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迆北㑹于匯]闡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貢錐指》 古籍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2019
颗粒名称: [東迆北㑹于匯]闡發
分类号: K928.62
页数: 4
页码: 禹貢錐指卷第十四下 十八
摘要: 本部分為[東迆北㑹于匯]闡發。
关键词: 長江,漢水 闡發

内容

傳云迆溢也東溢分流都共北㑹爲彭蠡正義云迆者靡迆邪出之言故爲溢也東溢分流又都共聚合北㑹彭蠡言散流而復合也鄭云東迤者爲南江孔意或然至之與㑹史異文耳渭按馬融曰迆靡也即邪出之意謂大勢東行而微帶北也傳以迤爲溢而分流殊不可曉林少穎云孔氏以東
  迤爲句而北字屬下非經意也言北江中江者是自彭蠡而東方合爲二江鄭氏以東迆爲南江則是自東陵而下已分爲三矣此説尤與經不合
   水經注江水自下雋以東所紀山水地名或瑣細難考沔水自石城以東尤多舛錯道元亦自謂未必一得其實今據府州縣志以爲之綱而掇取水經注及羣書要語附載于其下(金禮部郎中蔡正甫撰補正水經三卷元歐陽原功爲之序曰其詳于趙代間水此固景純之所難若江自尋陽以北吳松以東則又能使道元之無遺恨者惜乎其書今不得見而靡所折衷也)江水自巴陵縣西北㑹洞庭湖又東逕其縣北(水經注江水㑹湘水又東逕忌置山南江之右岸有城陵山按今巴陵縣北有忌置洲宋書檀道濟等討謝晦至忌置洲列船過江即此其東有城陵磯東北接臨湘縣界磯下爲三湘浦元和志云在巴陵縣東北十二里黄潤玉云今江水衝城陵磯而臨江驛至岳陽湖口六十里皆淤沙漲起南環湖北沿江塞隘九江之口其章華臺之水亦淤窄矣)又東逕臨湘縣北(臨湘在岳州府東北七十五里晉以後爲巴陵縣地宋析置臨湘縣水經注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北對隠磯二磯之間大江中有獨石孤立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按彭城磯在縣西江中元和志云在巴陵縣東北九十四里蓋其時未有臨湘也縣東北十里有白馬磯山又有隠磯)又東逕嘉魚縣西北與沔陽州分水(嘉魚在武昌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漢沙羨縣地隋爲蒲圻縣地南唐分置嘉魚縣沔陽在安陸府南少東三百三十里本漢州陵縣水經注江水東逕烏林南吳黄蓋敗魏武于烏林是也又東右得蒲磯口即陸口陸水出下雋縣東逕蒲圻縣北又東逕蒲圻山北入江按蒲磯山在今蒲圻縣南五十里圻與磯通元和志云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蓋其時未有嘉魚也今蒲圻臨江之地盡入嘉魚而蒲圻無江水)又東北逕江夏縣西漢陽縣東又北漢水自北來注之(江夏爲湖廣布政司武昌府治本漢沙羨
   縣地漢陽爲漢陽府治本春秋之夏汭亦漢沙羡縣地水經注江水自沙陽湖又東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黄蓋詐魏武大軍處也江水又東逕大軍山南又東逕小軍山南义東逕雞翅山北又東逕歎父山南對歎洲亦曰歎步又東逕魯山南古翼際山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江之右岸有船官浦歴黄鵠磯西而南是曰黄軍浦船官浦東即黄鵠山東北對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孫權所築也按夏口故城在今江夏縣西南魯山即大别在漢陽府城東北半里黄鵠山在府城内西隅聳峙江口與大别對鸚鵡)
  (洲在城西南二里大江中尾直黄鵠磯明季蕩滅小軍山在漢陽縣西南五十里大軍山在縣西南六十里百人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又北折而東逕武昌縣北其對岸則黄陂縣黄岡縣(武昌縣在武昌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本漢鄂縣黄陂在黄州府西二百四十里本漢邾縣地黄岡爲府治本漢西陽邾西陵三縣今縣西北有邾縣故城水經注江水東逕邾縣南右得黎𨞪北對舉口舉水出龜頭山西南流注于江謂之舉口南對舉洲左傳定公四年吳楚陳于柏舉疑即此也江水又東逕邾縣故城南南對蘆洲又東逕鄂縣北右得樊口左逕赤鼻山南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今武昌也城南有袁山即樊山北背大江江上有釣臺按蘆洲在今武昌縣西二十里一名伍洲樊口在縣西北五里陸游曰黃州與樊口正相對樊山在縣西一里赤鼻山在黄州府城西北蘇子瞻誤認爲赤壁)又東逕大冶縣北蘄水縣南(大冶在興國州西北一百五十里本漢鄂下雉二縣地蘄水在黄州府東少南一百十里本漢軑縣水經注江水合巴水又東逕軑縣故城南故弦國也城南對五洲江水東㑹希水口又東逕西陵縣故城南史記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又東逕黄石山北即黄石磯也東山偏髙謂之西塞按黄石磯在大冶縣東北三十里西塞山在縣東九十里元和志云在武昌縣東八十五里蓋與大冶分山也蘄水縣南有希水史記集解徐廣曰西陵屬江夏正義曰括地志云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山西二里)又東逕興國州北蘄州南(興國在武昌府東南三百六十里本漢下雉縣兼鄂縣地蘄州在黄州府東少南一百八十里本漢蘄春縣水經注江水自西塞山又東蘄水注之又東逕蘄春故城南又東逕積布山南西陽尋陽二郡界也又東逕下雉縣北刋水從東陵西南注之又東左得青林口水出廬江郡之東陵鄉江夏有西陵縣故是言東矣尚書云江水過九江至于東陵者也按酈説非是辯見荆州)又東逕瑞昌縣北廣濟縣南(瑞昌在江西九江府西九十里本漢柴桑縣地廣濟在湖廣蘄州東七十里本漢蘄春尋陽二縣地大江去縣七十里)又東逕德化縣北黄梅縣南(德化九江府治晉永興初于此置尋陽郡隋因改柴桑曰尋陽而江北之名遂移于江南黄梅在蘄州東一百六十里本漢尋陽縣其故城在今縣東北元和志大江在黄梅縣南一百里)彭蠡澤在德化縣東南九十里其水北注于江此導江東迆北㑹于匯之所經也(今洞庭湖遇江漲其水亦爲江波所遏而經獨于彭蠡言匯澤者蓋禹時巴陵未有洲渚九江即是江身與彭蠡異故不言匯澤也)
   吳幼清移前東匯澤爲彭蠡六字于此東迆北㑹于匯之下其説曰鄂北對漢陽軍大别山漢水自北來入江江水與之㑹合流曰匯故曰東迆此㑹
  于匯不言㑹于漢者以漢有漾沔滄浪之異名不可指定一名而言故但曰㑹于匯也金吉甫則直以匯爲誤字其説曰當作㑹于漢蓋江勢迆北處正受漢口若至彭蠡則東流久矣匯字必因上文而誤也今按江漢合流入揚州之域㑹彭蠡水始有三江之目若以匯指漢水則北江中江不待過彭蠡而始有其名矣禹貢于荆州言江漢無中江北江之名于揚州始言三江蓋必㑹南江而後可命之曰北曰中也周禮荆州曰其川江漢揚州曰其川三江與禹貢若合符節匯非漢口明矣自宋以來説此經者遇難解處不以爲衍文則以爲錯簡不以爲錯簡則以爲誤字眞禹貢之一厄也

知识出处

禹貢錐指

《禹貢錐指》

本書是我國最早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區域地理著作。它從地理角度,將全國分為九州,記述了這九個區劃的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賦以及交通道路,還羅列了我國主要山脈河流的走向和流經。

阅读

相关地名

嘉魚縣
相关地名
武昌縣
相关地名
黄陂縣
相关地名
大冶縣
相关地名
蘄水縣
相关地名
興國州
相关地名
蘄州
相关地名
瑞昌縣
相关地名
廣濟縣
相关地名
德化縣
相关地名
黄梅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