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盲聋哑文化技术学校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唯一号: 292131020220000214
机构名称: 张掖市盲聋哑文化技术学校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532.pdf
地址: 城内南街永寿巷50号
后置机构: 张掖聋哑人文化夜校
起始时间: 1960年

机构描述

〔民国〕34年,张掖救济院在西关设“聋哑儿童班”,对聋哑儿童施行手语、文化教育,为张掖特殊教育之始,后因经费困难停办。 1958年,上海儿童教养院迁到张掖,改建为张掖市儿童福利院,内设孤儿院、残老院、聋哑儿童学校。1960年,原教养院的部分师生迁往新疆喀什,张掖市儿童福利院改为张掖县社会福利院。同期成立张掖市盲聋哑文化技术学校(校址城内南街永寿巷50号),有教职工27人,聋哑学生60多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学制6年,教材有扫盲、文化和职业技术等。1963年,省委决定张掖市盲聋哑文化技术学校并入张掖社会福利院。1964年福利院把盲聋哑儿童按文化程度分编5个年级,组合为两班,进行复式上课,设语文、数学、体育、美术、毛笔字、劳动、政治常识等课程。到1971年毕业100余人,由县劳动部门安排就业,盲聋哑班停办。 1982年9月,张掖县聋哑人协会自发组织聋哑学习小组,会员10多人,分散于各家自学。1984年3月,县财政拨款1000多元,成立“张掖聋哑人文化夜校”,培养不同程度的学生46人。是年,开始筹建“张掖聋哑学校”,张掖的特殊教育从此步入正规化轨道。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