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温·何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唯一号: 292130020220000341
人物姓名: 乔治·艾温·何克
人物异名: 何克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429.pdf
性别:
出生年: 1915年
卒年: 1945年7月22日
籍贯: 英国哈本登

传略

乔治·艾温·何克(简称“何克”)男,1915年生于英国哈本登。幼时就读于瑞士以及家乡圣·乔治学校,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其后随姑母穆里尔·莱斯特环球旅行,先后到美国、日本考察。1938年初抵达已为日本军战领的上海。 在上海,何克目睹日军侵华暴行和沦陷后的凄惨情景,感到十分震惊,也被中国人民不畏暴行、抗敌救国的精神所感动,他决意考察中国社会,毅然决定留在中国,投身到中国革命的事业中去。他以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的身份抵达汉口。他十分向往了解中国共产党,涉足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底,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考察,他盛赞延安是“抗日运动在全国最强有力的中心”。他回到汉口,经史沫特莱介绍,认识中国工合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路易·艾黎,参加工合。之后,他绕道北平穿过封锁线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受到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司令员的热情接待。解放区的一切,使他深受鼓舞,称颂“是我生活过的最好的地方”,八路军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不久,他以这次旅行时的见闻和感受为题材,写成《我看到了一个新中国》一书。这本书用真挚的感情记载根据地人民的新生活,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中条山地区的腐朽与黑暗。 1939年,何克去宝鸡“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工作。办事处干部、地下党员聂长林受到国民党政府通缉,逼迫去太行山区,他收养聂氏的4个孩子为义子。 1941年春,他被委派去负责重建双石铺培黎学校,艾黎推荐他任校长。他和艾黎学习《资本论》,从而确定把培校办成一所具有特色的半工半读的技术学校。他们不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求他们精诚团结,互助友爱。 培校的发展,特别是艾黎、何克等人同延安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发生尖锐冲突,逼迫艾黎、何克决定迁移学校。1944年冬,何克协同艾黎带领学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2000多里将学校迁往山丹。艾黎担任校长,何克任教务长。何克感情深沉地写道:“我们在山丹获得新生,我们坚持在这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繁重的工作,清贫的生活,他毫不在意,只是勤勤恳恳顽强地工作着。他亲自给学生教纺织、织袜和车床、刨床、磨床知识,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校园充满生机。 一天,他同学生打篮球时,不慎撞破脚趾,感染破伤风。在病榻上他仍以顽强的毅力重写被国民党扣下的《我看到了一个新中国》第五章,并取名《国内战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丑恶行径,热情讴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铁一般的骨气”。当何克的病情不断加重时,他让艾黎给他读《西行漫记》和《共产党宣言》。朋友们劝他回国治病,他婉言谢绝。他用中文写了一首表达他决心的歌,其中有“我在山丹获得新生,我要坚持在这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之句和“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的遗言。1945年7月22日,何克病情加重,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时年30岁。培校师生把他安葬在山丹城南,建亭立碑,以志纪念。 1979年5月,山丹县人民政府新建何克陵园。1984年5月,王震同志亲笔题词:“学习何克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发扬培黎学校的光荣传统。”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校长
职位
教务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