。他有数万将士,可酒只有几坛,让将士们喝,可作战不光靠将领,还要靠勇敢的士兵。霍去病是个十分爱兵的人,想到这里,御酒更难喝了。他的手下人给他出主意说:“如果分给将领们你觉得不妥的话,是否每百个人选一个代表来喝?”仔细算来仍觉得御酒不够。
  不觉到了晚上,月色皎皎,星光灿烂,霍去病满腹心思,一个人月下出帐,在营地巡视。忽然,他听到一阵潺潺流水声,便循声觅去,在营地不远的地方;有一眼清泉汨汨喷出。看到清泉,霍去病的眼睛猛然一亮,心里有了主张。第二天,他传令三军一齐聚在清泉流出的溪边,然后命人把皇上赐的酒打开,全部倾倒在清泉里,便与所有的将领和士兵取泉水开怀痛饮。此后,这里就改为酒泉,一直到现在。酒泉的泉湖公园里还保留着一眼“酒泉”,旁边有清代所立的石碑,上刻“西汉酒泉胜迹” 7个字,据说这眼泉至今还有酒味哩。
  唐光玉整理南山和北山酒泉的南面是南山,又称祁连山。北面是北山,俗称火烧山。南山高接云端,山尖上终年积雪,山腰里郁郁葱葱,苍松翠柏成林,珍禽异兽成群,矿藏资源极其丰富。而北山最高峰也不过百丈,干枯焦燥,黑石遍野,真像被火烧了一样。两山同出一脉,为何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据说,早年间,南山和北山是一对十分相好的朋友。它们南北相望,遥遥对峙,是河西走廊的两道天然屏障。有一次南山和北山闲聊中订下了: “白天长,夜间不长”的盟约。南山信守诺言,白天长,夜间不长。而北山呢,为了显赫自己,不分昼夜的往上长。不到一年时间,就比南山高出一半,后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认为不守信用者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就派火德真君放出三味真火,把北山点着,火着了九九八十一年。真烧得石头爆裂,“草木成灰”。北山从此成了死山。多亏南山向玉帝求情,讨来冰沟里的雪水把火浇灭。“讨赖河”由此而名。
  南山为了尽到朋友的情谊,终年头顶白雪,表示对北山的永远悼念。
  南野整理屯升的来历在酒泉城东南九十公里的祁连山下,马营河畔,有千顷良田,万亩草滩,是一块肥美的绿洲,这地方叫屯升。提起它的来历,这儿的人们就会满怀崇敬、感激的心情,为你讲述一段朴实而又动人的故事。
  清代雍正年间,有一名姓屯名恩正的京官,因同情百姓疾苦,直言敢谏,背逆朝庭,被贬到古肃州南山九家窑地方,屯恩正心想,自己为官半世,不能为国家有作为,现在虽被贬斥,但愿后半生为民有所建树,也不枉虚度此生。他看到九家窑虽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水源和千顷沃土之利,但因马营河道深达十余丈,下游尽皆沙漏砂石,难以灌溉,无益垦植农事。百姓生活十分艰苦。遂决心从深壑中引水,造福农民。为了不加重百姓负担,屯恩正将个人积蓄全部捐出,置办工具,召集巧匠,亲自筹划施工,经过两年奋斗,挖通大山五座,穿凿隧洞十四里,开引水渠十五里,虽遇艰险挫折,但因屯恩正和众百姓艰苦努力,百折不挠,终于水到渠成,使马营河畔大片沃土得以开垦。九家窑从此粮食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老百姓每思念屯恩正为民谋利之苦,深感其德,并联名上奏朝廷要求为其昭雪并升迁,后来,朝廷闻知屯恩正屯垦有功,复升到京任职,当地民众为了永远缅怀他的功绩,遂将九家窑改为屯升。 王文焕整理二、宝卷宝卷是流传在河西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作品。酒泉农村一向有念宝卷、听宝卷的传统。每当秋收完毕或逢年过节,夜来无事男女老少围坐一处,请识字者讲唱宝卷。人们往往被宝卷中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情景感动得涕零不已。它以讲唱戏剧故事、神道故事、民间生活锁事为主要内容,其实际效果是劝善教化和娱乐。酒泉宝卷版本虽多,但多系近代手抄本。刻印本中最早的一本是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6)刻印的《观世音济渡本愿真经宝卷》。文化馆收集到的有:《宝莲灯宝卷》 《孟姜女绣龙袍宝卷》《包公错斩阎查山宝卷》 《贫和尚出家宝卷》《白虎宝卷》 《七贞天仙宝卷》《白马宝卷》 《牧羊宝卷》《地穴宝卷》 《乾隆宝卷》《丁郎宝卷》 《孙悟空大闹天宫宝卷》《洞宾老祖宝卷》 《双喜宝卷》《二度梅花开宝卷》 《神玉宝卷》《方四姐宝卷》 《团圆宝卷》《观音济渡本愿真经宝卷》 《唐僧出世宝卷》《郭巨埋儿宝卷》 《天仙宝卷》《闺阁录宝卷》 《乌鸦宝卷》《花灯宝卷》 《王志福探地穴宝卷》《回郎宝卷》 《香山宝卷》《黄马宝卷》 《小儿祭财神宝卷》《红罗宝卷》 《湘子传》《洪江宝卷》 《余郎宝卷》《韩祖成仙宝卷》 《游阴宝卷》《黄氏女宝卷》 《紫荆宝卷》《红灯宝卷》 《鹦哥宝卷》《金凤宝卷》 《仲举宝卷》《金龙宝卷》 《张四姐闹东京宝卷》《康熙宝卷》 《岳爷宝卷》《李长青游地狱宝卷》 《忠孝宝卷》《李都玉参药宝卷》 《金锁宝卷》《卖苗郎宝卷》 《白蛇宝卷》《蜜蜂宝卷》 《花烛宝卷》《月莲救母宝卷》 《张三姐大闹灌州宝卷》《牧牛宝卷》 《董永宝卷》三、民歌、曲调、曲牌酒泉民歌,源远流长,曲调抒情、词藻风趣。多以咏唱家庭婚姻、农事 生产、生活风貌为内容,农村妇女尤为喜爱。每当在庭院做针线活或田间薅草、间苗时小声咏唱,以志娱乐。
  曲调、曲牌种类也多,有眉户曲调、曲牌、唢呐曲牌、三弦曲牌、宝卷 词牌、佛曲、仪式曲等。眉户曲调有:采花调、岗调(平岗、花音岗、连 岗)、月调、打莲香调、山茶花调、勾调、剪剪花调、十里堆、打黄羊、四平 调、太平年、对花、死皮缠、大十片、断西凉、东京调、紧西京、慢西京调、 五更鸟、金钱调、贝弓调、老龙哭海、苍龙海等;曲牌有:白菜根、满天星、 苦柳青、大红袍、纱帽翅、八谱儿、四合寺等;唢呐曲牌有:摆场、三眼帽、 将军令、钻烟洞、尾声等;宝卷曲牌有:浪淘沙、耍孩儿、哭五更、莲花落、 采茶词儿、洒净词儿、达摩佛等。
  1979年全县民歌座谈会后,市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农村进行全面收集。 1983年完成的《酒泉民歌卷》收入民歌220首,曲调27首、曲牌13首。被 选入《酒泉地区民歌卷》的116首;选入《河西卷》的26首;选入《甘肃省 民歌集成》的13首,本节选录部分以窥全貌。
  茉莉花演唱 王新年F 3/4 记曲 高正刚中速 记词 柴俊⑴好一朵 茉莉 花 好一朵茉莉花茉 莉 子 开 花 赛也 赛不过她奴有心 撅上 一枝戴呀 又害怕看花人 骂(2) 好一朵刺玫花,好一朵刺玫花。 刺玫子开花年年四月八。
  奴有心撅一枝戴呀,又害怕刺尖儿扎, 奴有心撅一枝戴呀,又害怕刺尖儿扎。
  (3) 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连根带叶移在奴的家。
  你若还不开花,手指着花杆儿骂, 你若还不开花,手指着花杆儿骂。
  (4) 五月里桃花开,蜜蜂儿把花采, 张生扶墙过花园来。
  他穿过百花亭,小姐忙关门,他穿过百花亭,小姐忙关门,(5) 他把小姐叫,小姐楼内听, 叫一声小姐快开绣阁门。
  你若还不开门,等你到大天明, 你若还不开门,等你到大天明。
  (6) 哗啦啦把门开,哗啦啦把门开,开开门儿原是郎君在,你不在南学中,怎到我绣阁来, 你不在南学中,怎到我绣阁来。
  (7) 雪花儿飘飘,雪花儿飘飘,雪花儿飘了三尺三寸高,飘出个雪美人,还比个奴家俏,飘出个雪美人,还比个奴家俏。
  (8) 今日个也来瞧,明日个也来瞧,三瞧两瞧爹妈给知道了。
  小哥哥刀尖上死,妹妹我悬梁上吊,小哥哥刀尖上死,妹妹我悬梁上吊。
  (9) 我送我哥哥,我送我哥哥,哥哥的门上一道河。单搭的独木桥,水深(者)也难过,单搭的独木桥,水深(者)也难过。
  (10) 无计无奈何,无计无奈何,坐在河边把绣鞋儿脱。
  奴把你送过河,哪一日再见哥哥,奴把你送过河,哪一日再见哥哥。
  (11) 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红艳艳的光芒遍地照。
  只说是露水之妻呀,谁料想团圆在今朝。
  注:王新年,酒泉著名的民间艺人,住泉湖乡水磨沟村六队,1982年逝 世。
  绣香袋演唱 陈吉邦G3/4 记谱 郭仪稍慢 记词 王建秀(1)正月里的香袋 绣灯啊 头 绣下个狮 子滚绣啊 球 绣球 啊滚在那龙 口里 半面儿 欢 喜 半面儿愁(说是)半面儿 欢 喜 半面儿 愁(2) 二月里的香袋绣的高,绣下锦鸡两下里飘, 公的呀母的呀成双对,单剩我张三哥独一人。
  (3) 三月里的香袋绣不齐,绣下乌龙马一匹, 有人来买三十两银,一心心办她个小姨子妻。
  (4) 四月里的香袋绣四方,狮子咀里灌麝香。
  麝香灌在狮子口,一股股罡风刮倒一柱香。
  (5) 五月里的香袋五色绸,晴晴的天上炸雷吼, 哗啦啦白雨天旱了,白牡丹花儿旱的脱了一层皮。
  (6) 六月里的香袋热难当,黄河里端水熬米汤, 金戒指碰的银戒指儿响,两手戒指儿明仓仓。
  (7) 七月里的香袋秋风凉,葱胡子蒜辫子往上长, 葱胡子蒜辫子往上长,小小金连赶不上。
  (8) 八月里的香袋八菩萨,张郎死了许余家, 宁死不到余家去,张郎呀鬼门关上等着咱。
  (9) 九月里的香袋九重阳,黄菊花开的满园香, 三杯呀药酒人不死,醉倒了神仙吕重阳。
  (10) 十月的香袋十月一,有情的人儿送寒衣, 孟姜女本是范郎妻,范郎打在长城里。(11) 十一月的香袋下寒霜,王祥卧冰救亲娘,亲娘害的个悠悠儿病,要吃鲤鱼配药方。
  (12) 腊月里的香袋腊梅花子开,猫为食来人为财, 蜜蜂为的是贪花死,梁山伯为的是祝英台。
  注:陈吉邦,清水镇清水村人,民歌手。
  小儿子出兵E2/4 演唱 康万福中速 记曲 郭仪(1)鸦鸦儿又 来树叶儿 青 小儿子一心心出一 回兵 (哟个)出一回 兵(2) 头一杯酒儿谢龙天,小儿子出兵保平安。
  (3) 第二杯酒儿谢拢地,小儿子出兵保祐我好好的。
  (4) 第三杯酒儿递与我爹爹,小儿子出兵你不要扯心我。
  (5) 第四杯酒儿递与我妈妈,小儿子出兵你不要馋念我。
  (6) 第五杯酒儿递与我哥哥,小兄弟出兵庄稼你种着。
  (7) 深些犁来浅些种,地里上粪最要你操心。
  (8) 第六杯酒儿递与我嫂嫂,小爸爸出兵家务你照料。
  (9) 来人去客大嫂你应着,推碾上磨靠在了你小婶。
  (10) 第七杯酒儿递与我的妻,我丈夫出兵爹娘侍候着。(11) 清赶早起来洗脸水端着,端上些清水换污水。
  (12) 第八杯酒儿递与我妹妹,小哥哥出兵你连你嫂嫂睡。
  (13) 第九杯酒儿递与我弟弟,转槽上拉过来菊花青。
  (14) 桦木鞍子金银蹬,四楞子皮条挽捎绳。
  (15) 第十杯酒儿自己用,上墙上拿过来马鞭子。
  (16) 鹞子翻身马鞍心,鞭子打马马前行。
  (17) 马蹄子马蹄子往前行,眼观见妻儿在后跟。
  (18) 叫了声丈夫你是听,今年不来明年来,明年不来捎个书信来。
  (19) 这一句话儿说慢了,再的兵马不见了。
  (20) 马鞭子打马马前行,不觉来到黑石城。
  (21) 黑石城里遇了面,杀杀杀来砍砍砍。
  (22) 人身子杀得如山林,人头杀得满山滚。
  (23) 人血杀得照天红,菊花青染了个枣儿红。
  (24) 来呢穿的黑龙袍,人血染成个大红袍。
  (25) 来呢穿的香色袜,人血染成个大红袜。
  (26) 叫了一声哥儿弟兄你是听,三天三夜没丢盹。
  (27) 搬住旗杆丢一个盹,嘟噜噜转了个鬼旋风。
  (28) 叫一声门神护卫你是听,我给我的妻儿托一个梦。
  (29) 年纪儿轻来瞌睡重,我轻轻把妻儿叫一声。
  (30) 有心身上摸一把,又害怕明日害头疼。
  四、民间小戏民间小戏又叫“眉户子”。最受农民群众喜爱,酒泉流行的有30余种。1984 年县文化馆整理出25种,编印成《酒泉地方戏剧集成》,供业余剧团演唱,其 目录如下:《张连卖布》、《下四川》、《麦仁罐》、《李颜贵卖水》、《闹书馆》、《小放 牛》、《打面缸》、《砸烟灯》、《叮嘴》、《十里亭》、《三堂会审》、《花亭会》、 《两亲家打架》、《二姑娘害相思》、《顶砖》、《小姑贤》、《拣柴》、《三娘教子》、 《阳功传》、《王婆骂鸡》、《挡皮袄》、《老兵浪巷子》、《大钉缸》、《克财鬼变 驴》、《秦雪梅吊孝》。五、社 火酒泉社火包括“地蹦子”、“耍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 “太平车”、“铁芯子”、“二鬼打架”、“磨盘秧歌”等。每逢春节,城乡都闹社 火,社火队白天走村串户,晚上演唱眉户,每到一处,主人燃放鞭炮迎接,耍 玩一场,主人赠以烟、茶、糕点钱粮表示谢意。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是酒泉最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的集体舞蹈。 “地蹦子”由鼓子4人(青年男子)、拉花4人(青年女子)、棒棰4人(少年 儿童)、膏药匠1人(老者)、傻公子、丑婆子各1人、春官(文官打扮)1人、 皂隶4人,共24人组成。跑跳花样多种,有虎抱头、兵扎墙、推车、蛇脱皮、 方桌套拐、犁铧尖、童子拜观音、盘肠儿、三环套月、蜻蜓点水、黑虎掏心、 卷席筒、蛇抱九蛋。耍1场需要2个多小时,其说唱内容因地、因人现编现 唱,如到关帝庙的唱词:正月里来正月正,桃园结义四弟兄,要问弟兄名和姓,刘备、关张、赵 子龙。
  到龙王庙的唱词是:五月初三到十三,天降甘霖保庄田,秋后五谷丰登日,高烧长香谢龙天。
  到庄户人家的唱词是:1. X家的门儿朝南开,一台秧歌请进来,请秧歌不为别的事,活一活地 脉财门开。
  2. 春里春风苦种田,夏里起早莫贪玩,秋里怠慢不收拾,冬受饥寒莫怨 天。
  3. 计划生育好处多,利国利民好国策,一对夫妻一个娃,齐心建设新国 家。
  4. 生产队里怪事多,上边来人动烟火,巧立名目做招待,全是客少主人 多,社员血汗乱挥霍,还给客人扣黑锅。
  “狮子舞”:狮子舞在本市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功 夫要硬,攀登在摞起来的13张方桌上,上下翻滚,举步自如,极为精彩。本 市的“狮子舞”以蔬菜公司最出名。六、 灯 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灯节。以往城乡在元宵节期间都举办灯会3至5天,城市各街十字路口架设灯架,画《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或十六,家家挂彩灯,十五日晚上儿童提自制彩灯上街燃放花炮,谓之闹元宵;农村一般都在寺庙中举行,有“九曲黄河灯”、“熬山灯”等。
  建国后,农村随着庙会消失,不再兴办灯会。城市从1980年春节起,每年在鼓楼及其四周或四大街举办灯展,最多时达到686盏。式样有群兔奏乐、嫦娥奔月、飞天起舞、鱼跃龙门、龙盘虎踞、骏马奔驰等。1985年春节,在广场举办了 “九曲黄河灯”会。
  附:“九曲黄河灯”;九曲黄河灯是取《封神演义》中黄河阵之形义而名。成正方形,占地面积一般在2000平方米左右,用1. 5至2米高的灯杆360根,中间有5米高的总杆1根。每根灯杆顶置花灯一盏(建国前用面灯),总灯是全灯阵花灯荟萃之处。各灯之间用绳子或铅丝拉隔,按九九八十一道弯取径通行。灯阵分进出口,装璜绚丽多彩、典雅壮观,再配以古典音乐,令游人心旷神怡。
  七、 剪纸、刺绣、雕塑建国前妇女们多在春节或婚娶时用红纸剪成各种窗花,贴于窗上表示喜庆。窗花种类颇多,有寒鹊争梅、鱼跃龙门、鱼儿穿莲、鸳鸯戏水、喜报枝头、狮子滚绣球等;每逢五月端阳,姑娘们绣香袋、荷包互相馈赠。平常妇女们则以绣袜底、兜肚、围裙、枕头顶作为衡量针线手艺高低的标准;民间画匠、雕塑匠多在庙宇殿堂画壁画、塑神像或油绘棺椁寿器。近年来,由于市场繁荣,外地剪纸、刺绣在本地销售,本地少有手工制做,手工雕塑已寥寥无几。第三章戏 剧第一节演出团体清道光二十年(1840)曾有宁夏吴忠“魁盛班”来酒泉演出,光绪十八年(1893),秦腔艺人刘升年来酒泉与傅姓秦腔爱好者合伙成立“福盛班”,募集过往秦腔艺人为庙会酬神演出,是酒泉的第一个固定戏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山西万荣县蒲剧艺人张兴海带领蒲州梆子“全盛班” 30多人来酒泉,演出20多年后,人老艺旧,班社衰败,张兴海的长子张西廷、次子张云廷、三子张兴三为挽救残局,拜秦腔艺人杨三保为师,改学秦腔。此后又拢集葛正兴等三十余人振兴“全盛班”,在河西各县串演40多年,故有“张家老班子”之称。
  民国初年,陕西同乡会从西安接来黄海青、阎凤鸣、德风子等人的“秦舞台”,在酒泉红极一时,一次在玉门花海子演出,适逢地震,庙台倒塌,大部分演职人员死于灾祸。显赫一时的“秦舞台”从此解体。
  民国15年(1926),安肃道尹魏鸿发招收家境贫寒、无力就学的男童30余名,聘请秦腔艺人培训,购置服装;在中山公园(今市二中)修建戏院,成立“正俗社”,这是酒泉第一个官办戏剧演出团体。到1949年解放前夕,在酒泉固定演出的戏剧班社有:李芳轩的晋新社(山西班);国民党91军所属“乐乐秦腔剧团”;国民党191师所属“力行京剧团”;国民党工兵第七团的“华岳京剧团”,“新兴秦剧社”以及常香玉的“香玉豫剧团”等。
  建国后,先后建立专业机构、恢复、发展戏曲事业,组织老艺人,培养年青演员,开拓了戏曲事业的新局面。
  一、酒泉秦剧团1949年9月酒泉解放后,将“新兴秦剧社”更名为“酒泉人民秦剧社”,时有演职人员50多名,为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专业戏剧团体,演职人员实行供给制,除衣食外每人每月发给津贴费3至5元,有眷属者按人口供给口粮。1954年更名为“酒泉县祁连秦剧社”,下设演员、音乐、舞美、学生4个队。1956年,转为国营文艺团体,演员实行固定工资制,同年6月在五省会馆(在今东大街街心花园处)馆址新建祁连剧院,剧场能容纳观众1200人。
  1959年元月,随着行政机构变动,酒泉祁连剧社和金塔红旗秦剧团合并,称“酒泉市祁连秦剧团”。时有演职人员120人。1962年张掖专区和酒泉专区分设后,“酒泉市祁连秦剧团”更名为“酒泉专区秦剧团一队”(敦煌县秦剧团和安西县秦剧团合并为二队)。1965年酒泉专署对所属文艺团体进行调整,将酒泉专区秦剧团一队改为“酒泉专区陇剧团”,1969年5月,秦、陇两团合并为“酒泉地区秦剧团气1971年秦剧团和酒泉地区文工团合并,称“酒泉地区文工团革命委员会”,下设戏剧队、歌舞队、乐队、舞美队。
  1979年恢复了 “酒泉地区秦剧团”的建置,1984年9月,酒泉地区秦剧团移交酒泉县管理,更名为酒泉秦剧团,1989年8月,酒泉市秦剧团实行承包,定为全民定额补贴单位,有正式职工74人,下设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编导办公室、演员队、乐队、舞美队。止年底,共完成演出100场,完成计划的166.7%,完成总收入2. 68万元,纯收入0.56万元。
  二、 越剧团1959年从上海“大世界”永乐越剧团接来50多名演员,成立“酒泉越剧团”,在西大街(今酒泉影剧院)建成能容纳1000名观众的剧院,供越剧团演出。1962年更名为“酒泉专区越剧团此后,由于演职人员不服大西北气候,酒钢下马,越剧观众减少,部分演员思想动摇,于1963年去苏州、杭州巡回演出期间,被同剧种剧团招聘,同年冬越剧团遂告解体。
  三、 酒泉专区七一秦剧团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三军文艺工作团二队秦腔演员集体转业,改组为“酒泉专区文艺工作团”,在东大街工人俱乐部(今市武装部)演出。1953年更名为“酒泉专区七一秦剧团”,1954年修建“七一”剧院,时有演职人员80多名,其中辛兴安、苏育民、王定乾、刘茂森、杜玉燕、王毓芳、赵文章等名角,在酒泉群众中颇有影响。四、酒泉地区文工团1964年8月,筹建酒泉地区文艺工作队,从兰州、山东、陕西、天津、上海、北京等地招收演员54名,1965年元月定名为“酒泉专区民族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下设团委会、演员队、舞美队、乐队、共有演职人员56名。同年11月,秦剧团并入文工团,演职人员增加到140名,1979年恢复了酒泉地区民族文艺工作团的建置,1984年,重建酒泉地区文工团。1988年9月,文工团实行经营目标责任承包,到1989年底共有职工63名,下设演出团、多种经营舞会、影剧院。
  第二节剧种、剧目一、剧 种秦腔:又叫“乱弹”、“桃枇”。是流行在西北地区的地方戏,为酒泉人民所喜闻乐见,尤其在农村,人们闲来无事或行路、干活中随意哼唱,名曰“喊乱弹”。据老艺人张兴三回忆,秦腔传入酒泉于道光二十年(1840),至今约14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虽然几经波折与兴衰,但仍为当地人民所喜爱的剧种之一。
  眉户:又名“小戏子”、“眉户子是广泛流行在当地民间的地方戏,其唱腔、曲调多达20余种,其中的“金钱”、“背丐”、“苍龙海”、“老龙哭海”诸调称为眉户戏中的大调。在酒泉农村,眉户几乎成为众多熟知的曲子剧种。建国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为老剧种赋于了新的内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已成为普及城乡的文艺活动形式。
  陇剧:又名“陇东道情气是流行在庆阳、平凉一带的民间小调,主要用来演唱“皮影戏”,1958年正式搬上舞台,1960年传入酒泉,“文化大革命”中曾成为农村宣传队演唱“样板戏”的主要剧种。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酒泉人称“晋腔”,是流行在晋南一带的地方戏。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传入酒泉。
  京剧:又名“京戏”、“平剧”、“皮簧戏气民国34年(1945)至38年(1949),有“力行”、“华岳”两个京剧团在酒泉固定演出,1958年中国人民银行酒泉中心支行成立业余京剧团,曾演出不少剧目。
  碗碗腔:又名“华剧”。 1960年传入酒泉,“文化大革命”中消失。
  二、剧 目酒泉各戏曲剧团历年所演剧目,据统计有800多本(折),有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按传统剧目,移植改编剧目及创作剧分述如下:(一)传统剧目:(有代表性的)《秦香莲》、《游西湖》、《游龟山》、《白蛇传》、《黄河阵》、《回荆州》、《大报仇》、《葫芦峪》、《白玉楼》、《杜十娘》、《八义图》、《清河桥》、《金沙滩》、《天河配》、《三滴血》、《双明珠》、《窦娥冤》等79本。 (二) 移植、改变剧目《拜月记》、《家庭痛史》、《西狼关》、《真假知府》、《争肥》、《有这样一个姑娘》、《算命记》、《光复台湾》、《状元与乞丐》、《孔雀东南飞》、《王昭君》、《野火春风斗古城》、《八一风暴》、《苦菜花》、《夺印》、《人往高处走》、《钢铁战士》、《革命自有后来人》、《收租院》等58本。
  (三) 创作剧目《惊钟》、《厂社之间》、《油厂初春》、《把关》、《炮声隆隆》、《我们都叫京生》、《红雨飞浪》、《三姊妹》、《风雪摧春》、《养猪姑娘》、《探闺女》、《戈壁新花》、《全家满意》、《双丰收》、《杨七郎招亲》、《两件衣》、《挡车》、《女乡长》、《支农新歌》等27本。
  第三节演出活动建国前,戏剧演出分“唱卖戏”和“唱会戏”两种。
  唱卖戏是在城市剧场或庙院售票营业。一般由一名艺人主唱,配以其他艺人的本戏和折子戏,由剧社(班)根据售票情况安排;唱会戏是在庙会酬神演出,一般三至五天,多则七天,根据节日来由决定演出剧目。正月初九上九会多唱《财神图》、《富贵图》;四月初一至初八则唱《黄河阵》、《摘星楼》等;五月端午唱《白蛇传》、《游西湖》;七月初七必须唱《天河配》。
  建国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导下,戏剧演出活动多以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排演宣传时事、政策的剧目。建国初期为配合减租反霸、±地改革,各专业、业余剧团巡回演出《擦亮眼睛》、《白毛女》、《刘胡兰》、《穷人恨》、《血泪仇》等剧目。
  1953年8月,中央文化部组成以酒泉“七一”剧团为主的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5年祁连秦剧社改编演出的《秦香莲》参加甘肃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剧本、导演、音乐、舞美二等奖。1960年6月,酒泉市祁连秦剧团、酒泉市越剧团组成酒泉代表团参加甘肃省第一届青年演员会演,秦剧团演出的秦剧《三姊妹》、《拜月记》和越剧团演出的《双枪陆文龙》分别获得剧本创作和集体表演奖。1964年7月,甘肃省第三届现代戏会演,酒泉专区秦剧团创作的《惊钟》获表演、舞美二等奖。
  1966年,酒泉专区陇剧团创作的《厂社之间》、《油厂初春》参加甘肃省第四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同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来酒泉视察,观看了陇剧《东海小哨兵》、《一心为革命》,给予赞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禁锢了十多年的历史剧目重见光明,专业、业余剧团恢复上演了大量的传统历史剧,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1987年7月至9月,酒泉地区文工团配合旅游旺季,参加酒泉地委宣传部举办的第二届“敦煌之夏”活动,演出了创作歌舞《金钢舞》、《毛元鼓舞》和改编的民歌演唱《拉骆驼》、《十对花》、《凉州舞曲》等节目,7月7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和夫人观看了演出,并和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第四节著名戏剧演员建国前,酒泉秦腔著名演员有“大花脸”田德年、魏积福等。田德年人称“活包公”,他在《铡美案》、《打銮驾》、《锄八王子》等戏中扮演的包公,做派稳健庄重、唱功浑厚,为观众称道。花旦王菊香、王素琴、须生唐宝生(人称唐绺子),都很有名气。蒲剧著名演员有旦角筱兰香、小生朱全盛,工于做戏,身段、架子、舞姿、唱功功底扎实,他们二人合演的《花换布》、《麦红灌》、《天河配》等戏在群众中颇有影响,须生李芳轩、张盛义、狄隆山等唱腔、拉架子、变脸为舞台一绝。著名京剧演员有马最良、郭永利、盖宝义、齐兰秋、李妙龄、兰月春等。
  建国后著名演员有:白彦卿:男,陕西省人,陕西“三易社”甲班学生。1949年应招来酒泉,1958年因病去世。擅长须生、小生、工唱腔、做派、演、导兼能,文武兼长。他在《白玉楼》中扮演的张彦、《易水曲》中的荆柯、《周仁回府》中的周仁等角色,最为得心应手,为观众称道。
  都守中:男,甘肃兰州人,1945年应张西庭“全盛班”的邀请,来酒泉与田德年、吴俊卿等同台共艺,并在酒泉定居,1983年逝世。擅长二花脸,工于做戏、唱腔,尤其擅长表演现代戏,曾在祁连秦剧团、酒泉专区陇剧团任导演,他扮演《刘胡兰》中的大胡子连长、《白毛女》中的穆仁智,可谓形声毕肖,为观众称道。
  胡海民:男,陕西长安人。幼年学艺于西安三艺社,1952年来酒泉,擅长大花脸,音域宽,嗓门大,吐字清楚,人称“大嗓子”。他在《秦香莲》中扮演包公、《斩单童》中扮演单童及其他大花脸角色,以其声音宏亮、做戏逼真,博得观众好评。
  梁玉凤:女,甘肃兰州人,票友出身。以扮演小旦出名,擅长做戏,工于身段、唱腔。尤其长于表演现代戏,他在《白毛女》中扮演喜儿、《刘胡兰》中扮演刘胡兰、《家庭痛史》等剧目中扮演角色,形象毕肖、唱做感人,剧中人的悲欢离合尽寓演员于一身,被观众称之为“真喜儿”、“活胡兰气姜能易:男,陕西邠县人,擅长须生,工于唱腔口条。幼年学艺于西安易俗社(来河西时间不详)。先就艺于玉门市秦剧团,1964年随剧团机构合并来酒泉定居。他以须生行当闻名河西,1985年7月,甘肃电视台为他演出的《祭灵》录了像,并选段播放。
  王新民:男,陕西人。须生行当,善作戏,长于身架唱腔,且擅长导演,他在《周仁回府》、《白玉楼》、《辕门斩子》等戏中扮演须生,其功底扎实、唱腔浑厚、人物形象维妙维肖。在河西戏剧界颇有声誉。
  贺吉庆:男,陕西长安县人。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三军文工团来酒泉,初就艺于“七一”秦剧团,后转酒泉县祁连秦剧团。先演小生,后扮三花脸。工做戏,善表演,尤其擅长翎子、稍子功,他在《鸿鸾喜》、《赵飞搬兵》、《苏三起解》诸戏中扮演的角色,往往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王景民:陕西人。1949年应招来酒泉,在玉门市秦剧团就艺,1964年随剧团机构合并定居酒泉。他的腰、腿、架子功扎实,吹火、耍獐牙更为得心应手。唱腔粗犷,擅长二花脸,他在《回荆州》、《水淹七军》、《淤泥河》等戏中扮演二花脸角色栩栩如生,被誉为“活周仓”。
  左振华:男,陕西西安市人(来酒泉时间不详)。青年时代以花旦擅长,后改演小生、须生、工做戏,善表演,且长于导演,他的拿手戏是《黄河阵》中的三霄娘娘和《西厢记》中的红娘。
  周桂兰:女,甘肃酒泉人。1952年学艺于祁连秦剧团,工唱腔、善表演,以扮演正旦出名。她扮演《梁红玉》中的梁红玉、《祝福》中的祥林嫂颇有影响。1972年,甘肃广播电台为她在《红灯记》中扮演的李奶奶录了唱段,并时有播放。
  刘光俗:男,甘肃敦煌人。1964年随剧团机构合并来酒泉定居,从艺于酒泉专区秦剧团。工口条、纱帽翅、唱腔,属须生行当。他在《金沙滩》、《金麒麟》、《下河东》等戏中扮演须生角色,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影响。第四章电 影第一节影片发行与管理一、地、市影片发行机构1956年甘肃省电影发行公司张掖发行站建立,酒泉的影片均由张掖站负责供应。1958年酒泉、张掖专区合并后,电影发行站随之迁至酒泉,在肃园街办公。负责东至天祝、西至阿克塞等县(市)16毫米影片的发行业务。1961年底大专区撤销后,成立酒泉专区电影管理站,有工作人员5名,站址在仓后街。负责16毫米影片发行和机械检修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变动频繁,时建时撤、时分时合,直到1977年10月才正式成立酒泉地区电影放映发行公司,负责35毫米影片的发行和机械检修、放映技术培训业务。
  1971年9月成立酒泉县电影管理站革命委员会,管理站设正副主任各1人,兼管电影院的行政、业务工作。1978年8月,酒泉县电影管理站和东方红(原和平电影院)影院分设,1980年6月,电影管理站更名为酒泉县电影公司,负责16毫米、8. 75毫米影片发行和机修、放映技术培训等业务。
  二、影片管理从1975年1月起,根据甘肃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关于改变工矿16毫米和8. 5毫米放映单位(包括农村放映队)的影片一律由各县(市、旗)电影管理站负责安排的通知》精神,酒泉地区电影公司将河西化工厂、酒泉汽车运输公司、公路总段、区测二队、地质四队和14个农村电影队的供片业务交给酒泉县电影管理站管理。1976年11月,根据省电影公司的安排,发行《闪闪的红星》等影片27部、《韶山银河》等纪录片10部、科教片7组、科技简报1-8号、12号等。1978年分批恢复和开放了一大批被禁锢达10年之久的优秀影片。1979年在建国30周年献礼新片展览中,发行放映了《保密局的枪声》、《从奴隶到将军》等6部影片。至1982年底共发行各类影片1646部。1984年以后,由于电视和电视录像的普及,电影观众逐年减少,为提高电影观众的上座率,省电影公司对16毫米的影片和拷贝的发行采取招标供应的办法,酒泉市电影公司先后投标的影片有《木棉袈裟》、《浪子燕青》、《画皮》、《峨嵋飞盗》、《太极神功》、《峡江疑影》、《瓜棚女杰》等。1985年以后,酒泉市电影公司和放映单位实行影片租赁承包合同制,由市公证处公证,保证了影片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电影放映机构一、城市影剧院和平电影院:1953年甘肃省电话教育工作队来酒泉,组成酒泉放映站,隶属酒泉专区文教科,在共和街售票营业,配有16毫米放映机1部,发电机1台,场内可容纳观众600人。
  1955年4月,放映站改建为和平电影院,编制10人,设机务、场务两个组。1956年和平电影院下放酒泉县管理。1957年,酒泉县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建电影院,场内可容纳观众1000人,有工作人员12人,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84年8月恢复和平电影院名称。
  酒泉影剧院:即市政府礼堂。在原越剧院基础上于1981年建成,可容纳观众1900人,有工作人员15人。
  七一剧院:1954年修建,以戏剧演出为主,兼营电影放映,可容纳观众900余人,近年来戏剧停演,专营电影放映。
  酒泉运输公司俱乐部:1977年建成,场内可容纳观众900余人,一般上座300至500人,1986年停止放映。
  火车站电影院:1981年在火车站建成开映,可容纳观众400人,1986年停止放映。和平电影院历年放映、观众、收入情况统计表项 目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项 目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1954 年 477 21 3 1972 年 81955 年 1973 年 800 72 101956 年 917 46 1974 年 915 21 91957 年 1083 59 13 1975 年 1001 79 91958 年 1300 70 14 1976 年 1959 年 1200 48 12 1977 年 1218 126 201960 年 1400 58 11 1978 年 1599 161 251961 年 1979 年 1680 179 261962 年 1980 年 1845 186 251963 年 1981 年 1544 140 191964 年 1982 年 1475 105 131965 年 1983 年 1367 91 101966 年 1024 10 1984 年 1248 78 111967 年 415 4 3 1985 年 1346 12 71968 年 321 3 1986 年 1329 65 121969 年 460 5 1987 年 1286 61 131970 年 6 1988 年 1645 80 191971 年 612 8 1989 年 1149 58 19城市其他影剧院部分年份放映、观众、收入情况统计表项 目 七一剧院 市影剧院 运输公司俱乐部 火车站电影院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 场次 观众 (万人) 收入 (万元)1977 年 731 60 1978 年 777 63 360 17 1979 年 1225 94 722 36 4 1980 年 1981 年 1267 96 13 264 30 3 679 30 4 1982 年 118 64 8 1074 95 12 607 23 3 302 7 11983 年 1232 68 8 1167 107 12 610 23 3 290 6 11984 年 1278 69 9 858 75 10 608 15 2 237 5 11985 年 1103 59 9 669 46 313 6 1 36 1986 年 723 59 11 1987 年 746 55 13 1988 年 1509 80 20 922 66 19 1989 年 1478 67 20 665 47 15 二、农村放映队1956年,酒泉专署将电影二队移交酒泉县,命名为酒泉县电影一队,属 农村电影放映队。同年10月成立酒泉县农村电影放映二队。
  1958年泉湖乡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办电影队1个,是全县最早的农村集体 所有制放映单位。1959年成立了酒泉市电影放映三队,主要为工矿企业职工 群众放映,1962年移交金塔县。1965年起农村实行定点放映,在185个生产 大队建立了 180个放映点,每个放映点年巡回放映4场,使绝大部分农民都 看上了电影。1966年成立酒泉县电影放映三队和四队,共有工作人员13人, 至1973年,国办电影队发展到13个。
  1975年以后,公社、大队自办电影队兴起,到1983年,全县农村集体和个体兴办电影放映队,农村放映队发展到21个,同年9月又将9个国办电影 队(21人)下放给乡(镇)管理。
  1984年以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录像进入农村,致 使部分集体、个体放映队停业。止1989年全市农村有固定电影放映队18个, 均具备了放映遮幅式电影和宽银幕电影的条件。
  表一 酒泉市农村国办电影放映队情况统计表项 目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 项 目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1956 年 2 1973 年 13 3250 1791957 年 2 367 1974 年 12 5305 2971958 年 2 2600 1975 年 10 4766 2131959 年 3 1270 91 1976 年 9 1960 年 3 1350 51 1977 年 9 3311 1751961 年 3 90 1978 年 9 4703 2301962 年 3 1979 年 9 4037 2101963 年 2 1980 年 9 4010 1961964 年 2 1981 年 9 3766 1701965 年 2 1982 年 9 3605 1561966 年 4 1983 年 1967 年 4 1984 年 1968 年 4 1985 年 1969 年 4 1986 年 1970 年 4 1987 年 1971 年 10 1912 123 1988 年 5 1675 811972 年 15 1989 年 5 1763 88表二 酒泉市农村乡、村、个体电影队情况统计表项 目 乡(社)电影队 村(大队)电影队 个体放映队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 队数 (个) 场次 (场) 观众 (万人次)1975 年 6 3 1976 年 11 8 1977 年 11 3881 96 9 1978 年 11 4544 142 10 1979 年 11 3851 142 10 2757 63 1980 年 10 3437 113 10 2848 60 1981 年 10 3355 110 10 3012 68 1982 年 10 3126 125 10 2786 56 1983 年 19 7933 311 10 3000 55 1984 年 18 4276 262 11 3790 70 1985 年 19 3717 121 8 1377 24 2 1651 361986 年 15 2120 93 3 663 28 4 1526 641987 年 15 7611 343 1988 年 15 3315 166 1 69 3 3 309 151989 年 15 3829 191 3 303 15第三节电影放映民国26年(1937),苏联援华抗日汽车队途经酒泉,曾在城内关帝庙 (今酒泉中学院内)放映了苏联原版影片《青鸟》等。民国29年(1940),国 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政治部电影第三队来酒泉宣传抗日,曾在城市和郊区放映 《八百壮士》、《保卫家乡》、《保卫我们的祖国》、《抗日专辑》等。民国34至36年(1945〜1947),武威、酒泉两地私商曾集股经营“中国电影社酒泉放映站”,配皮包放映机2部、发电机1台,在东大街(今市武装部所在地)建盖仅能容纳400多人的简陋放映棚,售票营业。民国38年(1949) 5月,该站租给河西警备司令部改名为“中国电影社”,放映《古塔奇案》、《秦香莲》、《千里送京娘》、《夜半歌声》、《荒江女侠》等影片。
  1949年酒泉解放后,军管会接管了 “中国电影社”,曾放映《桥》、《简报2号》,苏联电影《宝石花》、《欢乐的人们》等影片。1950至1951年期间放映了《中国人民的胜利》、《红旗漫卷西风》、《中华儿女》、《白衣战士》以及苏联影片《幸福的生活》等。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放映了以反映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为主要内容的《人往高处走》、《农业合作化高潮》、《走向集体的道路》等影片;配合“肃反”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放映了《六亿人民的心愿》、《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日子里》等影片,特别是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重点放映了《在长征的道路上》,其中和平电影院5天共放映17场,观众达到7600多人次。
  1958年,在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中,主要放映以大跃进、人民公社为题材的影片《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红旗飘》,在水利工地放映《领袖和我们在一起》、《十三陵水库》、《千军万马修水库》,在炼钢工地则放映《钢铁元帅升帐》、《全民大炼钢铁》等影片。50年代放映的故事片还有《鸡毛信》、《渡江侦察记》、《沙家店粮站》、《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扑不灭的火焰》、《战斗里成长》、《羊城暗哨》等,舞台艺术片有《双推磨》、《秦香莲》、《宋士杰》、《刘巧儿》、《李二嫂改嫁》等。
  60年代初,围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放映了《李双双》、《箭杆河边》、《槐树庄》、《暴风骤雨》、《刘介梅》、《雷锋》等影片,同时上映了舞台艺术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传统影片停止放映,主要放映戏剧片《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奇袭白虎团》等8部“样板戏”,同时上映的还有《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三部影片。1968年重点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记录片。
  1977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大部分停映的影片得解放,电影放映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为了配合普法教育,放映了影片《少年犯》,并且大量放映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影片,有《代理市长》、《乔厂长上任记》、《经理室里的空坐位》等影片。1989年8月,在全市开展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教育活动中,放映了《党的女儿》、《烈火中永生》、《闪闪的红星》、《董存瑞》等46部优秀影片,仅农村266个放映点,共放映574场、观众达到28. 7万人次。在庆祝建国40周年期间,组织放映了《魏魏昆仑》、《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影片。
  电影公司配合计划生育工作和农业科技活动的开展,组织放映了有关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科教片,受到了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1987年,在农林电影汇映月活动中获农牧渔业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科技协会、科技委员会等6部委的表彰奖励。1988年,在春季计划生育宣传放映活动中,受到省电影公司的表彰奖励。
  第四节 电影放映技术培训1970年以前,电影放映技术培训多由文化部和省电影事业管理部门主办。1970年酒泉电影公司成立后,电影放映技术人员培训由电影公司承办。1975年9月酒泉县电影公司举办为期1个月的培训班,为清水、红山、下河清、丰乐、银达5个公社培训亦工亦农的放映员14名。1976年县电影公司在总寨中学举办第二期培训班,学习35天,培训放映员20名。至1989年共培训放映技术人员54名,放映人员中有技师2人,二等三级1人,二等四级6人,三等五级3人,三等六级6人,四等七级4人,四等八级7人。第五章图 书第一节图书收藏及阅览建国初期文化馆在鼓楼设阅览站,内分藏书室、阅览室,有图书5800余 册,期刊50种,报纸8份。1958年10月成立酒泉县图书馆,配备干部4人, 开设儿童阅览室、借书藏书室和报刊阅览室。并在银达、西峰、泉湖、清水、 总寨、西店等6个公社建立了流通图书站,发展村队图书室99个,在城市建 立图书借阅小组8个。文化大革命期间,馆藏图书20000多册,有将近一半 的图书被抢、盗和查封,投入流通的仅有三分之一。 1968年图书馆与文化馆 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农村图书室和流通图书站大部分自行解体,图书 阅览活动基本停止。
  1978年10月,恢复了酒泉县图书馆建置,配备干部10人,下设报刊阅 览、图书采编、书刊借阅3个部室。至1985年馆藏图书增加到39000多册, 读者16万多人次,图书流通20万册次。并增设儿童阅览室和图书代销店各 1处,采用了全国统一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将图书进行分类。先后7次派出 业务人员参加省、地举办的图书业务培训,在读者中开展了演讲会、报告会、 书法学习、智力竞赛、送书上门、集体借阅等活动。在19个乡(镇)文化站 开设了图书室,并不定期的给予辅导。至1989年底,馆藏图书70366册,报 纸34种,期刊168种,图书流通130735册次。
  酒泉县市图书馆历年书刊入藏、借阅流通统计表(一)项 目 期刊 (种) 报纸 (种) 订购费 (万元) 新购图书 (万册) 购书费 (万元)1972 年 23 24 0. 05 1973 年 78 28 0. 06 续表项 目 期刊 (种) 报纸 (种) 订购费 (万元) 新购图书 (万册) 购书费 (万元)1974 年 71 29 0. 07 1975 年 71 34 0. 07 1976 年 74 23 0. 06 1977 年 80 24 0. 08 1978 年 145 36 0. 10 0. 211979 年 151 36 0. 90 0. 221980 年 138 39 0. 90 1. 15 0. 291981 年 219 43 0. 12 0. 45 0. 241982 年 236 52 0. 15 0. 32 0. 341983 年 247 46 0. 14 0. 22 0. 181984 年 301 69 0. 22 0. 70 0. 971985 年 224 40 0. 21 0. 25 0. 521986 年 213 41 0. 19 0. 24 0. 521987 年 220 40 0. 28 0. 20 0. 451988 年 210 41 0. 40 0. 16 0. 531989 年 168 34 0. 47 0.26 0. 71酒泉县市图书馆历年书刊入藏、借阅流通统计表(二)项 目 图书总册数 (万册) 期刊总册数 (万册) 借阅人次 (万人次) 流通册次 (万册)1972 年 1973 年 0. 83 1.021974 年 1. 11 1. 351975 年 2. 10 1. 00 1. 32续表项 目 图书总册数 (万册) 期刊总册数 (万册) 借阅人次 (万人次) 流通册次 (万册)1976 年 0. 62 0. 941977 年 0. 68 0. 721978 年 0. 90 0. 971979 年 3. 22 5. 831980 年 2.45 9. 77 5. 831981 年 3. 20 6. 50 13. 171982 年 4.69 5. 38 9. 72 27.411983 年 5. 06 5. 51 7. 82 17. 531984 年 5. 46 6. 28 2.04 11. 791985 年 5.89 7. 00 7. 37 13. 161986 年, 5.82 6. 82 7. 69 22. 201987 年 5. 99 7. 28 6. 94 13. 381988 年 6. 67 0. 69 7. 69 14. 751989 年 7. 49 0. 97 7. 54 13. 07第二节图书发行民国31年(1942),公私合营性质的“酒泉县文化服务社”成立,经销 书刊,为图书发行之始。至民国35年(1946),酒泉城内私人经营图书的有 “中益和书局”、“健华书局、“敬丰书局”、“世芳书报社”、“生活书店”、“开 明书局酒泉分销店”等6家。
  1949年12月,中共酒泉地委派朱连祥组建酒泉新华书店,在原“敬丰书 局”旧址(东大街)正式建立酒泉县新华书店,业务由新华书店总店管理。1951 年在正常经营图书的基础上,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城乡发行各类文献、资料和通俗读物7万余册。1957年图书发行业务改由甘肃省新华书店管理,并 在西大街开设科技图书门市部,同年在清水乡供销社建立图书代销店,1958 年在石油新村(今84701部队驻地原为玉门油矿职工生活基地)开设售书亭 1处,并在清水、总寨、银达、怀茂、文殊、临水、金佛寺等7个公社建立了 公社书店。1959年酒泉、金塔2县合并,在金塔、嘉峪关、肃南开设图书销 售门市部,并负责城乡中、小学课本和有关文献、资料的发行工作。同年12 月,甘肃省新华书店将业务管理权下放至酒泉市。1961年在酒泉钢铁公司镜 铁山和西沟两个矿点建立了图书销售门市部,并在丰乐、红山、下河清、铧尖、三墩、西洞、新城、杨洪8个公社建立图书代销点。1965至1966年, “四清”(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公社书店和代 销点相继停办。1966年以后,在18个公社恢复建立了图书代销点,并在飞机 场、下河清农场增设了图书代销点。1979年,发行业务再归省新华书店管理。 1984年,在清水镇建立综合发行门市部,1986年开设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 1987年在城内西大街设售书亭2个,至1989年市内设图书代销点、售书亭各 2个、门市部1处、乡镇图书代销点18处。
  酒泉新华书店图书发行统计表 单位:万册、万元项目 合 计 其 中 利润 哲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1951 年 46. 62 7.72 1952 年 53. 76 8. 74 1953 年 54. 94 8.81 0.121954 年 57.12 12. 92 1.871955 年 91.48 19. 64 0.011956 年 98. 55 11.72 3. 38 2.10 83. 82 7. 34 3. 30 0.97 1.221957 年 79. 62 20.02 3. 04 2.71 22.19 4. 05 51.73 12.88 -0.311958 年 77. 68 18. 64 7. 87 3.24 3. 07 1.96 41.50 7.57 9.14 3.41 -0.95续表项目 合 计 其 中 利润 哲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1959 年 147. 54 31.31 25.19 6.62 8.44 4. 72 63.18 10. 33 27.76 7. 00 0.731960 年 107.49 33.42 24.07 6. 88 8. 06 5.11 57.14 11.22 7. 60 7. 63 0.751961 年 35. 82 10.19 5. 07 1.56 1.82 1.43 14.04 2. 65 2. 50 2. 85 -5. 361962 年 32. 03 8.24 3. 80 1.13 1.06 0. 67 9. 55 1.87 5.83 3.07 -2.141963 年 35. 08 9. 85 9.29 1.95 17.07 6.16 -19.361964 年 46. 76 14.20 8.11 2. 98 25.68 8.15 -0. 021965 年 88.40 20.19 19. 05 4.01 46.31 12.83 0.771966 年 124. 54 17.30 17. 03 3. 03 64.16 10.37 0.921967 年 102. 38 11.77 1.82 0. 29 48. 58 8. 36 0. 031968 年 153.22 26.87 7.05 0.91 26.45 18.07 1.771969 年 140. 59 33.51 107.07 30. 07 33. 52 3.44 1.551970 年 62.10 13. 08 10. 95 2. 64 51.16 10. 44 -2. 011971 年 64.38 13.85 8.63 2. 03 55. 75 11.82 0.061972 年 68.21 14.91 1.72 0.98 26.18 3.93 24.71 17.59 0. 061973 年 90. 07 20.20 6. 08 1.56 30.31 4.97 30. 06 11.80 0.971974 年 100. 93 14.33 4.47 1.23 29.37 5.26 49. 29 4.20 1.551975 年 80. 09 52. 06 9. 40 2.86 34.55 6.46 11.97 38. 95 1.631976 年 96. 73 23.67 6.61 3.37 39.14 7. 06 33. 93 10. 32 0.771977 年 81.57 18.57 11.01 3.27 33.81 6.32 21.23 6.53 1.341978 年 76. 77 27.71 4.64 1.04 22.57 11.78 26.11 11.51 2.131979 年 112.52 34. 34 2. 74 0.92 7.17 5. 53 54.18 14. 75 24. 24 9. 34 3.011980 年 134. 68 47.59 1.45 0.17 7.51 6. 53 47.29 16.16 13.11 18.93 5.91续表项目 合 计 其 中 利润 哲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册数 金额 1981 年 181.21 57.67 5. 63 5.03 61.24 16. 32 10.21 28.49 5.271982 年 186.66 63.79 4.84 4.65 65. 03 19. 09 93. 29 35.10 5. 821983 年 187. 95 68. 06 5. 05 5. 08 21.96 20. 87 17.71 35.11 1984 年 207. 38 89.25 8. 05 7.63 71.9 21.66 86.67 47.17 1985 年 246. 55 123.06 11.70 10. 94 8.17 11.64 114. 38 65. 76 53. 76 28. 32 7.801986 年 248. 53 146. 95 19.01 20. 54 12.23 11.14 161.14 74. 64 19.59 21.46 0.751987 年 131.27 161.67 13. 68 19. 48 5.10 9.41 82.11 90. 72 18. 89 20. 79 9. 001988 年 215. 39 183. 05 10. 69 15. 64 5.20 11.60 89.01 101.54 56. 00 26.05 7.671989 年 208. 07 242.57 5.17 15.67 3.97 12. 94 166. 32 133. 81 13. 99 32.45 10.35第六章文化市场的清理与整顿为了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彻底清除精神领域的污染,净化文化市场,酒泉市于1989年7月开始,对全市城乡文化市场进行了清理、检查和整顿。市文化局向各有关单位、学校、乡(镇)文化站等单位印发了《关于停售方励之、李淑娴等十人作品的通知》、《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并成立了酒泉市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对全市67个书刊批发、销售、租借网点进行了检查、清理,止年底共清查出各类有问题的书刊945册,其中:淫秽书刊1册,色情、封建迷信、凶杀暴力内容书刊690册,非法出版物127册;淫秽扑克98张,其它书刊127册。对查出的各类违禁书刊进行了销毁和封存,对个别经营违禁书刊的网点视情节轻重给予了吊销营业执照、罚款、警告等处理。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