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聋哑学校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唯一号: 292131020220000215
机构名称: 甘肃省张掖聋哑学校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532.pdf
地址: 张掖城东北张火公路1公里处
起始时间: 1984年

机构描述

(一)管理体制 甘肃省张掖聋哑学校位于张掖城东北张火公路1公里处。1984年开始筹建,1987年建成。初期由张掖地区行署民政处领导,后改由地区教委管理。学校设校长1人,副校长1人,设教导处、总务处。到1995年,学校占地面积7724.04平方米,建筑面积4129平方米。有教职工33人(内专职教师23人),学生107人。 (二)学生来源 建校初期,招生范围为河西5地(市)的18个县(市)。1993年,省人民政府要求有条件的地、市建立聋哑学校。后金昌市建起聋哑儿童学校。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4地(市)17个县(市)的聋哑儿童仍由张掖聋哑学校招收上学。学生录取的条件是身体健康,无严重残疾和传染病,理智健全,生活能自理,有学习和劳动能力的8~12岁聋哑儿童。 (三)学制课程学制为9年,按照全国聋哑学校教学计划与大纲,开设思想品德、语文(包括语言训练、阅读、叙述、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理课、律动、体育、美工、劳技等10门功课。教材除选用全国聋哑学校统编课本外,自编职业技术教材。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文化课,从五年级开始学技术课,9年内掌握规定的文化知识和1~2门职业技术。 学生入学后全部住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教养员,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照料学生衣、食、住、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指导学生读书、做练习、出外学习参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谈话法贯穿于诸环节。讲课、指导做练习、组织参观和劳动等均靠手语、口语,让学生掌握知识。除课堂教学外,还开展体育、文艺等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四)随班就读 1985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开展残病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试行办法》,张掖地区残疾人联合会要求各县(市)动员残疾儿童入当地小学、中学随班就读,免收学杂费。其后购买大型助听器4套,小型助听器12套,《学说话》《听力训练》8套,帮助地区福利院开办聋儿短期培训班,吸收4~8岁聋哑儿童8名。同期,高台县也举办“聋哑儿童短期语言培训班”,39名聋哑儿童学会简单的生活用语,开始随班就读。到1995年,高台县442个残疾学龄儿童,随班就读者达302人,占残疾学龄儿童总数的68%。耳残学生李景华、肢残学生白青,在高台县第一中学初三班毕业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肢残青年许艳红不仅在亚太残疾人奥运会上夺得4枚金牌、1枚银牌,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高台县被国家教委和民政部评为“特殊教育先进县”。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