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图书馆
甘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甘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貢錐指》
古籍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998
颗粒名称:
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分类号:
K928.62
页数:
8
页码:
禹貢錐指卷第十四上 十七
摘要:
本部分為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关键词:
三澨水
大别山,長江
内容
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釋文澨市制反)
傳曰三澨水名入漢大别山名觸山廻南入江易氏曰漢水自滄浪洲東南流三百六十里至襄陽府襄陽縣又三百二十里至郢州長夀縣又三百里至復州景陵縣又東至漢陽縣大别山之東北入江渭按説文澨埤増水邊土人所止也大别見導山
孔傳以三澨爲水名不如説文之精確按詩汝墳傳曰汝水名墳大防也箋以爲汝水之側淮濆傳曰濆涯也箋以爲淮水大防毛鄭彼此互異正義遂謂濆從水墳從土故其義有别而實不然爾雅釋丘濆大防李巡曰謂厓岸狀如墳墓名大防也
康成注大司徒墳衍云水厓曰墳酈道元以澨爲水側之濆是知濆與墳字别而義同其互異者乃所以互相備耳參以説文水邊即厓埤増之土即大防防大故爲人所止也左傳成十五年華元決睢澨睢即睢水澨則其防也故曰決王逸注西澨云水涯杜預注漳澨云水邊義皆與説文合然其地必有名川來入漢患其衝激故大爲之防以爲水名猶可蔡傳直謂之澨水則大謬不然矣
水經第四十卷末言禹貢山水澤地所在曰三澨池之南在邔縣之北(池今本作地爲是然自酈元時已訛觀注云池流可見傅寅集解引此亦作池明地字乃近世所改之南上恐有脱文)酈注云尚書曰道漢水過三澨地説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别山陂故馬融鄭𤣥王肅孔安國等咸以爲三澨水名也許愼言澨者埤増水邊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傳文公十六年楚軍次于句澨以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師于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戍敗呉師于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于蓬澨(今左傳本作薳澨蓋以上有薳字而誤)服䖍或謂之邑或謂之地京相璠曰杜預亦云水際及邊地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間淯水之濵有南澨北澨矣而諸家之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𨵿路唯鄭𤣥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界經云邔縣北池然池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
所在渭按左傳澨有五睢澨宋地故酈注不引今就其所引者論之不知何者可當禹貢三澨之目蔡傳以漳澨薳澨與㲼水爲三澨而句澨雍澨其地皆有可攷却不數韓汝節宗之以㲼澨漳澨薳澨爲三澨㲼澨古無此名薳澨不知所在紛紛推測終無定論所可知者三澨爲漢水之三大防其地當有名川來入漢上不越滄浪下不踰大别而已(愚意三澨當在淯水入漢處一在襄城北即大隄一在樊城南一在三洲口東皆襄陽縣地在邔縣之北也言在竟陵者非是)
邔縣故城在今襄陽府宜城縣東北孟(康曰邔音忌)其北即襄陽縣之東境是也史記索隱曰三澨地名在南郡邔縣北蓋即水經所言今無地以應之按淯水注云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濆此京相璠云在南陽淯陽之間者(漢志南陽郡育陽縣有南筮聚在東北)與邔縣無涉若以爲入漢之水名則二澨不可爲三澨又按水經沔水從襄陽縣東屈西南淯水從北來注之注云襄陽城東有東白沙白沙北有三洲東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淯水今名唐河在襄陽縣東北及㑹白水(一名濁水一名弱溝水)又謂之唐白河而淯水之名遂晦其入漢處名三洲口三國時呉將朱然攻樊司馬懿救之追至三洲口大獲而還又王㫤屯新野習水軍於三洲謀伐呉水經邔北之三澨豈即此三洲邪然洲澨不同水中可居者
曰洲埤増水邊土人所止者曰澨以洲爲澨吾終不能無疑也
鄭劉皆言三澨在竟陵界故後世説三澨者多求之此地索隱曰今竟陵有三參水俗云是三澨水參音去聲蔡傳曰三澨水名今郢州長夀縣磨石山發源東南流者名澨水至復州景陵縣界又名汊水(韓汝節云汊楚駕反今按唐沔州有㲼川縣杜佑曰㲼音乂宋避太宗嫌名改㲼川曰漢川縣則㲼與義同音可知廣韻㲼魚肺切水名蔡傳作汊從俗也元和志云㲼川水在㲼川縣南二里漢陽府志云楊子港自景陵縣流逕漢川縣北又東入溳水即㲼水也)疑即三澨之一據左傳漳澨薳澨則爲水際未可曉也湖廣通志曰沔陽州黄蓬之山下枕大江其東南有三澨焉北爲滄浪之水按山臨大江而所稱三澨者又在其東南與漢水絶無交涉通志大謬承天府志以司馬河爲一澨(即出磨石山者)馬溪河爲一澨石家河爲一澨自京山合流入景陵界謂之三汊水蓋即索隱所稱三參水也參去聲讀若篡蓋土音由汊轉而爲參也蔡氏謂即三澨之一者専指司馬河而言
左傳定四年呉子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史皇謂子常必速戰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止之十二月庚午陳於柏舉呉師大敗楚師子常奔鄭孔疏云小别當在大别之東何則子常從小别與吳戰退而至大别明自東而漸西也今按豫章杜注云漢
東江北地自豫章與楚夾漢謂吳軍漢東楚軍漢西也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言其師衆爲長陳自西及東若此其逺兩軍合戰則自大别以東尋傳文無從小别與吳戰退而至大别之事也小别當在大别之西孔説正相反今漢川縣東南有甑山即小别山元和志云小别山在㲼川縣東南五十里(唐㲼川縣在今漢川縣北三十里故里數不同)寰宇記云山形如甑土諺謂之甑山(索隱曰大别山土人謂之甑山蓋承孔疏之誤)二别相去一百二十餘里
水經注漢水自武當縣東北又東爲很子潭(潭中有石磧洲長六十丈廣十八丈)又東南逕武當縣故城北又東南逕縣城東(縣南有武當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又東逕龍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髙十五丈廣貟一里二百三十步)又東南逕涉都城東北(故鄉名也郡國志筑陽縣有涉都鄉均水於縣入沔謂之均口按涉都城在今穀城縣界均水自南陽府淅川縣流逕均州至穀城入漢今故道已湮)又東南逕酇縣之西南(今光化縣北有酇縣故城)又東逕穀城縣南(今穀城縣北有故穀城)又東南逕隂縣故城西(城在今光化縣東北)又東逕闕林山東(闕林一作開林在穀城縣西北四里)又南逕筑陽縣東又南筑水注之(杜預以爲彭水水出新城郡魏昌縣界東南流逕筑陽故城南又東入于沔筑音逐今穀城縣治即筑陽故城也筑水在縣南)又南逕髙亭山東又東爲漆灘(山都與筑陽分界于斯灘)又東逕山都縣東北(沔陽有固城即新野山都縣治沔水又東偏淺冬月可涉渡謂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濟今襄陽縣西北有山都故城)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爲梁父吟每所登遊故名今襄陽縣西北六十里獨樂山是也)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今襄陽縣西三十里隆中山是也)又東逕襄陽縣北又東逕方山北(方山一名萬山元和志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鄧)
(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又東合檀溪水(水出縣西栁子山下東北注于沔一水東南出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按今襄陽縣治即襄陽故城謂之壘城在郡治之西唐書神龍元年漢水齧城張柬之罷政事還襄州因壘爲隄以遏湍怒自是郡置防禦守隄使隄在縣東北樂府有大隄曲謂此也唐盧鈞宋葉衡明聶賢徐學謨屢加修築)又東逕平魯城南(城魯宗之所築東對樊建安中𨵿羽圍于禁於此城㑹沔水汎溢三丈有餘城陷禁降按樊城在縣北三里舊志云隄防至切者在襄樊二城間蓋二城並峙中流如峽口且唐鄧之水從白河南注横截漢流以故波濤激射城隄爲害最切也)又從縣東屈西南淯水從北來注之(淯水入漢處名三洲口在襄陽縣東北詳見上文)又逕桃林亭東(亭在襄陽縣東南)又逕峴山東(羊祜鎮襄陽嘗登之山在縣南七里亦曰峴首)又東南逕蔡洲(在峴山南漢長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又東合洞口(水出安昌縣大父山西南流謂之白水又西南注于沔按安昌本漢舂陵縣後漢曰章陵魏更名安昌在今棗陽縣界)又東南逕中廬縣東淮水自房陵縣淮山東流注之(今南漳縣東有中廬故城本春秋廬戎國也)又東南逕黎丘故城西(建武四年朱祐自觀城圍秦豐于黎丘是也按光武紀注云黎丘故城在今襄州率道縣北率道後改爲宜城)又南逕邔縣東北(元和志宜城本漢邔縣城東臨漢江古諺曰邔無東言東逼漢江其地短促也)又南得木里水㑹(楚時於宜城東穿渠上口去城三里漢南郡太守王寵又鑿之引蠻水灌田謂之木里溝逕宜城東入沔)又南逕宜城縣東夷水出自房陵東流注之(夷水蠻水也桓温父名彞改曰蠻水導源中廬縣界康狼山東南流歷宜城西山又東南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以灌城即是水也元和志漢水在宜城縣東九里)又逕鄀縣故城南(古鄀子國也秦以爲縣其故城在宜城縣東南)又東敖水注之(是曰滶口)又東逕石城西(石城即今安陸府治漢水自宜城南流百七十里而至府西濁流齧決最爲可虞明嘉靖末下滯上圯漂溺不可勝計)又東南與臼水合(魯定公四年呉入郢昭王奔隨濟于成臼謂是水也)又東逕荆城東又東南逕當陽縣之章山東(禹貢所謂内方山也旣濱帶沔流實㑹尚書之文矣在今荆門州東北)又東右㑹權口(水出章山東南流逕權城北又東入沔按荆門州東南有權城)又東南與陽口合(水上承江陵縣赤湖逕郢城南東北流謂之陽水又東北白湖水注之又東北得東赤湖水口又東逕華容縣又北逕竟陵縣西又北注于沔謂之楊口按陽水即楊水漢志漳水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沔是爲陽口古之漳澨也)
又東得滻口(其水承大滻馬骨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來同渺若滄海故郭景純江賦云其傍則有朱滻丹漅是也)又東南逕江夏雲杜縣中夏水從西來注之(即堵口也爲中夏水縣故䢵亭禹貢所謂雲土夢作乂故縣取名焉有雲夢城在東北按通典復州沔陽縣有漢雲杜縣故城在縣西北有夏水沔水今沔陽州南長夏河即夏水也自監利縣流經州南四十里與潛江縣分水又東北注于漢堵口今失其處蓋爲水所湮也漢水在州北一百里自潛江流入與景陵分水又東入漢川縣界)又東逕左桑(昔周昭王南征渡沔中流而没百姓佐王喪事於此故曰佐喪左桑字失體耳)又東與力口合(在今景陵縣東南)又東南溳水入焉(謂之溳口元和志安陸縣溳水故清發水也西北自隨縣流入注于沔今在漢陽縣西北)又東逕沌陽縣北(處沌水之陽也今漢陽縣西臨嶂山下有沌陽廢縣)又東逕林鄣故城北(城在臨嶂山上)又南至江夏沙羡縣北南入于江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矣左傳定公四年呉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京相璠曰大别漢東山名在安豐縣南杜預曰二别近漢之名無緣乃在安豐也案地説言漢水東行觸大别之陂南與江合則與尚書杜預相符但今不知所是矣(漢陽縣本漢沙羡縣地後漢末嘗爲沙羡縣治東晉置沌陽縣齊廢隋改置漢陽唐沔州治宋爲漢陽軍江水在城東南漢水在城北三里元和志漢陽縣漢水一名沔水西自㲼川縣界流入漢口在縣東亦曰夏口左傳謂之夏汭章懐太子注後漢書云漢水始欲出大江爲夏口又爲沔口實在江北孫權於江南築城名爲夏口而夏口之名移于江南沔水入江之口止謂之沔口或謂漢口夏口之名遂與漢口對立分據江之南北矣)以今輿地言之漢水自均州北又東南逕光化縣西南(光化在襄陽府西北一百八十里水去縣十五里)又東南逕穀城縣東北(穀城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水去縣二十五里)又東南逕襄陽縣北(縣爲襄陽府治東南三十里漢水中有龍尾洲縣志云漢水重濁與大河相似襄陽實當其衝爲患最劇自唐以來皆築隄遶城以防潰決明正統嘉靖間兩被漂溺皆以大隄廢損故也又云嘉靖四十五年漢水溢樊城城北舊有大隄城南面江一帶皆甎城盡潰決議者謂樊城潰則襄城無患於是疏塞不蚤樊城之富庶漸衰)又東南逕宜城縣東(宜城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水去縣四里)又南逕鍾祥
縣西(鍾祥爲安陸府治)又南逕荆門州東(荆門在府西九十里水去州一百二十里)又東南逕京山縣西南(京山在府東一百五十里)又東逕潛江縣北(潛江在府南少東二百十里水去縣二十里)又東逕景陵縣南(景陵在府東南二百十里水去縣五十里)又東逕沔陽州北(沔陽在府南少東三百三十里水去縣一百里州志云漢水由荆門州界折而東大小羣川咸匯焉勢盛流濁浸滛盪決爲患無已而潛江地居汙下遂爲衆水之壑一望瀰漫無復涯際漢水經其間重湖浩渺經流支川不可辨也蓋漢水爲湖北之害而襄郢二州爲甚潛江又承襄郢之委流當江漢曲折廻合之處瀦爲大澤勢不能免矣而景陵沔陽又潛江之委流也今沔陽四境唯湖陂連亘㡬數百里皆爲漢水所匯蓋漢水性曲往往十里九灣語曰勁莫如濟曲莫如漢郢沔之間波流廻盪自必瀦爲藪澤小民見填淤之利復從而隄防之爲民牧者又不講于節宣之宜疏瀹之理嵗月之間茍幸無事大水時至則委之洪濤中耳童承叙曰漢水至濁與江湖水合其流必澄故常填淤而沮澤之區因成沃壤民漸芟剔墾爲阡陌又因其地之髙下修隄防以障之大者廣輪數十里小者十餘里謂之曰院其不可隄者悉棄爲萊蕪昔時院必有長統丁夫主修葺其後法乆弊滋修不以時院愈多水愈迫客堤愈髙主堤愈卑故水至不得寛緩湍怒迅激勢必衝齧主堤先受其害客堤隨之泛濫洶湧悉爲巨浸矣)又東逕漢陽縣北(縣爲漢陽府治水去縣三里)又東至大别山折而南是爲漢口經所謂過三澨至大别南入于江者也(隄防考云舊時漢水從黄金口入排沙口東北折抱牯牛洲至鵝公口又西南轉北至郭師口對岸曰襄河口約長四十里然後下漢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師口上直通一道約長十里漢水徑從此下而故道遂淤今魚利畧存不通舟楫俗呼爲襄河以上流自襄陽来也按漢水本東行觸大别之陂而南回入江今則自郭師口以上決而東逕大别山後入江非復古之夏汭矣)漢志云東漢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又云沮水南至沙羡南入江過郡五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行四十里蓋曲莫如漢故其所行有若是之逺也
知识出处
《禹貢錐指》
本書是我國最早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區域地理著作。它從地理角度,將全國分為九州,記述了這九個區劃的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賦以及交通道路,還羅列了我國主要山脈河流的走向和流經。
阅读
相关事件
楚軍次于句澨以伐諸庸
相关事件
楚令尹子越師于漳澨
相关事件
左司馬戍敗呉師于雍澨
相关事件
司馬薳越縊于蓬澨
相关事件
朱祐自觀城圍秦豐于黎...
相关事件
呉入郢昭王奔隨濟于成...
相关事件
漢水溢樊城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㲼川縣
相关地名
涉都城
相关地名
石城
相关地名
光化縣
相关地名
穀城縣
相关地名
襄陽縣
相关地名
宜城縣
相关地名
鍾祥縣
相关地名
荆門州
相关地名
京山縣
相关地名
潛江縣
相关地名
景陵縣
相关地名
沔陽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