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城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唯一号: 292135020220000878
作品名称: 汉长城
其他名称: 塞垣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638.pdf
分类: 遗址
创建时间: 汉朝
分类号: K928.77
主题词: 城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汉长城 汉朝长城,又称“塞垣”。山丹、张掖、临泽、高台等县(市)境内均有遗存,长约160多公里。《汉书·西域传》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际,其后骠骑将军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定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之前筑成境内横贯东西的长城。太初三年(前102年)又命强弩将军路博德筑今高台县西北的镇夷峡沿黑河东岸向北延伸至古居延海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的遮虏障。 区内长城走向大致是从永昌、山丹交界处入山丹县境内;经绣花庙穿硖口谷北上金山子,向西北过新河、三十里堡、十里堡,从山丹县城北2公里处经过,跨城北、十号、北湾、静安、小寨北缘至西屯折北抵耀牌谷口过烟洞沟入张掖市境;上东大山过东山寺,沿大山北坡经人宗口、靖安乡继续向西北至北大山出张掖入临泽;仍以险山为障,直至板桥堡,沿黑河北岸经高家湾、黄家堡、平川堡北缘过贾家墩入高台县境;经五坝、六坝、七坝、八坝、九坝、胭脂堡至罗城,西跨黑河经扎法墩越盐池堡,经双井子堡北至照壁山入酒泉境内。 汉朝长城,按“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候”因地制宜的原则修筑。从区内今存遗址看,凡经过戈壁、平川地带的由壕沟、壕塄(在壕沟南侧)、塄上筑烽燧、燧与亭障相连而构成。这在山丹境内十分明显,今存壕沟59.98公里,壕深0.8~3米,宽5~8米不等。壕沟南侧的壕塄上筑燧,间距一般为1.25公里,今存烽燧19座,其中6座为明朝加筑沿用。亭障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今存9处。长城入硖口谷以东约4公里则因河因山为塞,没有另筑墙或挖壕沟。跨过烟洞沟登东大山,仍有壕沟顺山岭向西北延伸数公里,由人宗口至板桥一大段多是利用高山险崖,在险要山口筑亭障或烽燧,长约30公里,沿线留存汉朝始筑,明朝沿用烽燧29座,亭障2座。在高台境内,由盐池向西至照壁山的壕沟,与山丹境内的壕沟壕塄及烽燧形制基本相同。经过盐池地段多因沼泽翻浆淤平,双井子段则有迹可寻。这段壕沟约43公里。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