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894
颗粒名称: 一、建置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3
页码: 880-882
摘要: 清光绪年间维新变法后,废科举,设学堂,酒泉始兴办近代小学。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小学教育

内容

一、建置
  明末,酒泉城内设有酒泉书院,后改贡院,专供秀才学习:县文庙设县书院。清代,负有初等教育任务的社学、义学和私塾已很普遍。城内陕西同乡会馆、直东会馆、娘娘庙、三义庙都曾设童蒙学馆,农村的临水堡、清水堡、金佛寺堡等地都设有社学、义学或私塾。清光绪年间维新变法后,废科举,设学堂,酒泉始兴办近代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肃州直隶州设高等小学堂1处,有学生40名,教职工2名,设初等小学堂54处,教师54名。辛亥革命以后,改学堂为学校。民国8年(1919)清水堡初级小学改为酒泉县立第二高等学校,是全县农村创办的第一所高级小学。民国9年(1920),甘肃第九师范学校开设附属小学,此后又设立了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怀家沟小学),在东下街创办了肃静女子小学。到民国32年(1943),酒泉县共办小学142所,在校学生7932名,其中男生7402名,学龄儿童入学率51.84%,有教职工236名。到1949年酒泉解放时,全县共有小学134所,在校学生6344名,教职工269名,学龄儿童入学率23.4%。
  建国后,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整顿、改编,同时撤并和新办了部分小学,到1957年全县共有小学160所,在校学生达到24733名,教职工总数达到643名。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要求办学要“高指标”,力争“高速度”,一年中新增小学36所,到年底学校总数达到196所,在校学生达到34061名,教职工798名。
  1960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逐步压缩学校,学生数量减少,到1962年,全市有148所小学,学生减少到11033名。1963年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指引下,大力兴办耕读小学、民办小学,到1966年上半年,全县小学总数达到504所,在校学生31121名,教职工101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被否定,小学教育处于混乱状况,教学秩序被打乱,致使学生辍学,不少学校停办。1969年,根据“甘肃省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精神,将大部分农村小学改为民办,并在小学附设了初中班,或转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挤占校舍,抽调教师,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工作。
  1976年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清理、整顿,撤并附设在小学的初中班,恢复正常的升留级制度,1982年,农村19个公社确立中心小学19所,大队或生产队办的教学点服务半径不超过5华里,为学生就近上学提供了条件。
  到1989年,全市共有小学195所,在校学生26837名,其中农村小学184所,在校学生21272名;有教职工1807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机构

酒泉书院
相关机构
陕西同乡会馆
相关机构
直东会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临水堡
相关地名
清水堡
相关地名
金佛寺堡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怀家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