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图书馆
甘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甘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東至于底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貢錐指》
古籍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962
颗粒名称:
東至于底柱
分类号:
K928.62
页数:
5
页码:
禹貢錐指卷第十三中之上 三
摘要:
本部分為東至于底柱。
关键词:
東
底柱
内容
東至于底柱(渭按底史記作砥)
傳口底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在西虢之界(渭)按西虢今河南府之陜州是也底柱在州東四十里黄河中
水經注河水自華隂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黄卷坂傍絕澗涉此坂以至潼關所謂泝黄卷以濟潼矣歷北出東崤謂之函谷關關之自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寰宇記云河東縣風陵是女媧之墓
秦漢以來俱係祀典按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南十一里黄卷潘岳西征賦作黄巷)又東北玉澗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逕閿鄉城西而北注于河)又東逕閿鄉與全鳩澗水合(水出南山北流注于河述征記云全節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按圗經全節即漢書全鳩里戾太子死處在閿鄉縣東十里鳩澗西)又東逕河北縣南(與湖縣分河按河北今芮城湖縣今閿鄉)又東永樂澗水注之(水北出薄山南流入于河即渠豬之永也)又東逕芮城(芮伯萬之故畺也按今芮城縣北有河北故城唐貞觀十一年河溢壞陜州河北縣即此)又東逕湖縣故城北(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武王伐紂天下旣定王及嶽濱放馬華陽散牛桃林即此處也三秦記曰桃林塞在長安東四百里若有軍馬好行則牧華山休息林下惡行則決河漫延人馬不得過矣湖縣故城在閿鄉縣東四十里)又東合柏谷水(水出弘農縣山北流入河)又東右合門水(洛水之枝流也東北歷陽華山又北逕弘農縣故城東而北注于河)又東得七里澗(澗在陜西七里故名元和志云曹陽墟俗名七里澗在陜縣西南七里黄河自靈寶界流入後漢獻帝東歸至陜議者欲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從此以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從也乃止)又東逕陜縣北(河北對茅城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是也河南即陜城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爲東西之別戴延之曰城南倚山原北臨黄河縣水百餘初臨水者咸悚惕焉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蓋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按今陜州治即陜縣故城古焦國也茅津亦謂之大陽津與虢山俱在州西北三里)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城在今平陸縣東北地理志謂之北虢)又東沙澗水注之(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孔安國云傳說隱於虞虢之間即此處也傳巖東北十餘里有顛軨坂左傳所謂入自顛軨者也其水南流注于河)又東過砥柱間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三穿旣決水流疎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元和志云底柱山俗名三門山在磢石縣東北五十里黄河中硤石木陜縣地)河之右則殽水注之(水出河南盤殽山東北流與石殽水合水出石殽山山有三陵南陵夏后皇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風雨矣殽水又北注于河)又東千崤之水注焉(水南導於千崤之山北流注于河河水翼岸夾山巍終岐眾重嶺下霄按崤在今河南府永寧縣北六十里元和志云自東崤至西崤長三千五里在秦關之東漢關之西崤與殽同)鄭玄云地說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閼流今世所謂
砥柱者蓋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余按鄭說非是西河當無山以擬之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間一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闢尚梗湍流激石雲洄還波怒溢合有一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漢鴻嘉四年楊焉言從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鐫廣之上乃令焉鐫之裁没水中不能復去而令水益湍怒害其平日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監運諫議大夫寇兹帥衆五千人歲常修治平河岨晉泰始三年五月武帝遣監運太中大夫趙國□□都匠中郎將河東樂世帥衆千餘人修治河灘事見五户祠銘雖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濤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鮮不踟躕難濟故有衆峽諸灘之言五户灘名有神祠通謂之五户將軍按今陜州東一百六十里有五户灘在河中爲湍激之處自此而東河流稍爲寬衍)以今輿地言之河自潼關衛北折而東逕閿鄉縣北又東逕靈寳縣北其北岸則芮城縣(閿鄉在河南陜州西少北一百三十里黄河南去縣七里靈寳在州西六十里黄河南去縣十里芮城在山西解州西南七十里黄河在縣南二十里薄山在縣北十五里)又東逕陜州北其北岸則平陸縣又東過底柱(陜州在河南府西三百里平陸在解州東南九十里砥柱山在黄河中西去陜州四十里西北去平陸五十里)唐趙冬曦三門賦序曰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蓋夏后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也次於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頂平闊夏禹之廟在焉西有孤石數丈圎如削成復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河水從黄老神前東流湍激蹙於蝦石折流而南漱於三門苞於廟山乃分爲四流淙於三峰之下抵於曲隈會流東注加以兩崖夾水盤紆激射天下罕比(都穆曰砥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黄河之中
循河至三門集津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尢爲險惡舟筏一入鮮有得脱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蔡氏書傳以三門爲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山皆未嘗親履其地故謬誤若此按此說與趙賦小異要之諸峰在當時總爲一巨石禹析之以通河三門亦砥柱也後人強生分別耳)此河水東至底柱之所經也底柱之險不減於龍門自古患之漢武帝時河東守番係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底柱之艱敗亡甚多成帝鴻嘉四年使楊焉鐫廣之而水益湍怒爲害甚於故魏晉之世兩經修治功卒不集隋開皇十五年詔鑿底柱大業七年底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唐貞觀十一年河溢壞陜州河北縣二十年幸河北觀底柱令魏徵勒銘是時自洛至陜皆運於陸(行三百里)自陜至京乃運於水顯慶中大匠楊務廉鑿棧以輓漕舟人以爲苦開元二十二年從京兆尹裴耀卿言開三門山北路十八里謂之北運(時於三門東西各置一倉東曰集津西曰鹽倉漕舟輸其東倉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達關中)旣避水險而陸運庸錢亦省數十萬緡二十九年陜州剌史李齊物鑿底柱爲門以通漕開山顛爲輓路燒石沃醯而鑿之天寳元年上言三門運渠成然棄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門候水漲以人輓舟而上歲漕經底柱覆者幾半貞元二年陜虢觀察使李泌益鑿集津倉山西逕爲運道屬於三門倉遂罷南路陸運(見食貨志按李泌事新書摭柢氏通典而舊書無之或以爲疑非也)五代建都於汴漕不由底柱非其所急宋乾德初詔重
鑿底柱三門慶曆中陜西用兵歐陽修請案裴耀卿舊迹以通漕運而不果行自是之後無復有以底柱爲言者矣大抵三門之險非鐫鑿所能除堯都平陽冀之島夷及兖青徐揚荆豫之貢道必由底柱或疑其時亦參用陸運以余觀之三門之險不專在底柱其下兼有閼流爲之阻蓋自底柱以東夾河羣山之水竝注于河禹功旣逺泥沙日積河上激六峰下阻十九灘湍波倍加洶湧昔人計不及此但欲鐫廣三門一試于楊焉再試于李齊物不惟無益而害且滋甚則以鐫石落水河身愈淺三門雖廣不能勝百二十里之閼流故也禹治河率自下始孔傳云或鑿山或穿地度禹當日必先浚閼流而後析底柱析底柱者鑿山也浚閼流者穿地也二險並去則貢舟直達帝都不必參用陸運矣嗟乎世患無神禹耳豈患底柱之不可漕哉
知识出处
《禹貢錐指》
本書是我國最早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區域地理著作。它從地理角度,將全國分為九州,記述了這九個區劃的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賦以及交通道路,還羅列了我國主要山脈河流的走向和流經。
阅读
相关事件
唐貞觀十一年河溢壞
相关事件
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殽...
相关事件
虢山崩壅河所致耳
相关事件
帝遣都督沙丘部監運諫...
相关事件
武帝遣中郎將河東樂世...
相关事件
隋開皇十五年詔鑿底柱
相关事件
底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
相关事件
帝幸河北觀底柱令魏徵...
相关事件
從京兆尹裴耀卿言開三...
相关事件
陜州剌史李齊物鑿底柱...
相关事件
上言三門運渠成然棄石...
相关事件
陜虢觀察使李泌益鑿集...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全節縣
相关地名
閿鄉縣
相关地名
靈寳縣
相关地名
芮城縣
相关地名
陜州
相关地名
平陸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