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9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
页码: 907-908
摘要: 从1950年开始,人民政府兴办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在河北、嘉峪、河东等5个区试办冬学35班,有1434名男女青壮年参加了学习。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成人教育

内容

第一节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建国前,酒泉县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无力上学,造成文盲众多。如民国36年(1947),全县有文盲88460人,占总人口的84.4%,从1950年冬开始,人民政府兴办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在河北、嘉峪、河东等5个区试办冬学35班,有1434名男女青壮年参加了学习。为了巩固扫盲成果,提高学员文化程度,将冬学中的8班、458名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学员转入常年民校,组织业余读报组,帮助农民识字。
  1952年,设立了酒泉县扫盲委员会,主管全县成人业余文化教育。9月,在县文化馆的河北完全小学(今银达乡怀家沟小学)试办速成识字班2个,共80人参加了学习。为了扩大受教育面,利用寒、暑假期培训教师357人,到1954年,冬学、民校发展到224个班,共有学员16455人。1955年,酒泉县农民业余文化教育高潮时期,银达乡80%的青壮年摘掉了文盲帽子,成为甘肃省扫盲教育的典型,曾派代表出席了 1958年全国群英会,介绍其事迹的《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被选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泽东主席还亲自加了按语:“本书谈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这一篇算是好的。为了要在七年内,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消灭文盲,适应农业合作化的迫切需要,一九五六年各地就要做出全面的安排,并且完成第一年的计划。” 1974年《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农村教育革命的一面红旗》的社论,1975年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喜看今日银达乡》约1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为此,银达乡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业余文化教育机构,按照“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实行村乡包干,专人包教,使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步入正规。从1982到1989年,累计脱盲人数达到19713人,参加省农业应用学校学习的4606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的742人,农村仅有文盲1767人,占青壮年的1. 45%。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