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905
颗粒名称: 三、职业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2
页码: 904-905
摘要: 1983年决定将酒泉县第三中学、上坝中学、东洞初级中学分别改为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中等教育

内容

三、职业教育
  1958年,先后在各农村人民公社创办农业中学35所,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相继停办,到1962年仅剩银达农业中学。1980年10月,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下发后,酒泉县根据外地经验,于1983年决定将酒泉县第三中学、上坝中学、东洞初级中学分别改为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1986年,市政府成立职业教育办公室,主管职业教育。同时,市劳动局在雄关路北大桥畔建立职前培训学校,市教育局又在泉湖中学、西峰中学、市二中开设了职业高中班。到1989年底,市内职业中学达到5所,教职工203名,在校学生649名。
  酒泉市银达职业中学 位于城东北郊银达乡境内,距城约8公里。创建于1958年5月,名为酒泉县银达农业中学,其后校名多次变更,到1987年定名为酒泉市银达职业中学。
  建校初,从各乡、社选送的100名学员中选留44名分为农学、园艺两班开展教学,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勤俭建校,艰苦创业,到1959年后,逐步实现经济自给,工人口粮工资由学校供给,学生免收学费、伙食费、医药费和书本费。办学中,遵照中央“关于有步骤地实行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制度”的办学方针,坚持学习和劳动并举,采用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的方式,课程设置按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的决定,另开设《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及植物的生理》、《种草种树常识》、《家禽家畜饲养》等课目。“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专业课教师调动频繁,专业课无法开设,农业中学实为普通中学。1982年以后,专业教师逐步充实,课程设置科学系统。1958至1984年的26年中,共培养拖拉机手、畜牧兽医、财会、水利、农技人员449名,高中生510名,初中生722名。到1989年底,全校有教职工35名,其中专任教师22名,在校学生558名,有农业实验基地82亩,渔池75亩,图书2400册,以及价值3万多元的实验器材。
  酒泉市职业中学 其前身为酒泉县第三中学,1983年改建后,被列为甘肃省20所重点职业中学之一。校址位于小西街,占地面积2. 81万平方米,1983年有教职工76名,在校学生941名(其中高中财会、电工两个职业班学生82名)。
  1985年,又增加了文档、服装、建筑、幼师等专业,教职工增加到92名,另从外单位聘请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教师15名,充实教学工作,在校学生达到1031名。
  专业班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除开设普通高中文化基础课以外,各专业均根据其特点增设专业课。
  1989年,全校有职工101名,其中专职教师6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3名;在校学生1044名,其中高中12个教学班、10个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228名,初中毕业生121名,考入大专6名。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机构

银达农业中学
相关机构
教育部
相关机构
国家劳动总局
相关机构
酒泉县第三中学
相关机构
上坝中学
相关机构
东洞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西峰中学
相关机构
酒泉市职业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小西街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雄关路北大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