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懷厎績至于衡漳]闡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貢錐指》 古籍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510
颗粒名称: [覃懷厎績至于衡漳]闡發
分类号: K928.62
页数: 5
页码: 禹貢錐指卷第二 三十一
摘要: 本部分為[覃懷厎績至于衡漳]闡發。
关键词: 覃懷 衡漳 闡發

内容

河内西阻王屋諸山其北又有太行蔽之與河東隔絕孟門之洪水及太原岳陽而止不能東溢爲災故其役可以差緩
   水經注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漢志云出鹿谷山淮南子云出發苞山後魏志云出廉山蓋皆發鳩之異名也)東過其縣南(今山西潞安府長子縣西有長子故城) 又東逕屯留縣南屈逕其城東絳水注之(屯留本春秋晉純留邑漢置屯留縣其故城在今縣東南十三里屯讀曰純) 又東逕壺關縣北(今長治縣東南有壺關故城) 又東北逕潞縣北(闞駰曰有潞水爲冀州浸即漳水也故世人亦謂濁漳為潞水今潞城縣西有潞縣故城)又東逕武安縣南(今彰德府武安縣西南有武安故城)清漳水自涉縣東南來注之謂之交漳口(清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黽谷今涉縣西北有涉縣故城) 又東出山逕鄴縣西又東逕三户津(孟康曰三户津在鄴西四十里今臨漳縣西有鄴縣故城)又東逕
  武城南(司馬彪曰鄴縣有武城) 又東逕梁期城南(地理風俗記曰鄴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縣也)又東逕平陽城北(司馬彪曰鄴有平陽城) 又東逕斥丘縣北即裴縣南(今成安縣西有斥丘故城春秋晉乾侯邑裴音非應劭曰列人縣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縣也) 又東北逕列人縣故城南(城在今肥鄉縣北) 又東逕肥鄉縣故城北(城在今縣西二十二里) 又東北逕斥漳縣南(今曲周縣東有斥漳故城)尚書所謂覃懷厎績至于衡漳者也(渭)按漢志鄴縣東有故大河北入海又廣平斥章縣注應劭曰漳水出治北入河通典云衡漳入河在肥鄉縣界蓋河由鄴東而北漳從鄴北橫流至肥鄉斥章二縣界入河故酈氏以爲禹貢之衡漳也以今輿地言之濁漳水出山西長子縣發鳩山(縣在潞安府西少南五十里) 東流經長治縣西又東北經屯留潞城襄垣黎城平順又東經河南林縣至涉縣東南清漳水注之清漳出山西樂平縣沾嶺(縣在太原府平定州東南五十里縣西南有沾縣故城) 南流經和順遼州黎城又東經河南林縣至涉縣與濁漳合流東經安陽(彰德府治)臨漳(在府東北八十里)又東北經直隷成安縣(在廣平府西南六十里)入肥鄉曲周二縣界(肥鄉在府東南十里曲周在府東北四十里)禹貢之漳降盡於此矣水經注所敘自平恩以下曰漳曰絳皆後起之名非禹貢之漳降也
   蔡傳按桑欽云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同歸于海唐人亦言漳水能獨達于海請以爲瀆而不云入河者蓋禹導河自降水大陸至碣石東北入海周
  定王五年河徙砖礫則漸遷而東漢初漳猶入河其後河徙日東而取漳水益逺至欽時河自大伾以下已非故道而漳自入海矣故欽與唐人所言者如此(說本夏氏)渭按水經或以爲漢桑欽作欽成帝時人河自大伾以下非故道即自周定王五年始豈待漢成帝時哉且阜城以下之漳水欽時猶爲大河之經流漳未嘗自入海也河徙砱礫乃無稽之妄談辨見導河歷代徙流下
   衡漳者河北之利害也昔戰國時魏西門豹史起先後爲鄴令皆引漳水漑田以富河内舄鹵化爲稻粱後漢元初二年復修故渠以漑田建安中曹公平鄴又堨漳水廻流東注號天井堰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爲十二流皆懸水門水所漑之處名曰晏澤陂故左思魏都賦云墱流十二同源異口也東魏天平中決漳水爲萬金渠亦曰天平渠(在安陽之西北臨漳之西南) 唐咸亨三年又引爲金鳳菊花諸渠以溉鄴南至德後遂廢宋天聖四年王㳂上言今相魏磁洺之田並(𠊓去聲)漳水者斥鹵不可耕請募民復十二渠渠復則水分無奔決之患可以富數郡之民詔河北漕司規度而議者謂漳水岸髙難開導渾濁不可漑田㳂又奏渠田起於戰國前載但言灌漑之饒不言疏導之
  法唯相州圖經載天井堰魏武所作分十二墱相距三百步互相灌注可見疏導之法必就髙阜鑿岸爲渠截流爲堰然後行水數里方至平田凡渠開二十四丈則作堰之功可損其半日役萬人五十日而罷若采〓山之石(〓山即大伾在濬縣)取磻陽之木(磻陽在林縣) 給利成之鐵(相州有利成鐵冶) 用鄭白渠之法扼中流以作堰下流大渠分置斗門餘水東入於御河或水盛溢則下流閉渠以防奔注復三百年之廢迹溉數萬頃之良田雖勞不可已也議卒不行後㳂爲河北轉運使導相衞邢趙天平晏陂諸渠漑田至數萬頃由是觀之漳水之爲利也大矣然冬官不修溝逆地阞水屬(音注)不理孫(音遜)則亦有害曹操慕容垂郭子儀之攻鄴皆引漳水以灌其城此雖出於人爲亦以水勢乗髙而下能沈平地故也明正德十五年漳自安陽決而南又東入衞袤百餘里廣四十里土田悉成汙萊其爲害不亦大乎禹治河之餘氾濫雖除而田間積潦不可不疏洩况漳南河北五百里間有沇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流至河内溫縣入河)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南流至河内武德縣入河)清水(出河内修武縣黑山東流至朝歌縣合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慮縣沮洳山東流合清水至魏郡内黄縣爲白溝亦曰清河) 蕩水(出河内蕩陰縣西蕩音湯)洹水(出上黨長子縣洹山洹音桓蕩洹二水皆東流至内黄縣入白溝) 諸川左右翼帶禹時並注于河亦猶河汾之間包有涑澮等水無論大小皆當盡力此濬
  畎澮距川之事所謂滌源者也
   朱子言禹治水從低處下手使先鑿龍門而下流水未分殺必且潰決四出故以爲自九河碣石始愚謂懷襄之世河從大伾以東早已潰決四出太史公云行平地數爲敗是也不待鑿龍門而始然且龍門未鑿水由地上氾濫而南亦終入於河河中之水不加少龍門旣鑿水由地中行復其故道亦只是此水河中之水不加多鑿與不鑿其利害皆在冀於兖青徐無損益也唯是覃懷厎績之後引河北載之髙地河東河内大小諸水悉歸於東河崩騰北注向之青徐分受其患者至此兖獨當之勢甚危急(此時兖受患獨深故賦法與他州異至十有三載而後同)而恒衞大陸亦瀰漫難治非先疏九河不可故經書二役於田賦之下以見其從其作在九河旣道之後不與覃懷之役相連此化工之筆非史臣所能與也

知识出处

禹貢錐指

《禹貢錐指》

本書是我國最早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區域地理著作。它從地理角度,將全國分為九州,記述了這九個區劃的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賦以及交通道路,還羅列了我國主要山脈河流的走向和流經。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三户津
相关地名
長子縣
相关地名
樂平縣
相关地名
安陽
相关地名
臨漳
相关地名
成安縣
相关地名
肥鄉縣
相关地名
曲周縣
相关地名