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经济总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196
颗粒名称: 第四篇 经济总情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47
页码: 171-217
摘要: 介绍了酒泉的经济总情,包括: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等4章。
关键词: 甘肃省 酒泉市 地方经济

内容

第四篇 经济总情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土地改革
  土改前封建土地所有制鸦片战争前后,甘肃已步入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广大农民丧失土地,陷入贫困的深渊。土改前,酒泉有地主872户,占总户数的3.73%,耕地134793亩,占总耕地的18.67%,户均154. 58亩;有雇农5085户,占总户数的21.76%,耕地12954亩,占总耕地的1.79%,户均2.55亩;有贫农8576户,占总户数的22.16%,耕地159943亩,占总耕地的22.16%,户均18.65亩。地主户均占地是贫农的8倍,雇农的61倍,农民阶级受层层压榨,灾难深重。
  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地租剥削额一般都占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如在“肃州屯田条例”中规定:“招募屯户,既定之后,所需种籽……总系在官借给,种成后先待扣还,然后将余粮官民各半分”,农民全年收获除官民各半平分外,还有籽种、牛车、农具之费,所余无几。民国时期的地租形式有:议租,又称活租,一年一议,由业主、佃农根据当年收成情况确定交租标准;包租,又称死租,由主佃双方在建立租佃关系时订契约,确定每亩每年的交租数额,以后不论收成好坏,均须照约交租;预租,佃农在租田时预付下年租金,否则不得租种;押租,地主在佃户租田时收取押租,佃农交付押租后,仍然照常交租,待退佃时才退还押租;伙种,一无所有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劳力在业主的土地上从事耕作,待收获时,与业主均分籽粒,谓之“伙务农业”,它是业主利用其土地占有权无偿吞蚀种地人剩余劳动的一种剥削手段。
  赋税是封建地租的另一种形式,是贵族、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剥夺压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要方式。甘肃人民所承受的赋税历来是极其繁重的,税额之高,全国所罕见。“地粮不清”,“额赋不均”更为普遍,到处是“强者地多粮(指田赋粮)少,弱者地少粮多,甚至贫者纳无地之粮,富者种无粮之地。”官绅豪强隐匿田亩,拒不交粮,以及“人丁逃亡”等赋额短细,都有“活户包赔”,交纳历年赋税“积欠”是甘肃人民的一大灾难。
  各种徭役负担,同赋税一样,名目繁多,各行各业,都有常年固定差役,如逢官署迎春开印,或需纤夫输送,或修桥补路,筑渠建堡之际,还要随时追加劳役。有时挨门轮纳,有时由里胥随意指派,毫无定额,任其所欲。尤其每逢“军旅烦兴”之际,官府、军营到处强拉民夫车马,按亩均摊所需费用,更使“差务络绎”,人民“疲于奔命”。贫民为了避差逃役,只得离乡背井,流浪四方。
  土地改革为使农民摆脱剥削和贫困,实现“耕者有其田”,建国后分三期开展了土地改革群众运动。1951年9月16日至1952年1月15日,在河北区、嘉峪区、西南区和西店区的32个乡进行土改试点,派出省、分区、县、区四级干部556人,历时105天;1951年12月20日至1952年4月20日,在城东、临水、总寨3个区27个乡进行第二期土改,派出干部、积极分子、中小学教师等619人,历时120天;1952年1月中旬至5月20日,在河东、河西和西店区(半区)27个乡进行第三期土改,历时120天。在土改中,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运动的步骤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份、说理斗争、没收征收、分配果实、整顿组织等阶段。通过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谁养活谁”的讨论,揭露地主剥削农民的种种罪行,使农民认识到封建剥削制度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造成农民贫困的根源,提高阶级觉悟,积极拥护和参加土改。涌现出土改积极分子2582人,从贫雇农积极分子中选拔基层干部3799人,吸收发展青年团员1079人,壮大了农会、民兵组织,发展农会会员5400人,达到47393人,发展民兵3013人,达到9528人。据6个区统计,组织农会会员对415名恶霸地主和不法地主分子进行了算帐诉苦与说理斗争。全县对罪大恶极、反抗土改的地主分子358人给予严厉打击,其中被判处死刑X X人,死缓9人,无期和有期徒刑222人。全县划定地主872户,没收土地128034亩、房屋19922间、耕畜8953头、农具59274件、家具66528件、衣物23268件、粮食1003万斤。废除农民对地主的债务,取消高利贷剥削。没收征收之土地,以行政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各户在原耕地基础上,依据土地的肥瘠远近,抽补调整。对房屋、耕畜、农具等实物分配,农村贫民得到照顾。全县9908户贫雇农,分得土地113324亩,房屋13008间,耕畜7146头,农具家具93941件,粮食812万斤。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促其劳动,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2年10月至1953年5月分两期(第1期90天,第2期100天)进行了土改复查和查田定产工作,有省、分区、县、区、乡干部1083人参加。改定错划成份223户(地主110户、富农10户),补退了土地、房屋等实物;补定漏划成份者12户;对土改剩余果实和复查中新没收的果实,给贫雇农2325户、其他成份547户作了分配;给清真寺补退土地188. 48亩,房屋8间。
  经过查定工作统计,全县土地面积825361亩,其中:耕地685888亩,荒地139473亩。耕地划为3类11等,亩均产量147斤,总产量定为10121万斤。
  土改后,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权证。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土地改革基本情况项 目 单位 阶 层 合计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其他 公有 土地土改前后耕地占有情况 各阶层总户数 户 23372 5085 8576 6977 722 872 1140 比 重 % 100 21. 76 36.69 29. 85 3. 09 3. 73 4. 88 土改前 面 积 亩 721781 12954 159943 298074 64437 134793 6768 44812 占 % % 100 1. 79 22. 16 41. 3 8. 93 18. 67 0. 94 6. 21 户 均 亩 30. 88 2. 55 18. 65 42. 72 89. 25 154.58 5. 94 土改后 面 积 亩 721781 69654 216567 313932 55182 40661 15321 10464 占 % % 100 9. 65 30 43. 5 7. 65 5. 63 2. 12 1. 45 户 均 亩 30. 88 13.7 25.25 45 76. 43 46. 63 13. 44 土改中耕地分 各阶层得益户数 户 12720 4771 5137 1921 891 各阶层得益耕地 亩 147586 56700 56624 25145 9117 配情况 户均得益耕地 亩 11. 6 11. 88 11.02 13.09 10. 23 四大财产分配情况 各阶层得益户数 户 19008 4917 8081 5053 957 四大财产分配数 房 屋 间 15704 8721 4287 1192 1504 农具家具 件 117540 48437 45504 15804 7795 耕 畜 头 8012 3919 3227 407 459 粮 食 万斤 959 339 473 90 57 第二节 农业、手工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农业互助组 1951年春,县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原有代耕、调工、帮工等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组织“以工抵工,差额照补”、“人抵牛工”等形式的互助组,规模从四五户至十几户不等,到1951年末全县办起互助组1354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13538户,占总农户的64. 91%,分为临时和常年两种。至1952年,互助组增为3293个,入组农户16006户,占总农户的77. 3%。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春西峰乡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9户,保留土地和生产资料私有权,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产品60%按劳分配,40%按土地分红。1954年在银达乡、花寨乡、清水乡各建初级社1个,全县初级社达到4个,入社农户增为274户,占总农户的1.21%。1955年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指示,批判“小脚女人走路”的工作方法,至年底初级社激增为456个,入社农户19890户,占总农户的84. 82%。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试办土地除少量自留地外全部入社,耕畜和大中型农具折价归社,统一组织生产,分配产品,实行“按劳取酬”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个,入社农户3031户。1957年高级社增为120个,入社农户26276户,占总农户的99.95%。
  农业互助合作基本情况项 目 单位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1957 年 1958 年 6月农业总户数 户 20856 20707 22708 22705 23450 25828 26288 26288互助组数 个 1354 3293 2307 3002 入组农户 户 13538 16006 12412 15480 占总农户的% % 64. 91 77. 3 54. 66 68. 18 续表项 目 单位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1957 年 1958 年 6月农业社数 个 1 4 456 398 120 120初级社 个 1 4 456 389 高级社 个 9 120 120入社农户 户 9 274 19890 23899 26276 26276占总农户的% % 0. 04 1.21 84. 82 92. 53 99. 95 99. 95入初级社农户 户 9 274 456 20868 占总农户的% % 0. 04 1.21 84. 82 80. 8 入高级社农户 户 3031 26276 26276占总农户的% % 11. 73 99. 95 99. 95注:资料来自市计委编印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人民公社 1958年9月,按照“一大二公”的形式和“政社合一”的体制,在全县120个高级社的基础上建立人民公社11个,参加公社的农户2.87万户,每社平均2609户。一度用“大兵团作战”方式组织生产,推行“吃饭不要钱”的伙食供给制,兴办集体食堂,刮起了 “共产风”,无偿调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出现高指标、瞎指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1959年4月,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贯彻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和毛泽东主席给省、地、县、公社、队、小队6级干部的《党内通讯》,开展算帐退赔,开始纠正刮“共产风”和“一平二调三收款”的错误。1959年5月,恢复社员自留地,每户划给3至5分,社员在宅旁、院内、路边、渠旁的空地种植粮食等作物,不征不购,不顶口粮。1960年,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1961年5月,停办农村集体食堂。1961年公社由11个调整为24个,大队由111个调整为191个,生产队由917个调整为1220个,每队平均户数由31户调整为23户。1964年党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67年5月,推行大寨劳动管理“标兵工分,自报公议”的作法,大批“工分挂帅”,使平均主义盛行,有的还收回自留地,现金按人头分配10%至20%。1975年公社调整为18个,大队调整为155个,生产队调整为1210个,每队平均户数为30户。1983年3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村建制,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土地包干到户,人民公社结束。
  人民公社组织变动情况项 目 公社数 (个) 大队数 (个) 生产队数 (个) 每队户数 (户) 参加公社户数(万户) 核算形式1958 年 11 110 1001 29 2.87 以大队核算1959 年 11 111 1001 31 3. 06 以大队核算1960 年 11 111 917 31 2. 88 以生产队核算1961 年 24 191 1220 23 2. 83 以生产队核算1962 年 27 191 1236 24 2. 91 以生产队核算1963 年 27 191 1247 23 2. 9 以生产队核算1964 年 27 183 1247 23 2. 86 以生产队核算1965 年 18 152 1206 24 2.88 以生产队核算1967 年 18 147 1201 25 2.97 以生产队核算1973 年 18 151 1200 29 3. 5 以生产队核算1975 年 18 155 1210 30 3. 62 以生产队核算1982 年 19 159 1316 32 4. 2 以生产队核算手工业合作化1952年6月,由尚秀俊等发起成立铁木器生产合作社,入社38人,年末完成产值3万元。1953年入社人员增至48人,完成产值9万元。1954年,建立缝纫、煤炭等合作社(组)14个,年末合作社(组)达到15个,入社人员增为258人,产值增为48万元。1955年,建立制鞋、自行车修理等合作社(组)7个,年末合作社(组)达到22个,入社人员增为698人,产值增为114万元。1956年,建立织蓆、制毡等合作社(组)13个,年末合作社(组)达到35个,参加社(组)的户数达到744户,占手工业总户数941户的79%,入社(组)人数达到1721人,占手工业总人数1918人的90%,入社(组)资金达到439万元,占手工业资金总额的93%,实现对分散经营小生产者的合作化。1957年合作社(组)调整为31个,从业人员2035人,产值581万元,比1956年增44万元。1958年,城市手工业合作社(组)转为地方国营工业,农村建立公社工业(集体所有制)19个,从业人员719人,产值223万元。1959年,新增街道工业14个,公社工业增为40个,共有从业人员1760人,产值419万元。1960年,集体所有制工业调整为36个(其中街道工业8个、公社工业28个),从业人员1709人,产值511万元。1961年,恢复手工业合作企业14个,集体所有制工业调整为19个(其中街道工业7个、公社工业12个),共有从业人员1590人,产值141万元。1962年手工业合作企业增为21个,街道工业调整为1个。公社工业停办,从业人员减为834人,产值151万元。1963年以后,手工业合作企业稳定在20个左右,从业人员保持在1100人上下,并逐步发展为门类众多,用现代技术装备的二轻工业。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政府对私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商业不再经营粮食。1954年,缩小地区差价、批零差价,限制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1955年,改造私营批发商,百货、烟酒、棉布等主要商品由国营公司批发,私营商业为国营企业经销、代销。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在私营商业1342户中过渡为国营的35户,建立公私合营企业16个、305户,建立合作商店32个、816户,建立合作小组7个、85户,组织起来的户数达到1241户,占私营商业总户数的92%。组织起来的从业人员达到1730人,占总人数1869人的93%,其中进入国营企业46人,公私合营企业649人,合作商店950人,合作小组85人。改造资金98.06万元,占私营商业资金总额99. 87万元的98%,其中带入国营企业1.86万元,公私合营企业72.83万元,合作商店22.03万元,合作小组1.34万元。仍为私人经营、归口管理的101户、139人,资金1.81万元。
  1958年,公私合营企业和合作商店全部过渡为国营商业,合作小组和部分自营户改为国营商业的代购代销店。
  1961年,对过渡为国营商业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从归口的国营公司划出,组建百货、副食、糖烟酒等合作商店8个,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3年,合作商店与归口管理的国营公司脱钩,成立商业综合公司,属集体所有制性质。
  1989年有门点42个,职工301人,固定与流动资金143. 8万元,商品销售和营业收入1006万元,利润14万元。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1982年9月,在下河清公社进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广。1983年春,除14个生产队继续实行以队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外,1288个生产队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84年,全县农村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耕地按人或人劳结合承包到户,承包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经营自主权,坚持集体的制约、支配和管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实行“保证国家的,完成集体的,剩余全归自己”的分配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1985年后,把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有关制度,发展新的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来抓,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1988年全市建立口粮田22万亩,占耕地63万亩的35%,建立责任田41万亩,占耕地的65%。制定发展乡镇企业、扶持专业大户、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承包,开发农村资源,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等政策,农村改革的外部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各乡镇建立了经营管理站,部分乡镇组建了运销服务组织、科技服务和信息交流组织,扩建了农贸市场,建立运销专业户775户,组织农民2000多人进入流通领域,年外销农副产品5万多吨,卖难问题有所缓解。兴办集体经营项目1160多个,总收入达5929万元,组织新经济联合体192个,总收入达220万元。建立合作基金会19个,清理家庭联产承包时的垫底资金1602万元,处理“死帐” 120万元,回收欠款142万元,融通资金237万元。农户各项负担有所减轻,1988年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教育附加等统筹费671万元,占纯收入总额18755万元的3. 58%。建立了土地晋等达标奖励、两田互补、有偿转包等制度,实行工程建设与农户投入配套,“双千”目标、“小康”目标与农户指标配套,村级服务与农户任务配套,合同考核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评议、评选配套,使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体制逐步完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农户生产资料得到补充,扩大再生产能力增强,家庭经营由“小而全”向“小而专”、“专而联”发展,经营水平由低到高向集约经营发展,生产水平由小到大向规模经营发展,到1988年涌现出种植、林业、养殖、工业、建筑、运输、商业、饮食等专业户13025户,占总农户49760户的26. 18%,投入劳力29750人,占总劳力102841人的28. 93%。全市农民家庭经济总收入达到2503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1186万元的80. 28% ,全市集体企业和经济联合体总收入达到614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9. 72%。
  199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6元,比1984年增加575元。1992年全市粮食亩产达到1001斤,比1984年提高224斤。全市提前1年实现“双千”目标,之后又提出实施“小康”工程奋斗目标,小康量化标准16项(即收入分配2项、物质生活4项、精神生活2项、人口素质2项、生活环境4项、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2项),综合评分85分以上,80%的乡镇达到小康标准,即为小康市。小康乡、村量化指标为9项,小康户量化标准为5项,现正在实施中。
  调整产业结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群众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城乡改革逐步推进,又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创造条件。市委、市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快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稳定粮食面积,努力提高亩产,增加粮食总产;扩大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的决策。从1984年开始,通过5年的调整,初见成效。1988年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力2万多个,占总劳力的20%;粮食面积由1984年的48.79万亩,1988年调整为48.73万亩,减少0.06万亩,粮食亩产由777斤增为844斤,提高67斤,粮食总产由19.75万吨,增为20.57万吨,增加0.82万吨;经济作物面积由21.02万亩调整为22.98万亩,增加1.96万亩,经济作物总产量由9.34万吨增为41.49万吨,增加32. 15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2744万元增为31186万元,增加18442万元,增长1.45倍。1990年至1994年的5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成效显著。一是继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调整,1994年粮、经种植比例为63:37,与1990年相比,粮减经增2个百分点;粮食种植面积由1990年49.3万亩,1994年调整为44. 61万亩,减少4. 69万亩;粮食亩产由929斤增为996斤,提高67斤;粮食总产由22.91万吨减为22.22万吨,减少0.69万吨;甜菜、蔬菜、瓜类、油料四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25.98万亩调整为26.34万亩,增加0.36万亩;总产量由34.65万吨增为48.59万吨,增加13.94万吨。二是林业发展步伐加快。当年造林面积由1990年的1.36万亩,到1994年增为2.39万亩,增加1.03万亩;果园面积由7.91万亩增为10.68万亩,增加2.77万亩;果品产量由5604吨增为12447吨,增加6843吨。三是畜牧业持续增长。发展一批养殖专业大户,经济效益提高,肉产量由9144吨,增为9322吨,增加178吨;牛奶产量由1799吨增为2774吨,增加975吨。四是乡镇企业快速增长。1994年总产值达到62525万元,比1990年14069万元增加48456万元,增长3.44倍。五是经济总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994年达到109642万元,比1990年42924万元,增加66718万元,增长1.55倍。
  第二节 工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业体制改革工业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通过简政扩权,推行厂长负责制、经营承包责任制等阶段,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79年国务院《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发布后,1980年选择部分国营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明确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后,拥有按市场需要制定补充计划等项权利。1981年,16户全民工业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5户企业盈利116万元,1户企业亏损10万元,盈亏相抵后净利润106万元,留给企业33万元。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同经营成果初步挂钩。1983年二轻系统17户企业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实行定额入股、集资分红、工资浮动、选举厂长等办法,企业活力增强。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增23.71%,产品销售税金增13.21%,盈亏相抵后的利润增加45.31%。1984年又从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奖励制度等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1986年推行“一厂多制”、“全面承包”、“工资同效益挂钩”等办法,把企业对国家、职工对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层层分解到班、组和个人。1989年对二轮承包合同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对11户企业实行滚动承包、2户企业重新招标承包。制定了全员风险抵押试行意见,在6户企业中进行全员风险抵押试点。在8户企业中进行了利税分流试点,对原有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提成工资等分配形式进行改进,缩小分配差距,改善干群关系。
  1990年后,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企业内部责、权、利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体系。企业内部采取计件工资、定额工资、岗位工资、分成工资、含量工资、评分计奖工资和浮动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个人所得与劳动成果挂钩,奖优罚劣,多劳多得。干部实行任期制。用工实行合同制。确立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对企业全面负责。还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建立协作关系,引进资金、人才等办法,加强横向联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93年,市属独立核算国有工业、集体工业35户,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792万元,比1980年产品销售收入1949万元增长9. 15倍,平均每年递增19. 5% ;利润额达到771万元,比1980年319万元增长1.42倍,每年递增7%。
  改革,使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加快,全民所有制工业比重上升,集体所有制工业比重下降。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可比价)达到57035万元,比1980年3822万元增长13.92倍,每年递增23.1%。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1853万元,1993年达到37843万元,增长19.42倍,每年递增26. 1%;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由1969万元增为15520万元,增长6. 88倍,每年递增16%;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由空白增为3672万元。全民所有制工业比重由1980年48.48%, 1993年上升为66.35%;集体所有制工业比重由51.52%降为27.2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空白上升为6.44%。
  商业体制改革商业改革围绕政企职责分开、开放批发市场、小型企业转为集体或租赁,经营承包等内容进行,打破了过去独家经营、渠道单一的一统天下,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开放式流通格局,以逐步适应城乡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
  改革,使社会商品零售额逐年增长,国营比重下降,集体和个体商业、集市贸易比重上升。199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9101万元,比1980年6763万元增长6.26倍,平均每年递增16.5%。其中:国营商业零售额由1980年5958万元,1993年增为22129万元,增长2.71倍,每年递增10.6% ;集体所有制商业零售额由545万元增为13087万元,增长23倍,每年递增27.7%;个体商业及集市贸易零售额由260万元增为13885万元,增长52倍,每年递增35.8%;国营商业零售额比重由1980年88.1%, 1993年降为45.07% ;集体所有制商业零售额比重由8.1%增为26.65% ;个体商业及集市贸易零售额比重由3.8%增为28.28%。
  供销社改革,1982年起步,对农村19个供销社、15个分销店通过清股、扩股、分红,推行经营承包,扩大购销业务,建立农副产品扶持体系,提高服务功能等途径,逐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
  财政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1983年以来,财政推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到“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管理体制,使财政收入逐步回升,1993年市级财政收入达到6406万元,比1980年1189万元,增长4.39倍,每年递增13.8%。
  1978年以来,对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1985年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总水平提高72. 8%,适当下放物价管理权限,对严重影响生产的不合理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市场调节价格范围逐步扩大。并采取增加工资、扩大就业等多种措施,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第三章 经济发展第一节 经济增长解放初期,酒泉经济基础较差,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89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836万元,财政收入7万元,银行信用社存款余额2万元。43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2272万元,为1949年的103. 7倍,每年递增11. 4%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42166万元,为1949年的50.4倍,每年递增9.6%;财政收入达到4610万元,为1949年的658.6倍,每年递增16.3%;银行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71166万元,为1949年的35583倍。成为甘肃省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
  国民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949至1952年。个体和私营经济为城乡经济主体,国营合作经济迅速发展,私营经济的消极一面受到限制,国民经济得到恢复。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48万元,比1949年增长51.46%,每年递增14.8%;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155万元,3年增长38.16%。每年递增11. 4%;财政收入达到156万元,3年增长21.28倍;银行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370万元,3年增长184倍。
  1953至1957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成了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89万元,5年增长47.55%,每年递增8.1%;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2864万元,5年增长1.48倍,每年递增19.9%;财政收入达到602万元,5年增长2.86倍,每年递增31%;银行存款余额达到1008万元,5年增长1.72倍,每年递增22.2%,是经济建设繁荣时期之一。
  1958至1965年。1958年6月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做法,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冲击了经济建设,同时又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造成1960至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经济指标逐年下降。1963年,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并以农业为重点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开始复苏回升,工农业总产值由1957年1989万元,到1962年降为1018万元,下降48.74%;1965年回升为2079万元,比1957年增加4.52%。社会商品零售额1962年为2554万元,比1957年2864万元下降10.82% ; 1965年为2832万元,比1957年下降1. 12%。财政收入1962年为275万元,比1957年602万元下降54.32%; 1965年为476万元,比1957年下降20.93%。银行信用社存款余额1962年为2032万元,比1957年1008万元增加1.02倍;1965年回升为3419万元,比1957年增加2.39倍。
  1966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经济建设受到影响,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350万元,比1965年增长2.54倍,每年递增12.2%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5252万元,增长85.45%,每年递增5.8%;财政收入达到964万元,增长1.03倍,每年递增6.6%;银行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3579万元,增长4.68%,每年递增0.4%。
  1977至1992年。前4年在恢复基础上重新发展,后12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6836万元,比1976年增长10.81倍,每年递增16.7%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42166万元,增长7.03倍,每年递增13.9% ;财政收入达到4610万元,增长3.78倍,每年递增10.3%;银行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71166万元,增长18.88倍,每年递增20.5%;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1元,增长10.64倍,每年递增16.6%。为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1949至1992年主要经济指标项 目 工农业总产值 (可比价) (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万元) 财政收入 (万元) 银行信用社 存款余额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949 年 890 836 7 2 1952 年 1348 1155 156 370 1953 年 1622 1459 356 510 1957 年 1989 2864 602 1008 1958 年 2228 2981 1115 7922 671962 年 1018 2554 275 2032 281965 年 2079 2832 476 3419 691966 年 2172 2897 355 2353 831976 年 7350 5252 964 3579 921977 年 7598 5208 939 3742 1021980 年 12095 6763 1190 6654 1901992 年 86836 42166 4610 71166 1071第二节 技术进步解放前,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干旱缺水,生产水平低。工业多为手工业作坊,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 经过40年水利、水电、农田建设,基本生产条件改善,保灌面积增加。至1989年投入资金951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7727万元,乡村自筹1783万元)。建成引水渠道12座,村砌干支渠195条,长1151公里,建小水库37座,库容1787立方米,建小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302千瓦,建高压农电线路1290公里、低压线路733公里,农村163个行政村全部通电,建农灌机电井1425眼、饮水机井56眼,建水塔116座,建水窖8840座,改良盐碱地10. 38万亩,建成条田30. 23万亩,使保灌面积达到54.49万亩,占耕地62. 91万亩的86. 62%,比1958年增加20. 48万亩。农村用电量由1958年2. 2万度,到1989年增为1969万度。
  农业化肥用量增加。化肥总量由1958年0.03万吨,到1989年增为3.4万吨;每亩用量由1. 2公斤增为46公斤。
  农业机械装备能力增强。1958年开始使用耕作、灌溉、动力等机械,1960年农村有了载重汽车,1961至1963年推广使用农副产品加工、场上作业等机械,到198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 9万马力,比1976年增加18. 4万马力;拖拉机总拥有量由1976年482台,到1989年增为9282台,动力机械由3672台增为4439台;机引耕作机械由803台增为9892台;割晒机由87台增为361台;场上作业机械由1416台增为2015台;植保机械由7台增为191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包括饲料粉碎机、锄草机)由2052台增为2343台;农用载重汽车由25辆增为248辆,拖车由432辆增为9023辆;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由97台增为356台;机耕地面积由35万亩增为49. 23万亩;机播面积由1974年0. 14万亩增为21. 15万亩,机收面积由1974年0. 02万亩增为5.79万亩;农业机械总值由1978年1496万元增为8752万元,增长4. 85倍。
  工业 经过40年改造挖潜,生产规模扩大,现代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据1986年第2次工业普查,全市有全民工业25户、集体工业99户,共计124户。属于大型企业1户、小型企业123户;轻工业72户,重工业52户;采掘业25户,制造业99户。分布在食品、饮料、饲料、金属制品、建材、纺织、缝纫、家具制造、造纸、印刷、制药、机械、电器等20多个行业。安装各类设备4491台,其中80年代的2565台,占57. 11%; 70年代的1568台,占34.91%; 60年代及以前的358台,占7.98%。70年代以来安装的设备占90%以上,门类众多,用现代技术装备的地方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企业发展后劲增强。据1988年,酒泉市工交局对市属全民工业11户、集体工业2户,共13户的统计,1958年以前投产2户,1970至1985年新建11户;1980至1985年扩建6户,1986至1988年扩建7户。固定资产原值由1980年1043万元,1987年增为2042万元,7年增长95.78%,每年递增10.1%;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年递增8.8%;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平均实现利税由1980年18. 05元,到1987年增为18. 31元,增长1.44%。
  主要产品扩大,产量增加。主要产品由1980年30多种,1989年增为60多种。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情况是:小麦粉由1980年1.96万吨,1989年增为3. 83万吨;白砂糖由1985年0. 67万吨增为2. 53万吨;饮料酒由1980年0. 01万吨增为0. 48万吨;机制纸及纸板由0. 12万吨增为0.66万吨;各种家具由3.56万件增为3. 81万件;普通水泥由1. 66万吨增为3. 23万吨;石棉由0.46万吨增为0.76万吨;萤石由0.68万吨增为1. 65万吨,机制砖由3195万块增为10658万块。
  综合能耗降低,产品合格率提高。据市属13户企业统计,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折为标准煤,由1980年12. 11吨,降为1987年的8. 72吨,降低27. 99%;机制红砖合格率由1980年90%, 1987年增为95.7%;翻新轮胎合格率由99. 1%增为99. 16%;机制纸合格率由94. 71%增为100% ;矿渣硅酸盐水泥合格率由97. 5%增为100%。
  改革,推动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全市社会总产值(当年价)由1980年20355万元,1989年达到74720万元,增长2. 67倍,平均每年递增15.5%;国民收入(当年价)由10733万元增为36777万元,增长2. 43倍,平均每年递增14. 7%。按人口平均社会总产值由1980年783元,1989年增为2613元,增长2. 34倍;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由413元增为1286元,增长2. 11倍。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9121元增为16185元,增长77. 45% ;集体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5185元增为8227元,增长58. 6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0元增为846元,增长3. 45倍。
  第三节 基本建设投资投资额 酒泉的基本建设,从1950年开始至1990年,41年累计总投资2804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88万元,占27.06%;银行贷款6623万元,占23.61%;自筹及其他投资(包括外资)13833万元,占49.33%。生产性建设投资19429万元,占69.28%;非生产性建设投资8615万元,占30.72%。在累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业投资6538万元,占23.31%;轻工业投资6102万元,占21.76%;重工业投资3135万元,占11.18%。农、轻、重投资比重,以农业投资为1,轻工业为0.93,重工业为0.48。按部门分:工业部门投资923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2.94%;交通运输部门投资2831万元,占10.1%;农林水气部门投资6538万元,占23.31%;商业、粮食、供应和金融部门投资4200万元,占14.98%;科研文教卫生部门投资1834万元,占6.54%;城建环保部门投资1956万元,占6.97%;其他部门投资1448万元,占5. 16%。工业内部投资:电力工业投资323万元,占工业投资额的3.5%;煤炭工业投资83万元,占0.9%;橡胶、石棉制品工业投资478万元,占5. 17% ;化学工业投资798万元,占8.64%;冶金工业投资326万元,占3.53%;机械工业投资302万元,占3.27%;森林工业投资20万元,占0. 22%;建材工业投资805万元,占8.71%;纺织工业投资171万元,占1. 85%;轻工业投资5076万元,占54.95%;其他工业部门投资855万元,占9.26%。
  1980年前的31年,酒泉的基本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为农业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存在生产性建设投资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例不够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投资比例不够合理,科研文教卫生和城建环保投资偏少等问题。31年来生产性建设投资5900万元,占投资额7007万元的84.2%,非生产性建设投资1107万元,只占15.8%;农业投资3888万元,占55.49%,轻工业投资260万元,只占3.71%,重工业投资1515万元,占21. 62%;科研文教卫生和城建环保投资498万元,只占7. 11%,比例偏低。1980年后的10年,投资额达到21037万元,比前31年增加2倍,国家投资额为3146万元,比前31年减少1296万元,自筹及其他投资由2565万元,增为17891万元,增长6倍;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得到调整,生产性建设投资额为13529万元,占全部总投资额的64.31%,比重下降19. 89个百分点,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为7508万元,比重由15. 8%增为35.69%。特别是住宅建设投资显著增加;农、轻、重投资比例趋于协调,农业投资为265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2.6%,比重下降42. 89个百分点,轻工业投资为5842万元,占27.77%,比重上升24. 06个百分点,重工业投资为1620万元,占7.7%,比重下降13. 92个百分点;科研文教卫生部门和城建环保部门投资明显增加,投资额为3292万元,比前31年增5. 61倍,比重上升8. 54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额单位:万元年 份 全部投资额 年 份 全部投资额 小计 家资 国投 行款银贷 自筹及其他投资 小计 家资 国投 行款银贷 自筹及其他投资1950 年 9 9 1971 年 381 278 1031952 年 25 5 20 1975 年 390 225 165恢复时期(1950~1952)小计 47 5 42 四五时期(1971~1975)小计 1692 1072 6201953 年 75 20 55 1976 年 661 359 3021957 年 109 77 32 1980 年 357 254 103一五时期(1953~1957)小计 467 253 214 五五时期(1976~1980)小计 2404 1577 8271958 年 97 63 34 1981 年 260 46 2141962 年 44 44 1985 年 1403 88 148 1167二五时期(1958~1962)小计 999 519 480 六五时期(1981~ 1985) 小计 3389 870 220 22991963 年 78 72 6 1986 年 1159 156 282 7211965 年 289 286 3 1990 年 4034 636 1468 1930调整时期(1963~1965)小计 580 548 32 七五时期(1986~1990)小计 17648 2276 6403 89691966 年 239 184 55 1950~1980 年31年小计 7007 4442 25651970 年 152 68 84 1981~1990 年10年小计 21037 3146 6623 11268三五时期(1966~1970)小计 818 468 350 1950~1990 年41年小计 28044 7588 6623 13833生产性建设投资额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额单位:万元年 份 全部投资额 年 份 全部投资额 小计 生产性建设投资额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额 小计 生产性建设投资额 非生产 性建设 投资额1950 年 9 9 1971 年 381 359 221952 年 25 23 2 1975 年 390 329 61恢复时期(1950~1952)小计 47 45 2 四五时期(1971~1975)小计 1692 1478 2141953 年 75 45 30 1976 年 661 562 991957 年 109 89 20 1980 年 357 265 92一五时期(1953~1957)小计 467 351 116 五五时期(1976~1980)小计 2404 1907 4971958 年 97 54 43 1981 年 260 90 1701962 年 44 44 1985 年 1403 113 1290二五时期(1958~1962)小计 999 885 114 六五时期(1981~1985)小计 3389 899 24901963 年 78 71 7 1986 年 1159 486 6731965 年 289 255 34 1990 年 4034 2669 1365调整时期(1963~1965)小计 580 508 72 七五时期(1986~1990)小计 17648 12630 50181966 年 239 214 25 1950~1980 年31年小计 7007 5900 11071970 年 152 137 15 1981 — 1990 年10年小计 21037 13529 7508三五时期(1966~1970)小计 818 726 92 1950~1990 年41年小计 28044 19429 8615农、轻、重投资额单位:万元年 份 全部投资额 年 份 全部投资额 小计 其中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小计 轻工业 重工业 1950 年 9 9 1971 年 381 75 41 2401952 年 25 21 1975 年 390 121 20 136恢复时期(1950~1952)小计 47 43 四五时期(1971~1975)小计 1692 544 147 7581953 年 75 43 1976 年 661 446 1031957 年 109 75 11 1980 年 357 206 14 21一五时期(1953~1957)小计 467 291 11 五五时期(1976~1980)小计 2404 1588 14 2491958 年 97 45 1 4 1981 年 260 62 1962 年 44 44 1985 年 1403 108 38二五时期(1958~1962)小计 999 540 10 300 六五时期(1981~1985)小计 3389 664 77 591963 年 78 67 4 1986 年 1159 87 228 2401965 年 289 254 9 1990 年 4034 562 1185 184调整时期(1963~1965)小计 580 478 2 24 七五时期(1986~1990) 17648 1986 5765 15611966 年 239 176 2 24 1950~1980 年31年小计 7007 3888 260 15151970 年 152 32 47 63 1981~1990 年10年小计 21037 2650 5842 1620三五时期(1966~1970)小计 818 404 87 173 1950~1990 年41年小计 28044 6538 6102 3135分部门投资额单位:万元项 目 全部投资额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气 商业粮食供应金融 科研文教卫生 城建环保 其他1950 年 9 9 1952 年 25 21 1 1 2恢复时期(1950~1952)小计 47 43 1 1 21953 年 75 43 1 17 10 41957 年 109 11 75 12 9 2一五时期(1953~1957)小计 467 11 291 60 57 10 381958 年 97 5 45 38 7 21962 年 44 44 二五时期(1958~1962)小计 999 310 540 83 49 7 101963 年 78 4 67 1 4 2 1965 年 289 9 254 9 9 8调整时期(1963~1965)小计 580 26 478 43 17 5 111966 年 239 26 2 176 11 14 101970 年 152 110 32 3 7 三五时期(1966~1970)小计 818 260 39 404 63 38 141971 年 381 281 75 17 8 1975 年 390 156 33 121 37 14 23 6四五时期(1971~1975)小计 1692 905 33 544 81 60 63 6续表项 目 全部投资额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气 商业粮食供应金融 科研文教卫生 城建环保 其他1976 年 661 103 446 25 11 39 371980 年 357 35 206 58 6 52五五时期(1976~1980)小计 2404 263 1588 220 61 130 1421981 年 260 62 80 80 30 81985 年 1403 38 108 96 354 687 120六五时期(1981~1985)小计 3389 136 11 664 560 605 917 4961986 年 1159 468 40 87 249 95 153 671990 年 4034 1369 458 562 551 371 549 174七五时期(1986~1990)小计 17648 7326 2748 1986 3089 946 824 7291950~1980 年 31年小计 7007 1775 72 3888 551 283 215 2231981~1990 年10年小计 21037 7462 2759 2650 3649 1551 1741 12251950~1990 年41年小计 28044 9237 2831 6538 4200 1834 1956 1448工业分行业投资额单位:万元项 目 工业投资额 电力 煤炭 橡胶石棉制品 化学 冶金 机械 森林 建材 纺织 轻工业 其他 工业1953 年 1957 年 11 6 5 续表项 目 工业投资额 电力 煤炭 橡胶石棉制品 化学 冶金 机械 森林 建材 纺织 轻工业 其他 工业1953~1957小计 11 6 5 1958 年 5 2 2 1 1962 年 1958~1962小计 310 25 17 14 2 242 1 9 1963 年 4 4 1965 年 9 3 6 1963~1965小计 26 16 1 1 6 2 1966 年 26 5 4 4 11 2 1970 年 110 3 60 6 41 1966~1970小计 260 17 60 78 7 11 6 81 1971 年 281 12 229 27 13 1975 年 156 72 56 7 21 1971~1975小计 905 134 19 463 41 5 96 56 91 1976 年 103 95 8 1980 年 35 2 19 14 1976~1980小计 263 189 11 49 14 1981 年 1985 年 38 28 10 1981~1985小计 136 2 32 25 55 22续表项 目 工业投资额 电力 煤炭 橡胶石棉制品 化学 冶金 机械 森林 建材 纺织 轻工业 其他 工业1986 年 468 150 90 8 2201990 年 1369 44 67 73 1185 1986~1990小计 7326 478 256 326 125 376 108 4824 8331950~198031年小计 1775 323 83 540 145 20 409 63 197 1981~199010年小计 7462 478 258 326 157 401 108 4879 8551950~199041年小计 9237 323 83 478 798 326 302 20 805 171 5076 855投资额比重项 目 1950~1980 31年 1981~1990 10年 1950~1990 41年 投资额(万元) 比重 (%) 投资额(万元) 比重 (%) 投资额(万元) 比重 (%)全部投资额 7007 100 21037 100 28044 100国家投资 4442 63. 39 3146 14. 96 7588 27. 06银行贷款 6623 31. 48 6623 23. 61自筹及其他(包括外资) 2565 36. 61 11268 53.56 13833 49. 33生产性建设投资额 5900 84. 2 13529 64. 31 19429 69. 28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额 1107 15.8 7508 35. 69 8615 30. 72农业投资 3888 55.49 2650 12.6 6538 23.31轻工业投资 260 3. 71 5842 27.77 6102 21.76重工业投资 1515 21.62 1620 7. 7 3135 11. 18投资 额分部 门比重项 目 1950〜1980 31年 1981〜1990 10年 1950〜1990 41年 投资额(万元) 比重 (%) 投资额(万元) 比重 (%) 投资额(万元) 比重 (%)全部投资额 7007 100 21037 100 28044 100工业部门 1775 25. 33 7462 35. 47 9237 32. 94交通运输部门 72 1. 03 2759 13. 11 2831 10. 1农林水气部门 3888 55.49 2650 12. 6 6538 23. 31商业、粮食、供应、金融部门 551 7. 86 3649 17. 35 4200 14. 98科研、文教卫生部门 283 4. 04 1551 7. 37 1834 6. 54城建环保部门 215 3. 07 1741 8. 28 1956 6. 97其他部门 223 3. 18 1225 5.82 1448 5. 16工业投资额分行业比重项 目 1950〜198031年 1981〜199010年 1950〜199041年 投资额(万元) 比重 (%) 投资额 (万元) 比重 (%) 投资额(万元) 比重 (%)工业投资额 1775 100 7462 100 9237 100电 力 323 18.2 323 3. 5煤 炭 83 4. 67 83 0. 9橡胶石棉制品 478 6. 41 478 5. 17化 学 540 30. 42 258 3. 46 798 8. 64冶 金 326 4. 37 326 3. 53机 械 145 8. 17 157 2. 1 302 3. 27续表项 目 1950~1980 31年 1981~1990 10年 1950~1990 41年 投资额 (万元) 比重 (%) 投资额(万元) 比重 (%) 投资额(万元) 比重 (%)森 林 20 1. 13 20 0. 22建 材 404 22. 76 401 5. 37 805 8. 71纺 织 63 3. 55 108 1. 45 171 1. 85轻工业 197 11.1 4879 65. 38 5076 54. 95其 他 855 11.46 855 9. 26建成的项目 41年来,共建成项目888个,其中:工业部门170个,交通运输部门23个,农林水气部门229个,商业、粮食、供应和金融部门145个,科研、文教、卫生部门193个,城建环保部门33个,其他部门95个。
  工业 “一五”(1953至1957年)时期,投资11万元,建成大黄沟煤矿和榨油厂2个项目。“二五”(1958年~1962年)时期,投资310万元,建成水泥厂、砖瓦厂、石灰厂、石膏厂、耐火材料厂、印刷厂等23个。调整(1963至1965年)时期投资26万元,建成食品厂和对大黄沟煤矿等8户企业进行扩建。“三五”(1966至1970年)时期,投资260万元,建成农机修造厂,27户企业进行扩建。“四五”(1971至1975年)时期,投资905万元,建成酒泉至下河清、酒泉至双塔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马鬃山煤矿、磷肥厂、氮肥厂、汽车修理厂、针织厂、造纸厂、萤石矿等,进行农修厂、水泥厂等27户扩建。“五五”(1976至1980年)时期,投资263万元,建成轮胎翻新厂(后改为橡胶制品厂)、电器修配厂(后改为电器开关厂),对面粉厂、食品厂、印刷厂、砖瓦厂等5户企业进行扩建。“六五” (1981至1985年)时期,投资136万元,对钟表修配厂、针织厂、木器厂等6户企业进行扩建。“七五”(1986至1990年)时期,投资7326万元,建成硅铁厂、糖厂、啤酒厂,对橡胶制品厂、石棉制品厂、磷肥厂、日用化工厂、种子机械厂、农修厂、水泥厂、砖瓦厂、羊毛衫厂、造纸厂、卫生纸厂等25户企业进行更新改造。
  停办企业:1966年有大黄沟煤矿, 1976年有磷矿,1978年有马鬃山煤矿,1979年有氮肥厂,1989年有磷肥厂。
  交通运输 “三五”时期投资39万元,完成沿山公路整修等4个项目。“四五”时期,投资33万元,铺设泉湖等处油路。“六五”时期,投资11万元,市汽车运输公司购置客运汽车3辆。“七五”时期,投资2748万元,完成新建地方铁路专线、南关汽车站、西关汽车站、地区交通处办公楼、酒运司住宅楼;酒火公路扩建,酒金公路改建,酒泉至黄泥堡公路修建,市内电话扩容等17项。
  农林水气 恢复时期,完成水利工程5项,投资43万元,修建干支渠4条,长66公里;新修夹边沟水库1座,库容179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0. 36万亩。“一五”时期,完成26项,投资291万元,主要用于水利建设,修建干支渠36条,长379公里;新修花园、西坝、魏家湾、茂西沟、石家海子、于家海子、四道海子7座水库,库容441万立方米,共用投资264万元,扩大灌溉面积6. 51万亩。“二五”时期,完成36项,投资540万元。水利建设23项,修建羊龙河渠首1座,衬砌干支渠37条,长380公里,新建焦家嘴、郑国寺、茂东沟、下黄、张家海子、秦家观湖、郎家坝、串河、傅家海子9座水库,库容624万立方米,共用投资417万元,扩大灌溉面积3. 01万亩。调整时期,完成14项,投资478万元。水利建设5项,投资457万元,修建马营河渠首、红山河渠首2座,衬砌干支渠36条,长79公里,新建四清坝、罗家坝、五道海子3座水库,库容61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2. 8万亩。“三五”和“四五”时期,完成64项,投资948万元。水利建设36项,投资874万元,修建丰乐河渠首1座,修建临水七一、铧尖七一等水库15座,库容570万立方米;修建观山河、红山河、丰乐河小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520千瓦;衬砌干支渠60条,长372公里;新打机井1151眼,新增保灌面积4. 58万亩。“五五”时期,完成18项,投资1588万元。水利建设13项,投资1533万元,修建洪水河东干渠渠首、洪水河西干渠渠首、夹山子引水渠渠首3座。衬砌干支渠11条,长240公里;新修南小河水库1座,库容27万立方米;新打机井82眼,改善保灌面积4万亩。“六五”时期,完成25项,投资664万元。水利建设8项,投资367万元,改建观山河、红山河渠首2座,衬砌干支渠9条,长29公里,新打机井161眼;新建10千伏农电线路39公里,增加保灌面积1.33万亩;完成市农机管理站办公楼、市种子公司仓库、市农技站办公楼,扩建玉米原种场,新建农牧局培训中心等17项,使用投资297万元。“七五”时期,完成41项,投资1986万元。其中,投资50万元以上的有市水电局办公与住宅楼,投资107万元;水文3队住宅楼,投资62万元;地质调查4队住宅楼,投资53万元,地区水电物资站营业楼,投资60万元;上坝至金佛寺变电工程,投资86万元;干支渠衬砌,投资130万元;冷冻兔肉加工厂,投资63万元;狼窝泉开荒,投资132万元,段家滩开荒,投资50万元;夹山子水库,投资460万元;下河清农场仓库,投资74万元,地区种子公司业务楼,投资52万元;地区种鸡场,投资340万元。以上13项,共投.资1669万元。
  商业、粮食、供应和金融 1952至1990年,39年累计投资4200万元,完成项目145个,建成营业用房、商品库房、油库、办公室、冷冻库等设施。重点项目有:酒泉饭店大楼,建筑面积5210平方米,1966年建成;百货大楼,投资40万元,建筑面积5586平方米,1975年建成;祁连饭店大楼,投资50万元,建筑面积4351平方米,1979年建成;三墩、上坝、东洞粮食仓库,投资50万元,1980年建成;商业局办公楼,投资21万元,建筑面积1957平方米,1980年建成;总寨、银达等粮食仓库,投资36万元,1981年建成;五金公司办公、营业大楼,投资34万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1982年建成;粮食局办公、营业大楼,投资39万元,建筑面积758平方米,1983年建成;物资局办公大楼,投资22万元,建筑面积1657平方米,1983年建成;供销社和农副公司办公、营业大楼,投资74万元,建筑面积3626平方米,1984年建成;百货公司办公、营业大楼,投资73万元,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1985年建成;糖烟酒公司综合楼,投资63万元,建筑面积4288平方米,1986年建成;物资局住宅楼,投资42万元,建筑面积2765平方米,1986年建成;蔬菜公司综合楼,投资88万元,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1987年建成;石油公司加油站,投资51万元,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1987年建成;新华书店营业楼,投资84万元,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1988年建成;地区建行住宅楼,投资57万元,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1988年建成;农副公司南街营业大楼,投资45万元,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1988年建成;酒泉宾馆大楼,投资1747万元,建筑面积11688平方米,1989年建成;百货公司住宅楼,投资64万元,建筑面积2475平方米,1990年建成;民族饭店大楼,投资188万元,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1990年建成;地区农行住宅楼,投资100万元,建筑面积3639平方米,1990年建成;工贸公司畜产品加工厂,投资235万元,1990年建成;东街食品商场大楼,投资47万元,建筑面积1898平方米,1990年建成;黄草粮库,投资27万元,建筑面积842平方米,1990年建成。
  科研、文教、卫生 1952至1990年,39年累计投资1834万元,完成项目193个,建成医院门诊部、住院部、学校、影剧院等。重点项目:酒泉影剧院,投资125万元,建筑面积3370平方米,1981年建成,座位1914个;市医院住院部,投资140万元,建筑面积4570平方米,1983年建成,床位150个;市一中教学楼,投资94万元,面积4754平方米,1985年建成;市中医院门诊楼,投资36万元,面积1846平方米,1985年建成;西大街小学教学楼,投资80万元,面积3600平方米,1988年建成;酒泉师范学生宿舍楼,投资50万元,面积2600平方米,1988年建成;酒泉教育学院教学楼,投资40万元,面积1950平方米,1988年建成;酒泉电视台,投资109万元,面积30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地区卫校教学楼,投资67万元,面积2246平方米,1989年建成;市医院门诊楼,投资67万元,面积2060平方米,1990年建成;地区体校住宅楼,投资40万元,面积1745平方米,1990年建成;市职业中学教学楼,投资50万元,面积3600平方米,1990年建成;市一幼教学楼,投资80万元,面积2700平方米,1990年建成。
  城建环保 1953至1990年,38年累计投资1956万元,完成项目33个,建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和部分居民住宅。重点项目:城市供水工程,投资55万元,1975年建成;城市排水工程,投资482万元,1983年建成;污水处理工程,投资113万元,1986年建成;居民住宅,投资610万元,面积14246平方米,1990年建成。
  其他 1952至1990年,39年累计投资1448万元,用于机关办公房屋和住宅建设,共完成95项。重点工程有:市政府办公大楼,投资101万元,面积4359平方米,1985年建成;市属机关综合办公楼,投资135万元,面积4450平方米,1986年建成;市工商局办公楼,投资81万元,面积4500平方米,1986年建成;市档案馆办公楼,投资25万元,面积1100平方米,1986年建成;市招待所大楼,投资36万元,面积1950平方米,1986年建成;地区财校教学楼,投资75万元,面积3430平方米,1987年建成;地区税务局办公楼,投资45万元,面积2000平方米,1987年建成;地区档案处办公楼,投资30万元,面积1317平方米,1987年建成;地区物价处办公楼,投资30万元,面积1300平方米,1987年建成;市税务局住宅楼,投资48万元,面积18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地区统计处住宅楼,投资38万元,面积810平方米,1988年建成;地区工商处住宅楼,投资38万元,面积2310平方米,1988年建成;地区行署礼堂,投资120万元,面积1844平方米,1988年建成;市委党校教学楼,投资60万元,面积2271平方米,1989年建成;市税务局住宅楼,投资45万元,面积1650平方米,1990年建成;市工商局住宅楼,投资29万元,面积1187平方米,1990年建成;酒泉交警支队办公楼,投资60万元,面积2180平方米,1990年建成。
  基本建设建成项目单位;个项 目 项目 合计 工业 交通 运输 农林 水气 商业粮食 供应金融 科研文 教卫生 城建 环保 其他1950 年 1 1 1952 年 9 3 1 2 31950~1952小计 11 5 1 2 31953 年 15 5 3 3 1 31957 年 14 2 5 4 1 21953~1957小计 80 2 26 21 17 1 131958 年 11 3 3 2 2 11962 年 15 15 1958~1962小计 86 23 36 10 12 2 31963 年 8 1 3 1 2 1 1965 年 17 4 6 1 5 11963~1965小计 47 9 14 7 11 2 41966 年 36 11 1 6 4 11 3续表项 目 项目 合计 工业 交通 运输 农林 水气 商业粮食 供应金融 科研文 教卫生 城建 环保 其他1970 年 15 5 5 1 4 1966~1970小计 131 28 4 29 25 41 41971 年 21 6 4 1 10 1975 年 14 3 1 5 3 1 11971~1975小计 123 36 1 35 8 40 2 11976 年 10 2 5 1 1 11980 年 16 1 4 4 2 51976~1980小计 55 7 18 10 4 5 111981 年 11 1 5 3 1 11985 年 26 2 4 4 5 3 81981~1985小计 105 6 1 25 26 15 12 201986 年 35 11 1 2 8 7 3 31990 年 61 12 5 10 10 14 1 91986~1990小计 250 59 17 41 37 51 9 361950~198031年小计 533 105 5 163 82 127 12 391981~199010年小计 355 65 18 66 63 66 21 561950~199041年小计 888 170 23 229 145 193 33 95农村集体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 1988至1990年,由乡、村、组投资5484万元,其中:自筹资金3931万元,银行信用社贷款899万元。用于农林牧渔生产投资2764万元,占50.40%;工业、交通、建筑业投资1269万元,占23.14%;文教、卫生、社会福利投资1451万元,占26.46%。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38590平方米,其中住宅181032平方米。
  农村集体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项 目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小 计投资额(万元) 1225 2187 2072 5484其中:自有资金(万元) 293 1720 1918 3931银行信用社贷款(万元) 278 467 154 899用于农林牧渔生产投资(万元) 859 1087 818 2764工业、交通、建筑业投资(万元) 192 664 413 1269文教、卫生、社会福利投资(万元) 174 436 841 1451乡投资(万元) 581 584 村投资(万元) 629 458 组投资(万元) 977 1030 用于购买设备、工具、大牲畜投资(万元) 641 622 住宅投资(万元) 71 612 163 846房屋竣工面积(平方米) 12843 148896 76851 238590住宅竣工面积(平方米) 1482 120665 58885 181032城乡私人建房 1988至1990年,城镇私人建房投资50万元,建房面积9958平方米。1989至1990年,农村私人建房投资2007万元,建房面积568422平方米。
  城乡私人建房项 目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小 计城镇私人建房 投资额(万元) 24 22 4 50其中住宅投资(万元) 24 22 4 50建房面积(平方米) 3490 6151 317 9958其中住宅面积(平方米) 3490 6151 317 9958农村私人建房 投资额(万元) 1075 932 2007其中住宅投资(万元) 987 869 1856建房面积(平方米) 301755 266667 568422其中住宅面积(平方米) 272290 260410 532700第四章 经济构成第一节 工农业比重酒泉以农业为主,1949至1992年,44年来农业总产值累计为2859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7051万元的55.31%。农业比重大于工业比重的共40年,农业比重小于工业比重的有1960年、1989年、1990年、1992年共4年。1949年农业比重93. 2%为最高,1992年农业比重43. 73%为最低。以农业产值为1,农业与工业的比例:1949年1:0. 7,1957年1 : 0.5,1965年1:0. 23,1975年 1:0. 48, 1985年1 : 0. 79, 1992年1 :1.29。
  工农业总产值与比重项 目 工农业总产值(可比价万元) 比重(%) 合 计 工业 农业 工业 农业1949 年 890 61 829 6. 8 93. 21950 年 938 78 860 8. 36 91. 641951 年 1124 126 998 11. 25 88. 751952 年 1348 174 1174 12. 91 87. 091953 年 1622 307 1315 18. 95 81. 051954 年 1685 371 1314 22. 04 77. 961955 年 1774 334 1440 18. 81 81. 191956 年 1987 538 1449 27. 08 72. 921957 年 1989 663 1326 33. 33 66. 671958 年 2228 512 1716 22. 96 77. 04续表项 目 工农业总产值(可比价 万元) 比重(%) 合 计 工 业 农 业 工 业 农 业1959 年 2503 1075 1428 42. 94 57. 061960 年 2028 1133 895 55. 86 44. 141961 年 1022 257 765 25. 11 74.891962 年 1018 221 797 21. 74 78. 261963 年 1513 246 1267 16. 25 83. 751964 年 1817 356 1461 19. 61 80. 391965 年 2079 389 1690 18. 72 81. 281966 年 2172 463 1709 21. 32 78. 681967 年 2368 491 1877 20. 73 79. 271968 年 2159 403 1756 18. 68 81. 321969 年 2560 597 1963 23. 31 76. 691970 年 2855 744 2111 26. 06 73. 941971 年 4296 1078 3218 25. 1 74. 91972 年 4630 1181 3449 25. 5 74. 51973 年 5452 1403 4049 25. 73 74. 271974 年 6284 1761 4523 28. 03 71. 971975 年 6941 2237 4704 32. 23 67. 771976 年 7350 2530 4820 34. 42 65. 581977 年 7598 2848 4750 37. 48 62. 521978 年 9462 4038 5424 42. 68 57. 321979 年 9334 4062 5272 43. 52 56. 481980 年 12095 3914 8181 32. 36 67. 641981 年 11116 3792 7324 34. 11 65. 89续表项 目 工农业总产值(可比价 万元) 比重(%) 合 计 工 业 农 业 工 业 农 业1982 年 13688 4364 9324 31. 88 68. 121983 年 15012 5089 9923 33. 9 66. 11984 年 17944 5783 12161 32. 23 67. 771985 年 24995 11019 13976 44. 08 55. 921986 年 28658 13482 15176 47. 04 52. 961987 年 30454 14496 15958 47. 6 52. 41988 年 33347 16661 16686 49. 96 50. 041989 年 34303 18141 16162 52. 88 47. 121990 年 36266 19349 16917 53. 35 46. 651991 年 71311 35429 35882 49. 68 50. 321992 年 86836 48865 37971 56. 27 43. 731949~199244年小计 517051 231061 285990 44. 69 55. 31第二节 部门结构社会总产值(当年价)1992年全市达到115296万元,比1980年增加4.7倍,每年递增15.5%。1980年五大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建筑业。经过1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建筑业呈上升趋势,农业、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则下降。工业比重由1980年26. 21%,到1992年增为44. 62%,上升18. 41个百分点,升幅最大;建筑业由3.49%增为6. 16%,上升2. 67个百分点;农业由48.73%降为32.27%,下降16. 46个百分点,减势尤为明显;商业饮食业由17. 34%降为13. 13%,下降4. 21个百分点;运输邮电业由4. 23%降为3. 82%,下降0.41个百分点。1992年各部门比重由大到小顺序为工业、农业、商业饮食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以农业产值为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1980年1:0. 29:0.25, 1988年1:0. 54:0.25, 1992年1:0. 97 :0. 42。
  社会总产值(当年价)单位:万元项 目 合计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 邮电业 商业 饮食业1980 年 20355 9918 5335 710 862 35301984 年 30224 13037 8044 3426 1014 47031985 年 42686 16943 12559 5250 1672 62621986 年 48197 19547 15304 4460 2233 66531987 年 53483 22487 17092 2763 2340 88011988 年 66856 27509 21675 4887 2845 99401989 年 74720 27887 26671 5482 3568 111121990 年 85888 32640 30862 6666 3859 118611991 年 95489 34592 37163 7248 4049 124371992 年 115296 37202 51449 7103 4404 15138五大部门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项 目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 商业饮食业1980 年 48. 73 26. 21 3. 49 4. 23 17. 341984 年 43. 14 26. 61 11.34 3. 35 15. 561985 年 39. 69 29. 42 12. 3 3. 92 14. 671986 年 40. 56 31. 75 9. 25 4. 63 13. 81续表项 目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 邮电业 商业 饮食业1987 年 42. 04 31. 96 5. 17 4. 37 16. 461988 年 41. 15 32. 42 7. 31 4. 25 14. 871989 年 37. 32 35. 7 7. 34 4. 77 14. 871990 年 38. 01 35. 93 7. 76 4. 49 13. 811991 年 36. 23 38. 92 7. 59 4. 24 13. 021992 年 32. 27 44. 62 6. 16 3. 82 13. 13农轻重 总产值 与比例项 目 农轻重总产值(当年价万元) 以农业为1 农轻重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80 年 9918 2887 2448 1:0.29:0.251984 年 13037 4323 3721 1:0.33:0.291985 年 16943 6774 5785 1:0.4:0.341986 年 19547 8674 6630 1:0.44:0.341987 年 22487 10965 6127 1:0. 49:0.271988 年 27509 14806 6869 1:0.54:0.251989 年 27887 17876 8795 1:0.64:0.321990 年 32640 21292 9570 1:0.65:0.291991 年 34592 24856 12307 1:0.72:0.361992 年 37202 35905 15544 1:0.97:0.42国民收入生产额(当年价)1992年全市达到49648万元,比1980年增加3. 6倍,每年递增13. 6%。1980年五大部门比重:农业64. 41% ,工业16. 22% ,商业饮食业14.72%,运输邮电业2. 95%,建筑业1. 7%。经调整,到1992年比重变化为农业45. 83%,比1980年下降18. 58个百分点;工业27. 64%,上升11. 42个百分点;商业饮食业17.88%,上升3. 16个百分点;建筑业5.49%,上升3.79个百分点;运输邮电业3.16%,上升0.21个百分点。以农业生产额为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1980年1 :0.09:0.16, 1988年1 :0.26:0.16, 1992年1 :0.37:0.23。
  人均国民收入,由1980年的413元,到1992年增为1655元,增长3倍,每年递增12. 2%。
  国民收入生产额(当年价)单位:万元项 目 合计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 邮电业 商业 饮食业1980 年 10733 6913 1741 182 317 15801984 年 15143 8085 2678 903 514 29631985 年 20539 11718 4044 1304 644 28291986 年 23322 13456 5044 1301 818 27031987 年 27168 14940 5067 793 1277 50911988 年 31514 16162 6899 1483 1262 57081989 年 36777 17602 8744 1685 1665 70811990 年 42589 20929 9378 2578 1803 79011991 年 45088 22004 10890 2735 1473 79861992 年 49648 22753 13725 2725 1568 8877人均国民收入单位:元年 份 人均国民收入 年 份 人均国民收入 年 份 人均国民收入1980 413 1987 979 1991 15121984 573 1988 1118 1992 16551985 767 1989 1286 1986 856 1990 1456 五大部门在国民收入生产额中的比重(%)项 目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 邮电业 商业 饮食业1980 年 64. 41 16. 22 1. 7 2. 95 14. 721984 年 53. 39 17. 69 5. 96 3. 39 19. 571985 年 57. 05 19. 69 6. 35 3. 14 13. 771986 年 57. 7 21. 63 5. 58 3. 5 11. 591987 年 54. 99 18. 65 2. 92 4. 7 18. 741988 年 51. 29 21. 89 4. 71 4 18. 111989 年 47. 86 23. 78 4. 58 4. 53 19. 251990 年 49. 14 22. 02 6. 06 4. 23 18. 551991 年 48.8 24. 15 6. 07 3. 27 17. 711992 年 45.83 27. 64 5. 49 3. 16 17. 88农轻重净产值与比例项 目 农轻重净产值(当年价万元) 以农业为1 农轻重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80 年 6913 624 1117 1 :0.09:0.161984 年 8085 1012 1666 1 :0.13:0.211985 年 11718 1851 2193 1 :0.16:0.191986 年 13456 2535 2509 1 :0.19:0.191987 年 14940 2749 2318 1 :0.18:0.161988 年 16162 4257 2642 1 :0.26:0.161989 年 17602 5733 3011 1 :0.33:0.171990 年 20929 6058 3320 1 :0.29:0.161991 年 22004 6679 4211 1 :0. 3 :0.191992 年 22753 8387 5338 1 :0.37:0.23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 1992年全市达到54812万元,比1980年增加3. 9倍,每年递增14.1%。国内生产总值,1992年全市达到55731万元,比1980年增加4倍,每年递增14. 3%。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一产业(农业)由1980年51.77%, 1992年降为42. 6%,下降9. 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由24.25%,降为23.72% ,下降0. 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23. 98%增为33. 68%,上升9. 7个百分点。三个层次,在第三产业总值中的比重,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由1980年61. 18%,1992年降为56. 42%,下降4. 76个百分点;第二层次(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咨询服务业、公路养护业、地质普查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和房地产业等)由26.44%,降为25、51%,下降0.93个百分点;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由12. 38%,降为10.72%,下降1.66个百分点。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等,1980至1990年不计算产值,1991年开始计算产值)1980年为零,1992年为7. 35%,即上升7. 35个百分点。地区外净要素收入(是指酒泉籍人到外地从事投资和提供劳务取得收入,减去外地人在酒泉从事投资和提供劳务取得收入之余额,前者大于后者为正数,前者小于后者为负数),1980年负数16万元,1992年负数上升为919万元,负增长56倍,每年负递增40. 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80年431元,到1992年增为1827元,增长3. 2倍,每年递增12.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432元,增为1858元,增长3. 3倍,每年递增12. 9%。
  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单位:万元项目 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 1.第一产业 2.第二产业 3.第三产业 (二)地区外净要素收入1980 年 11231 11247 5822 2728 2697 -161986 年 26030 26067 13494 6322 6251 -371987 年 30584 30627 14976 5904 9747 -431988 年 33909 33953 15869 7089 10995 -441989 年 40383 41387 18422 9657 13308 -10041990 年 44528 45349 21789 8095 15465 -8211991 年 47331 48235 23164 8415 16656 -9041992 年 54812 55731 23744 13219 18768 -91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元年份 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年份 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1980 431 432 1989 1412 14471986 956 957 1990 1522 15501987 1103 1104 1991 1587 16181988 1204 1205 1992 1827 1858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项 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1980 年 51. 77 24.25 23. 981986 年 51. 77 24. 25 23. 981987 年 48. 9 19. 28 31.821988 年 46. 74 20. 88 32. 381989 年 44. 51 23. 33 32. 161990 年 48. 05 17. 85 34.11991 年 48. 02 17. 45 34. 531992 年 42.6 23. 72 33. 68第三产业总值构成(当年价)单位:万元项目 合 计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1980 年 2697 1650 713 334 1986 年 6251 3824 1653 774 1987 年 9747 6843 2060 844 1988 年 10995 7357 2566 1072 1989 年 13308 7943 3635 1730 1990 年 15465 9705 3536 2224 1991 年 16656 9339 4403 1899 10151992 年 18768 10590 4787 2012 1379第三产业总值构成比重(% )项 目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1980 年 61. 18 26. 44 12. 38 1986 年 61. 18 26. 44 12. 38 1987 年 70.21 21. 13 8. 66 1988 年 66. 91 23. 34 9. 75 1989 年 59. 69 27. 31 13 1990 年 62. 76 22. 86 14. 38 1991 年 56.07 26. 44 11. 4 6. 091992 年 56. 42 25. 51 10. 72 7. 35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尚秀俊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县委
相关机构
酒泉市计委
相关机构
党中央
相关机构
下河清公社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大黄沟煤矿
相关机构
建成食品厂
相关机构
马鬃山煤矿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家庭联产承包制
相关事件
双层经营体制
相关事件
工业体制改革
相关事件
商业体制改革
相关事件
财政体制改革
相关事件
价格改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西峰乡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花寨乡
相关地名
清水乡
相关地名
段家滩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酒火公路
相关作品
花园水库
相关作品
西坝水库
相关作品
魏家湾水库
相关作品
茂西沟水库
相关作品
石家海子水库
相关作品
于家海子水库
相关作品
四道海子水库
相关作品
焦家嘴水库
相关作品
郑国寺水库
相关作品
茂东沟水库
相关作品
下黄水库
相关作品
张家海子水库
相关作品
秦家观湖水库
相关作品
郎家坝水库
相关作品
串河水库
相关作品
傅家海子水库
相关作品
四清坝水库
相关作品
罗家坝水库
相关作品
五道海子水库
相关作品
临水七一水库
相关作品
铧尖七一水库
相关作品
夹山子水库
相关作品
马营河渠首
相关作品
红山河渠首
相关作品
丰乐河渠首
相关作品
衬砌干支渠
相关作品
观山河水电站
相关作品
红山河水电站
相关作品
丰乐河水电站
相关作品
下河清农场仓库
相关作品
酒泉饭店大楼
相关作品
百货大楼
相关作品
祁连饭店大楼
相关作品
三墩仓库
相关作品
上坝仓库
相关作品
东洞粮食仓库
相关作品
商业局办公楼
相关作品
总寨粮食仓库
相关作品
银达粮食仓库
相关作品
物资局住宅楼
相关作品
蔬菜公司综合楼
相关作品
石油公司加油站
相关作品
新华书店营业楼
相关作品
地区建行住宅楼
相关作品
酒泉宾馆大楼
相关作品
百货公司住宅楼
相关作品
民族饭店大楼
相关作品
地区农行住宅楼
相关作品
黄草粮库
相关作品
相关作品
酒泉影剧院
相关作品
酒泉电视台
相关作品
地区卫校教学楼
相关作品
地区体校住宅楼
相关作品
市政府办公大楼
相关作品
市工商局办公楼
相关作品
市档案馆办公楼
相关作品
市税务局住宅楼
相关作品
地区行署礼堂
相关作品
市委党校教学楼
相关作品
税务局住宅楼
相关作品
市工商局住宅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