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工业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49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业演变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4
页码:
386-389
摘要:
介绍了酒泉的工业演变情况。
关键词:
甘肃省
酒泉市
工业
内容
第一章 工业演变
第一节 解放前手工业的演变
早在4000多年前,酒泉先民使用石器、铜器等类工具进行农耕。汉代开发了丝织品,粮食制品、皮革、木材、金属,玉器、砖瓦制作等项目。十六国时期,采矿业兴起,酒泉在祁连山采铜,一次得数万斤。南北朝时期,石雕、泥塑艺术与敦煌齐名。唐代盛产沙金、玉石、石膏、皮硝等,夜光杯、笔筒等玉器闻名全国。西夏时期,冶炼与军械制造有较大发展。明、清肃州盛产硫磺。到了近代,从事农用工具、生活用品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的手工业得到发展,分布在十多个行业。其特点是生产分散,多数是一门一户一个生产单位的夫妻、父子连家铺,一两人经手各个生产环节,销售产品,兼做家务,生产常处于很不稳定状态,难以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资金薄弱,设备简陋,如铁匠沿用烘炉、风匣、砧、钳、锤等手工工具,木匠用锯、凿、斧等手工工具,长期留传没有改变。师傅对手艺的窍门,总是“留一手”不轻易地传授于徒弟,技术的封闭与保守,决定了它的落后性。产量与效益低而不稳,多数手工业者受到资金、设备、原料、季节等影响和资本家的排挤、压榨及剥削,形成产品产量少,生产效益低,收入不足以养家渡日的状况。1944年全县从事手工业的人数达1441人。铁器制造多为小型铁匠炉、翻砂炉,产品有犁、锄、耙、镰刀、铁锨、铲、斧、切刀、铁锅、火炉、火盆、马掌、铁钉等。铜器制造多为生活用品如脸盆、水壶、灯、锁、锅、勺、墨盒等;铁皮加工制品有火炉、烟筒、水桶、漏斗、水壶等。铅制品有酒壶、盆、勺、锅等。金属制品一般利用废旧金属作原料,一旦缺乏原料,生产处于停顿状态。还有加工金银首饰的店铺、流动钉碗、补锅、打箍的艺匠。木制品多为风匣、蒸笼、桌、凳、箱、柜、棺木等,县城有木器铺,乡村多为依附农业的工匠,上门揽活,作坊较少。石料制品多为石磙、石条、石磨、石碾等。丝麻纺织远在汉代就已开始,西汉时酒泉郡禄福县生产的禄帛较出名。棉纺织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到清代洋货倾销各地,农村种大烟者增多,棉田减少,织机闲置。1944年,酒泉生产棉花6000斤,生产土布15000匹,农民多穿土布。宽面布的生产,始于清末。1937年设织布厂,职工15人,生产宽面土布。1940年增添木铁合制的宽面织布机,生产的宽面布增多。织褐始于西周,晋代粗褐为“庶人常服”,西夏毛褐为交易的主要商品,元代织褐较为普遍,民国时期,毛褐多缝做制服或被面用。还生产毛衣、毛套、毛袜、围巾、栽毛毯等。农村养羊户还请工匠制作毛毡,多为自用。县城有专营毡坊,年产毛毡数千条。县城有制鞋铺,品种有布鞋、毛鞋、皮鞋,乡村妇女都会做布鞋,自制自穿。县城有制帽作坊3、4家,生产瓜皮帽(俗名小帽)、毡帽等。1927年,酒泉有裁缝铺16户,人员34人,手摇缝纫机5架。1930年裁缝铺增为20多户,手摇缝纫机增为10架,脚踏缝纫机11架,制作单、棉制服、便服、衬衣、童装。1943年城内有皮革作坊10家,生产皮衣4000件,皮箱2000只,乡村农户用自产皮张制作皮条、皮绳和车马挽具。县城有专营食品作坊,生产糕点、豆腐、粉条、挂面、酱、醋等。油坊多数分布在农村,以生产胡麻油为主。酒坊城乡均有,以青裸、大麦、糜谷为原料,年产白酒10万斤。造纸作坊分布城乡,以大麻、芨芨草、马莲、蒲草、旧棉花、破布为原料。1944年产细麻纸27万刀,草纸35万刀。草编面广,生产的绳、筐、囤子、席子量大。县城有手工制作肥皂、碱胰子,烧制琉璃花瓶、沙锅、砖、瓦等作坊。采矿业历史悠久,食盐采挖始于汉代,唐代开始采金,清雍正年产硫磺30余万斤。1943年全县从事淘金、挖煤的约1000余人,年产黄金400两,原煤4800吨。多于武威、永昌。民国时期,县城有小型人力铅印机1台,石印机2至3台,印制报刊、票据、信纸等;小型铁工厂5处,设备陈旧,以修理汽车为主,只生产少量汽车零件,还有用汽车发电的小型面粉厂1处。
1948年酒泉出名的产品有王三忠的夜光杯,候全贵的银器,匡海舟的剪刀,尚秀俊的菜刀,毛万山的秤,苏万海的沙锅等。
1949年全县有手工业1116户,工业总产值6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8%。
第二节 解放后手工业和现代工业发展简况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手工业和现代工业迅速得到发展。1950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个体手工业增加253户,1952年达到1369户,新建集体所有制企业(即北大街铁工生产合作社)1户,集体和个体工业总产值增加113万元,达到174万元,3年平均年递增41.8%。1953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极引导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的道路,集体所有制企业增加30户,达到31户;省和地区新建国营工业3户(即酒泉面粉厂、酒泉发电厂、酒泉印刷厂),县办国营工业3户(即大黄沟煤矿、化工厂、榨油厂)。县属全民、集体和个体工业总产值增加489万元,达到663万元,5年平均年递增30.7%。1958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1958年大办地方工业,大部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个体手工业全部转为集体企业;新建县办水泥厂、砖瓦厂、耐火材料厂、石膏厂、弹花厂等,使县办全民企业达到20户,集体企业减为19户。1961年停办石膏厂、石灰厂、弹花厂等14户全民企业。1962年只保留县办大黄沟煤矿、砖瓦厂、榨油厂3户国营企业;由原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的农具社等22户退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县属工业总产值下降到221万元,减少442万元,每年以13.33%的速度递减。1963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全民与集体企业户数基本稳定,工业总产值稳中有增,全民工业总产值由1962年的34万元,1965年增为81万元,增长1.4倍,集体工业总产值由187万元增为301万元,增长60.96%。1966至1975年,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新建县办汽车队修理厂、农机修造厂、磷肥厂、粘土矿、针织厂、造纸厂、氮肥厂、萤石矿等全民工业11户,达到14户;集体企业增加44户,达到76户;县属全民、集体工业总产值增加1848万元,达到2237万元,增长4.75倍,10年间平均以19.1%的速度递增。1976至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新建县办轮胎翻新厂、电器修配厂等3户全民企业,亏损大户氮肥厂停产下马,全民企业由14户增为16户,集体企业由76户减为75户,全民与集体工业总产值增加1677万元,达到3914万元,每年递增11.8%。1981至1990年,第六、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地区新建酒泉糖厂、啤酒厂等国营企业,市新建饲料公司、矿业公司等国营企业;原由省粮食系统所属面粉厂、省商业系统所属酒厂、食品厂等从1978年起,列入本地统计范围,原省、地属酒泉电机厂、酒泉汽修厂等8户企业从1985年起列入本地统计范围;乡镇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使酒泉市工业户数和工业产值均有较大增加,全民所有制工业由16户,增为31户,集体所有制工业由75户,增为111户,全民和集体工业总产值增加15435万元,达到19349万元,每年递增17. 3%。
1950至1990年投资923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2.94%,新建和扩建工业项目170个,逐步形成了门类众多,拥有现代技术装备的地方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原煤、机制砖、中小农具、面粉、食用植物油、家具、布鞋、服装、民用锁、机制纸、水泥、石棉、萤石、玉器、灯具、橡胶制品、白砂糖、酒精、交流电动机、种子精选机等100多个,夜光杯、酒泉酒、油箱盖锁、日光灯架等40多个产品评为部优、省优产品,硅铁、白砂糖、颗粒粕等10多种产品出口国外,20多户企业进入省级先进行列。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三忠
相关人物
匡海舟
相关人物
尚秀俊
相关人物
毛万山
相关人物
苏万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大街铁工生产合作社
相关机构
酒泉面粉厂
相关机构
酒泉发电厂
相关机构
酒泉印刷厂
相关机构
大黄沟煤矿
相关机构
酒泉糖厂
相关机构
酒泉啤酒厂
相关机构
酒泉电机厂
相关机构
酒泉汽修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