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张掖综合加工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唯一号: 292131020220000145
机构名称: 甘肃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张掖综合加工厂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15.pdf
地址: 张掖市北街
前置机构: 人民皮革厂
起始时间: 1951年

机构描述

隶属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和地区外经委双重领导。厂址张掖市北街,占地面积22832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7平方米。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0万元,净值170万元,流动资金133万元。职工144人,其中管理人员21人(包括6名专业技术人员),各种生产设备37台。全厂设生产技术、行政、财务3个办公室和裘皮、肠衣、猪鬃、绒毛、脱水菜、动力6个车间,并设有进出口经销部、待业青年门市部。主要生产皮衣、皮褥子、绒毛制品、肠衣、脱水菜和猪鬃加工等,产品分5大类14个品种,主要销往东欧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该厂前身为1951年建的人民皮革厂,1953年5月转为地方“国营张掖县皮革厂”,隶属县供销合作社管理。1962年6月,皮衣、皮鞋两个生产车间移交省供销合作社张掖地区办事处,组建为“张掖专区皮衣加工厂”;1963年6月归“中国畜产进出口公司甘肃省张掖分公司”领导,是年10月“张掖专区外贸局”成立,成为外贸局附属工业企业,专门从事外贸畜产品加工。1962年专区接管时,有职工123人,接管后精简51人,实有职工72人。1960~1962年5月,亏损6.8万元。此后,改善经营管理,改进工艺流程,使生产状况有所好转。1962年6月至12月,盈余2.22万元,1963年盈余2.58万元。 60年代,该厂仅有几台毛皮、制鞋缝纫机械,以手工生产为主。70年代购置小型刮肉机、打毛机、电动缝纫机、简易锅炉和木制滑槽等皮毛加工机械设备,修建鞣制池和1618平方米的工房,改善生产条件,出口产品达12个品种。80年代添置大型刮肉机、铲皮机、毛皮水剪机、干剪机、精剪机、脱水机、烫毛机、滑轮机、削匀机、转鼓等设备,将简易锅炉更换为2吨、4吨锅炉,并修建机井1眼,容量50吨的水塔1座,容量12吨的钢筋混凝土鞣制池16个。裘制品鞣制由硝铝鞣改为铝铬结合鞣、甲醛鞣和纯铬鞣等先进鞣制工艺,增加各种染色裘革制品和各式皮夹克、皮帽子等。生产的各色女式翻毛大衣、童衣受到客户的欢迎。 进入80年代后,每年生产皮衣、皮褥子等3万多件,产值70多万元。但由于政策性原因,生产成本高,自1981年起,每年计划亏损16万元,实际亏损每年在14万元至18万元之间。 1988年,为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应变能力,综合加工厂开始自行收购皮毛。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利用现有的水、电、气和厂房、动力设备,发挥张掖蔬菜的资源优势,开发脱水蔬菜生产,以技改项目投资22万元,改建脱水菜车间,年产脱水菜50吨,产值87万元,新增利税17万元。当年扭亏为盈,产值23.29万元,盈利6.84万元。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