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唯一号: 292130020220000318
人物姓名: 董振堂
人物异名: 字:绍仲
文件路径: 2921/01/object/PDF/2921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413.pdf
出生年: 1895年
卒年: 1937年
籍贯: 河北省新河县李家庄

传略

董振堂(1895~1937年)字 “绍仲 ”,河北省新河县李家庄人。少年时家境贫寒, 14岁才开始读书。 1917年初中毕业,考入清河陆军预备军官学校。 1919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北苑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 1921年秋,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军事。 1923年夏,被分配到陆军检阅使冯玉祥部十一师任见习官,后任排长、连长等职。 1924年 10月下旬,董振堂参加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推翻贿选总统曹琨。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所部改编为国民军第一军,董振堂任炮兵教导队大队长、陆炮营营长。 1926年初,吴佩孚、张作霖联合阎锡山对冯玉祥作战。董振堂率部英勇奋战,重创敌方装甲列车,故升为工兵团团长。是年 9月,冯玉祥召集旧部在五原誓师,改所部为国民联军。董振堂任国民联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率部经宁夏、兰州、平凉、咸阳进驻西安,准备东进河南策应北伐军作战。在此期间,董振堂有机会接触在国民联军中工作的刘伯坚等共产党人,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他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希望自己的部队成为一支救国救民的军队。无论训练还是作战,他对部队都严格要求,因而他带的部队经常受到嘉奖。董振堂关心部下,爱护士兵,将所得奖赏都分给部下或补助士兵生活,故深受官兵爱戴。 国民联军东进河南时,董振堂因屡建战功,于1927年春升任第三十六师师长。是年秋,调任河南郑州军官学校副校长。 1928年,又调任十三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 1930年11月,蒋、冯、阎大战中冯玉祥失败,所部归孙连仲率领,改编为国民军第二十六路军,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振堂任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 1931年春,蒋介石调第二十六路军到江西 “剿共 ”。董振堂目睹连年内战,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现实,痛恨蒋介石政府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曾提出辞职,但未被批准。他多次寻找借口,避免和红军作战。 国民党对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三次 “围剿 ”失败后,董振堂随二十六路军退守江西宁都。这里是双方作战的前沿,二十六路军官兵经常可以看到红军的标语、口号,听到红军战士的歌声,并和红军常有接触。红军 “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人翻身 ”“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 ”的革命宣传,对二十六路军官兵震动很大。二十六路军的士兵多为北方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又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不少,加上反动军官贪污克扣军饷,广大官兵非常不满。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也根据情势加强革命宣传活动,促使官兵反蒋情绪迅速高涨。这时,受共产党长期影响的董振堂,已下决心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寻找机会加入革命行列。 “九·一八 ”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同救国。二十六路军的许多官兵坚决抵制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反对内战,希望与红军合作抗日。以参谋长赵博生和董振堂为首的二十六路军高级将领,联名通电蒋介石,要求北上抗日,并率部离开宁都开始北上,此时蒋介石电令二十六路军退回宁都死守,并以 “侈谈抗日者杀勿赦 ”相威胁。蒋介石的嫡系朱绍良部,则在广昌一线准备阻截二十六路军北上。无奈,二十六路军只得退回宁都,广大官兵的反蒋情绪更加强烈。 在这种形势下,董振堂与赵博生秘密策划,准备进行武装起义,并通过地下党组织与中共军委取得联系,以得到中央苏区各方面的大力配合。 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赵博生率领二十六路军 17000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作出重大贡献。 12月 16日,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下设三个军,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在党的领导下,他和军政委何长工一起,对部队进行改造。在连以上各级组织设立党代表,建立各级政治工作制度;连队设立士兵委员会,官兵一律平等,建立民主制度;又从老红军和年轻有为的战士中选拔干部,以加强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 参加革命后,董振堂虚心学习,追求真理,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当参观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以后,他撰写《模范红五团》一文,总结红五军团十个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努力贯彻到红五军团中去。他深切感悟道: “不抓紧学习不行啊!咱们现在情况变了,是红军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1932年3月,由何长工介绍,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把多年积蓄的 900多块银元,作为第一次党费交给党组织。 1932年5月,董振堂任红五军团军团长。 6月,在第四次反 “围剿 ”中,董振堂坚持正确的作战方针,指挥作战坚毅沉着,取得很大成绩。在纪念宁都起义一周年时,中央苏区政府授予董振堂 “红旗勋章 ”。 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董振堂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担负掩护全军的任务。由于王明 “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在转移中不仅携带大批辎重,还要保卫庞大的后方机关,行动很迟缓,掩护部队经常要和尾追的敌军血战。董振堂面临险境,指挥部队英勇奋战,千方百计完成掩护任务。一次,在贵州境内,红军被敌军围困,董振堂巧妙地设伏兵于山腰草丛中,以部分兵力在山顶佯作停止战斗的模样,引诱敌军上山。当敌人蜂拥进入伏击圈时,伏兵突然发起攻击,红军乘势摆脱困境,胜利转移。 1935年1月,董振堂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五军团担任后卫的情况,向会议作出汇报,赞成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在给部队传达会议精神时,他兴奋地说: “中国革命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我们前进的脚步,是任何力量也阻拦不了的。中国革命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此后,五军团继续担任后卫任务。到金沙江边绞车渡附近,五军团奉命在渡口以南的石板河一带布防,坚持九天九夜,掩护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彝族区,跨过大渡河。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一带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8月,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决定一、四方面军兵分左、右两路北上。董振堂率领的五军团编入左路军,从卓克基出发,准备到班佑、包座与右路军会合一同北上。由于张国焘坚持右倾分裂主义错误,当董振堂率部到达噶曲河时,突然接到重新南下的电令,部队又返回阿坝。对于张国焘的错误,董振堂根据朱德、刘伯承的指示,一方面进行必要的抵制,教育部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使大家坚信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是革命的,对张国焘的错误最终会认识清楚,必须注意做好团结工作。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损失很大。 1936年 1月上旬,红五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合并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黄超任政委,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是年 6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经朱德、贺龙、任弼时、刘伯承、关向应等同志的批评、斗争,在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下旬,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之第五、九、三十军西渡黄河。后因局势的变化,党中央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令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伺机接通新疆。 1936年12月31日,红五军攻占临泽县城。 1937年元旦,董振堂乘胜率 39团、 45团、骑兵团、特务团 2800多名指战员,一举攻占高台县城。紧接着召开群众大会,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主张,成立县、街苏维埃政权和抗日义勇军,动员和组织群众配合红军做好战斗准备工作。红五军在高台的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五军占领高台,使敌人感到十分震惊。 1月 12日,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调集主力部队和地方民团 2万多人,向高台发起猛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董振堂视死如归,率领红五军指战员,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与敌浴血奋战。因敌众我寡,弹尽援绝, 1月20日凌晨,高台城陷入敌手。董振堂带着两个警卫员、一个司号长,从东门北边城墙上跳下突围,不幸左腿受伤,行动不便,被敌包围,壮烈牺牲,时年 42岁。 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城楼 “示众 ”,妄图恐吓人民群众,扑灭革命烈火。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追悼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毛泽东称赞董振堂是 “坚决革命的同志。”1956年,高台人民为铭记烈士的伟大功绩,在县城建烈士陵园,园内建董振堂纪念亭。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大队长
职位
营长
职位
团长
职位
旅长
职位
师长
职位
副校长
职位
师长
职位
司令
职位
旅长
职位
总指挥
职位
军长
职位
军团长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