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地区红枣产地收购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唯一号: 292134020220001000
专题名称: 张掖地区红枣产地收购情况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83.pdf
专题类型: 水果
产地: 临泽县鸭暖;沙河;新华;张掖市小河;沙井;乌江

专题描述

区内干枣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70%,主要产于临泽县鸭暖、沙河、新华和张掖市小河、沙井、乌江等乡。由于产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含糖高,甜度优于外地大枣,驰名省内外。枣树属无性繁殖,靠母树根部分蘖的幼苗移栽,生长速度慢,从移栽到盛果期长达20年左右。从70年代起,省、地、县三级供销社投资80多万元,在张掖的小河、沙井和临泽的鸭暖、沙河4个乡建立枣苗基地200亩,扩大种植,到1992年全区枣树面积1.5万亩,1995年3.5万亩,干枣总产383.5万公斤。 50年代初期,国营商业、供销社和私商同时经营红枣购销。从1956年开始,由省上下达收购任务。1958年全区供销社收购36.8万公斤。1959年后,产量减少,牌市价差距悬殊,收购量大幅度下降。1960年收购10.9万公斤,1961年为4万公斤。1962年列入派购产品,是年收购7.5万公斤。此后,红枣收购量逐步增长。1963年收购78.2万公斤,1964年117.8万公斤,1965年163.6万公斤。“文革”时期,收购量不稳定,1968年收购50.3万公斤,到1975年收购达162.9万公斤。1981年以后,市场逐步放开,虽然产量增加,但供销社收购量一直保持在100万公斤左右。1986年红枣由三类升为二类商品,实行派购,是年收购191.1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90年代后,鲜枣价格逐年上升,自销量扩大,供销社收购量连年下降。1991年收购117.7万公斤,1992年47.5万公斤,1994年42.2万公斤,1995年回升为74万公斤。 从1956年开始红枣按计划调拨。内销调拨供应原则是:保证药用,优先供应灾区,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工矿区和城市。从开始经营到80年代初,全区收购的红枣除留少量供应区内节日需要外,全部按计划上调。市场放开后,实行议购议销,取消计划供应。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沙河
产地
新华
产地
沙井
产地
乌江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