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0095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562.42
页数: 44
页码: 105-148
摘要: 为第二篇自然地理,共6章,包括:地质地貌、冰川水系、气候物候等。
关键词: 甘肃省 酒泉市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酒泉地处祁连山褶皱带河西走廊区西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不全,复有前震旦系结晶片岩、片麻岩、变粒岩等,厚2200米。寒武〜奥陶系,上部含铜细碧角岩、凝灰岩、千枚岩、夹大理岩、厚7188米;下部为变质砂岩、凝灰岩、千枚岩、绢英片岩,厚1000米。奥陶〜志留系为灰绿色变质砂岩、千枚岩、大山岩等,厚2000米~4000米。第四系,下更新统为砂砾岩、砂岩、泥质砂岩,厚200米~400米;中更新统为砂石层,洪积砂砾石50米~300米,冲积~洪积相含砾砂、亚砂土、亚粘土,厚50米〜150米;上更新统,冲洪积相为砂砾石、砂等厚20米~50米;全新统,洪积相为砂砾石、砂、亚砂土5米~10米,风成相为中细砂、粉砂,形成大片沙漠,湖沼相为淤泥、泥炭15米~20米。在沿山洪水地区大部为洪积的第四纪酒泉砾石层,讨赖河两岸多为近代第四纪砂砾及粘砂土洪积层,靠近夹山一带为白垩纪沙质粘土层。侵入岩堪称发育,以加里东期侵入岩为主,呈条带状分布。地层之间发生强烈的褶皱,多为平缓的短轴褶皱,形成封闭良好的储油构造。断层,多为正断层。褶皱的长轴方向和主要断层走向一般为北西向或东西向。
  第二节 地貌 酒泉市位于走廊平原区酒泉盆地。四面环山,东接南山余脉元山子,南依祁连山,西邻文殊山,北接夹山;境内无山,平坦,开阔,坡度不大,西南高,东北低,略具倾斜。是在祁连山造山运动后凹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很厚的第四纪松散物质(砾石、沙、土)组成。海拔在1330米~2200米之间,为良好的农业耕作区。盆地南部为南高北低的洪积扇群,地面起伏,多为沟槽和滩间台地,海拔1560米~2200米,坡度3°~5°,土层较薄,多为砾石和沙砾质,地下水埋深100米~150米;扇腰地带,海拔1430米~1660米,坡度2°~3°,土层较厚,多为沙或细土状物质,地下水埋深10米~100米;扇缘地带,海拔1340米~1460米,坡度1°~2°,土层深厚,多为黄土状物质,地下水埋深3米~10米。盆地北部为洪积冲积平原,海拔1330米~1460米,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多为亚沙土和亚粘土,地下水位1米~3米,低洼之处地下水溢出,形成泉流与沼泽湖泊。
  南部地势较高,中、北部较低,分为洪水、泉水两片绿洲,绿洲边缘参杂分布戈壁、沙漠。第二章冰川水系第一节冰川马营等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源头海拔3500米~5547米,年降水量154.2毫米~208. 7毫米,年平均气温-6. 9 ℃~-7. 3℃,分布冰川717条,面积313. 66平方公里,冰储量110. 114亿立方米,年融水量2. 323亿立方米,冰川融水补给8. 8%~35. 6%。其中,讨赖河有冰川380条、面积136.67平方公里为最多,榆林坝、涌泉坝有冰川2条、面积0.52平方公里为最少;洪水河冰储量53.263亿立方米,冰川融水补给39. 8%为最多,观山河补给8.8%为最少。
  冰川水矿化度低,最高不超过0.2克/升,水质清洁纯净,是优质的淡水资源,适合用于食品工业。
  各河流冰川分布河流名 冰川条数 (条) 冰川面积 (平方公里) 冰储量 (亿立方米) 年融水量 (亿立方米) 占河流总 水量(%) 雪线高程 (米)马营河 58 19 5. 304 0. 141 11. 9 4410~5470榆林坝、涌泉坝 2 0. 52 0. 108 0. 004 4560~4770丰乐河 54 23. 25 7. 397 0. 149 16. 8 4560~4770观山河、红山河 7 3. 38 0. 943 0. 025 8.8~17. 1 4560~4770洪水河 216 130. 84 53. 263 0. 981 39. 8 4560~4850讨赖河 380 136. 67 43. 099 1. 023 17. 8 4500~4760合 计 717 313. 66 110. 114 2. 323 8.8~39.8 4410~5470第二节水 系山水河流有6条,小支流3条,季节性小河8条,均属内陆河黑河水系。年平均径流12. 133亿立方米,入境年径流9. 97亿立方米,地表年径流6. 98亿立方米。
  6条山水河流长751公里,流入市境长371公里;全流域面积9896平方公里,市境流域面积3367平方公里;出山口年径流11.784亿立方米,入境径流9.621亿立方米,地表径流6. 61亿立方米,可灌地57. 9万亩。
  讨赖河。西汉时称“呼蚕水”、“禄福水”,唐宋称“金河”,宋以后称讨赖河,酒泉城以北又称北大河。流入市境长55公里,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地表径流1.28亿立方米,可灌地16. 79万亩。
  洪水河。原名红水河,因水色泛红得名。流入市境长65公里,流域面积808平方公里,地表径流2.74亿立方米,可灌地18.15万亩。
  红山河。全长61公里;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地表径流0.26亿立方米,可灌地2.46万亩。
  观山河。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地表径流0.2亿立方米,可灌地1.2万亩。
  丰乐河。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568平方公里,地表径流0.99亿立方米,可灌地12. 81万亩。
  马营河。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619平方公里,地表径流1.14亿立方米,可灌地6.49万亩。
  涌泉坝、榆林坝、黄草坝3条支流,年径流0.33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0. 33亿立方米。
  瓷窑口等8条小河,年径流0.014亿立方米,地表径流0.04亿立方米。山水6河水文特征项目 河流长度 (公里)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年平均径流 (亿立方米) 入境年径流 (亿立方米) 地表年径流 (亿立方米) 年均流量 (立米/秒) 全流域 市境内 全流域 市境内 讨赖河 360 55 6683 1120 6. 433 4. 27 1. 28 20. 4洪水河 140 65 1574 808 2. 759 2. 759 2. 74 8. 75红山河 61 61 117 117 0. 258 0. 258 0.26 0. 83观山河 30 30 135 135 0. 205 0. 205 0. 2 0. 66丰乐河 65 65 568 568 0. 985 0. 985 0. 99 3. 1马营河 95 95 619 619 1. 144 1. 144 1. 14 3. 63合计 751 371 9896 3367 11.784 9. 621 6. 61 37. 37山水6河以冰雪融化、地下水潜流溢出,降水补给为主;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大,7至9月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60%,弃水较多,冬季水量较小。
  据1956至1981年26年各月径流,6河1至3月1. 0541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11. 7558亿立方米的8. 97%; 4至6月2. 4281亿立方米,占20. 65% ;7至9月6. 8373亿立方米,占58.16%; 10至12月1. 4363亿立方米,占12.22%。各河流全年来水量占6河全年来水量的比例:讨赖河54.61%,洪水河23. 34% ,马营河9. 73%,丰乐河8. 38%,红山河2.2%,观山河1. 74%。山水6河1956至1981年各月径流单位:亿立方米项 讨赖河 洪水河 红山河 观山河 丰乐河 马营河 合计1 月 0. 3088 0. 0073 0. 002 0.008 0.0052 0. 0116 0. 34292 月 0.2959 0. 0053 0. 0037 0.0068 0. 0046 0.0105 0.32682 月 0. 341 0.011 0. 0056 0. 008 0. 0065 0. 0123 0.38444 月 0. 3603 0. 0314 0. 0094 0.0079 0. 0213 0.0324 0. 46275 月 0. 3989 0. 1091 0. 0133 0. 0153 0. 0634 0. 0596 0. 65966 月 0. 5597 0. 3884 0. 0423 0.0223 0.1568 0.1363 0.30587 月 1.2223 0. 9955 0.0774 0.0348 0. 3775 0.3308 3.03838 月 1.1258 0. 8708 0. 0634 0. 0413 0. 1970 0. 3180 2. 61639 月 0.6626 0.2344 0. 026 0. 0279 0. 0856 0. 1462 1.182710 月 0. 4568 0.0549 0. 008 0.0144 0. 0410 0. 0461 0. 621211 月 0. 3538 0.0232 0.0042 0. 0093 0.0167 0. 0232 0.430412 月 0.3345 0. 0122 0. 003 0.0087 0. 095 0. 0168 0.3847全 年 6. 4204 2. 7435 0. 2583 0. 2047 0.9851 1. 1438 11.7558注:本表由冰沟等水文站和丰乐河等渠首水管所统计,故与前表径流不相一致。
  山水6河超过年均径流11. 784亿立方米的有11年,即1958至1959年,1963 至 1964 年,1966 至 1967 年,1971 至 1972 年,1977、1979、1981 年。1972年径流16. 18亿立方米为最大,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5年,即1956至1957 年,1960 至 1962 年,1965 年,1968 至 1970 年,1973 至 1976 年,1978年,1980年。1968年径流8. 45亿立方米为最小。除讨赖河由50年代(1956至1959年)4年平均径流6. 313亿立米,到80年代(1980至1981年)2年平均径流6. 87亿立方米,增0. 557亿立方米;其余5河均呈减少趋势,丰乐河由1.16亿立方米,降为0.81亿立方米,减30.17%。马营河由1.33亿立方米,降为0. 95亿立方米,减28. 57%。洪水河由3. 175亿立方米,降为2. 28亿立方米,减28. 19%。红山河由0. 3亿立方米,降为0. 24亿立方米,减14%。观山河由70年代(1970至1979年)平均径流0.213亿立方米,降为0. 18亿立方米,减15.49%。
  山水6河超过年均流量37. 37立米/秒的有10年,即1958至1959年,1963 至 1964 年,1966 年,1971 至 1972 年,1977 年,1979 年,1981 年。1972年流量51.4立米/秒为最大。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6年,即1956至1957年,1960至1962年,1965年,1967至1970年,1973至 1976年,1978年,1980年。1968年流量26. 9立米/秒为最小。除讨赖河由50年代平均流量20.03立米/秒,到80年代平均流量21. 8立米/秒,增1.77立米/秒;其余5河均减少,丰乐河由3. 68立米/秒,降为2.6立米/秒,减29.35%。马营河由4. 23立米/秒,降为3立米/秒,减29. 08%。洪水河由10. 05立米/秒,降为7. 25立米/秒,减27.86%。红山河由0. 95立米/秒,降为0. 75立米/秒,减21.05%。观山河由70年代平均流量0. 68立米/秒,降为0.6立米/秒,减11. 76%。
  平原泉水河流2条,即清水河,属讨赖河支流,全长40公里,年均径流1.2亿立方米,可灌地7.4万亩;临水河,纳讨赖河、洪水河地下潜流渗出地面的泉水汇集成河,全长32公里,年均径流1.14亿立方米,可灌地10.7万亩。
  洪水。山水6河因夏季暴雨引起山洪。6河6至9月汛期径流8.12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11. 784亿立方米的68.91%,其中洪水河占90. 25%为最高,讨赖河占55.5%为最低。山水6河汛期径流表项 目 讨赖河 洪水河 红山河 观山河 丰乐河 马营河 合计年径流(亿立方米) 6. 433 2. 759 0.258 0. 205 0. 985 1. 144 11.7846至9月汛期径流(亿立方米) 3. 57 2.49 0. 18 0. 13 0.82 0. 93 8. 12占年径流(%) 55. 5 90. 25 69. 77 63. 41 83. 25 81.29 68. 91讨赖河洪水流量:1948至1983年的36年中,发生75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36次,其中100秒立方米以下5次,101至200秒立方米的17次,201至300秒立方米的12次,301秒立方米以上的2次。最大洪水1120秒立方米发生在1952年7月28日。洪峰发生在6月的3次、7月的21次、8月的11次、9月的1次。
  讨赖河1948至1983年洪水频次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7. 24 7. 4 7. 6 7.25 7. 28 8. 13 6. 7 7. 12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82.4 241 106 421 1120 164 148 154(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6. 24 8. 31 7. 25 7. 14 8. 7 8. 10 7. 15 7. 27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108 208 290 185 209 94. 3 75. 9 137续表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7. 20 7. 21 8. 25 8. 7 7.2 7. 30 8. 18 7. 20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232 100 229 189 82 176 122 221(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7. 21 7. 12 7. 30 6. 26 8. 4 7. 28 9. 6 7. 27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209 122 210 276 116 263 124 123(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80 1981 1982 1983 7. 3 8. 3 8. 29 8. 17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111 298 173 189洪水河洪水流量:1957至1961年、1965至1980年,21年中发生68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21次,其中100秒立方米以下4次,101至200秒立方米的12次,201至300秒立方米的3次,210秒立方米以上2次。最大洪水318秒立方米发生在1971年7月21日。洪峰发生在6月2次、7月10次、8月9次。
  洪水河洪水频次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5 1966 1967 8. 30 7. 25 7. 13 8.6 8. 9 6.26 8. 14 7. 30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109 302 248 142 127 182 138 175续表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8. 31 7. 30 8. 18 7.21 8. 22 7. 9 7. 30 8. 9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68 126 75.8 318 104 106 133 207(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8. 1 7. 28 7. 12 7. 28 6. 27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93. 5 217 144 174 80. 4红山河洪水流量:1963至1964年、1966年、1970至1974年、1976至1977年、1979至1980年的12年中,发生9. 5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2次,其中100秒立方米以下11次,101秒立方米以上1次,最大洪水180秒立方米发生在1971年7月9日。洪峰发生在6月的2次、7月的7次、8月的3次。
  红山河洪水频次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63 1964 1966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7. 26 7. 20 8. 14 7. 9 7. 9 8.4 6. 29 7. 30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10. 5 11 14. 5 9. 5 180 20 18 14.5(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76 1977 1979 1980 6. 17 8. 1 7.26 7. 6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30 13 21. 6 21观山河洪水流量:1971年、1976至1977年、1979年、1981年的5年中,发生7. 5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5次,最大30秒立方米发生在1977年7月21日。洪峰出现在6月1次、7月3次、8月1次。观 山河洪 水频次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71 1976 1977 1979 1981 7. 9 7. 26 7. 21 6. 9 8. 5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15 7.5 30 26 12丰乐河洪水流量:1963至1964年、1966至1981年的18年中,发生15. 5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8次,其中100秒立方米以下17次,101秒立方米以上1次。最大134.4秒立方米的洪水发生在1971年7月21日。洪峰出现在6月2次、7月13次、8月1次、9月2次。
  丰 乐河洪水频次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63 1964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7. 25 7. 19 8. 14 7. 30 7.26 6. 29 7. 31 7.21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75 70 51 40 15. 5 32. 3 33.3 134.4(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7. 29 7. 9 7. 30 6.25 9.3 7. 21 9. 5 7. 24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50. 2 30.1 72 33. 4 26.4 85 25. 7 58(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80 1981 7. 9 7. 6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26.7 73马营河洪水流量:1963至1964年、1966年、1972至1976年、1978至1981年的12年中,发生15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2次,最大95秒立方米的洪水发生在1966年7月19日。洪峰出现在6月2次、7月6次、8月4次。
  马营河洪水频次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63 1964 1966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7.21 8.8 7. 19 8. 22 7. 11 7. 29 6. 25 6. 17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17. 2 15 95 66. 5 53 92. 5 41. 2 70(续)洪水发生年 月 日 1978 1979 1980 1981 7. 16 8. 11 7. 9 8. 5洪峰流量(秒立方米) 90 36 19. 5 66. 9河流泥沙。经冰沟水文站测定讨赖河含沙量为1.3公升/立米,年均输沙量86.5万吨,;新地水文站测定洪水河含沙量2.7公升/立米,年均输沙量74. 71万吨。
  地面水。地表水年径流6. 98亿立方米,降雨量3. 59亿立方米,自产水0.03亿立方米,合计水量10.6亿立方米。
  地下水。地下水年总补给量为8. 52亿立方米,其中河道入渗5.02亿立方米,渠系入渗和田间入渗2. 58亿立方米,合计7. 6亿立方米,占总补给量的89.2%;地下径流(前山侧流、河床潜流)补给0.42亿立方米,降雨和凝结水入渗0. 5亿立方米,合计0. 92亿立方米,占总补给量的10. 8%。地下水年总排泄量8.5亿立方米,其中:潜流蒸腾4. 76亿立方米,泉水溢出2. 34亿立方米,机井开采0. 74亿立方米,地下径流0. 66亿立方米。露头泉水由1966年4.257亿立方米,到1981年减为2. 34亿立方米,减少45.03%。
  水质。山水河流上游水质良好,其流经中下游地段,因灌溉回归水补给和强烈蒸发浓缩等,水质变差,水中盐分浓度越到下游越高。大河水质优于小河,上游水质优于下游。如讨赖河水质离子总量冰沟站测定为343毫克/升,流经鸳鸯池增为554.5毫克/升;总硬度由冰沟8. 97德国度,流经鸳鸯池增为18.12德国度。第三章 气候 物候酒泉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强烈,温差大,日照较长,风沙多。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按照气温划分:平均气温10至21.9℃为春季,4月16日至6月25日,70天;大于22°C为夏季,6月25日至8月9日,45天;10至21.9℃为秋季,8月9日至10月8日,60天;小于10℃为冬季,10月8日至4月16日,190天。具有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时短,秋凉春寒,日数相间的特点。
  按照群众习惯划分:春季3至5月,夏季6至8月,秋季9至11月,冬季12至2月。
  第一节 光 照日照。年日照时数3033.4小时,比同纬度的北京多246.8小时,平均每天日照时数8. 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8%。6月日照时数291.3小时为最高,2月日照时数207.7小时为最少。泉水片9乡镇和洪水片总寨、上坝、下河清3乡镇,海拔在1400至1600米,日照时数3000. 2小时至3053.4小时,日照百分率67至68%,洪水片其他7乡镇,海拔1700至1800米,日照时数2951至2976. 6小时,日照百分率66%;沿山的新地、瓷窑口、涌泉坝、黄草坝海拔1900至2000米,日照时数2903至2925.4小时,日照百分率65%。各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项 目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月 6 月可照时数 (小时) 299.4 299. 6 369.3 397. 3 444. 4 447实照时数(小时) 218. 2 207. 7 235. 8 258 290. 3 291.3日照百分率 (%) 73 69 64 65 66 65(续)项 目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全 年可照时数 (小时) 453. 5 423. 5 371.8 343. 9 297. 9 289. 5 4437. 1实照时数(小时) 281. 3 283.5 267. 4 267.8 223. 9 208. 2 3033. 4日照百分率 (%) 62 67 72 78 75 72 68不同高度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海拔高度(米) 1400 1500 1600 1700日照时数(小时) 3053. 4 3027. 8 3000.2 2976.6日照百分率(%) 68 68 67 66续表海拔高度(米)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日照时数(小时) 2951 2925. 4 2903 2878. 7 2854. 7日照百分率(%) 66 65 65 64 64太阳辐射。市境内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年总量145.6千卡/平方厘米,与同纬度的北京相比多11. 4千卡/平方厘米,5至8月,月总量均在16千卡/平方厘米以上。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16.7千卡/平方厘米,12月总量为6.6千卡/平方厘米属最小。丰富的光能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各月太阳辐射总量月 份 1 2 3 4 5 6辐射总量 (千卡/平方厘米) 7. 4 8. 7 10. 8 14. 2 16. 3 16. 7(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辐射总量(千卡/平方厘米) 16. 5 16 13. 3 11. 3 7. 8 6. 6 145. 6生理辐射。生理辐射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能源。市境内生理辐射年总量71.3千卡/平方厘米,气温大于10℃的日期为4月27日至10月2日,160天生理辐射量39.9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56%,有利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各月生理辐射总量月 份 1 2 3 4 5 6生理辐射(千卡/平方厘米) 3. 6 4. 3 5.3 7 8 8. 2(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生理辐射 (千卡/平方厘米) 8. 1 7.8 6. 5 5. 5 3.8 3.2 71. 3第二节 温 度气温。市境内年平均气温7.3℃。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的起止日期为3月中旬至11月上旬,5℃以上为4月上旬至10月中旬,10℃以上为4月下旬至10月上旬。4季气温:春8. 9℃,夏20. 9℃,秋7. 1℃,冬零下7.8℃。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气温下降快。7月最热,平均气温21.8℃; 1月最冷,平均气温零下9. 7℃。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降低气温0. 2至0.4℃。1941年平均气温10℃为最高,1967年平均气温5. 8℃为最低,年际差值4.2℃。40年代平均气温8.8℃为最高,60年代平均气温7℃为最低。高于35℃高温日数平均5天左右,低于零下5℃严寒日数百天左右。
  各月平均气温月 份 1 2 3 4 5 6平均气温 (℃) -9. 7 -5. 9 1.8 9. 4 15. 6 20. 1续表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平均气温(℃) 21. 8 20. 7 15 7.4 -1. 2 -7. 9 7. 3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3年7月7日38. 4℃,最低气温出现在1952年2月18日零下31. 6℃。
  各月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单位:℃月 份 1 2 3 4 5 6极端最高气温 10. 7 15.2 23. 3 30.2 33. 6 36. 1极端最低气温 -28. 6 -31. 6 -20. 7 -10. 6 -3.4 2.4(续) 单位:℃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极端最高气温 38. 4 37. 5 32.2 29 17. 9 17.3 38.4极端最低气温 7.7 6. 4 -3. 6 -9. 4 -24.2 -27. 4 -31. 6最大气温日较差出现在4、5、6月及8、9、10月,最小气温日较差发生在11、12月和1月,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3. 9℃。是全省日较差较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瓜果含糖量与谷类作物蛋白质的积累。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单位:℃月 份 1 2 3 4 5 6平均气温日较差 13. 3 13.7 13. 9 14. 9 14.7 14. 6(续) 单位:℃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平均气温日较差 13. 9 14 14. 1 14. 2 12. 5 12. 5 13. 9积温。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初日为4月27日,终日为10月2日,持续日数平均160天,最长180天,最短137天,相差43天。累积温度平均2954. 4℃,最多 3453. 4℃,最少 2620. 2℃ ,相差 833. 2℃。
  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及其积温农业界限温度 0 °C 5 ℃ 10 ℃ 15 ℃初 日 3月14日 4月8日 4月27日 5月23日终 日 11月8日 10月21日 10月2日 9月11日天数(天) 240 197 160 123积温(℃ ) 3461.9 3293. 7 2954.4 2290. 3地温。年平均地面温度9. 5℃,比气温高2. 2℃。极端最高达67.9℃,极端最低为零下33. 7℃。3至10月地温在3. 4℃以上,5至8月在20. 8℃至27.4℃之间,12月至2月5至20厘米深度的地温均在零度以下,3至11月在0. 7 ℃以上,4至10月达9.8 ℃以上。各月地面温度单位:℃月 份 1 2 3 4 5 6地面温度 -10. 5 -5. 8 3.4 12. 6 ,20.8 26.1地温最高 8. 3 15.1 27.2 38. 5 47. 9 53. 7地温最低 -20. 8 -17. 3 -9. 4 -2. 3 3.8 8. 1(续) 单位:℃ 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地 面 温度 27. 4 25. 3 17. 5 8 -1. 9 -9. 2 9. 5地 温 最高 53. 8 51. 6 43. 5 32.8 18. 1 8.8 33.3地 温 最低 11. 1 9. 8 3. 5 -4. 6 -12. 3 -19 -4. 1各月5至20厘米深度平均地温单位:℃月 份 1 2 3 4 5 65厘米 -7. 6 -3. 3.1 11. 7 18. 9 23. 910厘米 -6. 7 -3. 6 2. 5 11 17. 9 22.815厘米 -5. 9 -3. 4 1. 9 10.4 17.1 21. 920厘米 -5.1 -3. 2 1. 5 9. 8 16.5 21.3续表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5厘米 25. 7 24.4 18. 3 9.8 0. 7 -5. 8 1010厘米 23.7 23 18.5 10. 6 1.8 -4.1 9. 315厘米 24 23. 5 18.5 11 2. 6 -3. 6 9. 920厘米 23.5 23. 1 18. 6 11.4 3. 3 -2. 6 9. 9冻土。11月下旬进入稳定冻结期,10厘米土壤冻结日期,平均11月22日,最早11月8日,最晚12月7日;30厘米土壤冻结日期,平均12月6日,最早11月21日,最晚12月20日。解冻日期,10厘米平均3月8日,最早2月23日 ,最晚3月24日;30厘米为2月27日至3月26日。1969年冻土深度132厘米为最大,1979年冻土深度86厘米为最小。
  各月最大冻土深度单位:厘米月 份 1 2 3 4 5 6最大冻土深度 125 130 132 96 4 0(续) 单位:厘米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最大冻土深度 0 0 0 9 40 82 132第三节降 水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匀,夏季雨量集中,冬季雨雪稀少。1951至1980年平均降水量85. 3毫米。1979年降水165. 7毫米为最多,1956年降水36毫米为最少。年均降水变率33. 2%。6至8月降水48. 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6.7%, 12月至翌年2月降水5. 3毫米,占年总量的6.2%。7月降水20.6毫米为最多,12月降水1. 3毫米为最少。
  各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月 份 1 2 3 4 5 6降 水量 1. 6 2. 4 3 5. 3 9.1 10. 7(续) 单位:毫米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降 水量 20. 6 17. 1 10. 5 1.8 1. 9 1. 3 85. 3日降水量大于0.1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为40. 8天,其中3至5月7. 4天,占全年18. 2%;6至8月20. 2天,占49. 5%;9至11月6. 5天,占15. 9%;12月至翌年2月6.7天,占16.4%。大于5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为4. 7天,2月0. 1天、3月0. 2天、4月0. 3天、5月0. 5天、6月0. 5天、7月1. 3天、8月1.2天、9月0.6天。大于10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为1.1天,4月0.1天、5月0.2天、6月0. 1天、7月0.4天、8月0.2天、9月0.1天。日降水大于0.1毫米的降水日数项 目 春 夏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日数(天) 2.3 2.2 2. 9 5.8 8.1 6. 3(续)项 目 秋 冬 全年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日数(天) 3.4 1.2 1. 9 2 1. 9 2.8 40. 8月连续降水最长9天,出现在1952年7月23至31日,降水量33. 4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39毫米,出现在1964年9月30日。
  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月 份 1 2 3 4 5 6日数 (天) 3 3 3 6 4 5降水量 (毫米) 5. 7 5 4. 9 20. 9 6 5. 9年 代 1969 1980 1969 1972 1952 1977(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年值日数(天) 9 5 5 4 7 6 9降水量(毫米) 33. 4 14. 7 35. 9 2.4 9.2 2.8 33.4年 代 1952 1953 1977 1968 1967 1966 1952各月一日最大降水量月 份 1 2 3 4 5 6降水量(毫米) 4. 6 5. 2 8. 4 14. 9 37 22.1年 代 1958 1969 1970 1961 1972 1954 1976(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年值降水量(毫米) 28. 6 31. 8 39 5.7 4 3. 2 39年 代 1952 1966 1964 1952 1960 1960 1964年均降小雨(日降水0.1毫米至10毫米)55.8次,降中雨(日降水10.1毫米至15毫米)1次,降大雨(15. 1毫米至30毫米)1次,降暴雨(大于30毫米)0.1次。1964年9月30日降雨39毫米为最大。
  连续无0. 1毫米降水日数最长146天,出现在1956年8月18日至1957年1月10日。3至9月最长连旱日数84天,出现在1968年3月24日至6月15日。
  降雪。初日平均10月31日,最早9月20日;终日平均4月14日,最晚5月14日。降雪期,平均166天,最长224天,最短58天。降雪日数年平均12. 7天,最多25天,最少3天。2月降雪2. 9天为最多,3月2. 3天,1月2. 1天,12月2天,11月1. 8天,4月0. 9天,10月0. 6天,5月0. 1天为最少。
  积雪。初日 平均11月24日,最早10月9日;终日 平均3月27日,最晚4月30日。积雪日数年平均26. 1天,最长95天,最短5天。
  干燥度6. 86,处在干旱类型,无灌溉就无农业。第四节 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2. 4米/秒,为酒泉地区的低值区。大于3米/秒的日数95天,大于5米/秒的日数23天。最大风速25. 7米/秒,出现在1963年5月16日,风向西北,风力相当于10级。以静风最多,频率16%;西南风次之,频率11%。
  各 月 平 均 风 速月 份 1 2 3 4 5 6风速(米/秒) 2 2. 3 2. 7 3.2 2. 7 2. 6(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年平均风速(米/秒) 2.2 2. 1 2.1 2.1 2.3 2 2. 4风向多为偏西风,次之偏东风。
  第五节 湿度、蒸发相对湿度。年平均46%, 12月最大57%, 4至5月35%为最小。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月 份 1 2 3 4 5 6相对湿度(%) 55 49 40 35 35 42续表月 份 7 8 9 10 11 12 年平均相对湿度(%) 52 50 47 44 49 57 46蒸发。年平均蒸发量2148.8毫米,大于降水量的24倍,是全省蒸发强烈的县市之一。5月蒸发316. 7毫米为最大,1月蒸发34. 3毫米为最小。
  各月蒸发量月 份 1 2 3 4 5 6蒸发量(毫米) 34. 3 57. 3 146. 4 256. 9 316. 7 312. 5(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年值蒸发量(毫米) 292. 7 273. 3 207. 5 145 70. 4 35.8 2148. 8第六节晴阴日数秋冬少云,春夏多云;一日清晨和上午少云,中午后和傍晚多云;沿山南部多云,中北部少云。按日平均总云量小于2成为晴天、大于8成为阴天、2至8成为多云天划分,全年晴天94. 9天,占全年天数的26%;阴天67. 3天,占18%;多云日数202. 8天,占56%。各月晴、阴天日数月 份 1 2 3 4 5 6晴天 日数 10. 7 7 4. 3 3. 6 4. 9 5. 5阴天 日数 3.4 5.1 7. 1 8. 6 8. 3 7. 7(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晴天 日数 5.2 8. 8 9. 6 13. 6 11. 7 10 94. 9阴天 日数 7.8 6. 2 5.2 2.5 2. 6 2.8 67. 3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大风。是指瞬间风速大于17米/秒或8级以上的风,年平均大风日数17.1天,最多可达40天。最大风速34米/秒,相当于12级,出现在1957年3月6日。风向多为西北大风。
  各月大风日数月 份 1 2 3 4 5 6平均 (天) 0. 7 0. 5 2. 3 4. 1 2.5 2.4最多 (天) 6 3 6 12 7 10续表月 份 7 8 9 10 11 12 年值平均 (天) 1. 7 0. 7 0.4 0. 5 0. 7 0. 6 17.1最多 (天) 5 3 2 3 3 2 40各月最大风速月 份 1 2 3 4 5 6最大风速(米/秒) 22 20 34 23. 3 25. 7 22(续)月 份 7 8 9 10 11 12 年最大最大风速(米/秒) 22 16 16 18 18. 7 19. 3 34沙尘暴。年平均沙尘暴日数14.7天,最多可达29天。沙尘暴各季都会出现,以春季为最多。
  各月沙尘暴日数(能见度小于1000米)月 份 1 2 3 4 5 6日 数 0.7 1. 1 3 3. 7 1.9 1. 4续表月 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日 数 0. 9 0. 6 0. 1 0. 2 0. 6 0. 5 14.7春寒和倒春寒。春季3至5月,气温持续偏低出现春寒;气温回升后又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形成倒春寒,即前暖后冷。1958至1980年的23年中,出现春寒5次,倒春寒2次,3年一遇。
  霜冻。一般在地面最低温度小于零下2℃时,出现霜冻。早霜冻平均9月24日出现,最早9月3日,最晚10月7日。晚霜冻平均5月16日出现,最早4月14日,最晚6月8日。早霜9月中旬出现8次,机率34. 8%为最高,晚霜5月下旬出现7次,机率30.4%为最高。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发生霜冻23次,每年发生1次,受灾程度轻重不一。
  1958至1980年霜冻出现次数项 目 晚 霜 冻 4月中旬 4月下旬 5月上旬 5月中旬 5月下旬 6月上旬出现次数 1 3 4 5 7 3机 率 % 4. 3 13. 1 17. 4 21. 7 30. 4 13. 1(续)项 目 早 霜 冻 9月上旬 9月中旬 9月下旬 10月上旬出现次数 2 8 6 7机 率 % 8. 7 34.8 26. 1 30.4干热风。是一种高湿低温并伴随偏东风的天气过程,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发生干热风后小麦一般减产5%至12%。1951至1980年 出现干热风14次,平均10年5次。内重过程3次,10年1次;轻过程11次,10年3. 7次。
  暴雨。在局部地方的夏季出现。日雨量10毫米以上,发生0. 7至1. 4次;25毫米以上,发生0. 1至0. 2次。1983年8月4日发生的大暴雨,1小时降水量达29.1毫米,强度大,危害重。
  冰雹。1951至1980年出现冰雹18次,2年一遇,多者一年出现3次,少者连续5年无冰雹。最早发生在4月17日,最晚发生在9月22日。4月出现6次,5月1次,6月4次,7月1次,8月2次,9月4次。
  板结雨。4至5月降雨雪5毫米以上,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出苗的灾害性天气。每年局部地区都有发生,重者影响当年收成。
  第八节物 候1月,为全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零下9.7 °C。是寒潮袭击最多时期,最大冻土深度125厘米。青蛙冬眠,冬小麦停止生长。
  2月,平均气温零下5. 9℃ ,最大冻土深度130厘米。苗木处于休眠状态。
  3月,天气转暖,平均气温1.8℃,开始春播。“惊蜇”后,冬眠昆虫苏醒,有时可听到蛙鸣,家禽开始春孵。
  4月,平均气温9.4℃,草木发芽返青、展叶,大地披绿,桃杏开花,播种玉米,春小麦和部分蔬菜出苗,植树造林开始。
  5月,平均气温15. 6℃果树开花,玉米出苗,小麦拔节,部分蔬菜上市。
  6月,进入初夏阶段,平均气温20. 1℃ ,各类作物进入生长发育旺季,小麦抽穗,玉米拔节,果树坐果,树木葱绿。
  7月,是全年最炎热的月份,平均气温21. 8℃。降水量20.6毫米,也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月份。小麦成熟,玉米开花、吐丝。蔬菜大量上市。
  8月,“立秋”后,炎热高峰过去,气温降至20.7℃。 “处暑”后,秋高气爽的季节来临。瓜果上市,夏粮打碾。
  9月,气温降至15℃, “白露”后,早晚较凉。“秋分”前后,出现霜冻。玉米成熟,播种冬麦。
  10月,“寒露”一到,气温下降到7. 4℃左在,早霜频繁,树木枯黄落叶。11月,气温降至零下1.2℃, 土壤进入冻结期,降雪季节到来,冬眠昆虫活动减少,树叶落尽。
  12月,进入冬季寒冷期,气温降至零下7. 9℃,冬眠动物进入冬眠期,草木停止生长。第四章 土壤 植被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祁连山变质岩、少量花岗岩和部分砂岩、石膏等风化后经洪水搬运形成冲积洪积母质。分布在洪积扇群地带,土壤多带有红色,各河流中下游及两岸为冲积母质。泉水溢出地带和低洼地区,分布有湖沼沉积物。北部边缘地区有零星风积母质。
  根据1984年9月土壤普查,全市土壤分为11个土类、25个亚类、35个土属。农业土壤分为灌漠土、潮土、风沙土、红粘土、灰棕漠土5个土类、11个亚类、15个土属。
  第一节灌漠土类灌漠土分布在绿洲盆地较高处,面积869310亩,占全市土地面积5078033亩的17.12%,是农业土壤的精华,落淤熟化层深厚,多为轻壤,砂壤和中壤次之,河流下游为重壤,结构和理化性能良好,以粒状为主。
  灌漠土类分5个亚类1.灌漠土,面积348664亩,占该土类面积的40. 11%。土层深厚,含盐量小,耕种年代久远,土壤肥力高,适耕性强。分为两个土属,即厚层灌漠土,群众称为“上岗地”或“土头地”,面积333436亩,分为立茬、平茬、立茬漏沙、平茬底砾、堆垫厚层灌漠土5个土种;薄层灌漠土,面积15228亩,分为立茬、平茬、立茬漏沙、平茬漏沙、立茬夹沙、堆垫薄层灌漠土6个土种。
  2.潮灌漠土,面积17468亩,占2.01%。分为两个土属,即厚层潮灌漠土,面积11953亩,分立茬、平茬厚层潮灌漠土2个土种;薄层潮灌漠土,面积5515亩,分立茬、平茬、立茬漏沙3个土种。
  3.盐化灌漠土,面积5113亩,占0.59%。分为两个土属,即厚层盐化灌漠土,面积2004亩,分轻度、中度、重度厚层盐化灌漠土3个土种;薄层盐化灌漠土,面积3109亩,分轻度、中度、重度薄层盐化灌漠土3个土种。
  4.暗灌漠土,面积119375亩,占13. 73%。分1个土属即暗灌漠土、7个土种即立茬、平荐、立茬漏沙、平茬漏沙、立茬腰沙、平茬腰沙、堆垫暗灌漠土。
  5.灰灌漠土,面积378690亩,占43. 56%。分1个土属即灰灌漠土、6个土种即立茬、平茬、立茬漏沙、平茬漏沙、立茬腰沙、平茬腰沙灰灌漠土。
  第二节 潮土类潮土类分布在泉水溢出的低洼地带,面积152609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01%,群众称为“二潮地”或“碱潮地”,是在草甸土、沼泽土和残余盐土上,经过排水脱盐、人为耕灌、熟化发育起来的仅次于灌漠土类的老耕作土壤。
  潮土类分3个亚类1.潮土,面积73333亩,占该土类面积的48. 05%。土体通层湿度大,地温低,土色较暗,春季作物易受盐碱危害。分为3个土属:低位潮土,面积31456亩,分为立茬、平茬低位潮土2个土种;中位潮土,面积40390亩,分为立茬、平茬、立茬漏沙、平茬漏沙中位潮土 4个土种;高位潮土,面积1487亩,分为1个土种即平茬高位潮土。
  2.湿潮土,面积25701亩,占16.84%。土体通层潮湿,春季返潮严重,多属三、四类地。分为1个土属:中位湿潮土;3个土种:平茬、平茬漏沙、立茬漏沙湿潮土。
  3.盐化潮土,面积53575亩,占35. 11%。返潮返盐严重,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分为1个土属:硫酸盐盐化潮土; 3个土种:轻度、中度、重度硫酸盐盐化潮土。第三节 风沙土类风沙土是发育在风成砂性母质上的土壤,通层为砂或中间夹有胶泥层,结构松散。面积387941亩,占7.64%。
  风沙土类分2个亚类1.流动风沙土,面积313444亩,占该土类面积的80. 8%。通体细砂或砂土,随风移动,农业利用价值低。分1个同名土属。
  2.固定风沙土,面积74497亩,占19.2%。分为2个土属:耕种固定风沙土,面积6914亩;荒地固定风沙土,面积67583亩,用于植树种草。
  第四节 红粘土类红粘土剖面呈明显的红色,含盐较重,结构为粒状或碎块状,耕性差,易板结,面积107381亩,占2.11%。
  红粘土类分1个亚类:红粘土。
  土属:耕种红粘土,面积51332亩,占该土类面积的47.8%,分厚层和薄层耕种红粘土2个土种;红粘土,面积56049亩,占52.2%, 土层含盐重,农业利用价值低。
  第五节 灰棕漠土类灰棕漠土,地表有一层黑色砾幕和碳酸盐聚积物,植被稀少。面积2128989 亩,占 41. 93%。
  灰棕漠土类分2个亚类1.灰棕漠土,面积2122202亩,占该土类面积的99.68%。通层含大量石砾,大部尚未开发利用。分3个土属:砾质灰棕漠土,面积1934557亩,地表有砾石覆盖,尚未开发;灌耕灰棕漠土,面积77283亩,分为厚层、薄层灌耕灰棕漠土2个土种;盐化灰棕漠土,面积110362亩,表层聚盐较重,利用困难。
  2.石膏灰棕漠土,面积6787亩,占0. 32%,剖面中有大量石膏聚积,农业利用困难。分1个同名土属。
  第六节 非农业土壤非农业土壤分为草甸土等6个土类草甸土类面积20455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 03%,分3个亚类:草甸土,面积12963亩,(土属2个,草甸土,面积8463亩;耕种草甸土,面积4500亩)。盐化草甸土,面积188783亩,(土属1个,即硫酸盐盐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面积2812亩,(土属1个,即潜育草甸土)。
  林灌草甸土类面积6371亩,占0.12%,分1个亚类:林灌草甸土,(土属1个,即林灌草甸土)。
  沼泽土类面积76339亩,占1.5%,分2个亚类:草甸沼泽土,面积20596亩,(土属1个,即草甸沼泽土)。盐化沼泽土,面积55743亩,(土属1个,即盐化沼泽土)。
  盐土类面积585828亩,占11. 54%,分4个亚类:草甸盐土,面积543618亩,可作为牧业用地,(土属1个,即硫酸盐草甸盐土)。沼泽盐土,面积18031亩,(土属1个,即硫酸盐沼泽盐土)。旱盐土,面积2040亩,(土属1个,即氯化物——硫酸盐旱盐土)。碱化盐土,面积22139亩,(土属1个,即碳酸镁碱化盐土)。
  新积土类面积346520亩,占6.82%,分1个亚类:石灰性新积土,(土属1个,即砂砾质石灰性新积土)。
  粗骨土类面积35568亩,占0.7%,分1个亚类:钙质粗骨土,(土属1个,即钙质粗骨土)。
  其他土类面积176619亩,占3.48%土壤分类面积亩数土壤类型 灌漠土 潮土 风沙土 红粘土 灰棕漠土 草甸土面积(市亩) 869310 152609 387941 107381 2128989 204558占合计% 17. 12 3. 01 7. 64 2.11 41. 93 4. 03(续)土壤类型 林灌草甸土 沼泽土 盐土 新积土 粗骨土 其他面积(市亩) 6371 76339 585828 346520 35568 176619占合计% 0. 12 1. 5 11. 54 6. 82 0. 7 3. 48第七节 植被境内植被分为人工、灌丛、草甸、荒漠等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人工栽培的林木、农作物和饲草。1990年末全市林地面积12. 58万亩,果园面积7. 91万亩,树种为17科、27属、34种、184个品种;农作物播种面积75. 28万亩,其中饲草面积3.13万亩,主要作物品种为8科、20属、20种、212个品种。灌丛、草甸植被,主要有白刺、柽柳、枸杞、芦苇、苔草、冰草、拂子茅、芨芨草、灯心草等,分布在北部低洼地区,1984年9月调查时面积为35. 52万亩。荒漠植被,主要有红砂、麻黄、骆驼剌、黑果枸杞、盐爪爪、柽柳、碱蓬等,分布在绿洲边缘和戈壁前缘地带。在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及戈壁地带有以多种白剌、柽柳、梭梭为主组成的群落以及胡杨、花棒、沙拐枣群落。在古旧河床、渠旁、地边有少量的胡杨、沙棘分布。林下植物有多种柽柳、白剌、枸杞等组成。第五章 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507. 8万亩,按照1993年总人口 30. 26万人年人均16. 78亩。播种73. 16万亩,人均2. 4亩,加上林地、园地、牧草地、居住用地、水域占地、工矿交通用地等已利用土地161.41万亩,人均5. 34亩;未被利用的土地有346.33万亩,占总面积的68.21%,人均11.44亩。其中有裸土地、裸岩石砾地242.2万亩,可供城市建设、新建工矿、发展交通等使用。有易垦荒地101.8万亩,可辟为新的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
  第二节 水资源山水6河上游均可修建水电站,水力理论蕴藏量39.4万千瓦,年发电量14. 18亿度,近期可供开发5800千瓦。水库、塘坝、湖泊等水面1.58万亩,尚有0. 77万亩没有开发利用。
  第三节 光能资源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33. 4小时,耐寒作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大于0℃)内日照时数2138.9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1%,喜温作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大于10℃)内日照时数1465.5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8%,日照充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基本有利。太阳辐射年总量145.6千卡/平方厘米,春季为41.3千卡/平方厘米,夏季为49.2千卡/平方厘米,秋季为32.4千卡/平方厘米,高峰值出现在4至9月,为农业合理密植、间套、复种等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丰富的光能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第四节 矿藏资源境内分布有石油、泥炭、烟煤、有色金属、非金属、建材等矿产地10多处,已探明酒泉盆地石油储量2.05至2. 34亿吨,泥炭储量108.7万吨,粘土储量1000万吨,石膏、石灰石、沙石等建筑材料资源分布广,储量可观。
  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境内无山,气候干燥,植被稀疏,野生动物比较少,主要有蟾赊(俗称“癞蛤蟆”)、青蛙、蜥蜴(俗称“沙婆子”、“马蛇”)、蚂蟥、蚰蜓、蛇、白鹭、鹳、雁、鹬、鹰、赤麻鸭、白头鹞、雉鸡、灰鹤、沙鸡、斑鸠、啄木鸟、野鸽、家燕、喜鹊、寒鸦、乌鸦、麻雀、刺猬、野兔、家鼠、仓鼠、田鼠、沙鼠、黄羊、狐狸、黄鼬(俗称“黄鼠狼”)、蝙蝠、狼、獾等30多种。
  境内分布主要野生植物60多种。野生淀粉植物有沙枣,果实富含淀粉;榆树,果实富含淀粉;沙米,种子富含淀粉;锁阳,为肉质寄生草本。野生油料植物有灰绿碱蓬,种子含油量26.15%;沙蒿,种子含油量21%。野生芳香植物有丁香、沙枣、骆驼蓬等。野生纤维植物有罗布麻(又称野麻),是纺织高级衣料的原料;榆树,树皮纤维发达,是制作绳索的优质材料;麻,茎皮纤维可作造纸原料;芨芨草,杆叶富含纤维,可造高级用纸和人造丝;芦苇,茎叶富含纤维,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马莲,是制作人造棉和纸张的原料。野生维生素植物有沙棘(又名酸剌)、酸枣(未成熟的果实含丰富的维生素C,种子可榨油)。野生中药材植物约40多种,主要有甘草、羌活、锁阳、中麻黄、紫苏、苍耳子、苦豆子、艾叶、青蒿、茵陈、蒲草、肉苁蓉等。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 旱 灾西晋 泰始六年(270) 5月,河西旱,民饥。
  北魏 太和二十年(496) 6月,河西大旱,民饥。
  唐 开元十四年(726) 秋旱,民饥。
  五代后晋 天福七年(942) 大旱,死者甚多。
  宋 大观四年(1110) 3至9月无雨,牛羊无所食。
  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 旱,民饥。
  宋 淳熙三年(1176) 7月,旱,民饥。
  元 中统三年(1262) 闰9月,旱,缺粮。
  元 至元三十年(1293) 6月,旱,米价腾贵。
  元 元贞元年(1295) 6月,旱。
  元 皇庆二年(1313) 3月,旱。
  元 延祐三年(1316) 10月,旱。
  元 至治二年(1322) 3月,河西诸县旱,民饥。
  明 天顺元年(1457) 甘肃诸府、卫夏旱,民饥。
  明 成化二十年(1484) 肃州等处大旱,民大饥。
  明 弘治十八年(1505) 肃州大旱,民饥。
  明 正德三年(1508) 肃州大旱,民饥。
  明 万历四十四年(1616) 甘肃全省大旱,民饥。
  清 顺治九年(1652) 受旱抛荒,民饥。
  清 康熙四年(1665) 肃州等地旱,禾歉收。
  清 康熙二十九年(1690) 甘肃全省旱,民饥。
  清 康熙四十二年(1703) 肃州旱,民饥。
  清 雍正十三年(1735) 全省大旱,民饥。
  清 乾隆二十一年(1756) 大旱,麦无收。清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全省旱,民饥。
  清 嘉庆六年(1801) 河西各县夏秋均旱,民甚饥。
  清 同治七年(1868) 河西各县大旱,民大饥。
  清 宣统元年(1909) 河西大旱,民大饥。
  民国13年(1924) 春至夏河西大旱,民甚饥。
  民国17年(1928) 春夏大旱,民大饥。
  民国18年(1929) 全省大旱,民大饥。
  民国21年(1932) 酒泉等44县大旱,收成大减。
  民国22年(1933) 酒泉等16县大旱,田禾枯死。
  民国25年(1936) 酒泉等县春夏大旱,逃亡者甚众。
  民国26年(1937) 全省旱,民大饥。
  民国27年(1938) 酒泉等45县旱,民饥。
  民国30年(1941) 酒泉等6县旱,民饥。
  民国31年(1942) 酒泉等县旱,民饥。
  民国36年(1947) 全省旱,收成大减。
  1953年 夏旱,伴有水灾,受灾农田7.28万亩。
  1954年,夏旱,伴有水灾,受灾农田5. 18万亩,粮食减产166万公斤。
  1957年,夏旱,伴有虫、风灾和霜冻,受灾农田9. 23万亩,粮减产1512万公斤。
  1959年,夏旱,伴有虫、风等灾,受灾农田11.8万亩,粮减产1808万公斤。
  1960年,夏旱,伴有虫、风等灾,受灾农田9. 1万亩,粮减产2130万公斤。
  1961年,夏旱,伴有虫、风和霜冻,受灾农田9. 95万亩,粮减产243万公斤。
  1962年,夏旱,伴有虫、风和霜冻,受灾农田8. 18万亩,粮减产245万公斤。
  1968年,夏旱,伴有虫灾,受灾农田7.56万亩,粮减产980万公斤。
  1971年,夏旱,受灾农田6. 6万亩。
  1975年,夏旱,受灾农田6.43万亩,粮减产131万公斤。
  1979年,夏旱,伴有风、虫、雹、水等灾,受灾农田15. 24万亩,粮减产694万公斤。
  1981年,夏旱,伴有风、虫、水等灾,受灾农田20. 74万亩,粮减产3052万公斤。
  1985年,夏旱,伴有风、虫和霜冻,受灾农田20. 74万亩,粮减产526万公斤。
  1986年,夏旱,伴有风、虫、水灾,受灾农田10万亩,粮减产463万公斤。
  第二节 虫 灾西汉 太初元年(前104),夏,蝗伤禾。
  东汉 建武二十九年(53), 4月,蝗伤禾。
  东汉 永平四年(61),大蝗伤禾甚。
  唐 永徽元年(650),河西蝗成灾。
  唐 仪凤元年(676),河西蝗伤禾。
  唐 贞元元年(785),蝗伤禾。
  五代后晋 天福七年(942),蝗伤禾。
  宋 淳熙三年(1176),大蝗起,禾稼殆尽。
  明 弘治三年(1490),大蝗为害甚重,减免税赋。
  明 嘉靖十三年(1534),蝗大起,伤禾甚。
  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大蝗起,禾苗殆尽。
  民国18年(1929),全省遭虫灾,民饥。
  民国36年(1947),全省遭虫灾,伴有旱、雹等灾,民饥。
  1957年、1959年、1960年、1961 年、1962年、1968年、1979 年、1981年、1985年、1986年遭虫灾,粮食减产。
  第三节 水 灾唐 开元十四年(726),秋,肃州等50州暴雨成灾。
  明 正德十二年(1517), 5月,大雨雹,平地水深3尺。明 嘉靖三十年(1551),秋,肃州大雨,漂民房,死狱囚7人。
  明 万历三十二年(1604) 5至6月,肃州大水沸腾,漂流大木无数。
  清 顺治九年(1652),山洪暴发,水淹沙压地亩无数。
  清 雍正十三年(1735),肃州等处大水为患。
  清 道光七年(1827),肃州大暴雨,洪水成灾。
  民国17年(1928),阴雨连绵,山洪暴发,冲没田地、房屋。
  民国18年(1929),洪水成灾。
  民国26年(1937),洪水成灾,冲毁城东大桥。
  民国27年(1938),洪水成灾,东大桥再次被冲毁。
  民国34年(1945),洪水成灾,损失颇重。
  民国36年(1947),洪水成灾。
  1953年,秋,洪水成灾。
  1954年,秋,洪水成灾。
  1971年,7月9日,红山河猛降暴雨,红岭水库垮坝,死35人,损失48. 41万元。
  1979年,6月下旬,降暴雨3次,伴冰雹,死3人,城乡损失813万元。
  1981年,7月31日至8月6日,连降7天大雨,部分地区洪水成灾。
  1986年,7月3日沿山降暴雨,黄草坝、榆林坝水库垮坝,死2人,损失283. 9万元。
  第四节 风 灾明 正德十六年(1521) 12月,狂风为灾,毁坏房屋、树木无数。
  明 万历三十六年(1608)1月,狂风逾月,毁树木无数。
  清 道光六年(1826) 5月,黄雾漫天,烈风拔木。
  清 咸丰二年(1852) 5月,狂风大作,拔木近千株。
  民国23年(1934),大风狂作,飞沙走石,成灾甚重。
  民国26年(1937),狂风为灾。
  民国27年(1938),狂风为灾。
  民国36年(1947),狂风为灾。
  1955年8月13日,大风毁麦田1500亩及房屋和树木。1957年、1959年、1960年、1961 年、1962年、1971 年、1979 年、1981年、1985年、1986年遭风灾,粮食减产。
  第五节 霜 冻唐 开元十四年(726),秋遭霜冻,伤禾。
  清 乾隆二十一年(1756),霜冻,伤禾。
  民国18年(1929),霜冻,伤禾。
  民国26年(1937),霜冻,伤禾甚重。
  民国27年(1938),霜冻,伤禾重。
  民国31年(1942),霜冻,伤禾。
  1957 年、1959年、1960年、1961 年、1962年、1979 年、1981 年、1985年遭霜冻,粮食减产。
  第六节 雹 灾东汉 延光元年(122) 4月,降冰雹大如鸡蛋小如枣,杀伤禾苗。
  元 延祐六年(1319) 6月,河西雹成灾。
  明 正德十二年(1517) 5月,大雨雹,伤禾,民有击死者。
  清 乾隆四年(1739),雨雹成灾,杀禾歉收。
  清 乾隆二十一年(1756),雹成灾,小麦无收。
  清 光绪十六年(1890),雹成灾,打伤禾苗。
  民国13年(1924)秋,冰雹打毁田禾、树木。
  民国17年(1928)夏,冰雹成灾,打伤禾苗。
  民国18年(1929),冰雹成灾,伤禾歉收。
  民国26年(1937),雹成灾,伤禾歉收。
  民国27年(1938),雹成灾,毁禾甚重。
  民国34年(1945),冰雹打毁禾苗,损失甚重。
  民国36年(1947),雹成灾,打伤禾苗。
  1979年6月22日,猛降冰雹,大如杏,5970公顷农田受灾。另 明弘治十六年(1503) 4月,晨降大雾,咫尺不辩人物。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 2月初2,降大雪,深丈余,禽畜死者无数。
  第七节 地 震东汉 光和三年(180) 表氏(今高台)西北地震80余次,官寺、民舍皆倾。
  北魏 大同十年(544) 11月,河西地震陷,有火光出。
  唐 至德元年(756) 11月1日,河西地震,酒泉尤重,地裂陷,坏庐舍。
  唐 大中三年(849) 10月,地大震,房舍有损。
  宋 绍兴十三年(1143) 3月,河西地裂,泉涌出黑沙,逾月不止。
  明 弘治八年(1495) 3月,地震有声;8月,又地震。
  明 弘治九年(1496) 4月,地震。
  明 弘治十三年(1500) 9月,地震。
  明 正德元年(1506) 10月,地震。
  明 正德十一年(1516) 11月,地震有声。
  明 嘉靖十九年(154。)4月,地震。
  明 嘉靖二十年(1541) 6月,地震。
  明 嘉靖二十五年(1546) 4月10日,地震,有声如雷,大树皆枯。
  明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9月,地震。
  明 嘉靖二十九年(1550) 12月,甲戌夜,地震。
  明 嘉靖三十三年(1554) 3月,地震。
  明 嘉靖三十五年(1556)冬,地震。
  明 嘉靖三十六年(1557) 10月15日,地震。
  明 嘉靖三十九年(1560) 7月,地震有声。
  明 万历十九年(1591) 7月,地震。
  明 万历二十年(1592) 12月,地震。
  明 万历二十二年(1594) 3月,地震;6月,又震。
  明 万历三十六年(1608) 6月11日夜,地大震,死840余人。
  明 崇祯十四年(1641) 5月,地震。清 乾隆五十年(1785) 3月10日,地震,民房倒塌10数间。
  明 同治十二年(1873) 1月26日黎明,地震。
  清 光绪三十年(1904) 8月21日丑时,地震,损失甚重。
  民国 9年(1920) 12月16日晚7时,地震。
  民国 16年(1927) 4月23日上午5时,全省地大震,酒泉房屋有损。
  民国 21年(1932) 12月25日8时,地震,房屋倒塌,伤数人。
  民国 23年(1934) 10月6日,地震。
  1954年,地震,窗房发响,屋内器物摆动,人惊逃屋外。
  1956年10月27日8时,发生4. 75级地震,老朽房屋倒塌。
  1962年8月1日23时,金塔发生5级地震,酒泉有震感。
  1974年9月29日10时,金佛寺一带发生4. 3级地震。

知识出处

酒泉市志

《酒泉市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

全书采用了篇、章、节的体例,分为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正文四十五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录了酒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