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92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
页码: 916-917
摘要: 介绍酒泉县的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情况。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劳动教育 勤工俭学

内容

第七章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第一节劳动教育
  建国初,酒泉县大部分校舍均系庙堂、古刹代替,且陈旧、简陋。全县师生自力更生,维修校舍,至1953年,共维修、翻新校舍800余间,同时自制蓝球架、排球架、几何模型、动物标本、简易教具等。
  1958年,遵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酒泉中学、酒泉师范和县初级中学近2500名师生5月份在黄泥堡开垦荒地3700多亩。7月,全县抽调小学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和教师1396人投入“大炼钢铁”运动,搬红砖、运焦碳、砸矿石,劳动100多天。同年,劳动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每周2节,实际劳动时间远不至于此。
  1963年,全县各中学按照《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坚持学生每年分散劳动30天的制度,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内外劳动的同时,加强了农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停课劳动,以实干代教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1982年,执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初中学生每学年劳动2周,每天按4课时计算,3年共144课时,高中学生每年劳动4周,每天6课时,3年共计432课时。
  第二节勤工俭学
  1954年,酒泉县开始组织勤工俭学活动。酒泉中学在劳动建校活动中,组织了电工、化工、植物栽培等18个课外小组。至1956年,又组建了铁工、缝纫6个小型工厂。同时,对学生进行生产技艺的训练,组织学生打土坯、拆旧房、维修校舍,收到了勤俭建校、节约开支的效果。
  1958年,全市学校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校开办工厂”的指示,共办小工业和农场490个,植树166. 83万株,勤工俭学总收入达到184万元。同年7月,朱德总司令来酒泉参观了酒泉中学校办工厂后,称赞:“酒中很好,在中央提出勤工俭学以前,他们就开始办工厂,中央提出勤工俭学后,他们又大发展了”。8月,酒泉中学被树为全省勤工俭学的红旗。文化大革命期间,酒泉县各级学校的勤工俭学在“开门办学”、“厂校挂钩”和建立学农学工基地口号下,超负荷发展,整个教学活动失去平衡,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粉碎“四人帮”以后,端正了勤工俭学思想,把勤工俭学列入教学计划。酒泉市各级学校主要在学农基地上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搞经济收入,同时将勤工俭学纳入责任书,作为验收考核的一项具体内容。
  1986年,全市各学校勤工俭学总收入18. 31万元,平均每个学生3.73元,1987年,勤工俭学总收入增加到25. 3万元,平均每个学生5. 47元,超过地区“七五”规定。
  1987年以后,勤工俭学主要以校办小农场、工厂为主,兼办工商服务、废旧物品收购和房地产出租等。止1989年底,全市共有校办工厂5个,校办农场188个,有学校土地3086亩,当年勤工俭学收入达到53万元。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