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236
颗粒名称: 第五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17
页码: 218-234
摘要: 介绍了酒泉的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
关键词: 甘肃省 酒泉市 地方经济

内容

第五篇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解放前,酒泉城区面积1.6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铺面房屋低矮,居民住房多为破旧平房,乡村住房多属土草房,基础设施差,城区道路全为土筑,4条大街设煤油灯照明,居民吃土井水,街道树木全为杨树、柳树,工交企业少,商贸网点少,文化设施、医院、学校少,生活设施差。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城乡建设,逐步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农村,取得显著成绩。1950至1989年,城市筹集资金2亿多元用于基本建设,地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规模。一批标准较高的商贸网点日趋完善,具有现代水平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逐步配套,城乡道路四通八达,开发与建设了城郊贸工农型经济带和酒火公路沿线南郊工业区,城区面积增为9.29平方公里。农村建制镇已达到4个,农村多层建筑不断涌现,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城郊2层砖混结构楼房到处可见。
  工业“三废”逐步得到治理,良好的环境状况逐步形成。污水处理率已达75%,大气悬浮微粒控制在0.172毫克/立方米以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燃气普及率70%,城市绿化覆盖率18.9%。
  第一章 城区建设
  1952年开始整修城市道路,用砾石铺筑4条大街,用城砖铺4条大街人行道。1955年,始用沥清铺筑路面。50年代至60年代修建砖土木结构住宅17.4万平方米。70年代,工交企业、商贸企业、教育等建筑物采用砖混结构建造,城区始建供水管道。1982年,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并经省政府批准。经7年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的具有古城风貌的城市已初具规模。
  第一节 街道
  解放初,城区街道狭窄,全为土路,晴天满街土,雨天满街泥。解放后,采取国家投资、单位集资等办法,经13次整修,建成宽度6米以上的城区道路45条,长22815米,全为沥青路面,其中宽度11至14米道路11条,长9565米。宽3至4米沥青道路3条,长848米。4至7米宽的土路5条,长1390 米。
  城区主要道路道路名称 起 止 走向 长度(米) 宽度(米) 路面质量东大街 钟鼓楼—公园门口 东西 2000 11 沥青平等巷 东大街—东文化街 南北 350 3 沥青民意街 东大街—东文化街 南北 342 7 沥青卫生街 东大街—共和街 南北 190 6 沥青尚武街 东大街—东文化街 南北 352 7 沥青邮电街 东大街—酒金公路 南北 831 7 沥青民主街 东大街—共和街 南北 184 6 沥青青年街 东大街—东文化街 南北 368 7 沥青人民街 东大街—北环东路 南北 484 6 沥青教场巷 东大街—教场口 南北 170 7 沥青大众巷 东大街—同心巷 南北 481 11 沥青东环南路 东大街—甘新公路 南北 946 11 沥青续表道路名称 起 止 走向 长度(米) 宽度(米) 路面质量东环北路 东大街一酒金公路 南北 790 6 沥青同心巷 青年街一东城巷 东西 220 6 沥青南后街 东大街一东环南路 东西 500 6 沥青南后中路 东环南路一南后街 东西 450 7 土路有恒巷 东大街一东环南路 南北 1050 6 沥青北后一巷 东大街一电气开关厂 南北 198 6 沥青北后二巷 东大街一北后街 南北 220 6 沥青东城巷 大众巷一同心巷 南北 400 6 沥青红军巷 东大街一同心巷 南北 145 6 沥青南大街 钟鼓楼一甘新公路 南北 948 11 沥青肃园街 南大街一青年街 东西 490 7 沥青专署街 南大街一西小巷 东西 446 7 沥青东文化街 南大街一东环路 东西 843 7 沥青西文化街 南大街一小西街 东西 324 7 沥青建安巷 东文化街一祁连路 南北 360 7 沥青南环东路 建安巷一东环南路 东西 430 10 沥青南城巷 西文化街一甘新公路 南北 160 6 沥青西大街 钟鼓楼一西关路 东西 1080 11 沥青南市街 西大街一西文化街 南北 347 7 沥青仓门街 西大街一北门大什字 南北 169 7 沥青续表道路名称 起 止 走向 长度(米) 宽度(米) 路面质量小西街 西大街一西文化街 南北 340 7 沥青仓后街 西大街一北环西路 南北 559 6 沥青西小巷 西大街一专署街 南北 170 6 沥青同德巷 西大街一专署街 南北 250 6 沥青西环南路 西大街一西关路 南北 505 14 沥青西环北路 西大街一北环西路 南北 550 14 沥青北大街 钟鼓楼一酒金公路 南北 900 11 沥青共和街 北大街一民主街 东西 559 6 沥青北门大什字 北大街一仓门街 东西 169 7 沥青北门小什字 北大街一仓后街 东西 320 6 沥青北市街 北大街一人民街 东西 530 7 沥青北环东路 北大街一东环北路 东西 814 12 沥青北环西路 北大街一西环北路 东西 820 14 沥青北新街 北大街一邮电街 东西 521 12 沥青官井巷 北市街一共和街 南北 250 3 沥青官井巷 和平巷一邮电街 南北 450 4 土路和平巷 共和街一北市街 南北 248 4 沥青自强巷 邮电街一人民街 东西 190 6 土路头道巷 共和街一自强巷 南北 150 6 土路二道巷 邮电街一头道巷 南北 150 6 土路第二节 公共建筑1970年以前,车站、医院、商店等建筑较少。1980年以后,建成汽车站大楼、医院大楼、商业大楼、文化馆大楼、工人俱乐部、老干部活动中心、金融大楼、机关办公大楼等公共建筑数十座。
  第三节 市政建设
  一、道路
  1952年前,城区道路全为土筑。1952年春,铺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砾石路面,总长2600米,面积2.86万平方米;用砖铺设四条大街人行道2600米(两侧各1.5米),面积0.39万平方米。1955年铺筑四条大街沥青路面,长2600米,面积2.86万平方米。1959年,铺筑卫生街、共和街西段沥青路面,长690米,面积0.414万平方米。1963年,铺筑东关街东段沥青路面,长1170米,宽11米。1969年,铺筑西文化街沥青路面,长324米,宽7米。1977年,铺筑仓门街混凝土路面,长168.5米,宽7米;铺筑北门什字、小西街、共和街、东文化街、尚武街、北关公路、西关公路沥青路面,总长2352米,面积1.984万平方米。1984年,铺筑沥青街巷道路29条,长10754米,面积8. 04万平方米。1985年,铺筑沥青街巷道路13条,长5549米,面积5万平方米。1986年,新铺沥青道路2034米,面积2. 82万平方米。1987年,新铺沥青道路1240米,面积1.42万平方米。
  1989年,新铺沥青道路2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0.5万平方米,安装道牙0. 8万米、1. 7万块;新铺酒火公路沥青道路4公里、7万平方米。至年底,城市道路总长50. 95公里,面积50. 1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7.69平方米,53条主要街巷中沥青路面48条。
  二、 路 灯
  民国32年(1943),四大街设煤油灯100盏。
  1957年,四条大街安装白炽路灯55盏。1968年增为183盏,全部更换为125瓦水银灯。1982年,路灯达到593盏,专用线路12.36公里。
  1987年,路灯增为724盏,线路总长28.5公里,采用自动光电控制。1989年,路灯达到763盏。
  三、 供 水
  解放前有简易土井708眼,深5米~10米,用绳吊桶打水。
  1974年,建机井3眼、水塔1座,铺设直径100毫米~300毫米管道7公里,建供水房19个,日供水6480立方米。
  1981和1984年,扩建水源井2处,出水量由每小时90立方米提高到每小时170立方米,增加管道8公里。全城实现供水到户。
  1987年,铺设直径100毫米〜300毫米的输水管道18公里,直径50毫米以下的管道10公里。供水人口4.5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70%。59个单位建有自备水源井,建水塔45个,铺设管道15公里,日供水1万立方米01989年,供水管道总长29公里,供生产用水588万吨,生活用水234万吨。用水人口达6.87万人,人均94升,自来水普及率98%。
  四、 排 水
  1980年,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8000吨,铺设排水管道29. 5公里,总造价482万元。
  1981至1987年,新建排水干支管网22. 8公里。配套管网10. 7公里,建成排水井室1114座,总价244万元。污水处理厂扩建,总投资186万元。企事业单位新建排水管道15公里,投资70万元。至1989年,排水管道长达51.61公里,服务面积3. 6平方公里,下水道普及率达92%。年处理污水量273. 75万吨,污水处理率90%。
  五、供热
  1987年底,77个企事业单位建有供热锅炉房,锅炉145台,铺设供热管道3万米,供热面积62.43万平方米。至1989年底,城区供热锅炉房52处,其中供热公司中心锅炉房5处,集中联片供热15万平方米;单位自备供热锅炉房47处,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六、环境卫生1987年,有垃圾清运车4辆,洒水车1辆,垃圾箱117个,垃圾筒250个,废物箱50个,水冲式公厕27个,旱厕34个,年清扫路面34万平方米,日清运垃圾75吨。1989年,年清扫面积增为35. 65万平方米,增设垃圾斗桶200个,年清运垃圾3.1万吨。
  第四节 园林绿化
  一、 苗 圃
  苗圃建于1983年4月,位于市区东5公里茅庵河北侧。至1989年,苗圃占地157. 7亩,育苗76亩,共有苗木8万余株,其中常绿树1.8万株,每年可提供树苗0.3万株。
  二、公园
  酒泉公园占地面积204亩,其中水面71亩。1987年,公园内树木花卉面积120亩,绿化覆盖率达35%,乔木42个品种,灌木10个品种,1.99万株,葡萄长廊726平方米,种植各种花卉523株,花房450平方米,培育名花68种4500盆。
  北郊公园原为绿化林地,有林木9万多株。1989年,辟为北郊公园,占地450亩。
  三、 林 木
  左公柳 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在酒泉驻防时,沿公路两旁、城区、公园等处种植旱柳,后人因怀念其植树有功,故称左公柳。解放初,酒泉城内的南门、北门都有四人合抱不住的大柳树,现仅在酒泉公园内尚存3棵,树龄已达100多年。
  街道林木 自1971年起,将沿街原有杨树逐步更换为国槐、油松、刺柏等。1986年在北新街、南门、南环东路等街道新辟街心绿地8000平方米,栽植云杉、刺柏、国槐、白榆等。至1989年,街道栽种国槐769棵,新辟绿地1000平方米,新植树木7826棵。
  单位、部队、学校绿化面积达116万平方米。
  1989年,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216. 1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8. 9%。
  第五节 居民住宅50年代至60年代,修建砖土木结构住宅17. 4万平方米。1972年,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修建家属院。1978至1987年,私人投资60万元,建住宅1. 01万平方米。1989年底,共建商品房13. 32万平方米,其中为单位代建322套、2. 5万平方米;居民住宅1699套,9. 91万平方米;其他用房0. 91万平方米。
  至1989年,城市房屋建筑面积达241.2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0.5万平方米,占41. 66% ,人均居住面积6. 7平方米;工交企业用房22. 99万平方米,占9.53%;商业服务用房12. 01万平方米,占4.98%;教育医疗科研用房8. 15万平方米,占3. 38% ;文化体育娱乐用房28.47万平方米,占11. 8% ;办公用房22. 42万平方米,占9. 3%,其它用房46. 68万平方米,占19. 35%。平房144. 45万平方米,占59.88%;楼房96. 77万平方米,占40.12%。
  1989年城区房屋状况项 目 合计(万平方米) 比重 (%) 房管部门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 私房(万平方米) 比重 (%) 单位自管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 其他 房屋 (万平方米) 比重 (%)建 筑 年 份 合 计 241.22 100 20. 41 100 4.96 100 215.73 100 0.12 100 1949年以前 10.76 4. 46 5. 27 25.82 1.91 38.51 3.58 1.66 50年代 28.16 11.67 2. 63 12.89 0.41 8.26 25.12 11.64 60年代 38.99 16.16 1. 44 7.05 0.11 2.22 37.32 17.3 0.12 100 70年代 66.35 27.51 4. 42 21.66 0.25 5.04 61.68 28.59 80年代 96.96 40.2 6. 65 32.58 2.28 45.97 88.03 40.81 续表项 目 合计(万平方米) 比重 (%) 房管部门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 私房(万平方米) 比重 (%) 单位自管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 其他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 合 计 241.22 100 20. 41 100 4. 96 100 215.73 100 0. 12 100结 钢筋混凝土结构 1. 14 0. 47 1. 14 0. 53 混合结构 125.99 52.23 5. 76 28.22 0. 36 7. 26 119.87 55.27 构 砖木结构 47. 69 19.77 6. 31 30.92 0.26 5. 24 41 19 0. 12 100 砖土木结构 66. 4 27.53 8. 34 40.86 4. 34 87. 5 53. 72 24. 9 平房 与 合 计 241.22 100 20. 41 100 4. 96 100 215.73 100 0. 12 100 平 房 144.45 59. 88 14. 65 71.78 4. 96 100 124.72 57. 81 0. 12 100 楼 房 96. 77 40. 12 5. 76 28.22 91.01 42. 19 楼 房 2至3层 0. 36 0. 36 4至6层 96. 41 5. 4 91.01 合 计 241.22 100 20. 41 100 4. 96 100 215.73 100 0. 12 100 住 宅 100. 5 41. 66 19. 4 95. 05 4. 96 100 76. 12 35. 29 0. 02 16. 67房 工交企业 用 房 22. 99 9. 53 0. 33 1. 62 22. 66 10. 5 屋 商业服务 用 房 12.01 4. 98 0. 55 2. 69 11. 46 5. 31 用 教育医疗科研用房 8. 15 3. 38 0. 02 0. 1 8. 13 3. 77 途 文化体育 娱乐用房 28. 47 11.8 28. 47 13.2 办公用房 22. 42 9. 3 0. 11 0. 54 22. 31 10. 34 其它用房 46. 68 19. 35 46. 58 21. 59 0.1 83. 33续表项 目 合计(万平方米) 比重 (%) 房管部门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 私房(万平方米) 比重 (%) 单位自管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 其他房屋(万平方米) 比重 (%)居民缺房 100户 0.07 万平方米 第二章 私房改造第一节 私有房屋1958年3月至1959年10月,经普查,共有私房17883间,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均为土木结构。按照以50平方米,相当5间为改造起点,凡有出租房屋为城市户口留给自留房,出租房屋人户不在当地的一律进行私改等规定,列入私改房屋的房主1078户,私改房屋15519间,占全部私房的86. 78%。其中有房5间以下的110户,占10. 2%; 5间以上的968户,占89.8%。留有自留房的863户,占80.06%;未留自留房的215户,占19.94%。
  私改后,房屋产权属国有,房屋由房管部门统一经营管理。从1959年4月起至1966年9月,以20%发给定息的862户,以30%发给定息的108户,以40%发给定息的108户。1966年9月后,纳入改造的私有出租房屋,每5年发放1次定租。
  第二节 落实私房政策1981年3月至1985年12月,进行私房政策的落实工作,共清退私房35套,110间;作价处理私房58套,付款23118元;安排公房12套;发放定息31516元。对部分返回城市无住房的,划给土地自建住房。第三章 公房出售第一节 优惠政策1985年制定的优惠政策有:凡购买商品楼者,1年内交房价40%, 60%分3年至5年付清房款;资金充裕的单位,对购房者可给予适当补贴;70年代至80年代房管部门在大众巷、有恒巷、北环中路、北市街等修建的平房640套,低价出售,1次付清房款;房管部门划出一定数量的用地,鼓励个人建房。
  第二节 公房出售1986至1987年,出售公房5. 85万平方米,收回房款1035万元,每平方米平均售价177元。
  1978至1987年,采取“自建公助”,“公建民助”等形式,鼓励个人建房,个人投资60万元,建成住宅1.01万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59元。
  1984至1987年,建成商品住宅楼32幢,1213户,建筑面积7. 43万平方米。出售实行优惠,原地搬迁户在实际造价193.71元的基础上优惠30%,实际售价每平方米136元;搬迁区内的住户,按实际造价193.71元出售。外来住户,按实际造价上浮70%即加价136元,每平方米售价329.71元。第四章 乡镇建设第一节 建制镇建设一、总寨镇总寨镇位于城东,镇机关距市区18公里。312干线公路穿境。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1989年集镇建成面积0.4平方公里,总人口 1.88万人。镇设中学、小学、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影剧院、卫生院、兽医站、供销社以及农机修理、理发、旅社、浴池等服务门点。有个体工商户195家,修建各类房屋9600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房屋4600平方米。新建主干道路一条1040米,支干道路一条500米,铺设沥青路面13092平方米;80吨水塔一座,铺设供水管道8公里,日供水量300吨;防洪暗渠一条350米;新辟农贸市场一处,占地1.6万平方米。
  二、 西洞镇西洞镇位于城西南,镇机关距市区13公里。兰新铁路横穿东西。境内驻酒泉火车站和市水泥厂、商贸货场、物资仓库等企业。全镇面积224.9平方公里。1989年,集镇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 1.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37万人,镇设中学、小学、文化站、卫生院、供销社、镇机关等,建筑面积9. 3万平方米。砖混、砖木结构的房屋占80%。1977年新建火车站广场6000平方米。铁路部门和驻镇地、市企事业单位建有水塔、水罐,饮用自来水。
  三、 金佛寺镇金佛寺镇位于城东南,镇机关距市区52公里。兰新铁路、沿山公路从境内穿过。总面积195平方公里,1989年,集镇建成面积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人,镇设中学、卫生院、供销社、兽医站、邮电所、银行、粮站等。四、清水镇清水镇位于城东南,镇机关距市区75公里。有兰新铁路与312干线公路穿过,有铁路支线通往卫星发射中心。总面积382平方公里。1989年,集镇建成面积1.9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境内驻清水车务段、工务段、医药批发站等。设有中学、小学、卫生院、供销社、旅馆、食堂等,各类建筑占地20万平方米。1957年,清水火车站、支线西站各打深水井1眼,铺设输水管道14公里。
  第二节 农村住宅与水电道路建设农村住宅 1958年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始了居民点建设。1964年,居民点多为“非”字型,独门独户。1983年,居民点由单一的“非”字型布局变为“十”字型、“丁”字型,多为砖土木结构,城郊富裕户修建二层小楼。
  饮用水工程 至1989年,建饮水机井51眼,无塔压力罐3座,水塔100座,水窖8584座,输水管道896公里,使13万人的饮用水得到改善。
  供电线路1968年,架设由酒泉变电站至果园乡的6千伏线路8公里,用电农户达2200多户。1971至1977年,架设通往上坝乡、下河清乡、三墩乡、清水镇等农电线路4条,长120公里,通电的村由9个增为39个。1982年,用电农户达95%。
  1989年底,建成输电线路4条,长120公里,配电线路950公里;163个村全部通电,用电农户达99%,全年供电3550万度,比1986年3328万度增加 6.67%。
  乡村道路 1958年以前是土路。1958年以后,对乡村道路进行截弯取直、铺筑砂砾石,建为简易公路。1964至1974年,共建道路10212条,长13992公里,大部分铺了砂砾石。
  1989年,农村公路20条,长308公里,其中三级公路132公里,四级公路152公里,沥青路面140公里,占45.45%。第五章 建筑施工第一节 建筑队伍建国前,有零散建筑工匠。建国后,1952年政府组织零散建筑工匠成立泥木业工会。
  1955年4月县建筑工程队成立。职工525人,其中技术人员和技工28人,完成工作量166万元。
  1972年,酒泉地区建筑安装公司成立。至1987年职工759人,其中技术人员75人。
  1978年9月,市政工程队成立,职工54人,至1987年,职工增为143人。
  1989年,全市建筑队伍总人数8207人,其中有工程技术人员381人(乡镇建筑施工人员7069人),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6142万元,年施工能力达22.86万平方米。
  第二节 建筑设计1958年前,大中型建设项目,邀请省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1959年,市勘测规划设计室成立,调入工程技术人员10多人,承担部分建筑设计。1961年,设计机构撤销,设计人员由工交局代管。1964年地区建筑设计院成立,至1987年职工增为31人,其中工程师12人,技术员2人,承担酒泉宾馆等甲级工程设计10多项。
  1980年,市建筑设计室成立,职工6人,承担小型建设项目的设计。1987年,职工增为34人,其中工程师9人、技术员5人,年设计面积3. 2万平方米,并承担大中型建设项目的设计,市政府礼堂、市政府办公楼、民族饭店、城市部分商品住宅楼等设计达到结构合理、经济实用的要求,赢得社会信誉。第三节 施工设备1970年前,自制了部分施工机械,大部分靠手工操作。1970年以后,购置了推土机、打夯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机械,部分施工工序实行半机械化。80年代以来,使用卷扬机等机械,高层建筑实现机械化。1989年,建筑机械增为1826台(件),建筑施工单位都备有推土机、掘土机、打夯机、混凝土搅拌机、卷扬机等机械,工效提高数10倍。第六章 环境保护第一节 污染状况1989年,全市耗煤137343吨,焦炭1346吨,汽油8376吨,柴油1231吨,废气排放量139401万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4353吨,二氧化硫2679吨。
  1989年,城市废水排放量530万吨。有些工厂、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北大河,造成河水污染。
  第二节 污染治理1983年以来制定与完善了环境管理、监理规章制度,加强对锅炉、烟尘、污水、噪声等的监测,加大征收超标排污单位的排污费,部分企业锅炉安装消烟除尘设备,污染较重的石棉制品厂、卫生纸厂由市区迁往远郊,扩建了污水处理厂,部分单位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逐步完善下水工程,城市道路建设提高排污能力和道路灭尘率,部分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通过工艺改造、增添治污设施等途径进行治理,使城市良好环境状况逐步形成。城市家庭使用液化气户数由1985年1. 18万户,1989年增为3.41万户;工业废水处理量由90万吨,增为126万吨;废气处理量55250万标立方米,占排放量的4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1万吨,占产生量的25%;工业粉尘回收量600吨,占排放量的24%;城市环卫人员152人,年清运垃圾3万吨;环境噪声控制在59.5分贝以内;绿化覆盖率18.9%,人均绿地3平方米。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电气开关厂
相关机构
供热公司
相关机构
卫星发射中心
相关机构
泥木业工会
相关机构
县建筑工程队
相关机构
市政工程队
相关机构
工交局
相关机构
地区建筑设计院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石棉制品厂
相关机构
卫生纸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大众巷
相关地名
恒巷
相关地名
北环中路
相关地名
北市街
相关地名
总寨镇
相关地名
西洞镇
相关地名
金佛寺镇
相关地名
清水镇
相关地名
果园乡
相关地名
上坝乡
相关地名
下河清乡
相关地名
三墩乡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汽车站大楼
相关作品
文化馆大楼
相关作品
工人俱乐部
相关作品
老干部活动中心
相关作品
金融大楼
相关作品
北关公路
相关作品
西关公路
相关作品
酒火公路
相关作品
酒泉公园
相关作品
北郊公园
相关作品
酒泉火车站
相关作品
兰新铁路
相关作品
沿山公路
相关作品
清水火车站
相关作品
酒泉宾馆
相关作品
政府礼堂
相关作品
市政府办公楼
相关作品
民族饭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茅庵河
相关实物
北大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